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山东省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的流行与变异情况,对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泰安、济宁和淄博等地送检的临床病鸭样品进行了DTMUV病原学检测,并对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102份样品中,共检测到8份DTMUV阳性,阳性率检出率为7.8%,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到3株DTMUV分离株;3个分离株基因全长均为10 993 bp,彼此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3%,与24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5.8%~99.9%,均属于中国株I型;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的核衣壳蛋白C、囊膜蛋白E和非结构蛋白NS1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86.1%~99.2%,95.0%~99.4%和92.3%~99.7%,同时存在数量不等的氨基酸突变位点,但关键的蛋白结构和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无差异。结果表明,DTMUV在山东部分地区仍有流行,但流行毒株基因结构及致病特性与经典毒株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应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鸭坦布苏病毒病在贵州地区的感染及流行情况,试验应用鸭坦布苏病毒间接ELISA检测诊断技术对贵州地区养鸭场随机采集的8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贵州地区鸭坦布苏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32.94%,其中蛋鸭阳性率为67.74%,肉鸭阳性率为12.96%。说明在贵州地区养殖的鸭群中存在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福建地区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流行和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将2019年11月采集自福建某蛋鸭养殖场中经PCR检测为DTMUV阳性的病鸭卵巢组织样品处理后接种SPF鸡胚,盲传3代后收集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和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将第3代尿囊液以1 mL/只的剂量接种200日龄产蛋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分别于感染后6 d、9 d、15 d各剖杀3只鸭,观察其剖检病变,并采用PCR检测各组鸭卵巢组织中的DMUTV。对分离病毒的E基因经PCR扩增后测序,分析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经病毒的分离、PCR鉴定及红细胞凝集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DTMUV,将其命名为FJ42株;动物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产蛋鸭出现了DTMUV感染的临床和剖检症状,且感染后6 d、9 d、15 d实验组鸭卵巢组织样品的PCR检测结果均为DTMUV阳性,而对照组鸭的PCR结果均为阴性,表明FJ42株对鸭的致病性较强。E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鸭源分离株FJ42与马来西亚鸡源参考株同源性最高达98.1%~98.7%,而与我国参考株同源性较低,为95.8%~97.1%;E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FJ42株与马来西亚鸡源参考株位于同一小分支,而与我国鸭源参考株分属于不同的大分支;表明FJ42鸭源分离株很有可能是从马来西亚鸡源病毒变异而来。本研究首次在福建地区分离得到一株疑似马来西亚鸡源病毒变异而来的鸭源DTMUV,为探究福建地区DTMUV的遗传进化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鸭群发病原因,对疑似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的病鸭进行剖检,采集病变组织进行特异性RT-PCR检测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鸭群为DTMUV感染,从病鸭脑组织分离到一株DTMUV,命名为JZ180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JZ1801的E基因与泰国分离株DK/TH/CU-1的E基因同源性最高(核苷酸相似度为97.8%),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一个新的亚分支,而与我国早期DTMUV分离株同源性相对较低,与之处于不同的亚分支;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显示,JZ1801的E蛋白氨基酸序列与我国早期分离株FX2010和BYD-1的E蛋白均具有9个差异位点,与疫苗株FX2010-180P的E蛋白存在15个氨基酸位点差异。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鸭群中流行的DTMUV E蛋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集2015年浙江省2个鸭养殖场中疑似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的雌麻鸭卵巢病料,经组织研磨处理,DF-1细胞纯化,成功分离了2株鸭坦布苏病毒(DTMUV),分别命名为ZJ201501和ZJ201504。利用9对两两相互重叠的PCR引物,对这2株病毒的全基因进行分段PCR扩增,经序列测定和拼接,得到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核苷酸序列和E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ZJ201501和ZJ201504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9.9%,全长氨基酸仅有2个位点差异;与选取的19株DTMUV参考序列相比,在核苷酸水平和E蛋白氨基酸水平上,其同源性分别大于97.1%和98.4%,而ZJ201501和ZJ201504与早期分离的DTMUV FX2010遗传距离最远,这表明DTMUV在鸭群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DTMUV的遗传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TMUV)在贵州省鸭群的流行,对疑似DTMUV感染肉种鸭进行剖检,观察发病鸭内脏器官病变。取病鸭内脏组织进行RT-PCR检测确诊为DTMUV感染,将病料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进行RT-PCR鉴定和透射电镜观察,确定分离到DTMUV,并将病料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接种BHK-21出现明显CPE,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将分离毒株的E基因经PCR扩增后测序,分析E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发现所分离毒株与中国北京鸭源参考株同源性最高达99.39%,而与我国早期分离参考株(FX2010)同源性较低,将病料制作切片并进行HE染色,可见脑组织非化脓性脑炎,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本研究成功在贵州省分离到一株DTMUV,对其遗传进化进行分析,为探究贵州省养鸭地区DTMUV的感染和致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中国目前禽坦布苏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状况及病毒分子演化特征,对2010-2011年采集自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439份疑似家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分离毒株NS5基因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采集的187份家禽病料中检测出42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1.6%,而2011年采集的252份样品中检测出37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3.9%。对部分毒株的NS5基因测序表明,本研究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与已发布的同时期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NS5基因同源性在98%以上,与2010年前分离的鸡源及蚊媒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介于83.8%-85.8%之间;所有2010年后分离的禽坦布苏病毒毒株在系统进化上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化分支。结果表明,2011年禽坦布苏病毒仍在中国沿海及周边的9个省的家禽中流行,病毒NS5基因的测序分析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家禽中流行的禽坦布苏病毒未出现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桂林某养鸭场种鸭群疑似发生鸭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的临床病例进行RT-PCR检测,病毒分离培养及血凝试验、ELD50测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对获得的分离株E基因进行扩增、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临床组织样品与分离培养的鸭胚尿囊液中均扩增到DTMUV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分离毒株无血凝活性,鸭胚第三代尿囊液病毒的ELD50为10-4.6/0.2 m L,分离毒株引起攻毒的雏鸭发病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0%和16%。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病毒,命名为GX150829株。E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国内DTMUV各地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6.5%,与BYD-1、YY5、FS、ZJ-6等参考毒株处于同一较大分支,但单独形成一个小分支,具有遗传进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严重危害产蛋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2013年开始形成较大危害,江西省内也于2015年左右分离到该病毒。为摸清鸭坦布苏病毒在吉安市内及周边的感染状况,2017年底开始,我们通过抗体检测为主的方法对吉安市内及周边未免疫鸭群进行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感染状况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国部分地区鸭、鹅的病毒携带情况,作者于2014年11月,从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的多个表观健康鸭、鹅群中采集样品1 931份,采用荧光定量PCR对鸭瘟病毒(DPV)、鸭甲型肝炎病毒1型(DHAV-1)、小鹅瘟病毒(GPV)、鸭坦布苏病毒(DTMU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DTMUV阳性率为1.2%,DPV阳性率为0.3%;其余两种病毒均未检出。结果表明,临床表观健康的鸭、鹅可携带鸭坦布苏病毒和鸭瘟病毒,而且,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携带的毒株与临床分离的相应致病性毒株相似性较高,提示在水禽疫病传播过程中,表观健康但带毒的动物可能成为疫病传播的风险点。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RT-PCR技术对孵化过程中死亡的不同品种种鸭胚进行常见病毒感染检测。结果表明,死亡的种鸭胚感染病毒种类多达9种,且首次从鸭胚中检测到禽坦布苏病毒(ATV)感染,不同品种的种鸭胚病毒感染率差异较大,以种番鸭胚感染率最高达58.82%。ATV囊膜蛋白(E)基因分析表明,3株种鸭胚ATV分离毒(PT15-4株、FJFQLL36株和PT15-27株)与GenBank中已发布鸭源ATV囊膜蛋白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97.2%~99.8%及97.1%~99.4%之间,亲缘关系密切。动物试验表明,3株病毒对开产麻鸭的致病性不尽相同,其中PT15-4株和PT15-27株可引起麻鸭产蛋量显著降低及卵巢的出血病变,而FJFQLL36株病毒对麻鸭产蛋影响不明显,且未引起蛋鸭卵巢明显出血或卵黄液化病变。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种鸭胚中病毒性感染较为复杂,而且还出现了ATV的感染,尽管不同禽坦布苏病毒分离株间存在毒力差异,但均可从种鸭经卵传播到种蛋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为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PCR引物,并以鸭坦布苏病毒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鸭坦布苏病毒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并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苏地区的疑似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基因保守区514 bp的序列,和对照的其他鸭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好,最低可检测到1 fg的基因组;临床样品的检出率为100%。说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快速诊断鸭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后备蛋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情况,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坦布苏病毒病疫苗的后备蛋鸭进行坦布苏病毒病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测发现,60d、77d和110d三种日龄的未免疫鸭群血清的禽坦布苏病毒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2%,13.3%和88.8%。检测结果表明,各种日龄后备母鸭存在不同程度的坦布苏病毒感染,该研究结果为该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宜良县某鸭场产蛋期樱桃谷母鸭群出现产蛋异常,对发病鸭群进行了病理剖检以及细菌分离培养、主要疫病血清学抗体的检测和病原核酸的RT-PCR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样品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ND、H5、H7、H9抗体水平没有异常变化,A型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鸭坦布苏病毒RT-PCR检测结果阳性,样品PCR产物测序分析显示该核酸序列来源于DTMUV基因组,表明该样品感染了坦布苏病毒。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针对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防治措施与效果观察,诊断该鸭场产蛋下降的异常情况是由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从江苏徐州地区分离到的以引起樱桃谷鸭产蛋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1株病毒,命名为XZ株。对该病毒进行电镜观察、血凝试验、ELD50测定、RT-PCR扩增特异性目的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毒株能致死鸭胚和鸡胚,电镜下观察到球形病毒粒子,不具有血凝性,对病料和接毒鸭胚尿囊液进行RT-PCR,均可扩增出基因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奉贤株的相似性最高,为98.7%,与其他坦布苏病毒的毒株也具较高同源性,为86%~98%。用鸭胚分离毒株接种健康产蛋鸭,能复制出同样的疾病。结果表明分离病毒为鸭黄病毒属的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种鸭场中的流行及变异情况,从而为今后调整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定期从山东省部分大型种鸭场采集的鸭胚、雏鸭及种鸭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和PCR鉴定。本研究共采集鸭胚461枚,检出阳性137枚,阳性率为37.5%,最早可从8日龄鸭胚中检测到阳性;采集1日龄雏鸭样品120份,检出阳性41份,阳性率为34.2%;从德州市某种鸭场采集120份健康鸭泄殖腔棉拭子,检出阳性34份,阳性率为28.3%。对分离到的4株Ⅰ群禽腺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1株为血清1型,3株为血清4型;分离株与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其他分离株具有极高的同源性,但在Hexon基因区域有19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突变。检测结果表明:Ⅰ群禽腺病毒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群中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中以血清4型为主;虽然分离株与其他毒株同源性较高,但存在变异风险;我国种鸭场存在Ⅰ群禽腺病毒隐形感染情况,有垂直传播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检测鸭群中鸭坦布苏病毒的血清学流行情况,本研究在前期成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NS1蛋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鸭血清中鸭坦布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棋盘法确定了当纯化的NS1蛋白包被量为0.188μg/孔,待检血清1:200稀释,HRP标记的兔抗鸭二抗1:16000倍稀释时反应条件最佳。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阴阳性临界值判定标准为0.467。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番鸭细小病毒、鹅细小病毒、鸭肝炎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血清进行了检测,均无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6%和10%,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临床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鸭及攻毒蛋鸭的55份临床血清样品,测得52份为阳性,阳性率为94.5%,对36份阴性鸭群血清样品进行检测,36份为阴性,阴性率为100%。该方法为鸭坦布苏病毒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山东潍坊地区某鸭场养殖的21日龄樱桃谷鸭突然发病,病鸭主要表现翅腿瘫痪等神经症状,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病死率5%左右。为了确定发病鸭群感染病原的种类,首先采集病死鸭肝脏,处理后接种9日龄~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原分离。其次,对分离的病原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MEGA5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DNA Star软件分析核苷酸同源性。结果表明,通过SPF鸡胚分离到一株坦布苏病毒(TMUV),命名为TMUV-SDWF。该病毒株基因组全长为10 990nt,编码1个含3 426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TMUV-SDAG毒株属于Ⅰa分支。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TMUV-SDSG与GenBank上公布的16株不同TMUV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0%~99.8%。成功分离鉴定一株鸭坦布苏病毒并对其进行了遗传进化分析,为鸭坦布苏病毒弱毒或灭活疫苗的筛选制备及该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利用RT-PCR从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致死产蛋鸭的肝、脾和卵泡膜等组织中扩增出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并利用10日龄鸭胚分离出病毒SC2013株。该毒株对氯仿和胰蛋白酶敏感,不凝集鸡红细胞;E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坦布苏病毒GX2013G(Gen Bank:KM275941.1)的相似性在99%以上;对10日龄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0-4.59/0.2 m L,人工接种能引起2日龄雏鸭发病死亡并呈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SC2013株为致病性的鸭坦布苏病毒,在今后养鸭业中除注重鸭坦布苏病毒对产蛋鸭的危害外,也应加强防止幼龄鸭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