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验证重组α毒素对携带非典型cpb2基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免疫保护性,本研究应用PCR技术,从某牛场牛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G1分离株中扩增出1 194 bp的α毒素编码基因(cpa)和795 bp的β2毒素编码基因(cpb2)。经BLAST分析显示,G1分离株携带的cpb2基因与14个菌株的非典型cpb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1%~98.9%,与典型cpb2基因(L77695)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1.7%。这表明,G1的cpb2基因为非典型cpb2基因。同时分别将cpa和cpb2基因扩增产物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a和pET-b2,重组菌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将其纯化后单独及联合免疫小鼠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单独免疫重组α毒素蛋白组以及联合免疫重组β2毒素蛋白组的小鼠,均可以抵抗至少6倍最小致死量(MLD)的G1外毒素(包含α毒素和非典型β2毒素)的攻击,也可以完全抵抗至少6 MLD的G2外毒素(不包含β2毒素)的攻击。表明,重组α毒素蛋白对含有及不含有非典型β2毒素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2023年4月至2023年5月,西藏拉萨市多地出现牦牛严重腹泻、便血甚至死亡的现象。试验旨在确定牦牛腹泻的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地区牦牛腹泻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新鲜牦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厌氧培养,通过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进行初步鉴定;对可疑阳性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多重PCR毒素基因分型及cpe、netB、cpb2毒素鉴定,并进行cpa、cpb2、16S rRN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部分分离株生长曲线测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采用K-B法测定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统计不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结果。【结果】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8株分离菌,在厌氧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在TSC培养基、5%脱纤维绵羊血平板、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均呈现与产气荚膜梭菌相似的典型菌落,革兰染色为紫色大杆菌,初步判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XZ-1~XZ-8。分离株生化检测结果与产气荚膜梭菌相符;分离株均携带cpa和cpb2基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8株分离株与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7.3%~100%,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而与屎肠球菌、大肠杆菌参考株处于不同分支...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 A 型产气荚膜梭菌中国标准株C57-1中,扩增出大小约1.2 kb的A 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全基因(cpa1254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中.转化至受体菌DH5α后,经Amp/IPTG/X-Gal 选择培养,提取质粒,PCR和EcoRⅠ/PstⅠ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重组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cpa1254基因阅读开放框架由1 194 bp组成,编码398个氨基酸残基.经GenBank数据库的BLAST检索比对分析,cpa1254基因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者同源性达99%,表明本实验所克隆的cpa1254基因即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  相似文献   

4.
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存在于健康仔猪肠道,同时也是仔猪肠毒血症的关键病原。为研究两者的差异,本试验在江西省4个地区采集健康和腹泻仔猪粪便样本分离得到CpA,通过16S rRNA鉴定所有CpA分离株,并通过多重PCR确定分离株的毒素分型。采用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选取的24株CpA(腹泻或健康来源CpA各12株)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菌株的ST型用UPGMA和NJ两种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8个管家基因中glpk基因相对保守,recA和plc基因变异程度较大,等位基因中存在可变位点的比例为1.8%(tpi)至6.1%(plc),腹泻源与健康源CpA遗传差异不明显;无论是否增添plc基因,对整体聚类分析结果无明显影响,但腹泻源CpA(75%)的plc等位基因比例明显高于健康源(33.3%)。根据24株CpA的ST型的聚类分析发现,75%的健康源CpA聚集在同一亚组CC1中,而CC2中聚类了2个地区的腹泻源CpA,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在12株腹泻源CpA的ST型聚类分析中,同一地区的CpA之间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这表明其基因突变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向性。因此推测,CpA的产毒致病性可能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牛乳金黄色葡萄球菌 SP-3分离株携带超抗原肠毒素的基因型,设计合成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肠毒素基因 SEA-SEE 及 TSST-1特异性引物,并以其固有基因 femA 和 femB 为阳性对照,以分离菌株 DNA 为模板,经 PCR 扩增菌株携带的毒素基因。结果表明,SP-3分离株和阳性对照菌株均含有femA 和 femB 基因,且牛乳分离株携带 sea、sec、sed 和 tst-14种超抗原肠毒素基因,为开展动物源超抗原毒素基因系统分型及有效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乳腺炎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川西北牦牛肉中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的携带情况及stx2的亚型和特征,试验将采集的204份川西北牦牛肉样品(各25g)增菌培养后,每份挑取5个可疑菌落,采用stx1、stx2双重PCR方法检测STEC,对分离株中的stx2分型并克隆测定stx2编码区序列。结果显示,在204份样品中分离出8株STEC,平均分离率为3.9%(8/204);存在4个不同的O血清型,分别为O38(4)、O50(1)、O74(2)、O150(1);在6株含有stx2的菌株中,其中有2株为stx2a型、4株为stx2c型。结果表明牦牛源分离株氨基酸序列与人源和牛源菌株同源性较高;由stx2A、B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可知,牦牛源分离株与人源、牛源菌株聚为一支,表明它们之间遗传距离相对较近,牦牛源stx2各自分布在自己的小分支中,表明牦牛源STEC stx2与人源和牛源stx2相比,尽管亲缘关系较近,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多种严重疾病。为了调查不同动物A型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情况及α毒素基因同源性,本试验从不同地区共采集病料307份,其中鸡133份(包括肉鸡112份、蛋鸡21份)、鸭65份、犬31份、猪14份、兔子20份、小鼠9份、牛粪便18份、鸵鸟粪便17份。取肠道内容物和粪便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和毒素基因分型,并检测cpe、β2毒素基因携带率;从不同地区、不同动物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挑选18株进行α毒素基因扩增,将所得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307份样品中68份(22.1%)呈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介于5.9%~44.4%;68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α毒素基因阳性率为100%,所有分离株毒素基因分型均为A型,未检测到cpe毒素基因,β2毒素基因总阳性率为63.2%;分离株与NCBI参考菌株α毒素基因相似性介于97.8%~100%。结果表明,不同动物α毒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调查为研发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通用疫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EXHC和SHETA基因结构并预测其所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猪葡萄球菌脱落毒素EXHC和SHET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从猪葡萄球菌GDZC株中扩增获得EXHC和SHETA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1007和971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EXHC基因与猪葡萄球菌丹麦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F515455)及猪源松鼠葡萄球菌河北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JF755400)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0%,而与其他葡萄球菌脱落毒素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3.3%~53.9%和7.9%~44.2%。SHETA基因与日本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AB03676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4%,在保守区共有31个碱基发生突变。利用DNAStar软件对EXHC和SHETA蛋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XHC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SHETA基因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抗原性较差。本研究从猪葡萄球菌GDZC株中成功扩增获得EXHC和SHETA基因片段并对其编码的蛋白结构进行了预测,证实了中国分离的猪葡萄球菌同时携带有EXHC和SHETA 2种毒素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猪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及毒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13-1918
为了了解西藏地区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本试验对西藏林芝、拉萨等不同地、市107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了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利用22对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引物进行检测,只检出STp以及CS8基因;对所检测到的16株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进行克隆测序,经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源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菌株内同源性达到99.9%左右,与GenBank中所录其他菌株的同源性达到95%~100%。按照系统发育进化分型的方法,对16株大肠杆菌中有3株属于D群,其余均属于A群。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基因确实存在,其毒力基因主要为STp以及CS8基因;西藏林芝、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均有分布,那曲和阿里地区未检出,通过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致死率为95%,说明致病性很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及WHO推荐的K-B纸片法等研究方法,对从西藏不同地区采集的103份牦牛鼻拭子样品进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疑似菌株进一步进行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荚膜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从西藏林芝市、那曲市分离鉴定出8株牦牛源克雷伯菌,分离率为7.76%;挑取其中2株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重庆牛源KM096433和北京土壤源JQ003560聚为一簇,亲缘关系最近;8株西藏牦牛源克雷伯菌荚膜血清型均为K20型;此外,8株菌株均检测到3种毒力基因mrkD、fimH和wabG,检出率为100%;blaTEM、sul3、tetA和tetA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100%,75%和75%,其余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株菌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其次是克拉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达75%,而对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强敏感;致病性试验中对照组全部存活,处理组小鼠病死率为80%(4/5),病变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本试验对西藏地区牦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对牦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的防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采集疑似链球菌感染病死的猪肺脏和关节液,用常规方法分离细菌,通过镜检、16S rRNA序列测定分析、分子分型、动物实验鉴定分离菌的生物学特性,用药敏试验进行药物敏感度测定,并利用PCR检测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结果可知,从8个养猪场的10份肺脏和关节液中共分离到10株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和血清分型,10株分离株均为猪链球菌,其中9型7株,1型1株,其余2株为猪豕链球菌和猪生殖道链球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JXNC1906、JXJJ1904和JXNC1904的毒力较强;毒力基因检测显示,JXNC2103可检出6种毒力基因,JXNC2011株只检出mrp毒力基因,毒力型mrp+ef-gdh+sly+mmum+Orf2+2株、mrp-ef+gdh+sly-mmum+Or...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发病母猪组织是否感染病原菌及调查病原菌耐药情况,试验对发病母猪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过培养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测序确定分离菌株,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常见血清型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菌株的16S rRNA测序结果与NCBI上1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参考菌株序列同源性均在99%以上。分离菌株接种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会发生α溶血现象,且具有多重耐药性,携带四环素类tet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aph(3′)-Ia、strA、strB耐药基因,磺胺类sul 1、sul 2耐药基因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基因blaSHV,与耐药表型结果一致。分离菌株血清型分型为K20型,含有ureA、wabG、uge毒力基因。在小鼠致病性试验中,以浓度为6.15×10~8cfu/mL的菌液进行攻毒,能够使小鼠在22 h内死亡,表明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说明本试验所分离得到的猪源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严重的耐药性和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引起江苏省某养殖场赛鸽肺炎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赛鸽肺组织中分离到1株肺炎克雷伯菌,通过形态学、生化鉴定、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检测、荚膜血清型分型、wzi基因测序、致病性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耐药基因检测、药敏试验和中药体外抑菌试验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阴性杆菌,显微镜下可见两端钝圆、杆状菌体,生化鉴定、khe基因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进化发育树分析确定其为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为ST443型;该菌株携带fimH、uge和wabG三种毒力基因;wzi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荚膜血清型为K16型;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雏鸡可导致雏鸡多个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半数致死量(LD50)为4.68×109 CFU/mL;分离菌株具有中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携带blaSHV、blaTEM、tetM和sul1四种耐药基因,对头孢曲松、头孢美唑、丁胺卡那、复方新诺...  相似文献   

14.
从广东地区疑似患有新城疫的病死雏番鸭群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GD1002株。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56.0 h、1.64、2.29,符合强毒株的毒力判断标准。利用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主要功能区片段,并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该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组成为112R-R-Q-R-R-F117,具有典型新城疫强毒株的分子特征。F基因第47-420 nt片段基因分型分析表明,该流行株属于基因Ⅸ型。相似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基因Ⅸ型毒株F48E9、JS/1/97/Ch和FJ/1/85/Ch株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对宁夏一绵羊场疑似大肠杆菌与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病例进行确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采用产气荚膜梭菌显色培养基及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PCR检测,依据16S rRNA序列构建分离株分子进化树;之后对大肠杆菌分离株毒素因子进行PCR检测,对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进行毒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PCR检测获得了16S rRNA特异性条带;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分离菌株NXDC001与大肠杆菌在同一分支,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NXSJ001与产气荚膜梭菌在同一分支。大肠杆菌分离株检测出毒素因子HPI (irp2)及LEE (eae);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携带毒素因子cpa,证明分离株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表明,试验成功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各一株,证明病死羊为大肠杆菌及A型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从病死鸡肝脏中分离到8株革兰阴性多形杆菌,对8株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和16S rDNA基因鉴定并分析ompA基因及其推导的蛋白序列遗传进化特征。16S rDNA进化分析显示,8株鸡源分离株与22株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参考株形成一个大的进化分支,与RA模式菌株ATCC11845和22株RA参考株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3%~99.8%和98.8%~100.0%。根据形态学和16S rDNA基因鉴定结果,将8株分离株鉴定为RA。ompA基因进化分析显示,8株鸡源RA分离株与3株鸭源RA分离株KML1、KML2、KML3以及1株鹅源RA分离株KS9901-G形成一个大的进化分支,同源性为94.0%~99.6%。与ATCC11845株相比较,8株鸡源RA分离株ompA基因均发生99个核苷酸位点的突变。OmpA蛋白进化分析显示,8株鸡源RA分离株形成一个独立的大的进化分支,同源性为100%。与ATCC11845株相比较,8株鸡源RA分离株OmpA蛋白均发生19个氨基酸位点的突变。8株鸡源RA分离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等10种抗生物敏感。本试验在国内分离到鸡源RA,证实鸡RA感染在我国的存在,对鸡RA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钙磷蛋白(calcyphosine, CAPS)是一种钙结合蛋白,对维护生物体内钙磷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了牦牛CAPS基因的CDS区序列,分析了其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牦牛CAPS基因CDS区全长570 bp,编码18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905H1434N266O297S8,分子量为21 049.43 Da,理论等电点为4.69,脂溶指数为75.29,不稳定指数为37.52,是疏水性稳定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牦牛CAPS基因CDS区与普通牛和瘤牛的基本一致,与水牛、绵羊和猪的序列一致性较高。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牦牛CAPS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类携带了前噬菌体编码的一种或两种志贺毒素基因的新发高致病性食源性病原菌,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牛、羊源各个环节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以及分离株对17种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笔者采用PCR方法对STEC分离株进行了4种毒力基因(stx1、stx2、eaehlyA)的检测和ERIC-PCR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表明:从屠宰场、养殖场和市场共431份样品中分离出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64株,其中,编码stx1+stx2的STEC有31株(48.4%),只编码stx1的STEC有29株(45.3%),只编码stx2的STEC有4株(6.3%),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的有1株。药物敏感性检测发现STEC菌株对麦迪霉素(61%)、头孢噻吩(4.7%)、头孢西丁(4.7%)、氨苄西林(3.1%)、哌拉西林(1.6%)、妥布霉素(1.6%)、头孢唑啉(1.6%)等7种抗生素存在耐药。ERIC-PCR检测结果呈多态性分布,分为A(36株)和B(28株)两个簇。STEC菌株在新疆部分地区牛、羊源各个环节被检出,其中一些菌株可能会增加对食物的污染,从而引起人发病。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牦牛Fas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二级结构等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牦牛Fas基因包含一个97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23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具有明显的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Fas基因编码产物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牛和绵羊等物种的Fas氨基酸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牦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正在培育的无角牦牛新品种为研究材料,设计引物对其SCD基因的CDS区进行基因克隆,并利用EMBOSS等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无角牦牛SCD基因CDS区长度为1 080 bp,蛋白编码359个氨基酸残基;相比普通牛,无角牦牛新品种SCD基因的扩增片段共检测出7个碱基差异,分别为1次A颠换为C、2次C颠换为A、1次A转换G、2次C转换T、1次T颠换为A;对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仅第1、第6、第7处的差异使得对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1922H2912N506O514S11,分子量约41.7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9.23,消光系数83 895,不稳定系数44.41,疏水指数86.96,平均亲水性-0.235,属不稳定可溶性碱性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内的半衰期30 h;牦牛SCD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以及随机卷曲结构构成;该蛋白也具有低复杂结构以及跨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