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旨在从分子水平认识鹿茸生长机制,本研究以10、40、60与130d的梅花鹿鹿茸为试验材料,运用双向凝胶电泳(2-DE)、质谱鉴定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梅花鹿鹿茸生长过程中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46种蛋白质差异性表达,且主要参与细胞骨架、转运过程、信号转导、细胞凋亡、骨发育、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免疫、能量代谢、细胞增殖、抗氧化、蛋白质折叠等生物学过程。结合鹿茸的快速生长与快速骨化的独特生长过程,对差异表达蛋白质中的骨发育相关蛋白、抗氧化蛋白、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做进一步分析,发现P4HB、SPARC、过氧化物还原酶2、过氧化物还原酶4、半乳糖凝集素1、视黄酸结合蛋白1等6种蛋白质在鹿茸快速生长与快速骨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鹿茸生长与骨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东北梅花鹿茸不同部位牛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 10支东北梅花鹿茸作了不同部位牛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东北梅花鹿茸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各部位之间牛磺酸含量差异极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3.
东北梅花鹿茸不同部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 10支东北梅花鹿茸作了不同部位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水解氨基酸含量在东北梅花鹿茸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各部位之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相似文献   

4.
建立考马斯亮蓝显色法(Bradford法)测定梅花鹿茸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方法,研究鹿茸不同规格和部位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比较干燥和超微粉碎加工法对梅花鹿茸水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采用建立的Bradford检测法,以水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对梅花鹿茸的浸提方法,超声波次数,超声波方式进行比较选择,确定最佳浸提条件为0.1 g的鹿茸粉,加入pH 7.4的PBS(0.01 mol/L)4 mL,37℃浸提30 min,4℃冷浸24 h,超声波130 W 4 min处理3次,4℃,6 800 r/min离心8 min。结果表明:梅花鹿茸二杠茸水溶性蛋白为59.275~648.225μg/mL,梅花鹿三杈茸水溶性蛋白为55.878~683.721μg/mL。二杠茸高于三杈茸;烘干二杠茸不同部位的含量变化为粉片高于蜡片,腊片高于纱片和骨片,纱片和骨片相近;冻干茸高于烘干茸;3种超微粉碎鹿茸间水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选用 10支东北梅花鹿茸作了不同部位总磷脂含量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梅花鹿茸由主杠顶端往下依次分为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 4个部位 ,各部位之间总磷脂含量差异极显著 (P <0 0 1)。本结论可作为梅花鹿茸片分等的内在指标性成分 ,同时也为梅花鹿茸的分段利用提供了内在质量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东北梅花鹿茸不同生长时期生长中心间充质组织基因表达变化,试验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快速生长期和骨化期鹿茸生长中心间充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比对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从快速生长期和骨化期鹿茸间充质组织中分别获得4. 45 Gb和4. 47 Gb的测序数据,测序质量值、Q20值分别为98. 39和98. 75;通过Trinity软件组装,分别获得40 963条和39 315条组装序列,平均长度分别为1 121,1 139 nt;通过与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出调控鹿茸快速生长和骨化的差异表达生长因子10种,差异表达转录因子13种和差异表达胶原15种。说明鹿茸快速生长和骨化受多种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和胶原分子的调控,这些生长调控因子的表达差异性与鹿茸的再生、快速生长及骨化过程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4种东北梅花鹿茸片总糖与水溶性蛋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东北梅花鹿茸片的内在质量差异,选取10支东北梅花鹿茸,切片时分腊片、粉片、纱片和骨片进行取样,对其总糖和水溶性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茸腊片、粉片、纱片和骨片的水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97%、3.95%、2.55%、1.59%,总糖含量分别为3.21%、2.21%、1.04%、0.49%,4种茸片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生长时期小分子代谢物表达差异变化,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体况良好的4岁龄雄性东北梅花鹿,收取生长25、45、65、100、130 d的鹿茸作为试验样品,每个时期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UHPLC-TOF-MS技术对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样品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生长时期可分为鹿茸生长期(25、45与65 d)与鹿茸骨化期(100与130 d)两个阶段。筛选、鉴定到171种显著差异表达代谢物(VIP>1,P<0.05,|fold change|>2),比对到HMDB数据库的112种代谢物,分为7大类;其中L-焦谷氨酸、L-组氨酸、L-肌肽与阿坎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在100 d含量最高,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前列腺素H2、前列腺素I2在130 d显著上调,而其他氨基酸及有机酸类化合物均在生长期表达上调。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氨酰-tRN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等13种KEGG代谢通路。本研究从代谢组水平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表达变化,为鹿茸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i TRAQ)技术及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及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的梅花鹿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或≤0.67,且P值≤0.05)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胶原、抗菌肽、S100蛋白和钙调蛋白等蛋白成分;生长初期表达量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IX/XI型胶原和二聚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抗菌肽-2、S100蛋白A2/8/9、骨膜蛋白和血红蛋白亚基α/β等功能蛋白;梅花鹿初生茸生长初期主要为细胞外基质类成分,生长末期主要为功能性蛋白,因此生长末期的初生茸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对梅花鹿茸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梅花鹿带血茸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茸是梅花鹿的嫩角,每年周期性地生长、骨化与脱落,在其尚未骨化时收获,鲜鹿茸含丰富的蛋白质与水分,营养与药用价值颇高。鹿茸的收获期时期正值盛夏,如不及时加工处理就会腐败变质,由珍品变成废物。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梅花鹿带血茸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1.
梅花鹿鹿茸每年的周期性再生是一个多种组织细胞快速增殖分化的过程,其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对鹿茸生长的调控。microRNA是一类物种间广泛存在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翻译发挥其功能作用。本文介绍了microRNA的合成过程及结构,综述了近年来鹿茸组织microRNA的研究进展。microRNA通过调控鹿茸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参与鹿茸再生发育的过程。梅花鹿microRNA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鹿茸再生调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TMEM219基因3种剪切体在不同重量鹿茸尖端的表达规律及TMEM219基因表达对鹿茸重量的影响,以期探究TMEM219基因对鹿茸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MEM219基因及其3种剪切体在同一重量组鹿茸的不同组织及不同重量组鹿茸的同一组织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并比较不同产茸量梅花鹿的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结果表明,TMEM219基因的3种剪接体在梅花鹿鹿茸的间充质及前成软骨组织(RP)、过渡组织(TZ)及软骨组织(C)中均有表达,TMEM219-918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TMEM219-1005与TMEM219-1960基因(P0.01),TMEM219-1005与TMEM219-1960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高重量组TMEM219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重量组(P0.05);同时,高重量组个体血清中IGF-1浓度显著高于低重量组个体(P0.05),而IGFBP-3浓度显著低于低重量组个体(P0.05)。结果提示,TMEM219基因高表达可能会促进鹿茸的生长,增加鹿茸重量;推测其可能的机理是TMEM219竞争性结合IGFBP-3,减少与其结合的IGF-1,加强IGF-1与IGF-1R的亲和力,进而提高IGF-1对鹿茸生长的促进作用。TMEM219基因可能成为影响鹿茸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为提高鹿茸生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旨在对梅花鹿(Cervus nippon)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表达蛋白进行差异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为深入探讨鹿茸独特的再生分子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离蛋白样品;利用DeCyder 7.2分析软件对2D-DIGE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利用MALDI-TOF-MS(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鉴定差异蛋白,通过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寻找匹配的蛋白;采用PANTHER(Protein Analysis Throug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REACTOME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得到了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2D-DIGE图谱,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丰度相比较,比值≥1.1倍以及比值≤-1.1倍(P0.05)的差异蛋白点有159个,其中110个上调表达,49个下调表达,EDA(Extended data analysis)分析得到了多个Marker蛋白,质谱鉴定了84个差异蛋白质点,48个为阳性结果,共来自27种蛋白质。并对已鉴定蛋白进行了GO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差异明显,质谱鉴定获得了来自多种可能与鹿茸再生相关的差异蛋白。由此可知,鹿茸再生是鹿茸干细胞从休眠到致敏的转化过程,需要多种蛋白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C)基因在梅花鹿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以梅花鹿茸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T-A克隆,以获得MEF2C基因的cDNA序列,再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梅花鹿茸不同生长阶段(前、中、后期)顶端茸皮组织层MEF2C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出的梅花鹿MEF2C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全长为1 302 bp,共编码433个氨基酸,其中丝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量的13.4%;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6 898.44,理论等电点pI值为8.69,脂肪系数为65.77;分子式为C_(2011)H_(3210)N_(600)O_(654)S_(20),总原子数为6 495,不稳定系数为51.83,亲水性平均值为-0.662,MEF2C基因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亚细胞定位预测为细胞核内;通过Blastp功能对比显示,梅花鹿MEF2C基因与马鹿的同源性最高,为99.54%,与牛、羊的同源性也都超过99%。实时荧光定量结果分析表明,MEF2C基因在鹿茸生长不同阶段的顶端茸皮组织中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中期表达量是前期表达量的3.210 6±0.183 5倍,后期表达量是前期表达量的3.620 1±0.195 1倍,且前期与中期的表达量、前期与后期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中期与后期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鹿茸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在不同生长时期鹿茸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试验以不同生长时期(分别为脱盘后10、20、40和60 d)的鹿茸组织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2-微球蛋白(B2M)、还原型辅酶Ⅰ(NADH)、60S 核糖体蛋白L40(RPL40)、谷胱甘肽还原酶7(GPx)和β肌动蛋白(ACTB)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运用 geNorm和NormFinder 两个程序综合分析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GAPDH、ACTB、RPL40表达稳定性较好,可用作鹿茸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而NADH和GPx的稳定性最差,不适合作内参基因.通过对鹿茸生长相关基因(ANXA5、HSP27、PRD2、CRABP1、LGALS1)表达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发现这5种基因均在脱盘后10 d的鹿茸组织中高表达.该研究结果为鹿茸快速生长及骨化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了解鹿源DCN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揭示该基因在鹿茸尖端不同组织层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从梅花鹿鹿茸尖端组织cDNA文库中首次克隆具有完整编码区的DCN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DCN基因cDNA全长为1 831 bp,编码36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9.9 ku,理论等电点为8.8,其一级结构中亮氨酸所占比例最高(12.5%);梅花鹿与绵羊DCN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98%).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DCN在间充质层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层组织,提示DCN的抗纤维化活性可能是维持鹿茸间充质层快速生长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梅花鹿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对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梅花鹿茸角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yclin D1在梅花鹿茸角表皮层内表达极少,在茸角真皮层、间充质层及软骨层等处均有表达,但在表达强度上存在差异。在真皮层中,cyclin D1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有较强的表达,在鹿茸间充质细胞中也有少量cyclin D1的表达,在鹿茸软骨层中,cyclin D1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非常高,主要表达在增殖区的软骨细胞中。结果表明,cyclin D1可能在梅花鹿茸角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鄂州一梅花鹿养殖场中发现1头雄性梅花鹿的左眼下部长出一块疑似鹿茸角的组织,将该组织取下,分离消化培养细胞,并对细胞进行茜素红、阿利新蓝、番红固绿、TRAP染色鉴定。将取下的该组织各部位制成切片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各部位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该组织外形与鹿茸角相似,表面光滑,无分叉,内部组织分层界限明显,分层情况及特征与正常鹿茸顶端组织结构相似,但组织已经骨化,可能与取样较晚有关。  相似文献   

19.
鹿茸的软骨内骨化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鹿茸软骨内骨化过程的组织学基础及调控机理进行了综述。鹿茸的骨化是在睾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软骨内骨化过程。这种骨化方式由膜内骨化转变而来,标志是角柄顶端软骨膜下出现连续的骨小梁。在整个生茸期内,软骨膜持续存在,通过附加增生来实现鹿茸的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肥大软骨细胞向细胞间质中分泌X型胶原纤维等,引起间质的钙化,进而骨组织替换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20.
半乳糖凝集素1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是一种分子质量约为14 ku的β-糖结合蛋白,是动物凝集素家族的成员之一。作为多种癌症的诊断指标,治疗癌症的新突破口,对Galectin-1的研究备受关注。此外,Galectin-1分布广泛,与多种正常生物功能相关,如细胞生长、神经修复、血管再生、软骨形成等。现阶段,关于Galectin-1在鹿茸再生中的研究很少,但鹿茸再生中许多过程与Galectin-1的功能高度相关。与肿瘤同样高速生长且高表达Galectin-1的鹿茸组织并不发生癌变,这可能对癌症的研究有所启发。为了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解释鹿茸再生机制,了解Galectin-1蛋白在肿瘤和鹿茸中的功能研究进展至关重要,文章就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