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螯螯虾在厦门地区可以生长繁殖,其繁殖期为5-10月份,盛期出现在6-8月份。每年自然水温上升至26.3-29.3℃时,受精卵孵化至稚虾需42-47天。用塑料编织网作为幼苗隐蔽栖息材料,投喂对虾苗在用1-2号配合饲料育效果理想。平均水温为28℃时,由离开母体的稚虾(体长8mm)培育至体长为2-2.5cm的规格种苗,约需25天。在正常情况下,每平方米育苗池,可生产出种苗1234-1910尾。  相似文献   

2.
1991~1992年对澳大利亚北方的热带大型虾红螯螯虾cheraxquadrinarinatus在室内进行了孵化实验。6个玻璃钢水槽放养40~190g的性成熟红螯螯虾10只/m2,雄雌比率1:2,水温保持在28±1℃。1991年采用自然光照,1992年控制光照。采用自然光照,每日光照不是12小时.月产卵率为15%;每日光照有12小时以上,月产卵率在35%以上。由于产卵高峰期在5~7月,故春季放养为时过晚。翌年,将光照由12月的10小时光照14小时黑暗调节至2月的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且一直持续至7月。红螯螯虾产卵率随光照期的延长而提高,且产卵高峰期提前在3~5月,月产卵率高达50%。5月份以后,即使水温和光照期一直不变,产卵率将直线下降。所产卵数与雌虾个体规格呈正相关。40~190g的雌虾平均产仔虾7.3只/克体重,卵色用于预测卵的发育期。  相似文献   

3.
从澳大利亚直接引起红螯螯虾1万尾,放入1.5亩土池,进行鱼虾混养,池底投放隐蔽物,定期测定水质和生长情况,投喂颗粒饵料,螺蛳,小杂鱼虾,豆渣,使用塑料薄膜防逃,经过118天饲养,出池对虾165.92kg,平均尾重30.9g成活率64.98%,试验证明,红螯螯虾最适生长水温22~32℃放养密度20尾/m^2不影响生长,混养品种以中上层滤食性鱼类为宜,北方地区因适温期短,应放养尾重2g以上的苗种。  相似文献   

4.
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地区,最佳生长温度为22~30℃,年可产卵3~5次,6个月即可长至50~80g,达到上市规格。生长快、易驯养是其特点。由于红螯螯虾原产于热带区域,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成虾和稚虾必须在室内越冬。产卵主要受水温和日照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的室内人工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顾志敏 《水产学报》2003,27(1):32-37
于1996-1998年,在浙北地区,对澳大利亚引进的红螯螯是进行亲虾培育、人工越冬,怀卵孵化,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浙北地区,2.8-4.9g的幼虾经5个月左右的饲养可以达到性成熟并部分怀卵,利用电厂余热水水泥池人工越冬的成活率可达70%以上。越冬后亲是在水温20℃以上即开始交配怀卵,怀卵盛期4-6月。红螯螯虾一年可产卵4次,但只有第一、二次怀卵可用于育苗生产,个体一次怀卵量较少,一般为400-500粒,但群体怀卵比率较高。试验还表明,红螯螯虾出膜幼体即呈幼虾状,需依附母体7-10d后才营独立生活并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所研制的幼虾Ⅰ号饲料为红螯螯虾室内人工育苗较好的开口饲料。室内人工育苗成活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FS3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2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40 d)和FS4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对克氏原螯虾幼虾(7.73±0.05) g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肥满度和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大值。FS2组和FS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各组间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高水平。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粒径组(FS1组)相比,FS3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  相似文献   

7.
红螯螯虾在厦门地区可以生长繁殖,其繁殖期为5-10月份,盛期出现在6-8月份。每年自然水温上升至26.3-29.3℃时,受精卵孵化至稚虾需42-47天。用塑料编织网作为幼苗隐蔽栖息材料,投喂对虾苗用1-2号配合饲料育效果理想。平均水温为28℃时,由离开母体的稚虾(体长8mm)培育至体长为2-2.5cm的规格种苗,约需25天。在正常情况下,每平方米育苗池,可生产出种苗1,234-1,910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按照等能量不等蛋白的原则,配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0%、24%、28%、32%、36%、40%的6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0.35±0.07)g的红螯螯虾幼虾60 d,然后测定各相关指标。存活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8%时,特定生长率、肥满度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螯螯虾胃中的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胃蛋白酶活力先升高后下降,32%组活性最大。肝胰腺中的淀粉酶、谷草转氨酶(GO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逐渐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腮Na+-K+ATP酶则相反(P<0.05)。36%组和40%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最高,其次为20%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对饲料蛋白质含量的要求较低,28%即可满足其要求。豆粕含量过高可能会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9.
红螫螯虾(Cheraxquadricarinatusvenmartens)属拟螯虾科,光壳虾属,俗称淡水龙虾。原生长于澳大利亚北部,为热带淡水虾类。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其有别于其它螫虾的最大特征是头胸甲前部有4条隆脊,2条位于额剑突侧沿,2条位于左右眼眶后缘。1繁殖技术1.1繁殖习性红螯螯虾个体在30g左右即达性成熟,水温在20℃以上就开始交配产卵,在繁殖季节内可多次抱卵孵化。体重50g亲虾抱卵量约300粒。卵粒形似粟,位于腹肢基部,共8束,每束约40粒。随着卵粒的胚胎发育,其颜色从奶黄色…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大小一致、附肢完好的克氏原螯虾幼虾[初始平均体质量(9.84±1.17)g],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D1,投喂普通商品料),另一组为试验组(D2,投喂功能性饲料).连续投喂40 d,分别于试验前(0d)、试验后第10、20、30、40天采...  相似文献   

11.
董超  郑友  黄成 《水产科学》2016,(1):72-76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在投喂配合饲料、鱼肉丸两种饲料之间切换时的摄食效果,设置两种饲料间隔一周投喂的轮转组,并设置2个投喂单一饵料的对照组,同步投喂减半后的两种饲料的选择组。试验共进行6个周期,计42d。试验结果表明,轮转组在偶数周期21d鱼肉丸的整体日均总摄食量极显著大于同期鱼肉丸对照组的摄食量(P0.01),轮转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P0.05)。轮转组不同饲料间轮转投喂初期摄食量最大,3d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配合饲料和鱼肉丸组试验获得的饵料系数推算选择组、轮转组质量理论增加值分别为(0.85±0.13)g、(0.79±0.15)g,与质量实际增加值(1.27±0.73)g、(1.35±0.75)g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即两组效果好于单一投喂,且轮转的投喂方式效果最好。结合已有对其他动物研究的成果,初步推定轮转投喂促进克氏原螯虾摄食量可能与不断满足其欲求行为有关。体质量的增加可能与多样化饲料满足了克氏原螯虾的营养平衡需求有关。本试验旨在为克氏原螯虾的轮转投喂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动物食性转换"的行为学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6±1)℃的条件下,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e)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发育时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早期卵径无显著变化,保持在2mm水平,仅在预备孵化期卵径开始显著增大;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表现为橄榄绿色一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红褐色-暗红色的变化趋势;水温26℃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15d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类似。  相似文献   

13.
不同含量螺旋藻饲料对克氏原螯虾两种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克氏原螯虾饲料中设置了0~8%共6个梯度的螺旋藻添加量,投喂成年及幼年虾35 d后,测定螯虾肠胃道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结果表明:各梯度螺旋藻添加量下,幼虾胃蛋白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均显著高于成虾,但螯虾虾龄对消化酶的变化趋势并无明显影响.螯虾胃蛋白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升高的螺旋藻最低有效添加量分别为0.5%和2%,并分别在1%和2%螺旋藻添加量下达到一较高水平,此后随螺旋藻含量增加,两种酶活力仍随之升高,效果虽然不显著,但也一直维持在这一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维生素C作为饲料添加剂短期投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对其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并寻找出最适的添加量,将规格相同(27 g±3 g)、健康无伤的克氏原螯虾暂养7 d后分5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4个试验组投喂的饲料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0.1、0.2、0.4、0.8 g/kg)。投喂5 d后,取试验虾肝胰腺进行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0.2 g/kg的维生素C可以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SOD、CAT、T-AOC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对于免疫酶ACP、AKP的活力依然有显著提升作用。并且对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有降低作用(P<0.05)。0.4 g/kg添加组,能够显著提升肝胰腺中CAT活力,并且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由此可以得出在饲料中添加0.2~0.4 g/kg维生素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的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15.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生物酶和代谢产物测定,研究了氨氮急性胁迫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代谢及免疫系统的毒性影响及其毒后恢复情况。实验首先进行3 d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虾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7 d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3 d氨氮胁迫后,肌肉ACP、AKP、SOD活性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酶活性分别降低,最高浓度组(16 mg/L)降低为对照组的76%、68%和62%。线粒体MnSOD、胞外Cu/ZnSOD的mRNA表达量也随着氨氮浓度增加而下降,最高浓度组降低至对照组的69%和68%。CAT、GPX活性以及GPX和GST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肝胰腺中可溶性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氨氮浓度升高而降低,最高浓度组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72%和59%,AST活性在12 mg/L浓度组显著升高至对照组的134%。7 d恢复期过后,ACP和AKP活性以及各代谢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SOD和GPX活性高于对照组。各抗氧化基因的表达量都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高浓度氨氮胁迫能抑制部分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氨氮胁迫下,红螯光壳螯虾动员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应对胁迫。7 d的恢复时间不足以让红螯光壳螯虾从胁迫中完全恢复,其肌肉仍处于轻度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开口饵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草鱼鱼糜、水蚯蚓、1号人工配合饲料和2号人工配合饲料为克氏原螯虾的开口饵料,观察幼虾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经过40d的培育,对幼虾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的实验组幼虾存活率最高,为75,增重率和增长率也最大,分别为4746.00和171.00。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幼虾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18U/mgprot和0.96U/mgprot,极显著高于投喂草鱼鱼糜实验组。实验的5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最佳开口饵料。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可能提高了主要消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肌肉和肝胰腺内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动态变化,选取90 d (第二性征未发育)、140 d (第二性征发育成熟)和180 d (性腺发育成熟)的红螯螯虾,分别测定其肌肉和肝胰腺内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显示,90 d红螯螯虾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时期(P<0.05);而红螯螯虾肝胰腺内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下降。比较不同生长时期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发现,随着日龄增长,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呈下降趋势;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40 d含量最高[(25.69±0.42)%];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肝胰腺中SFA含量在 3个生长时期内无显著性差异(P>0.05),MUF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140 d含量最高[(37.44±0.59)%],而PUFA含量变化与MUFA正好相反。营养价值评估结果显示,180 d (可上市销售)的红螯螯虾肌肉内必需氨基酸指数(49.96%)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评分模式(31.50%)和全鸡蛋蛋白质模式(43.10%),是较为理想的优质食物蛋白源。由上可知,在不同生长时期,肌肉和肝胰腺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的主要消耗不同,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红螯螯虾营养需求、开发红螯螯虾配合饲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螯虾适宜的生长条件和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澳大利亚红螯虾生长最重要的因素,在23~31℃范围,可获得80%的最佳生长率。养殖红螯虾的供水设施,要保证水资源丰富,能提供充足的用水,且水质不含污染物质;充气设施,要保证生长过程不缺氧,增温设施,要保证水温不低于10℃。水池规格为2000~5000m^2。土池的池底铺上牢固的粘土,减少淡水渗漏,同时铺上砾石,提供红螯虾适宜的栖息环境。还介绍了亲虾的选择及雌雄比例,亲虾的产卵与孵化,幼体的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克氏原螯虾(Procabarus dadcia)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克氏原螫虾受精卵的颜色变化过程为灰棕色→棕色中夹杂着黄色→黄色中夹杂着黑色→黑色;(2)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共分12期:受精卵、孵裂期、囊胚期、原肠前期、出现半圆形内胚层沟、原肠后期、无节幼体前期、无节幼体后期、前蚤状幼体期、蚤状幼体期和后蚤状幼体期;(3)在9月份时,整个孵化期间水温为19~30℃,平均水温为25.8℃,胚胎发育时间为17~20d,在此期间孵化所需的有效积温为453~516℃.d;而在11月份时,孵化期间,水温为4~10℃,平均水温5.2℃,胚胎发育时间为90~100d,孵化所需要有的效积温为462~520℃.d.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水温对克氏螯虾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的控制水温和自然水温条件下克氏螯虾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在14℃水温和自然水温(10~15℃),没有幼体孵化出;在17~32℃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的时间越短;但在水温低于22℃或高于32℃时,受精卵死亡脱落严重,孵化率低;只有在24~30℃水温条件下,受精卵死亡脱落的数量很少,孵化率最高,所用时间也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