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及近亲繁殖对个体生长速度和抗病性的影响,为凡纳滨对虾种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GenBank收录的微卫星(SSR)引物序列中筛选11对能有效扩增的SSR引物,对2016—2018年桂海1号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合计853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监测相邻2个世代选育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11对SSR引物在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中共检测到103个等位基因,各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平均为9.3636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3.8355个,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4794,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7074,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6708;除TUMXLv10.33位点呈中度多态性(0.250.50);对应的平均Na为8.7272、7.3636和8.0000个,平均Ne为3.8676、3.7654和3.8010个,平均Ho为0.3975、0.5224和0.4876,平均He为0.7057、0.7057和0.7029.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SSR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在11个SSR位点上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即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很小;凡纳滨对虾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介于-0.0101~0.8098,平均为0.3543,且除C11654位点为负值外,其余SSR位点均为正值,表明凡纳滨对虾连续3个世代选育群体的近交程度较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69.78%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凡纳滨对虾个体内,而29.96%的变异来源于凡纳滨对虾个体间.[结论]桂海1号凡纳滨对虾各世代选育群体尚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但群体遗传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今后应通过人工选育方式保留有利突变、淘汰有害突变,同时避免近亲繁殖,或引进优质品种进行杂交以扩充基因库,保护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防止种质退化.  相似文献   

2.
王怡悦  刘红  徐姚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701-2713
【目的】构建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筛选出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后续开展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低盐选育凡纳滨对虾为父本,厄瓜多尔野生凡纳滨对虾为母本,单尾交配,以2个亲本及150个F1代个体为作图群体,通过2b-RAD测序挖掘SNP分子标记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合生长性状表型数据,使用MapQTL 6.0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等13个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筛选QTL区间SNP分子标记附近的基因,经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挖掘生长相关候选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及不同群体间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凡纳滨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包括3136个SNPs标记,分布在44个连锁群上;总图谱全长为5430.54 cM,平均图距为1.73 cM。生长性状QTL定位共产生79个生长性状相关QTLs,LOD范围为3.00~11.0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9.0%~28.8%。根据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4个生长相关候选基因(TOB2、CRAT、CCT6、KLF4)。4个候选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均普遍表达,且CCT6、KLF4和TOB2基因在耐低盐选育家系群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其中CCT6基因表达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基于2b-RAD技术构建的凡纳滨对虾遗传连锁图谱鉴定出79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QTLs,并筛选出4个与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CT6、KLF4、TOB2和CRAT)。可见,以2b-RAD技术结合QTL定位能高效、快捷挖掘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唐芳  温贝妮  刘红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108-1115
【目的】明确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丰富度和遗传分化程度,为构建适应上海独特气候对虾品种繁育计划中的交配系谱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厄瓜多尔恒兴对虾养殖公司2个养殖场(Pesquera和San Alfonso)共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不同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丰富度和遗传分化程度。【结果】13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2~6个,共有37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292~0.6799,平均为0.3326。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仅有1个微卫星位点(TUMXLV9.116)呈高度多态性,有4个微卫星位点(TUMXLV10.147、TUMXLV5.45c、TUMXLV10.191c和TUMXLV10.96)呈低度多态性,其余8个微卫星位点呈中度多态性。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225~0.3662,平均为0. 2915;期望杂合度(He)为0.3317~0.4539,平均为0. 3974;Hardy-Weinberg平衡指数(D)为0.0214~0.4214,其中San Alfonso P23群体和Pesquera P23群体的D相对更接近于0,其基因型分布接近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Fst平均值为0.1259,说明有12.59%的遗传分化来源于群体间,而87.41%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1.7356,表明遗传漂变未能主导种群遗传结构的变化。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间,以Pesquera 29群体与Pesquera 15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0.2426),San Alfonso 23群体与Pesquera 23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5);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中Pesquera 29群体和San Alfonso 12群体独立聚为一类。【结论】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中存在观测等位基因丢失现象,且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程度为中等水平。因此,可通过引进不同地区拥有不同遗传背景且亲缘关系较远的群体作为亲本,以丰富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繁殖性状的SNP分子标记筛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虾繁殖性状的相关分子遗传标记一直是甲壳动物中研究极少的部分,为了筛选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繁殖性状(产卵与产卵量)相关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子标记,为凡纳滨对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选择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基因作为筛选基因。本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VG基因进行SNP位点筛查,并与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150个凡纳滨对虾样品中,VG基因的4个结构域一共可以检测到37个SNP位点,8个能引起蛋白质氨基酸的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26个无义突变。(2)对37个位点进行分析,发现4个可能的SNP候选位点。(3)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候选位点都在中等多态水平,多态信息较为丰富。(4)对4个候选位点与产卵次数、产卵总量、平均产卵量和单位体质量产卵量繁殖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位点3 839与总产卵量和单位体质量产卵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他位点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5)。  相似文献   

5.
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发现了1个SNP位点。通过进行凡纳滨对虾温度变化刺激的实验,把192尾对虾分为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各对虾样品兰尼定受体基因的SNP的基因型。结果发现,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的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1)。结果显示兰尼定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凡纳滨对虾对温度变化敏感性关联。  相似文献   

6.
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凡纳滨对虾兰尼定受体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果发现了1个SNP位点。通过进行凡纳滨对虾温度变化刺激的实验,把192尾对虾分为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各对虾样品兰尼定受体基因的SNP的基因型。结果发现,应激敏感组和应激抵抗组的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1)。结果显示兰尼定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凡纳滨对虾对温度变化敏感性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凡纳滨对虾(Lito penaeus vannamei)人工繁育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获得家系间和家系内的差异,为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抽查的凡纳滨对虾35个家系共计350个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多态性条带,应用Popgene Version 1.31、Arlequin Version 3.1、Mega 3.1软件,计算各家系的Shannon指数、遗传分化系数Fst及基因流Nm等遗传参数,采用UPGMA法,根据Nei’s遗传距离绘制家系间的聚类分析图。【结果】筛选的10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12个可用于分析的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2个,占总标记数的51.92%;凡纳滨对虾各个家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12.50%~32.69%和0.0683~0.1817。所有家系中,有36.38%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有63.62%的变异为家系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3638,基因流Nm为0.9372。【结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选择潜力,在传代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遗传体系,可以根据亲缘关系,选择利用其中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5个微卫星座位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测,探究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3个,平均杂合度0.5755,平均多态信息量0.486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5053。全群基因纯合度0~0.8,平均0.3917。显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度多态。  相似文献   

9.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编码区查找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本研究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4个可变剪切体,其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Troponin超家族结构域特征,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节肢动物中高度保守。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凡纳滨对虾Tn-Ⅰ3和Tn-Ⅰ4与中国对虾和小龙虾的Tn-Ⅰ遗传距离较近,而Tn-Ⅰ1和Tn-Ⅰ2单独聚为一支,且与其他物种Tn-Ⅰ遗传距离较远;通过测序比较不同个体凡纳滨对虾Tn-Ⅰ基因序列发现在Tn-Ⅰ的4种不同剪切体编码区共同序列区第302位和472位碱基分别存在2个(A/G) SNP位点,其中位于第302位碱基的(A/G)错义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了谷氨酸(G/E)。凡纳滨对虾Tn-Ⅰ基因不同剪切体及编码区错义突变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口亲虾直接繁殖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旨在评估遗传特征与养殖生产性能的关联性,为我国养殖对虾优质种苗大数据建设及质量评估体系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以来源于正大神湾虾苗场的Stock 1~Stock 5群体、正大漳浦虾苗场的Stock 6群体、海尚种苗培育基地的Stock 7和Stock 8群体及中海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Stock 9群体等9个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个微卫星分子标记(M1、Pvan1758、Pvan1815、HLJN-008、HLJN-023、TUMXLv7.121、TUMXLv8.256、TUMXLv9.43、TUMXLv10.312、TUYFLvL16.1a和TUDGLv1-3.224)对不同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s信息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在5.5455~8.8182、3.2795~5.4735、0.3769~0.5182、0.6189~0.6948、1.2823~1.6092和0.5863~0.6646,即各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体排序为Stock 3>Stock 2>Stock 4>Stock 5>Stock 7>Stock 6>Stock 9>Stock 8>Stock 1。在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中有91.82%的遗传变异源自群体内,仅有8.18%的变异源自群体间。Stock 2、Stock 3、Stock 4和Stock 5等4个群体间及Stock 7群体与Stock 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小于0.05(0.0079~0.0371),即群体间无遗传分化,而其他群体间表现为轻度遗传分化(0.05st <0.15)。基于Nei’s遗传距离,9个凡纳滨对虾种苗群体大致可划分为三大分支,第一分支包括Stock 1~Stock 6群体,第二分支由Stock 7群体和Stock 8群体组成,而Stock 9群体独立为第三分支。【结论】不同批次凡纳滨对虾进口亲虾子一代种苗群体的遗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随着采样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且这些遗传背景差异可能会造成不同群体在养殖生产性能方面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草海耕地土壤与农作物中DDTs和HCHs残留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草海流域周边成熟期整株农作物及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其中DDTs和HCHs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DDTs和HCHs污染水平及其在作物中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检出率均为100%,残留范围分别为0.06~16.66μg·kg-1和0.08~39.77μg·kg-1,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残留量差异显著,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三种农作物中HCHs和DDTs残留的风险系数均为1.1,属于低度风险,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IFSC均小于1,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方茸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26-5327,5330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常的高压所致;2000年副高较1999年长期显著偏弱偏东、脊线位置偏北是形成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由于副高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导致雨带位置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副高对拉尼娜的响应滞后6~18个月最为显著,2000年副高的变化是对拉尼娜的响应,而1999年副高的变化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转换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关系分析认为,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早,夏季东亚易形成阻塞,江淮梅雨显著。  相似文献   

13.
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涂布平板法测定牡丹品种凤丹与洛阳红根际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研究牡丹根际微生物及其与根皮中丹皮酚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凤丹根皮中丹皮酚含量(24.688 g/kg)高于洛阳红(13.024 g/kg);凤丹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低于洛阳红;丹皮酚含量与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呈负相关。凤丹和洛阳红根际真菌、细菌与放线菌总量均大于非根际;凤丹根际真菌、细菌数量均小于洛阳红,而放线菌数量大于洛阳红。  相似文献   

14.
在采用灾情数据数理统计方法重建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选取人口密度、GDP、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作为暴露度和脆弱性的指标,从时空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玉林市的人口暴露度最高;北海市的经济暴露度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南宁市的农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巴蜀地区花生青枯病的分布、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巴蜀地区(原四川省)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分布及防治对策作了调查研究,发现巴蜀地区有花生青枯病发生。发病面积3万hm^2左右,约占全国发病面积的10%。明确了四川盆地南部的酸性土区是主要病区,其次是江河沿岸的老冲积黄壤和新冲积潮沙土区,尚未发现石灰性紫色土上有花生青枯病。试验证实硫酸铜、西力生、托布津等杀菌剂和2~3年轮作,对花生青枯病无防治作用,而选用抗病品种能有效遏制花生青枯病蔓延为害,并筛选出一批抗病品种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研究生培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科技创新水平的关键。文章通过对我国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的分析,结合科研院所在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环节、学术氛围、研究平台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Science (New York, N.Y.)》1973,180(4086):574-577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and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both met in Washington in the week after Easter. Beyond the coincidence of time and plac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the meetings shared a common mood. The truce in Vietna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a muting of the voices of protest that have been heard at so many scientific meetings in recent years and finally had disturbed the even tenor of the academy's ways. Particularly at APS there seems to be new interest and energy directed to exploring ways to work with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8.
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是一种以PCR为基础的染色体步移,主要用于分离已知基因的侧翼序列,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特异性强等特点.文章从TAIL-PCR的原理、优势及局限性、反应体系优化等方面对TAIL-PCR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在畜牧兽医中主要用于已知基因侧翼克隆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确定.但由于基因组DNA的庞大和复杂性,使得从基因组中克隆获得目的基因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特异性引物错配和随机引物结合位点不确定,易造成非特异性产物的产生;模板GC含量异常或存在高度重复序列时,即使使用多种简并引物也难以获得阳性产物.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TAIL-PCR进行灵活调整.当模板较复杂时,可借鉴连接介导PCR原理,给引物加上接头,提高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当模板较简单或序列较清晰时,可根据模板特点(如高GC含量)或已知模板序列设计引物、调整反应条件,增加操作的简便性;还可参考Suppression-PCR原理,选择引物和反应条件,获得较长的扩增片段.此外,TAIL-PCR可与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促使其在畜牧兽医中获得更广泛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高校专利保护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校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是获得知识产权的重要单位,专利的保护和管理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重点内容。文章针对高校专利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保护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专利质量、减少专利流失等对策,为高校专利管理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