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陇南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陈俊  樊明  马敬霞  尹翔  魏邦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31-16936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以2~3月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增幅为1.2~1.7℃,由于陇南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与上年9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所以,近10年冬末春初显著增暖趋势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逐年加重趋势相一致,由于气候偏暖,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陇南山区冬小麦种植高度及白粉病越冬越夏高界明显提高了100~300m,致使小麦白粉病危害范围扩大,早春发病平均病田率上升10%~20%,发病高峰期由5月上旬提前到4月中、下旬。而陇南各地各时段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后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忻州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利用河曲、五寨、五台、繁峙、忻府区5个气候代表站1981—2009年玉米生长期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降水量、≥10℃积温等农业气象资料及玉米产量资料,应用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建立了气象要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近29 a,5个县(区)的降水量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平均气温与玉米气象产量五寨、五台和河曲呈正相关关系,繁峙和忻府区呈负相关关系;≥10℃积温河曲、五台和忻府区与玉米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五寨和繁峙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县(区)各气象要素影响的程度不同,5个县(区)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均为平均气温;五寨、河曲和繁峙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年降水量;五台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排第2位的为日照时数,忻府区对玉米气象影响排第2位的为≥10℃积温。  相似文献   

3.
近59年锦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涛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4-19606,19687
利用1951~2009年锦州市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锦州市温度、降水、日照、风速和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锦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3.1倍,年日照时间与年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朴  胥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73-9874
以6月至8月上中旬的平均气温、降雨量为气象因子,建立了喜德县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喜德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级别与相关因子6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7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与6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一般;该模型的平均吻合度达99.274%.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81—2016年凉城县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凉城县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6年凉城县年平均气温为5.9℃,气候倾向率为0.36℃/10年,气温升高趋势显著,四季平均气温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81—2016年凉城县年降水量为406.5 mm,气候倾向率为-0.976 mm/10年,除夏季和冬季外,其余2季降水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凉城县气候变化趋势较显著,对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建莲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建立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建莲产量与7、8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6、7月降水量呈反相关。进而分析气象灾害对建莲的影响,提出趋利避害的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7.
柑橘气象产量和实际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飞  劳晓璨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6):1119-1122
利用浙江省龙游县2010—2019年的气象资料和柑橘产量资料,用龙游柑橘气象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与多项气象因子(2010—2019年逐月和逐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逐年≥10 ℃积温、≥11 ℃积温、≥12 ℃积温,各物候期的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并建立各自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与实际产量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子个数远多于气象产量,逐步回归系数实际产量比气象产量更显著,实际产量的预测模型检验明显优于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因此,用柑橘实际产量来分析和预测龙游柑橘产量比用气象产量更适合。  相似文献   

8.
利用平凉市30 a小麦蚜虫发生危害资料和气象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了影响平凉市小麦蚜虫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平凉市小麦蚜虫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回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6.6%,与实际程度吻合。  相似文献   

9.
采用统计回归方法 ,利用克什克腾旗气象观测站1959~2015年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近11年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什克腾旗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上升水平极为显著,年降水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地下水位也是逐年下降,下降速率0.3322米/年,地下水位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7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冬小麦品种兰天27号以法国抗源材料Fr81-1为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甘肃省陇南片山地组区试结果,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235.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梁22号增产22.66%.该品种冬性,属弱筋小麦.接种鉴定表现对当前主要流行条锈病生理小种全部免疫,适种区为甘肃天水、陇南两...  相似文献   

12.
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0号是以"Cappelle Desprez"为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5-2006年天水市及甘肃省陇南市高山组区域试验中,2 a 8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686.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梁22号增产15.61%.苗期对混合菌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及致病类型水4、水7、水14及混合菌免疫,中感条中29号,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籽粒含粗蛋白150.5 g/kg、赖氨酸4.1 g/kg.适宜在天水市和陇南市的高山区和二阴半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对甘肃省境内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山地、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是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的集中分布区;陇南山地属动物地理成分的过渡带,东洋界占50.0%,古北界占35.0%,广布种占15.0%,以森林灌丛动物为主:祁连山地的兽类均为古北界成分,以森林灌丛动物为主;河西走廊兽类均为古北界成分,以荒漠、高山裸岩动物群为主。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甘肃省陇南地区的生态和生产条件,对近年来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及品种抗病性利用研究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麦育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育种策略及构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综合作用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组分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人工接种条锈病菌32号生理小种的不同小麦品种(铭贤169、京9428、京0045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浓度升高的CO2和辐射增强的UV-B处理,分析二者对病害流行组分的影响。【结果】高CO2浓度下,在铭贤169、京9428和京0045上,小麦条锈菌的侵染概率显著提高,病害的潜育期缩短,病斑扩展量增加,AUDPC值显著增加。UV-B辐射对侵染概率、潜育期、病斑扩展和AUDPC的影响不显著。在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的综合作用下,4个品种上的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组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CO2浓度升高能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UV-B辐射对病害影响不大,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两者综合作用对病害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湘中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了1978~2007年湘中山区农业气候条件变化特征,通过对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实地调查、考察和分析,试图揭示湘中山区气候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中山区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显著,从分层利用的角度出发,山区农业气候资源随高度变化的差异明显,因此,对综合开发利用山区丰富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区划,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4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48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抗锈育种中心以9362—13-4—4为母本,天94—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天选48号在2007--2009年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6114.00kg,hm^2,比对照中梁22和兰天19号平均增产3.84%,株高97.5em左右,平均穗长8-3cm,千粒重40.5g,容重811.5g/L,籽粒含粗蛋白143.5g/kg、湿面筋268.3g,kg,沉降值29.0mL。抗条锈病,苗期对混合菌接种鉴定表现高抗,成株期对条中29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水14、HY8及混合茵全部免疫,适宜于天水市山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湖北省"金土地"工程土壤及农作物数据,根据区域地貌特征划分为鄂西山区、鄂北岗地和沿江平原,研究不同区域3种农作物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区域的土壤硒背景值为:鄂西山区0.88 mg/kg,鄂北岗地0.33 mg/kg,沿江平原0.34 mg/kg。鄂西山区农作物的籽实硒含量与其根系土硒含量相关性最好,鄂北岗地次之,沿江平原相关性最弱甚至不相关。[结论]鄂西地区富硒土壤最多,最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沿江平原富硒土壤广泛分布,在适宜条件下也易生产出富硒农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