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阐明高原牦牛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对高原牦牛肺脏组织低氧适应作用的影响,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不同品种、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NOS在转录水平上总体表现为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父本来自海拔5 000 m以上的大通牦牛肺脏组织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说明牦牛iNOS mRNA相对表达量与海拔和品种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鸭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视神经溃变试验和Nissl染色法研究了北京鸭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 (dACs)的形态、大小与密度分布。北京鸭dACs是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小神经元 ,核深染 ,胞质很少 ,细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大小均一 ,平均面积为 19~ 2 5 μm2 。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dACs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 (CA ,386 0个·mm-2 ) ,dACs的密度由视网膜中央部向视网膜周边部逐渐降低 (TP ,约为 1780个·mm-2 ;NP ,约为 176 0个·mm-2 )。试验结果表明北京鸭视网膜中央部和周边部的dACs大小差异不明显 ,但dACs在节细胞层密度分布不均 ,呈现由视网膜中央部至周边部密度梯度递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MTB)观察了大鼠泌乳期和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数量变化规律.并用阿尔新蓝一番红鉴别染色法(AB-S)进行了细胞化学分型研究。结果:AB-S染色显示,大鼠乳腺只存在黏膜型肥大细胞;无论是泌乳期还是静止期。乳腺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腺泡间和小叶问结缔组织中。细胞的形态各异,但细胞数量在静止期和泌乳期有显著差异。泌乳期的乳腺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乳腺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可能与乳腺泌乳期腺泡上皮的生长和静止期腺泡问结缔组织细胞增生等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高原动物对高原低氧的适应机制,采用标准ATP酶测试盒对青海省(平均海拔4 000 m)16头成年牦牛心肌、骨骼肌ATP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Na+ -K+ -ATP,Mg2+ -ATP,Ca2+ ATP和Ca2+-Mg2+-ATP 4种酶活性在骨骼肌线粒体中分别为3.65±1.31(μmolP/mg蛋白·h,下同),2.70士1.36,2.87±1.23和4.08士1.30;在心肌线粒体中分别为4.44±1.19,2.42士0.87,2.29±0.57和3.62±0.92;在骨骼肌组织中分别为2.02±0.80,1.54士0.36,1.69士0.91和2.02±0.96;在心肌组织中分别为1.41士0.67,1.04士0.51,1.24±0.54和1.42±0.60;骨骼肌、心肌线粒体中4种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骨骼肌、心肌组织(P<0.05).  相似文献   
5.
薛乾  俞红贤  荆海霞  张勤文  魏青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64-14166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为初生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状态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常规组织学技术及改良甲苯胺蓝色染法,对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内肥大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特点进行比较。[结果]1日龄牦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向后呈显著增多趋势(P〈0.05),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最多。1日龄黄牛小肠各段的肥大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多,而十二指肠的肥大细胞数量最少。2种动物相同小肠肠段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显著(P〈0.05),1日龄牦牛十二指肠和空肠中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1日龄黄牛,但其回肠中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黄牛。[结论]1日龄牦牛和黄牛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泌乳期内牦牛乳腺组织的转录组差异,筛选并分析有关的差异基因,为后续牦牛的泌乳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实验采集处于泌乳早期、泌乳中期及干奶期的牦牛乳腺组织并提取总RNA,用RNA-Seq对不同泌乳期的牦牛乳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共筛查出381...  相似文献   
7.
孕激素受体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分布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试验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分析软件检测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内PR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PR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PR阳性物质主要见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小叶间结缔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偶见胞质着色。PR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在整个乳腺发育过程都呈现高-低-高的趋势,青春期PR阳性物质数高于其他几个期,差异显著(P0.05);妊娠期、泌乳早期、泌乳中期和静止期PR阳性物质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妊娠期和静止期的PR阳性物质数均高于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但妊娠期和静止期PR阳性物质数差异不显著(P0.05),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PR阳性物质数差异不显著(P0.05)。PR阳性物质数的分布表明PR可促进导管分支和腺泡发育。P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明显不同,青春期P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几个期,泌乳早期和泌乳中期PR蛋白相对表达很少,而静止期开始大量表达。提示在牦牛不同发育期,PR蛋白在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4个年龄组的高原牦牛肺泡超微结构进行观测,并与同日龄平原黄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肺泡壁均由扁平的肺泡I型上皮细胞和立方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组成,气-血屏障均由肺泡I型上皮、基膜和肺泡隔毛细血管内皮3层结构组成,但高原牦牛肺泡I型上皮处可见一些凹陷和空泡状结构。此外,1日龄高原牦牛肺泡II型细胞明显多于同日龄黄牛;除1日龄外,其余年龄段高原牦牛的气-血屏障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均显著小于同日龄平原黄牛(P<0.05)。高原牦牛气-血屏障的算术平均厚度和调和平均厚度随年龄增加不断减小,这不同于平原黄牛随年龄增加不断增大的特点。结论:高原牦牛出生后肺泡迅速发育,在超微结构方面表现出较多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骨骼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选取不同海拔梯度牦牛骨骼肌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洛牦牛骨骼肌纤维直径细于泽库牦牛,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果洛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和面数密度均大于泽库牦牛,差异显著(P<0.05)。这些组织学改变是机体为了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为了增加氧的利用而做出的组织学的改变和适应。大通牦牛骨骼肌各项指标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与大通牦牛为改良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