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引起的毁灭性传染病,传染途径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两种方式,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消毒和药物治疗,物理防治方法以温汤浴种、高温浸酸和热空气法等相关的热处理方法为主。文章对前人在热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今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目前生产中常用的三种家蚕微粒子病化学治疗药物防微灵、脓微灵和原虫净以不同的用药方式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试验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连续不间断添食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以防微灵的疗效为最好 ;脓微灵除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外 ,还表现出对微孢子具有强烈的体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8种在医药和兽药上广泛使用的抗真菌、抗寄生虫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效果,以筛选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新材料。结果表明:在供试药物中,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达到与现行生产上使用的治疗药物防微灵相近的治疗效果,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美国尤他州大学Hsiao(1973)发现苯来特药物对紫花苜蓿象鼻虫微粒子病有显著治疗效果之后,有关研究人员相继对各种昆虫微粒子病进行了试验。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Shinholster(1974)认为,苯来特对红黄粉虫微粒子病有抑制效果。美国华盛顿哈佛大学Armstrong(1976)指出,苯来特对蝇微粒子病同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Brooks等(1978)通过试验证明,苯来特对玉米穗夜蛾微粒子病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所蚕病组(1978)及刘仕贤等(1979)在1978年共进行了十六批试验,反复证实多菌灵和苯来特等类似化合物对桑蚕微粒子病食下传染和经卵传染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且通过广东省十三个蚕种场站共45批生产鉴定试验初步证明,多菌灵可在生产上有效地防治桑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可以应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蚕病。通过比较多种化学药物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发现阿苯达唑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蚕体毒害性低。利用阿苯达唑采取溶液浸泡桑叶或以药粉直接喷洒蚕座上桑叶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效果,两种使用方式的实用浓度分别为1 000 mg/L和1.0 g/kg,而且适宜采取每天添食药物1餐的方式利用药物。在蚕种生产中初步应用阿苯达唑组合药物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进行了综述,分别从蚕业生产中常用的消毒药物和治疗药物的种类、作用效果、作用机理进行全面分析,为合理使用防治微粒子病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开发新型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药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防微灵”是我所主持、并与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蚕茧分公司合作承担“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研究子专题的应用成果,室内试验疗效93.1—100%,大田生产试验防治效果达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自从Hsiao Ting H.等(1973)发现苯来特对紫花苜蓿象鼻虫微粒子病有明显治疗效果之后,不少研究者在这方面研究取得了进展。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蚕病组(1978)研究表明,除苯来特之外,多菌灵、托布津以及“7313”等对治疗家蚕微粒子病也有显著效果,因而得出了诸如具有苯并咪唑基类似结构的化合物对治疗微粒子病都可能有效的想法。为了证实这种设想和进一步寻找其他有效药物,我们进行了这个试验,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克微宝”是四川省“八·五”攻关项目,《家蚕微粒子病防疫技术》课题组研制定型的家蚕微粒子病治疗药物,由省蚕种管理总站指导生产及应用推广,为目前治疗家蚕微粒子病的理想药剂。九七年春季,我场五排水库分场11个共育户,共育小蚕242.3张,首  相似文献   

10.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3):56-56
一、蓖麻蚕病的种类与识别蓖麻蚕(木薯蚕)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病两大类。生产上常见的传染性病有微粒子病、核多角体脓病和软化病。非传染性病有中毒症(农药中毒和工厂废气中毒)。蚕病发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化学因素(农药、废气)、物理因素(创伤)、饲料因素(不良叶)和环境因素(高温、多湿、闷热)等。蚕病的发生通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微粒子病:蓖麻蚕微粒子病是蓖麻蚕微粒子原虫寄生蚕体内的一种原生动物病。微粒子孢子是微粒子原虫的滞育体,大小为3~5×1.4~2.4μm。在光学显微镜下,成熟的微粒子孢子通常…  相似文献   

11.
近年家蚕微粒子病在四川爆发,1988年烧毁带微粒子病的蚕种约50万盒(张),严重威胁蚕茧生产,现将四川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夏如山副研究员《家蚕微粒子病(问答)》陆续刊出,以(?)读者。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家蚕微粒子(N.b)的危害 家蚕微粒子危害很大,各个阶段都可能经口或胚种传染上。而蚕种制造是防止、消除家蚕微粒子(N.b)的重要环节。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十八世纪曾使发达的欧洲蚕业趋于毁灭,国内近几年此病危害严重。家蚕微粒子病,给我省蚕桑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漂白粉精和防微灵对种茧质量和制种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锦发 《蚕桑通报》2012,43(3):27-28
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蔓延和危害,会给蚕种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在生产上应采取控制胚种带毒,控制桑园病虫害,控制食下感染途径,严格防病消毒等技术措施,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就目前蚕种生产环境而言,如果没有对桑叶进行叶面消毒,就会造成蚕种微粒子病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影响蚕种平衡。药物防微所用药物有2类,一类是治疗性药物,如防微灵;另一类是消毒性药物,如消特灵等。  相似文献   

17.
杀菌剂多菌灵在桑叶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菌灵(carbendazim)是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药物。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至1000和500倍药液后喷洒桑树,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桑叶中多菌灵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桑树喷洒稀释1000倍的多菌灵药液后,桑叶中药物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4.5339e-0.2215t,药物的半衰期T1/2=3.13d;喷洒稀释500倍的多菌灵药液后,桑叶中药物的消解动态方程为Ct=6.0527e-0.1030t,药物的半衰期T1/2=6.73d。多菌灵在桑叶中的残留与消解动态显示低浓度(稀释1000倍)的药液在桑叶中的降解更快,所以建议生产上适当采用高浓度药液喷施桑树,并根据相应的药物消解动态数据确定桑叶采摘时期,以保证家蚕食下药叶对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蚕蛹加工岗位团队研发的“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该项技术针对家蚕微粒子病无药可治、蚕种生产新常态下防控形势严峻、防治技术缺乏等问题,系统研发了家蚕微粒子病的治疗药物和系列消毒剂、微粒子病交叉感染防控技术、蚕种高温处理技术、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等,形成了一套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覆盖、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栎粉舟蛾微粒子病原虫对柞蚕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对野外昆虫的感染,日本学者广濑安春、上田金时等曾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证明柞蚕微粒子孢子可感染美国白蛾等八种野外昆虫,而野外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对柞蚕的感染却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柞蚕微粒子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秋柞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梨刺蛾(Naroseideus flaridorsoli Sdaud)被微粒子孢子寄生的个体,并提纯出孢子,对柞蚕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已查明,它不仅对柞蚕有较强的感染性,而且是柞蚕微粒子病蚕场自然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是影响柞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柞蚕场内患微粒子病的主要昆虫种类,栎粉舟蛾微粒子病与柞蚕的交叉感染,以及药剂防治蚕场昆虫对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效果等,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区近年来所出现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来势猛、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已形成恶性循环。为了使每个蚕桑生产者都能了解和掌握防治微粒子病的药物种类和方法,达到群防群治、控制蔓延的目的,现将生产上常用的对微粒子病有杀灭特效的药物种类、消毒处理方法、有效浓度等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