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对草鱼、鲢、鳙、团头鲂4种养殖鱼类在鱼苗期、1龄期、2龄期的RNA和DN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指出RNA/DNA的变化规律与鱼类的生长情况一致,因此,RNA/DNA可以怍为评定这4种养殖鱼类在鱼种阶段生长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鲤鱼白肌中RNA/DNA值与其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鲤鱼白肌中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比值(RNA/DNA)可作为种群生长的生理指标,并用此指标预测和评价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优劣对其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鱼体白肌中RNA/DAN值与其生长率呈正相关(r=0.8994);鱼体增重率和RNA/DNA值的季节变动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在9-10月最高,4月次之,11-12月最低。鲤鱼生长良好时,RNA/DNA值大于2.0;反之,低于2.0;Hg^2 浓度达到0.005mg/1时,才对鲤鱼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并在RNA/DNA值上显示出来。用RNA/DNA值评价鱼的生产快慢、环境优劣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鲤鱼白肌中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比值(RNA/DNA)可作为种群生长的生理指标,并用此指标预测和评价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优劣对其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鱼体白肌中RNA/DAN值与其生长率呈正相关(r=0.8994);鱼体增重率和RNA/DNA值的季节变动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在9-10月最高,4月次之,11-12月最低。鲤鱼生长良好时,RNA/DNA值大于2.0;反之,低于2.0;Hg^2 浓度达到0.005mg/1时,才对鲤鱼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并在RNA/DNA值上显示出来。用RNA/DNA值评价鱼的生产快慢、环境优劣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4.
分别对喜温性鱼类白鲳尾鳍细胞系CBT和广温性鱼类草鱼胚胎细胞系CP进行低温胁迫处理0~8 d.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细胞内DNA、RNA、蛋白质、磷脂、葡萄糖等相对含量的变化,得到低温对不同鱼类细胞伤害作用的动态资料.研究发现,在CBT细胞处理中,1~3 d的DNA/酰胺Ⅱ、RNA/酰胺Ⅱ、葡萄糖/磷酸键、葡萄糖/磷脂的比值升高,第4日下降,5~7 d值再度上升,第8日再次下降;RNA/DNA的比值1~3 d降低,第4日升高,5~7 d逐渐减少,第8日又上升.CP细胞DNA/酰胺Ⅱ、RNA/酰胺Ⅱ的值在处理1~3 d无明显变化,第4日下降,5~8 d又上升;葡萄糖/磷酸键、葡萄糖/磷脂值在0~2 d平稳上升,3~7 d下降,第8日突然上升;RNA/DNA有1、4、6 d的高点和2、8 d的低点.两种细胞的RNA/DNA比率与葡萄糖/磷酸键比率都有线性关系.生化物质变化与低温诱发细胞凋亡的过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苹果梨花芽分化期核酸代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化测定的方法对苹果梨花芽分化的核酸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芽生理分化期核酸总量高,RNA高于DNA,RNA/DNA比值高,其核酸代谢模式为:RNA双峰,第1峰大于第2峰,DNA单峰,在RNA双峰之间,RNA/DNA呈双峰,蜂值出现时间与RNA双峰相同,第1峰远大于第2峰;花芽形态分化过程中,RNA和DNA变化动态相似,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增加趋势,RNA高于DNA,雄蕊和紫蕊分化期含量最高,形态分化结束时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选择了4种家鱼作指示生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白肌中RNA和DNA的含量。结果表明:同种鱼,污染区的RN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白鲢和鳊鱼白肌中RNA/DNA低于对照区;不同种的鱼,污染区鱼肌核酸比对照区下降的程度有鳊鱼>白鲢>鲫鱼和鲤鱼的趋势。鱼肌核酸下降同水体重金属污染有一定联系,RNA是比RNA/DNA更合适的指标,鳊鱼和白鲢是比鲫鱼和鲤鱼更敏感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角度探讨半边旗有效成分6F抗肿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成活率;[^3H]—TdR,[^3H]—UTP和[^3H]—Leu参入法分别测定细胞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水平。结果:6F对HL—60细胞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且具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6F明显抑制HL—60细胞DNA、RNA及蛋白质生物合成,呈剂量依赖关系。6F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6F对HL—60细胞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细胞DNA、RNA,特别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6F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牙鲆变态期间核酸、总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并确定其与生长的关系。结果显示,DNA浓度在22~32日龄保持相对稳定,在32~34日龄急剧升高,在36日龄达到最高。RNA浓度在24日龄升至峰值,在32日龄降至最低,之后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总蛋白浓度在22~29日龄呈升高趋势,之后先降低再上升。DNA、RNA含量及总蛋白含量在变态期间均保持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32~36日龄快速增长。RNA/DNA比值在22~24日龄呈上升趋势,然后下降直至32日龄,之后先上升后下降,并在36日龄达到最低值(2.27)。Protein/DNA比值在29日龄达到最高值(61.97),之后先下降后上升。RNA、DNA浓度及总蛋白浓度与体长和体重有明显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牙鲆变态高峰期前的生长以细胞增大为主,变态后的生长以细胞增殖为主,RNA、DNA及其比值可以从微观细胞水平上指示仔稚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鲤鱼白肌中RNA/DNA值与其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鲤鱼白肌中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的比值(RNA/DNA)可作为种群生长的生理指标,并用此指标预测和评价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优劣对其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鱼体白肌中RNA/DAN值与其生长率呈正相关(r=0.8994);鱼体增重率和RNA/DNA值的季节变动规律基本一致,都是在9-10月最高,4月次之,11-12月最低。鲤鱼生长良好时,RNA/DNA值大于2.0;反之,低于2.0;Hg~(2+)浓度达到0.005mg/l时,才对鲤鱼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并在RNA/DNA值上显示出来。用RNA/DNA值评价鱼的生产快慢、环境优劣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0.
《天然产物分离》2006,4(2):16-16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日前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发现,从豆科甘草属植物胀果甘草的根和根茎中提取分离出的总黄酮能在与肿瘤细胞DNA和RNA结合后,抑制其进一步复制与合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人员以S180和H22荷瘤小鼠为对象,将之随机分为甘草黄酮高、中、低剂量(25、11.25、5.58mg/kg)组、阳性对照(环磷酰胺25嘴/kg)组和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各组均皮下注射给药。7天后,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与吖啶橙(AO)荧光探针技术结合检测单一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甘草黄酮组和环磷酰胺组的DNA及RNA荧光强度较生理盐水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甘草黄酮高、低剂量组RNA/DAN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甘草黄酮中剂量组、环磷酰胺组RNA/DNA值较生理盐水组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1.
在营养物负荷和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鱼池围隔条件下,接种长刺溞,长刺溞能稳定生长,达到并维持足够高的密度,有效地控制了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放养鲢鱼后,该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营养水平又明显改变,长刺溞密度很快降低。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密度上升,浮游植物生物量起初有所减少,但很快又上升。而叶绿素a含量始终明显上升,说明鲢鱼的放养加速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含量。同时,鲢鱼的放养。显著地增加水体NH^ 4-N,TP含量。根据试验结果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物操纵,减少或不放鲢鱼,保持足够的长刺溞密度。可以达到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改善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结晶Vc(AA)和包膜从(CAA)饲养异育银鲫,结果发现,当饲料中缺乏Vc时,异育银鲫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症状,当饲料中的Vc添加量为AA400mg/kg或CAA200mg/kg时,异育银鲫的增重率和肝脏、血浆中的Vc含量达到最大。在本研究条件下,作者建议,异育很鲫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为200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3.
异育银鲫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结晶Vc(AA)和包膜从(CAA)饲养异育银鲫,结果发现,当饲料中缺乏Vc时,异育银鲫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症状,当饲料中的Vc添加量为AA400mg/kg或CAA200mg/kg时,异育银鲫的增重率和肝脏、血浆中的Vc含量达到最大。在本研究条件下,作者建议,异育很鲫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为200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锰未添加组的草鱼生长和饲料效率降低,畸形率增加,随着饲料中锰含量的增加,椎骨中锰含量也逐渐增加。当饲料中锰添加量到15mg/kg饲料以上时,椎骨锰含量达到最大并趋于相对稳定。锰未添加组草鱼的比肝重,肝脂量明显高于锰添加组,锰未添加组血浆中破性磷酸酶活性比锰添加组高,而草鱼血浆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血浆葡萄糖等,不受饲料中锰含量的影响。综合本试验结果,草鱼时饲料中锰的最适需要量为15mg/kg饲料为宜。  相似文献   

15.
高邮杂交鲫杂种优势利用及其遗传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高邮杂交鲫(鲫?×白鲫?)的生长、生物学特性、食性、胚胎发育和遗传性状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一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101%,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9.6%;二龄高邮鲫的个体增重平均比双亲高90.5%,群体增重比双亲高97.8%。除此之外,高邮鲫还具有肉质好、含肉率高、抗逆性强和制种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太湖人工放流鲢、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