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Ca2+,Mg2+-ATP酶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过程中的作用,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再分为早期催醒组、中期催醒组和晚期催醒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在不同时期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大鼠不同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均被激活,且Ca2+,Mg2+-ATP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相一致。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脑干和海马等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青海省大通牦牛1、30、180日龄及成年组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在年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大通牦牛在生长发育阶段心肌、骨骼肌线粒体ATP酶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着稳定的作用,且与年龄之间无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Ca2+,Mg2+-ATP酶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关系,以判断该酶是否为该制剂作用的靶位之一。选取84只SD大鼠,先随机抽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高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7.5mg/kg)和低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5mg/kg),每个剂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等3个亚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5min后断头取材;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分别在翻正反射消失即刻、翻正反射恢复即刻和大鼠可直线爬行后断头取材,在生理盐水冰面上取脑,用4℃生理盐水将脑上的血迹冲洗干净,迅速分离双侧大脑皮层、海马、小脑、脑干、丘脑,立即液氮冷冻。制备脑粗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小脑和丘脑突触体Ca2+,Mg2+-ATP酶活性相关,此酶可能是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乳化异氟醚对大鼠中枢突触体ATP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麻醉组和麻醉恢复组,经乳化异氟醚尾静脉注射对大鼠进行麻醉,采用比色法检测各脑区的突触体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注射乳化异氟醚后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Na+-K+-ATP酶和Ca2+-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大脑皮质和海马Mg2+-ATP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提示:乳化异氟醚能够抑制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内Na+-K+-ATP酶和Ca2+-ATP酶的生成,抑制大脑皮质和海马内Mg2+-ATP酶的生成,推测中枢突触体ATP酶是乳化异氟醚产生麻醉效应的主要靶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丝瓜提取物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及脑细胞膜离子转运的影响,试验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衰老模型组和丝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通过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备衰老模型,8周后对各组小鼠行八臂迷宫行为学测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脑组织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及脑指数。结果表明:丝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衰老小鼠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均有所改善;丝瓜提取物可提高衰老小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并明显降低MDA含量,提高脑组织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说明丝瓜提取物可改善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可通过增强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蛋白活性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当归对血虚证大鼠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影响。采用化学药物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造模的方法,建立大鼠血虚模型,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分析,初步探讨当归不同剂量对大鼠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血虚模型组和当归水煎液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并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主要包括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结果:随着给药天数的增加,模型组大鼠行动慢、眼睛无光。正常对照组和给药组大鼠活动大体相当。当归不同剂量组大鼠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模型组比较显著性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红细胞Na~+-K~+-ATP酶活力和Ca~(2+)-Mg~(2+)-ATP酶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当归不同剂量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力和Ca~(2+)-Mg~(2+)-ATP酶活力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可以有效改善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造成的大鼠血虚证。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Na+,K+-ATP酶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过程中的作用,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再分为早期催醒组、中期催醒组和晚期催醒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Na+,K+-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在不同时期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大鼠不同脑区的Na+,K+-ATP酶活性均被激活,且Na+,K+-ATP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相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大脑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的Na+,K+-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钙离子拮抗剂对秋粘夜蛾蛹的卵细胞(sf-9)吸收Ca2+、Mg2+浓度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钙通道阻滞剂对细胞Ca2+的定性、定量研究以及对昆虫细胞生理生化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离心、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等方法,研究不同的钙离子拮抗剂:Nife、Nimo、Nitren作用于SF-9细胞,分别测定纯培养液与钙离子拮抗剂处理并滤掉细胞后的培养液中的钙镁离子浓度,通过计算两者的浓度差值,得出SF-9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的钙镁离子量,并进行比较。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结果显示:经钙离子拮抗剂处理后的样品,测得Ca2+、Mg2+浓度有所增加,也就是说细胞吸收的Ca2+、Mg2+的量比对照组纯细胞培养液要少。研究表明:由于钙离子拮抗剂使得钙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细胞对Ca2+的吸收量大大减少;而Ca2+又具有维持和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作用,Ca2+的吸收量不足使得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进而影响了细胞对Mg2+的吸收。但钙离子拮抗剂主要还是先影响细胞对于Ca2+的吸收的,从而使细胞的生理和生化反应发生改变,实现对细胞内环境的精细调节。  相似文献   

9.
以紫花苜蓿金皇后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对其在不同浓度Ca2+、Mg2+、Fe2+、Zn2+下的生长及结瘤情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不同离子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结瘤情况影响各有不同,其中Ca2+浓度为90mg/L时植株结瘤数目最丰,促进植株结瘤的作用最为明显;Mg2+浓度80mg/L时植株根冠比最大,为41.56%;Fe2+对植株结瘤数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作用最不明显,浓度为15mg/L时植株地上生物量干重为0.41g/株,增产作用优于Ca2+和Mg2+;Zn2+浓度为2.0mg/L时地上生物量干重(0.56g/株)和粗蛋白质含量(18.78%)均最高,对植株产量增加与蛋白质含量累积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K+、Mg2+、Ni2+、Zn2+、Mn2+、Fe2+、Cd2+、Ca2+、Cu2+9种金属离子及EDTA对瘦肉型猪(PIC344)精液酸性磷酸酶(ACPase)活力的影响,发现K+、Mg2+、Ca2+、Ni2+、Mn2+对ACPase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Cu2+、Cd2+、Fe2+、Zn2+对ACPase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一浓度范围内的金属离子对ACPase的激活作用强弱依次为Mg2+>Ni2+>Mn2+>K+>Ca2+,对ACPase的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Cu2+>Cd2+>Fe2+>Zn2+。利用双倒数作图法研究了Cu2+、Cd2+对酶的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为非竞争性抑制,用Dixon作图法求得其抑制常数Ki值分别为0.58×103mol/L、9.44×103mol/L。研究了Mg2+、Ca2+、Cd2+、Cu2+对酶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Mg2+、Ca2+、Cd2+、Cu2+引起酶荧光发射光谱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不变,说明这些金属离子对酶的构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牛磺酸抗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给动物注射大剂量的异丙肾上腺素(ISO)来构建心肌缺血损伤的模型,测定大鼠心肌和血清中Na+,Ca2+,Mg2+,Zn2+含量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牛磺酸可显著抑制缺血大鼠心肌中Ca2+、Na+和Mg2+含量的上升(P<0.05,P<0.05,P<0.01),显著提高缺血大鼠心肌中Zn2+的含量(P<0.05);同时使缺血大鼠血清Mg2+、Na+和Zn2+含量上升,Ca2+含量下降。此外,牛磺酸可显著缓解ISO所导致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Na+、K+-ATP酶是一种膜转运蛋白,是一条重要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在中枢神经突触体质膜上Na+、K+-ATP酶具有较高活性,此酶对化学突触的传递作用以及神经传导功能有特殊作用.研究表明,给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氯胺酮能明显抑制其大脑皮质突触体Na+、K+-ATP酶的活性[1].王钧等[2]在丙泊酚对大鼠大脑皮质突触体Na+、K+-ATP酶活性影响的研究中发现,丙泊酚100 mg/kg腹腔注射明显抑制大鼠大脑皮质Na+、K+-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不同浓度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ATP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氯胺酮的中枢麻醉机制。体外培养怀孕16~18 d的胎鼠神经细胞,至第8天直接给予3种不同浓度的氯胺酮,使用超微量ATP酶测定试剂盒,检测胎鼠海马中ATP酶的活力。结果显示,海马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且这种抑制作用的程度具有剂量依赖的趋势。据此推测氯胺酮的麻醉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中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4,(8):55-58
为探究牦牛发育早期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机制,以"大通牦牛"(海拔3 200 m左右)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和比色法对妊娠期4月龄牦牛胎盘、胎儿及出生1日龄牦牛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及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胎儿和犊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线粒体SDH、CCO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妊娠4月龄胎盘组织和胎儿肝脏组织线粒体中Na+-K+-ATP、Mg2+-ATP、Ca2+-ATP和Ca2+-Mg2+-ATP 4种ATP酶活性均高于心肌、骨骼肌、大脑组织,差异显著(P<0.05);出生1日龄牦牛骨骼肌、心肌、肝脏及大脑各组织间4种ATP酶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织中Ca2+-Mg2+-ATP酶活性均高于其他ATP酶活性。研究表明牦牛在发育早期组织线粒体中SDH、CCO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而ATP酶在物质运送、能量转换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Na+,K+-ATP酶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关系,以判断该酶是否为该制剂作用的靶位之一.试验选取84只SD大鼠,先随机抽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高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ip) 7.5 mg/kg)和低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5mg/kg),每个剂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等3个亚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5 min后断头取材;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分别在翻正反射消失即刻、翻正反射恢复即刻和大鼠可直线爬行后断头取材.迅速分离双侧大脑皮层、海马、小脑、脑干、丘脑,立即液氮冷冻.制备脑粗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2个剂量麻醉组大脑皮层、脑干和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1或P<0.05),高剂量组小脑该酶也发生明显变化(P<0.05).在恢复期上述脑区的该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海马在2剂量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小脑和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相关,说明此酶可能是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噻拉嗪对山羊不同脑区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噻拉嗪麻醉山羊的中枢作用机制。试验将25只山羊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共5组。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0 m L,试验组肌肉注射噻拉嗪12.8 mg/kg体重。10 min后、山羊倒地、翻正反射消失后、翻正反射恢复后和翻正反射恢复后6 h断头取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山羊各脑区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大脑皮质、丘脑的Na+-K+-ATP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0.1%和21.9%(P<0.01);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6.5%、38.6%、35.1%、36.9%和37.9%(P<0.01)。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两种ATP酶活性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噻拉嗪通过大脑皮质和丘脑Na+-K+-ATP酶及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小脑和脑干内Ca2+-Mg2+-ATP酶活性作用的改变起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麻醉与大鼠各脑区突触体ATP酶活性的关系,探讨其麻醉机理。将2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麻醉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30mL/kg生理盐水,试验组腹腔注射30mg/kg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采集大鼠各脑区,利用比色法测定脑区内Na+-K+-ATP、Ca2+-AT P和Mg2+-ATP酶活性。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大鼠大脑皮层和脑干Na+、K+-ATP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5或P〈0.01),小脑、脑干和海马Ca2+-ATP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脑Mg2+-AT P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麻醉引起大鼠大脑皮层、脑干中Na+-K+-ATP酶活性降低,大脑皮层中Mg2+-ATP酶活性低,小脑、脑干和海马脑区中Ca2+-ATP酶活性降低可能是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麻醉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高原动物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采用标准ATP酶测试盒对青海省(平均海拔4 000 m)16头成年牦牛心肌、骨骼肌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Na+ -K+ -ATP,Mg2+ -ATP,Ca2+ ATP和Ca2+-Mg2+-ATP 4种酶活性在骨骼肌线粒体中分别为3.65±1.31(μmolP/mg蛋白·h,下同),2.70士1.36,2.87±1.23和4.08士1.30;在心肌线粒体中分别为4.44±1.19,2.42士0.87,2.29±0.57和3.62±0.92;在骨骼肌组织中分别为2.02±0.80,1.54士0.36,1.69士0.91和2.02±0.96;在心肌组织中分别为1.41士0.67,1.04士0.51,1.24±0.54和1.42±0.60;骨骼肌、心肌线粒体中4种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骨骼肌、心肌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Na+-K+-ATP酶在荷斯坦牛热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比较测定了329头荷斯坦牛在非热应激期和热应激期的体温、红细胞K+和红细胞Na+-K+-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牛群红细胞Na+-K+-ATP酶活力呈正态分布;不同胎次、产犊季节、泌乳期、场次牛Na+-K+-ATP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性别牛Na+-K+-ATP酶活力差异极显著(P<0.01).在热应激期,同一泌乳期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产奶量下降率成负相关;荷斯坦牛的体温明显升高,产奶量明显下降,红细胞K+无显著变化,红细胞Na+-K+-ATP酶活力明显下降,与非热应激期相比只有红细胞K+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都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Na+-K+-ATP酶与体温成负相关,与产奶量成正相关,与红细胞K+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热应激期,荷斯坦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耐热性成正相关,红细胞Na+-K+-ATP酶活力高的荷斯坦牛,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20.
环腺苷二磷酸核糖(cADPR)是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内调节Ca2+浓度的第二信使.cADPR依靠胞内的兰尼碱受体(RyR)的选通性对Ca2+释放进行调节,即:通过底物辅酶Ⅰ(NAD+)与产物cADPR跨膜穿梭,或配体介导胞外酶CD38的内化.本文主要综述了cADPR的合成及其介导Ca2+释放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