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蓖麻蚕斑纹的遗传,花蚕与素蚕杂交种,其F_1幼虫仅出现花蚕,F_2分离出素蚕,花蚕与素蚕的分离比约3∶1.花蚕对素蚕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蓖麻蚕血色的遗传,黄血蚕和白血蚕杂交种,其F_1幼虫仅出现黄血蚕,F_2分离出白血委,黄血与白血的分离比约3∶1.黄血对白血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
蚕体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不同家蚕品种间的含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高效提取家蚕幼虫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及筛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分析16个黄血蚕品种和3个普通白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家蚕幼虫粉经超声波预处理20 min后以80%乙醇溶解,当原料质量浓度为25 g/L,在60℃水浴中提取6 h的效果较佳,提取蚕体总黄酮的质量比达到0.473 mg/g。黄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普通白血蚕品种,两类品种样品中的总黄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560、0.513 mg/g。在16个黄血蚕品种中,以来源于东南亚地区的二化性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取与家蚕黄血基因(Y)协同作用的相关蛋白的基础信息,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对家蚕黄血近等基因系5龄起蚕黄血个体和白血个体的中肠蛋白进行分离并作图像分析,发现分离出的较为清晰的蛋白点主要集中在14~80kD区域,等电点(pI)4~9。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对其中一些差异明显的蛋白点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较为可信的5个蛋白点包括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等功能蛋白,这些蛋白可能与家蚕黄血性状的形成有关。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质谱鉴定出的质子转移ATP合酶β亚基2编码基因在家蚕黄血近等基因系黄血个体和白血个体5龄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2种个体中的表达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黄血个体中的表达量明显较白血个体高,5龄第1-2天的相对表达量高7倍左右,提示该基因可能与家蚕的黄血性状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题 目 期数 页次·试验研究·家蚕蛾黄翅的遗传分析与黄血基因的多效作用 1(1)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和血液中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 1(5)不同蔟中环境对夏芳、秋白原种蚕茧解舒影响试验 1(9)桑虎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1(12)家蚕耐氟种质的创建 2( 1)催产素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2(8)贝尔饲料精对家蚕叶丝转化率的影响 2(12)家蚕五种幼虫斑纹浓淡型间的遗传 3(1)家蚕(Bombyx mori)线粒体 DNA的经济快速提取方法 3(5)伴性赤蚁基因(sch)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4(1) ·综…  相似文献   

5.
代方银  鲁成 《蚕业科学》2000,26(4):210-213
对保存的地方蚕品种进行性状调查,发现于60年代自我国江苏省泗洪县征集的农家土种泗洪15(简称泗洪)幼虫体为淡黄色,壮蚕异质型不明显。采用体色正常型和已知黄体色标志基因lem(3-0.0)、Sel(24-0.0)和Xan(27-0.0)与之杂交,进行遗传学鉴定,结果:泗洪黄体色对正常型为显性,遗传基因与日本的显性黄体色(Xan)基因座位相同(27-0.0),命名为中国显性黄体色,英文名Chinese xanthous,基因记号Xan^C。以其建立起我国的家蚕显性黄体色标志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6.
家蚕黄血近等基因系SSH文库的构建及部分EST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家蚕黄血品系KY和白血品系HB构建家蚕黄血近等基因系。用回交18代的家蚕黄血基因(Y)近等基因系群体中的黄血个体和白血个体中肠为材料,构建了家蚕黄血近等基因系抑制消减杂交(SSH)cDNA文库。从该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随机挑选出4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用CAP3软件聚类拼接,得到4个假定基因(contig)和9个已知功能基因(unigenes)。通过BLAST比对和对所得表达序列标签(EST)的同源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因子、RNA分子水平相关调节因子、酶类、结构蛋白等,由此初步探明了参与黄血基因(Y)协同作用的相关基因表达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可为进一步研究蚕茧着色的分子机制及通过遗传选择培育天然有色茧品种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家蚕幼虫的翅原基最终发育为成虫的翅,翅原基发育与家蚕的变态发育紧密关联。为了研究激素作用下家蚕翅原基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以经过蜕皮激素20E体外诱导培养和未经诱导培养的家蚕5龄幼虫翅原基为材料分别提取总蛋白质,利用Shotgun质谱分析在20E诱导组的翅原基中获得132种差异蛋白,在未经20E诱导组的翅原基中获得76种差异蛋白。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及GO分类法在20E诱导组的翅原基的差异蛋白中,筛选到1个具有生物调节作用的酶类蛋白基因Bm HMGS作为翅原基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设计引物并以上蔟1 d的蚕体翅原基总RNA反转录得到的c DNA为模板,克隆了该基因。通过qRT-PCR检测到Bm HMGS基因在幼虫5龄1 d、上蔟3 d、蛹期1 d蚕体内的表达量较高,其中在上蔟3 d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构建重组载体进行Bm HMGS的原核表达并制备抗体后,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在5龄1~7 d和上蔟1~3 d的蚕体翅原基、脂肪体中及上蔟1~3 d的生殖腺中都可以检测到Bm HMGS的表达,并且在翅原基中的表达没有发育时期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从20E诱导组的家蚕翅原基中鉴定的Bm HMGS与翅原基发育相关,其表达在5龄至上蔟阶段没有时期和组织的特异性,推测Bm HMGS是一个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8.
蓖麻蚕(木薯蚕)的品种选择与饲养技术(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2,39(3):42-43
1 选用良种木薯蚕品种根据其幼虫肤色、血液、斑纹等特点 ,大体可分为 5大类型。蓝皮类型属白血系 ,如申蓝、蓝皮等品种 ;素白类型属白血系 ,如素白品种 ;花白类型属白血系 ,如花白、小花白品种 ;白黄类型属黄血系 ,如白黄、桂 B、高白等品种 ;花黄类型属黄血系 ,如花黄、南宁一号等品种。目前 ,广西生产上推广的木薯蚕品种为白黄和南宁一号 (简称南一 )。这两个优良品种抗逆性强 ,耐高温 ,食叶快 ,茧形大而白 ,丝质较好 ,茧层率达 1 5%~ 1 6 % ,单盒产茧皮 3.5~ 4 .0公斤。深受蚕农欢迎。其性状简述如下 :南一 :是花黄的混血种 ,原为南…  相似文献   

9.
家蚕体形突变新缢蚕(co-n)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中发现体形自然突变"新缢蚕"。幼虫表型特征为:环节中央部位呈缢缩状,色素聚集,腹部节间膜呈隆起状,5龄中后期最明显,与缢蚕(constricted,co)相似。至成虫期观察,腹背通常少有鳞毛。经遗传分析,新缢蚕为隐性基因支配,将其命名为new constricted,基因符号:co-n。连锁分析结果表明,co-n与黄血(Y)基因连锁,故判定该基因属于第2连锁群。这是家蚕第2连锁群30多个突变中发现的第一个体形突变。经过新缢蚕(co-n)与灰色卵(Gr)、黄血(Y)基因间的三点测验定位实验,结合伴野丰2005年最新公布的家蚕连锁遗传图的第2连锁群基因座数据,将co-n基因座确定为:2-5.7。  相似文献   

10.
家蚕经人工诱变或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会发生基因突变,表现出各种多样的特殊性状,这些受突变基因控制的特殊性状,其中有的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育成的雄蚕品种;利用食性突变基因育成的广食性及适于人工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利用三眠性基因培育的超细纤度蚕品种等等。暗化型基因(m fn)能使蚕蛾体蛾翅表现为灰黑色,又是一例对家蚕特殊性状基因的直接利用。常规品种的蛾体蛾翅为白色,在雌、雄对交生产一代杂交种时,很有可能是纯对交配却无从知道。为了实现能用肉眼识别淘汰纯对提高蚕种杂交率,将经济…  相似文献   

11.
新油蚕基因of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孟智启  伴野丰 《蚕业科学》1996,22(2):117-118
新油蚕基因of的发现孟智启,伴野丰,土井良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家蚕基因资源中心)家蚕正常幼虫皮肤内含有大量白色尿酸盐结晶呈不透明状。而油蚕因在其真皮细胞内缺乏吸附这种尿酸盐的蛋白质,致使油蚕的皮肤呈透明状[1]。油蚕是一个十...  相似文献   

12.
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并鉴定了一例黄血高度油蚕的突变体,初步确定其基因型为黄血白卵油蚕(YYw-3~(oe)w-3~(oe))。在此基础上针对黄血基因与白卵油蚕基因的纯合开展了系统分离,通过连续7代自交分离与蛾区选择得到了遗传性状稳定的黄血白卵油蚕新品种,进而对该纯系品种进行饲养调查与全蚕粉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尿酸盐等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纯系后代黄血高度油蚕的性状能稳定遗传,其产卵量为421粒,良卵率为97.15%,全龄经过在24 d左右,小蚕期平均减蚕率5.03%,大蚕期减蚕率为0.65%,死笼率为0.98%,4龄起蚕虫蛹率为96.66%;纯系全蚕粉中DNJ含量为0.482 5%,略高于对照种皓月A的0.446 5%;尿酸盐含量为0.468 5%,极显著低于对照种的3.868 5%。该研究为进一步选育出全蚕粉用黄血高度油蚕组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保存的地方蚕品种进行性状调查 ,发现于 60年代自我国江苏省泗洪县征集的农家土种泗洪 1 5(简称泗洪 )幼虫体为淡黄色 ,壮蚕异质型不明显。采用体色正常型和已知黄体色标志基因lem( 3-0 .0 )、Sel( 2 4 -0 .0 )和Xan( 2 7-0 .0 )与之杂交 ,进行遗传学鉴定 ,结果 :泗洪黄体色对正常型为显性 ,遗传基因与日本的显性黄体色 (Xan)基因座位相同 ( 2 7-0 .0 ) ,命名为中国显性黄体色 ,英文名Chi nesexanthous,基因记号XanC。以其建立起我国的家蚕显性黄体色标志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系统一化性品种“灰色卵”,形态性状为姬蚕、白血、灰卵。卵色为银灰色,大多数卵的卵面平滑,水引较浅,少数卵(每一蛾区约有10粒)的卵面有1—2条皱纹。卵形正常,孵化良好,孵化后卵壳成乳白色,属自然突变产生的灰卵,由于该灰卵与以往文献上记载的Gr、Gr~(18)、Gr~L、Gr~K、Se、Gr~B、Gr~X、gr等灰卵在形态上差异很大,所以著者在1984年和1985年对其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现将结果简述如下。将灰色卵雌与正常卵雄(品种为中108)杂交,F_1代全部是灰卵,F_2代全部是绿灰卵(近似灰卵与正常卵的中间型)、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呈蛾区间分离,比例为1∶2∶1。而将正常卵雌与灰色卵雄杂交,F_1代全是正常卵,F_2代全是绿灰卵,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的比例为1∶2∶1。以上结果表明该灰卵与有关卵壳色的灰卵遗传形式一样,系伪母性遗传的,并且呈不完全显性,基因没有致死作用,位于常染色体上。连锁分析:采用y(2)、lem(3)、L(4)、o~c(5)、E~(E1)(6)、q(7)、St(8)、Ia(9)、K(11)、ms(12)、ch(13)、U(14)、cts(16)、Bm(17)、nb(19)、rb(21)、or(22)、Nd(25)、Ym(26)等作不同染色体的标志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灰卵与第3,4,5,6,7,8,9,10,11,12、13、14、16、17、19、21、22、25、26等连锁群均呈独立遗传。而灰卵与第Ⅱ染色体的标志基因Y杂交后,F_1雌回交中108雄,RF_1代两区合计黄血产正常卵蛾为108,黄血产灰卵蛾为0,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白血产绿灰卵蛾为99。说明灰卵与黄血(Y)连锁,基因位于第Ⅱ染色体。基因定位:采用三点定位法,用普斑黄血正常卵蚕与姬蚕白血灰卵蚕杂交,F_1代雄回交姬蚕白血正常卵,饲养RF_1,调查斑纹血色的分离和RF_1产卵的卵色分离,计算重组值结果:RF_114区合计普斑白血产灰卵蛾为73,普斑白血产正常卵蛾为194,普斑黄血产灰卵蛾为1,普斑黄血产正常卵蛾为755,姬蚕白血产灰卵蛾为782,姬蚕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姬蚕黄血产灰卵蛾为189,姬蚕黄血产正常卵蛾为69,合计2063蛾。由此计算重组值,p~3—GrZ间的重组值为6.9%,Gr~Z—Y间的重组值为18,7,由于双交换的缘故,p~3—Y间的重组值较低、为25.5。综上所述,灰卵为伪母性遗传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所支配,基因位于第Ⅱ连锁群6.9处(2—6.9)。特将此灰卵命名为镇江灰卵(Shenjiang greg egg)。基因记号为Gr~Z。该基因属灰卵复等位基因群  相似文献   

15.
家蚕血淋巴与丝腺内液状丝物质及茧层荧光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昌麒  姚琴 《蚕业科学》1994,20(1):43-44
家蚕血淋巴与丝腺内液状丝物质及茧层荧光性研究林昌麒,姚琴,陈克平,吴冬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对家蚕幼虫血淋巴、丝腺内液状丝物质及不同茧层的荧光,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封云芳等〔1〕认为,丝腺液状丝物质的荧光光谱,与同品种的幼虫血淋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在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1种油蚕突变,其性状为:幼虫皮肤高度透明,蚕蛾复眼白色,产白色卵,与白卵油蚕w-3oe相似。本研究,将其与正常型品系大造进行正反杂交,结果F,代卵色、幼虫体色、成虫复眼色均为正常型;F2代正常型与油蚕分离比为3:1,卵色、眼色的分离与油蚕完全一致,即凡白卵均为油蚕,且成虫为白眼。将其与已知的相似性状突变w3oe进行杂交,结果F1、F2代均表现为白卵油蚕,成虫复眼也全为白色,与两亲本性状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白卵油蚕突变为隐性单基因遗传,与w-3oe(10—19.6)是等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17.
jc油蚕(ojc)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报道的油蚕自然突变体,隐性,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但其基因座未确定。本研究选择家蚕第5染色体上的隐性油蚕突变"金鸡龙油"(kin-shiryu translucent,ok)与jc油蚕进行杂交,结果F1代全部表现油蚕性状,F1自交后观察F2代,也无性状分离,仍然全部为油蚕。这一结果说明jc油蚕与金鸡龙油蚕(ok)是同一个基因座上的突变。同等条件饲养金鸡龙油蚕与jc油蚕,其幼虫期致死率ok油蚕比jc油蚕高。形态观察发现,两油蚕突变的皮肤透明度相当,并且都是高度油蚕。把jc油蚕基因符号修改为okc。本研究还通过杂交实验育成了同一连锁群上的三隐性系pe-wb-okc,是家蚕第5连锁群基因分析的重要标记基因系统。  相似文献   

18.
秦笙  张静  印锦  孙霞  王学杨  李木旺 《蚕业科学》2019,45(2):181-186
家蚕是鳞翅目的代表物种,研究其翅发育相关基因有助于理解影响昆虫翅发育的内在因素,为鳞翅目害虫的遗传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靶标。家蚕的蛋白酶体β亚基1(Bombyx mori proteasome subunitβtype-1,BmProsβ1)是家蚕蛋白酶体核心颗粒的组件之一,负责水解折叠错误或细胞不需要的蛋白质,在细胞发育和器官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RNAi干扰技术,在家蚕体腔翅原基附近注射体外合成的针对BmProsβ1基因的小RNA,qRT-PCR检测试验组翅原基中BmProsβ1的表达水平得到有效抑制;对干扰后翅表型的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小翅个体的比率占52.38%,而对照组中未出现小翅个体。表明在BmProsβ1表达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家蚕翅的发育。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BmProsβ1进行基因敲除实验,结果显示注射sgRNA与Cas9 mRNA的蚕卵孵化率极低并在幼虫期死亡,而对照组孵化率达到37.92%。这表明BmProsβ1基因在家蚕的早期发育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其功能缺失会导致家蚕胚胎和幼蚕致死。  相似文献   

19.
野桑蚕和不同家蚕品系幼虫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野桑蚕和不同品系家蚕体内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并调查了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期1-DNJ含量的变化。野桑蚕与家蚕、家蚕不同品系间的1-DNJ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桑蚕全蚕粉中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平均为0.427 8%;家蚕以黄血蚕最低,平均0.220 5%。家蚕5龄幼虫不同组织的1-DNJ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家蚕血干粉中的1-DNJ含量最高,质量分数达0.848 7%;其次是中肠、体壁和脂肪体组织,分别为0.512 2%、0.472 2%、0.308 5%;而在丝腺中几乎检测不出1-DNJ。家蚕5龄幼虫体内1-DNJ含量随发育时期呈明显变化,5龄第4天含量最高,达0.329%,第5天以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二化性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家蚕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得知:家蚕的幼虫生命率、虫蛹率、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等性状具有显性效应,无上位性效应;茧层率性状既具有显性效应又具有上位性效应.系统间遗传分量和基因频率有的性状较一致,有的性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