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旨在对制备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PLGA]纳米微球作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核酸疫苗递送载体进行评价。采用西佛碱反应和元素分析制备具有一定取代度的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衍生物(mannose modified chitosan,MCS),然后,经双重乳化挥发法制备得到甘露糖修饰的壳聚糖PLGA纳米微球(MCS-PLGA-NPs)。采用纳米粒径仪检测MCS-PLGA-NPs粒径分布和表面电势(zeta)、扫描电镜考察其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其对质粒的吸附和吸附质粒后抵抗核酸酶降解能力、CCK-8法检测MCS-PLGA-NPs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观察巨噬细胞对MCS-PLGA-NPs-质粒DNA复合物的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验证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在细胞中的表达。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取代度为5%~10%的MCS。纳米粒径测定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MCS-PLGA-NPs的zeta为正值、粒径分布均匀且形态规则呈球形。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MCS-PLGA-NPs吸附质粒的能力随着其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核酸酶降解质粒DNA。在细胞毒性试验中,不同浓度的MCS-PLGA-NPs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24 h后,细胞存活率仍在85%以上。在细胞摄取试验中,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明显观察到质粒DNA结合到纳米微球表面被RAW264.7细胞摄取。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试验证明MCS-PLGA-NPs加载质粒DNA可以在细胞中进行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MCS以及具有递送核酸疫苗能力的MCS-PLGA-NPs,为FMDV核酸疫苗的递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见解,也为该递送载体携带特定抗原靶向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甘露糖受体以及应用于动物免疫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构建弓形虫多表位PLGA纳米疫苗并评估其可行性,预测弓形虫TgMIC3蛋白的B、T淋巴细胞优势抗原表位,联合抗原表位SAG1((238-256))、GRA7((20-28))和AS15,构建出新型多表位肽,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理化性质、三级结构和分子对接能力等特征进行分析;原核表达并纯化多表位重组蛋白(multi-epitope protein, MEP),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纯化效果;搭建MEP-PLGA纳米递送体系,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多表位肽为亲水性蛋白非过敏原,具有一定抗原性,抗原表位均呈现在蛋白表面,能与MHC分子H-2-Dd稳定结合;可在BL21(DE3)大肠埃希氏菌表达系统中稳定表达,并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构建的MEP-PLGA纳米递送体系包封为54.42%,纳米颗粒饱满,大小均一。成功设计并构建出弓形虫多表位PLGA纳米疫苗,为弓形虫新型纳米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属于第三代疫苗,具有抗原表达效率高、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可编译性强,以及制备工艺简单、易规模化生产和针对病原体变异有效性高等技术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被视作一种革命性的疫苗技术。但mRNA 疫苗稳定性差,传递效率低,在临床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当前及未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证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先进和可耐受的递送系统,来提高抗原表达和提呈的效率,以及优化mRNA结构,达到延长和控制表达持续时间的目的。本文从mRNA疫苗的分类、作用机制、技术优势、递送系统4个方面,对mRNA疫苗免疫学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mRNA疫苗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疫苗也处于研究阶段。病毒载体疫苗作为一种经济省时的新型疫苗,免疫效果稳定且安全,可用于递送ASFV免疫原,对于发展ASF免疫防控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ASFV病毒载体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ASFV现有病毒载体疫苗免疫原选择和各病毒载体抗原递呈效果及其免疫原性,为后续ASFV的免疫学研究和病毒载体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药学的不断发展,使用合适的给药系统来输送药物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方向,合适的给药系统可以增进药物疗效,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克服药物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是一类以类脂质包裹药物或将药物粘附于类脂表面的药物输送体系,尺寸介于10~1 000 nm。该体系毒性低、物理稳定性高、易于大规模生产,因此可作为一种优质的给药系统用于药物的输送。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抗菌类药物,将SLN用于抗菌类药物的运输,可以显著提高抗菌类药物的靶向性,增进药物疗效,延长药物的缓释,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DEC205是一种能够呈递抗原并介导树突状细胞内吞作用的受体。在免疫机制方面,DEC205具有抗原识别性好、抗原呈递速率高、参与细胞信号传递、调控免疫功能等作用。由于其在介导宿主抗肿瘤及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免疫方面表现出的免疫调控功能及疫苗增强效果被免疫学、医学和兽医学等领域研究者所关注。文章综述了DEC205受体在体内分布情况、免疫应答机制及其在动物源性病原疫苗实验室试验及临床中的相关应用,展望了其未来在分子疫苗研发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及生物制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发展起来的核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医学、光电化工等领域。纳米技术与寄生虫病的试剂仪器诊断、药物治疗及疫苗防控环节有机结合,全面应用于纳米金标检测试纸条、试剂盒和仪器设备、纳米载体靶向驱虫药物、新型纳米疫苗佐剂的研发制备等方面,深入渗透到医学领域并广泛应用到寄生虫学中。作者着眼于当前纳米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其在寄生虫病的检测诊断、驱虫药物和疫苗佐剂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胶体金标记免疫亲和层析、微粒材料合成、生物传感等纳米技术在寄生虫病检测诊断中的应用,总结了新型纳米驱虫药物脂质载体、化学合成药、草本中药研发的进展,并对疫苗佐剂研发中的热点,如纳米脂质体、聚合物颗粒、细胞因子的相关进展进行了概述。本文旨在为纳米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深入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佐剂是指与抗原同时或预先应用,能增强机体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的物质。其功能主要有:增强抗体应答;增强疫苗的黏膜传递;增进免疫接触;增强弱免疫原的免疫原性,如高度纯化的抗原或重组抗原;减少抗原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促进疫苗在免疫应答能力弱的群体中的免疫效果;加快免疫应答的速度和延长持续时间;改变抗原的构型;改变体液抗体的种类、IgG亚类和抗体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在体内外环境中形态的差异,进一步解析PLGA微球体内外环境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荧光标记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荧光分光光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分别观察PLGA微球在不同介质、体外细胞环境和小鼠体内环境中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制备的PLGA微球为透明且表面光滑的球形,在水、PBS和血清中保持球形,膨胀率分别为23.7%、13.1%和0.5%;在0、24、48和72 h时,PLGA微球在血清中泄露分别是PBS中的6.54倍、8.66倍、4.67倍和3.61倍;PLGA微球在体外细胞环境中为半透明球形;PLGA微球在小鼠体内环境条件下前2天保持球形,第3天PLGA微球的形态发生变化。PLGA微球表面和内部结构在体外和体内环境中的差异表明PLGA微球中的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环境中释放也存在差异。本试验发现体外和体内环境条件下PLGA微球形态会发生变化,可作为合理设计静脉注射用PLGA微球的参考,为进一步改善PLGA微球中药物释放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兽用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解决了兽用药物在动物体内半衰期短、靶向性差、药物利用率低以及药物溶解性特定要求等问题,可开发出新型、高效、安全的生物药物剂型。兽药新型递药系统已在兽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并成为兽药研发的新方向之一。本文就目前主要递药系统(如缓控释递药系统、纳米递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生物粘附给药系统、植入控释给药系统以及自乳化给药系统等)在兽药制剂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和探讨了新型递药系统在兽医领域应用瓶颈、现有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新型递药系统在兽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易于修饰等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已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药物递送载体。本文简述了ZIF-8、MIL-100(Fe)和Cu-MOF三种代表性MOFs在药物靶向递送和释放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其通过受体/配体识别、高渗透长滞留效应或外源性条件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再经组织特性响应(pH响应、氧化还原响应、配位竞争响应和核酸帽锁响应等)、外源条件响应(光、热、超声波等)或多重响应联合实现药物释放,并总结了MOFs在载药和释放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旨在为MOFs作为药物靶向递送载体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纳米颗粒佐剂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不但能够保护抗原免受降解,还可以作为抗原的靶向递呈载体。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刺激免疫的能力。并且与传统佐剂相比,纳米颗粒材料种类丰富且安全性更高,具有新一代高效疫苗佐剂的前景。本文简述了纳米颗粒作为免疫增强剂和抗原递呈载体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介绍了常见的三类纳米颗粒及其应用现状,旨在为纳米颗粒佐剂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病原生物或其抗原性物质经过灭活或弱毒处理后,所制成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疫苗与药物的区别是药物主要用于患病的人和动物,而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和动物。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或减轻疾病,而疫苗主要通过免疫机制预防疾病。药物大多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品,而疫苗均为生物制品。疫苗中除了有一定量的菌(毒)蛋白抗原以外,还有灭活剂(福尔马林)、稳定剂(脱脂牛奶)防腐剂和佐剂,佐剂主要是用于刺激免疫,提高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因工程疫苗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片段定向插入载体或表达系统中,使之能够实现体内或体外的高效表达进而制成疫苗,如亚单位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和核酸疫苗等。相较于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能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长期免疫;避免因病原体变异而造成免疫逃避;一个质粒载体可克隆多个抗原基因组成多价疫苗,提高了疾病的防治效率和效果,是未来的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之一。文章对基因工程疫苗在兽医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旨在为相应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1特点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编码免疫原或与免疫原相关的真核表达质粒DNA(或RNA)。可经一定途径进入动物体内,被宿主细胞摄取后转录和翻译,表达出抗原蛋白,此抗原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从而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mRNA疫苗因具有高效、安全、研发速度快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许多修饰策略优化的mRNA疫苗陆续被研发出来并在传染病和肿瘤的防控与治疗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文章综述了mRNA疫苗分类、结构功能及改进策略、作用机制、给药方式和递送系统及其在传染病和肿瘤防控、治疗方面的应用等,以期为后续研究mRNA疫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菌蜕是通过基因灭活的方法,利用噬菌体PhiX174的裂解蛋白E在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上形成一个跨膜孔道结构使其胞质内容物由孔道排出所形成的细菌空壳结构。这种空壳结构因其保留了细菌的完整结构,不仅可用作疫苗制备的抗原物质,还可作为药物、异源抗原、核酸等的递送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活载体疫苗是以细菌或病毒作为载体表达外源抗原和治疗因子的载体系统,具有安全性高、毒力返祖风险低、成本低,可诱导免疫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黏膜免疫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基因工程疫苗之一,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应用较多。病毒载体包括DNA病毒(如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和痘病毒等)和RNA病毒(如新城疫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载体包括减毒致病菌与非致病菌两类,主要包括乳酸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活载体疫苗常用的抗原呈递策略有载体-宿主平衡致死系统、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多种疫苗载体的开发及抗原呈递策略的选择,使得活载体疫苗的使用价值最大化。不同载体疫苗在预防疫病方面均有不同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最适合的活载体疫苗。本文综述了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病毒和细菌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及其抗原呈递方式,以期为活载体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疫苗大部分是由化学合成多肽或基因工程重组抗原组成的,其免疫原性相对较弱,需要借助免疫佐剂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具体来讲,免疫佐剂能够提高机体对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现从纳米粒子佐剂、天然佐剂、脂质体、细胞因子分析新型兽用疫苗佐剂的研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伴随着肿瘤抗原、抗原递呈、T细胞识别机制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研究者发现抗肿瘤多肽疫苗能够通过肿瘤抗原多肽识别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形成肽-MHC-T细胞受体复合物,引起相应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因此,研制既能打破肿瘤患者存在的免疫耐受又能诱发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高效多肽疫苗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论文综述了肿瘤多肽疫苗抗肿瘤相关机制及其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