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熟化是新垦耕地培肥的重要过程,是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逐渐提高的表现,但如何设定指标来判断土壤是否熟化至今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为此,在对耕地土壤熟化的本质、土壤熟化与土壤质量的关系、熟土与生土的区别、熟化指标的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水田与旱地土壤的熟化指标与熟化标准。提出设立初步熟化和高度熟化二级熟化标准,分别对应土壤熟化的“下限”与“上限”的观点。认为熟化指标应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可考虑用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pH、容重和盐分作为鉴别指标。土壤熟化的“上限”值可参照当前耕地质量评价中的高等级耕地评价标准作为鉴定依据;土壤熟化的“下限”值的制定应平衡农作物生长需求与区域培肥现实2个方面的关系。最后,基于浙江省典型耕地熟化前后土壤肥力性状的变化,结合国内土壤定量分类中的某些标准,分别提出了浙江省旱地和水田土壤熟化的鉴定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2.
研究胡柚园与水稻田土壤酸化状况及其成因,为科学制定土壤酸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为胡柚和水稻两大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结合常山县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土壤pH值数据,系统分析耕地土壤的酸化成因,并从加强土壤环境监测、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土壤酸化治理模式和改进耕作方式用地养地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探讨土壤酸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芝地区八一镇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剖面(0—50 cm)的含水量、pH值及电导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和电导率在垂直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尤其以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受影响最为明显。草地土壤含水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即随着土层加深,含水量呈降低趋势。在区域空间上,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性,而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较小。随着土层加深,各层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之间的变异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西南山区水耕人为土的分布特征,促进土壤分类的定量化,利用2015—2017年笔者在贵州省调查的代表性土壤剖面的分析结果,结合贵州省以往的土壤调查资料,应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分类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水耕人为土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其与成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全省拥有潜育、铁渗、铁聚和简育等4类水耕人为土,共鉴出11个亚类。出现的诊断层有“水耕表层”、“铁渗淋亚层”、“铁聚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等4个,鉴出的诊断特性包括“潜育特征”和“复钙作用”等2个。该省水耕人为土具有明显的有机质积累、粘粒淋淀特点,土壤酸碱度变化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贵州省水耕人为土土类分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简育水耕人为土和铁聚水耕人为土是该省水耕人为土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土壤pH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西南雪茄烟区土壤酸化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什邡市1984年四川省第二次土壤普查26个样点、2009年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调查391个样点和2019年四川省耕地质量调查164个样点的土壤pH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pH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探讨影响土壤pH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1984、2009、2019年什邡市植烟土壤pH均值分别为6.40、6.24和5.97,1984—2009年年均下降0.01个单位,2009—2019年年均下降0.02个单位;1984—2019年除湔氐镇、蓥华镇土壤pH均值呈上升趋势外,其他镇均呈下降趋势,禾丰镇降幅最大、达30.62%,师古镇降幅最小、仅0.30%。1984年土壤pH整体以弱酸性和中性土壤为主,碱性土壤占植烟总面积的2.59%,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洛水镇、禾丰镇和马井镇3个区域土壤p H较高;2009年研究区内仅存在弱酸性和中性土壤,土壤pH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2019年弱酸性和中性土壤面积占比为95.25%,酸性土壤占4.75%,主要分布在马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豆“症青”的现象在鲁西南大豆产区时有发生,个别年份发生较重,为了探索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试验于2019—2020年在济宁市的2个县进行,通过对大豆同一品种不同播期试验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防治处理试验,来探索温度和点蜂缘蝽对大豆“症青”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0年的不同播期试验,不同的大豆品种都取得较好的产量;而同一品种同一播期不同的防治处理试验,除产量之间有差异,但也未出现大面积“症青”现象,试验地块的“症青”发生率在0~2%之间。研究结果初步证明:2018年鲁西南地区大豆的“症青”现象的发生与当年开花结荚期的高温重合有关,与点蜂缘蝽的关系不大。建议广大大豆种植户适当推迟夏大豆的播种时间并加强田间管理对大豆的正常生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非粮化”利用对水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河谷平原选择代表性植茶水田,按土壤酸碱度(pH)把土壤分5.5~6.5、4.5~<5.5和<4.5等3组,统计分析水田植茶酸化对耕作层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耕层土壤有效钙、有效镁、有效硫、有效硅、有效硼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效铁、有效锰呈增加趋势,有效锌和有效铜随酸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pH<4.5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略高于pH 5.5~6.5和4.5~<5.5的土壤。pH 5.5~6.5与pH 4.5~<5.5的土壤之间酶活性差异较小,但当pH<4.5时,土壤酶活性明显下降。土壤酸化还轻微降低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土壤养分供应量,为新疆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新疆自2000年至2019年文献土壤养分供应数据,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新疆开展的“3414”方案数据、“三区示范”研究新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在“ 3414”方案或“ 三区示范”中通过空白处理来计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比较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结果】 (1)现阶段土壤平均供氮量(N)为199.50 kg/hm2;土壤平均供磷量为(P2O5)为90.33 kg/hm2;土壤平均供钾量(K2O)为204.34 kg/hm2;作物对土壤氮磷钾的依存率分别为:59.92%、67.00%、73.96%;近20年来(2000~2019年)土壤供氮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供磷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供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壤碱解氮(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除外)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结论】 现阶段新疆3大区域土壤供氮量东疆地区最高,北疆地区次之;土壤供磷量东疆最高,南疆最低;土壤供钾量南疆地区最高,东疆最低。新疆耕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南京稻田和麦田药后杂草种类、分布和为害程度,进一步提升南京市杂草防除的水平,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和“七级目测法”,对稻麦田药后主要残留杂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初步摸清了南京市药后残留杂草的为害情况,为杂草防除、除草剂合理使用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了解铅污染对茶叶安全生产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21年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构建了点对点“土壤-茶树”相关数据集,通过数据分析,总结了铅污染对茶树生长和铅在茶树中累积迁移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受铅污染影响严重,浓度越高,影响越严重。在水培铅浓度为100 mg·L-1时,茶苗的成活率仅80%。在铅污染土壤中,当土壤铅浓度高于200 mg·kg-1时,所有生长指标呈下降趋势,可见茶树种植中土壤铅浓度不宜高于200 mg·kg-1。在自然土状态下、土壤人为加铅或者水培铅胁迫下,铅在茶树各部位富集浓度均随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富集效应以新叶、老叶、侧茎、主茎、主根、侧根的顺序递增。其中,侧根表现出了超强的铅富集能力,其浓度甚至远远高于土壤铅的浓度。当土壤铅浓度在0~1 531 mg·kg-1时,茶树新叶铅含量最高为7.02 mg·kg-1。但是在水培条件下,茶树新叶铅浓度可以达到229.35 mg·kg-1。可见,在适当条件下,新叶中铅的含量可能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达到很高。由于茶叶不仅仅用于泡水喝,还以“抹茶”的形式成为直接“吃茶”,因此,抹茶中铅含量须严格控制。根据现有调查,我国安徽、福建、贵州、云南茶叶铅含量相对较高,均有样品超过欧盟茶叶铅含量标准;而且土壤pH与茶叶铅含量呈负相关,因此,通过施用石灰、生物炭、油菜饼等措施提高土壤pH,能降低茶叶铅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全球“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专利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世界各区域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特征,揭示中国在“海洋水产饲料”领域实施技术创新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过程]采用专利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际“海洋水产饲料”领域的专利发展态势、布局趋势、专利竞争力、专利权人特征、专利技术发展特征等。[结果/结论]国际“海洋水产饲料”的专利技术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精细化、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10年中国大陆的专利技术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中国专利布局及市场流入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而且存在专利的规模增长与质量提高不协调、专利维护及合作力度偏低、专利市场应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应从深化政策引导支持、跟踪国际技术及市场动向、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专利质量提升等方面出发,不断推动“海洋水产饲料”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太行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本研究以该片区所辖4市21个国家级贫困县作为研究对象,从山西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及国务院扶贫办获取研究区内2008—2018年共11年农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探讨山西集中连片特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大片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地域差异性,随着时间推移,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好转,但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落后的农业机械削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总产值降低,在农业种植中施用过多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质量下降,引起农作物产量减少,进一步导致贫困加重。因此,在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精准脱贫时,要“依地施策、依时施策”,改变该区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2017年浙江各地级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以及201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及各地级市的统计年鉴,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浙江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在2011—2017年不断下降;浙江省耕地面积在2011—2014年下降,2014—2017年呈缓慢上升态势。2011—2014年,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降低趋势,而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后,浙江省各市耕地面积变化幅度呈现增加趋势。2011—2016年,浙江省耕地数量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发展趋势,且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变化特征。经济状况、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生态要素、农作物单产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具有“漂白层”土壤的分布规律、准确识别“漂白层”,为土壤调查制图提供依据,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浙江、福建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5个含白色土层的土壤剖面,分析这一地区土壤中白色土层的特征及其与地形、成土母质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白色土层在质地、游离氧化铁和有机质含量等性状上有较大的变化。根据土壤颜色与游离氧化铁的剖面分布特征,可把研究的25个剖面中白色土层分为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受复合成土过程作用的白色土层和离铁作用形成的白色土层等3类。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并非离铁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与母质中游离氧化铁含量较低或叠加母质有关;受复合成土过程作用的白色土层,其颜色与游离氧化铁存在不一致现象,白色土层是前期离铁作用的结果,而后期氧化铁在结构面上的淀积掩盖了漂白层的离铁特征;离铁作用形成的白色土层是真正用于土壤类别鉴定的“漂白层”,其游离氧化铁含量明显低于其上覆或下伏土壤,以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缓坡及山丘凹垅中的分布最为集中,其微地形表现为地表倾斜、低凹,易接受附近高处的水流,但地表一般不会积水,具有土内侧向排水的特点。为了区别于受母质影响的白色土层,建议在“漂白层”的鉴定标准中增加游离氧化铁含量与其上覆或下伏土壤的比较,建议标准为“漂白层的游离氧化铁含量为其上覆或下伏土壤的75%以下”。  相似文献   

15.
迟旭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319-2322
以就业、社会、经济、家庭、个体5个维度将“是否产生返乡意愿”与“返乡意愿的性质”作为因变量,导入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返乡意愿决策与返乡意愿性质的因素种类与影响机制具有较大差异。考虑到返乡意愿的主被动性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活表现与工作状况,应采用更有时代性与针对性的对策,让农民工返乡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18-2020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进行了荞麦有机种植研究,本试验是在有机种植的基础上,基施自制有机肥和珍珠岩,利用珍珠岩作为微生物载体,在荞麦需肥期喷施微生物菌剂促进荞麦生长,设计不同的珍珠岩梯度及种植期间菌肥不同的施用方式,探索生物菌肥在有机荞麦种植中的应用效果。3年试验结果表明,“菌肥拌种+叶面喷肥+根部追肥”的处理产量高于“菌肥拌种+叶面喷肥”的处理,“菌肥拌种+叶面喷肥”的处理产量高于菌肥拌种的处理,荞麦需肥期喷施微生物菌肥能有效促进荞麦的生长,增加荞麦的结实率、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村级“政经合一”模式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遇到瓶颈,一些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乡镇开始进行“政经分开”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政经分开”的重大意义,对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吴中区长桥街道和昆山市花桥街道等地“政经分开”改革的做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州“政经分开”的实施策略的五点建议,即全面准确理解“政经分开”的内涵,“政经分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执行,实行“政经分开”需要一个过程,强调对村进行分类施策,基层村的公共服务由集体经济承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数据对比分析法,以中国近5年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成年人数字阅读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中国成年人近5年数字阅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行为具有时间碎片化、内容娱乐化以及形式多样化的特征。“互联网+”时代下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浅表化现象严重、成人居民数字阅读娱乐化现象明显、成人数字阅读体验感有待提升,并对“互联网+”时代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推广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同治理的交汇融合。“十三五”时期,浙江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五位一体”乡村治理效能,展现了“重要窗口”的实践伟力,同时也显现了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十四五”时期,浙江应从数字经济“补短板”、政治治理“固根基”、文化建设“上水平”、社会主体“增后劲”、生态发展“调机制”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开展“四化”同步研究对于经济统筹发展、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的“四化”发展进程,揭示其区域内部差异,评价了“四化”协调发展,以期为后续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均稳步推进,工业化步入实现阶段的后期,城镇化与信息化双双进入平稳发展的后期阶段,农业现代化则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四化”发展步调不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关联松散;与此同时,“四化”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省内差异,浙西南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浙东北。因此,今后浙江省应注重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增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并逐渐消弭省内“四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