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的生物学机制及影响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的因素,并用产明了降低瘤胃甲烷产生的方法,最后对降低甲烷生成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反刍动物排放甲烷既会造成环境污染,又会造成饲料能量浪费,因此探究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措施至关重要。瘤胃存在复杂的微生物发酵系统,反刍动物的甲烷生成与瘤胃微生物区系关系密切。本文对瘤胃甲烷生成的机理和调控途径进行了综述,并着重阐述了主要耗氢化合物及耗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为通过添加耗氢化合物调节瘤胃微生物,实现反刍动物甲烷减排与改善瘤胃发酵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甲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效应气体,而且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生成是饲粮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抑制甲烷的生成对提高反刍动物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反刍动物瘤胃中甲烷产生的生物学意义、生成机制和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 t,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吨,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甲烷生成机制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正常消化的产物,但其排放不仅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增加温室效应,并且造成饲料能量的损失。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生成量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瘤胃中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甲烷产生量的因素,详细介绍了控制瘤胃内甲烷产生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瘤胃甲烷生成与排放是提升生产效率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共生、黏附和伴生模式,分别从原虫、细菌和真菌中摄取氢,保证氢营养型甲烷生成途径的顺利进行。抑杀原虫和产氢细菌、竞争性结合氢和阻断氢生成甲烷是基于氢调控抑制甲烷生成的途径。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冗余和互作,降甲烷的同时,瘤胃中饲料消化可能受到抑制,且单一的氢调控往往会诱发瘤胃的适应,瘤胃的降甲烷效果仅能短时间维持。为此,需从瘤胃微生物整体出发,通过多种氢调控机制的添加剂联用及间歇饲喂、幼龄反刍动物瘤胃早期调控、甲烷生成途径关键酶调控等的综合应用,实现更优的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8.
反刍动物瘤胃产生的甲烷不仅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也造成饲粮能量的损失并降低饲粮的利用率。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产量与饲粮纤维组分高度相关。论文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生成的机理,饲粮纤维组分与甲烷生成量间所建立的模型,以及饲粮纤维组分和纤维组分消化率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旨在揭示甲烷排放与饲粮纤维组分间关系,为甲烷减排及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反刍动物瘤胃内产生的甲烷不仅是一种能量损失的形式,同时也加剧了温室效应。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反刍动物瘤胃内的甲烷排放对提高反刍动物能量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的4种途径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现行的呼吸面罩法、SF6示踪法和间接呼吸测热室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并阐述了两种甲烷排放调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其一为营养性调控技术,包括促进乙酸或丙酸的生成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其二为生物性调控技术,包括离子载体、植物油和驱除原虫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产生是饲料能量的浪费,同时还增强了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对保护环境和提高能量利用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瘤胃甲烷生成机制、排放量测定方法和营养调控进行概述,就如何减少甲烷排放进行了讨论,旨在为通过日粮营养调控措施来降低甲烷排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分解饲粮有机物的最终产物,它不仅是一种造成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而且也难以被动物利用,造成能量损失和养殖效率降低。瘤胃产甲烷菌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过程受到动物品种、遗传背景、生理阶段以及地理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反刍动物瘤胃内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期明确瘤胃甲烷排放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产甲烷菌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以及探索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减排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瘤胃和粪便中产生的甲烷是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但是,粪便中甲烷排放持续期很长,排放数量难以检测,故受到研究者的忽视。作者介绍了反刍动物粪便中甲烷排放量的测定技术,探讨了其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指出有必要同时研究瘤胃和粪便中甲烷生成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瘤胃微生物甲烷产生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一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降低甲烷生成量的调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反刍动物甲烷生成量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井对降低甲烷生成量的调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反刍动物瘤胃含有甲烷菌,是主要的甲烷(methane,CH4)排放源,甲烷菌利用饲料发酵过程中生成的氢和CO2作为主要的电子受体和供体通过还原反应生成甲烷,在瘤胃功能性生态生境(niche)中发挥重要作用.除甲烷菌以外,其他瘤胃微生物也影响甲烷产量.瘤胃微生物总体来说可分为产氢微生物(hydrogenogens)和耗氢...  相似文献   

17.
反刍动物排放的甲烷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环境危害极大,且反刍动物在生成甲烷时会造成能量的损失,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甲烷生成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减少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粮调控和微生物调控两个方面,包括改变日粮组成比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脂类添加剂、有机酸添加剂、卤化物添加剂、硝酸盐添加剂、噬菌体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虽然方法众多,但是还没有能够直接应用于生产并且无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法。因此,未来研究应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了解瘤胃甲烷生成机制、瘤胃微生物活动规律,以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甲烷减排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甲烷减排的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各种方法的利弊,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反刍动物甲烷的排放既造成饲料能量的浪费,也会加剧全球变暖作用。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主要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产生甲烷。产甲烷菌转化二氧化碳的最后一步反应需要甲基辅酶M还原酶参与,3-硝基酯-1-丙醇(3-nitrooxypropanol,3-NOP)是一种甲基辅酶M类似物,能与辅酶B结合,从而减少甲基辅酶M与辅酶B结合生成甲烷,因此3-NOP能有效地降低瘤胃甲烷的产生。本文旨在阐明3-NOP抑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的机制以及对反刍动物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正常代谢产物,但排放的甲烷在造成了饲料能量损失的同时,还会导致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的机制、影响甲烷产生的重要因素及甲烷测定方法,同时还概述了甲烷调控减排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饲料工业》2017,(11):56-60
甲烷常被认为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反刍动物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来源之一,其甲烷排放量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5%~25%。因此,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日益得到重视。反刍动物体内的甲烷主要由产甲烷菌利用二氧化碳和氢生成。瘤胃古菌C簇(Rumen Cluster C,RCC)是瘤胃产甲烷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了解尚少。为进一步推动对RCC的研究,文章就RCC的发现、分布、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做一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