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林间作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专题调查,分析了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椿粮间作、楸粮间作、柳农间作等主要农林间作类型的结构和效益,提出了各类型较为合理的间作结构。  相似文献   

3.
桔梗间作模式中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作优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桔梗/大葱、桔梗/薄荷间作以及各个作物单作的田间实验,以期揭示以桔梗为主间作体系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结果表明,桔梗/大葱间作体系作物的氮钾吸收量分别高于单作1.07%、19.48%,桔梗/薄荷间作体系作物的氮钾吸收量分别低于单作15.79%,1.33%。两种间作体系磷吸收量分别增加0.67%、0.69%。桔梗/大葱间作的土地当量比1.21,说明具有间作优势,桔梗为优势种,竞争能力大于大葱,有利于提供桔梗产量。桔梗/薄荷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为0.93,说明无间作优势。桔梗/大葱间作体系氮磷钾吸收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分别为0.05、0.04和0.23,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39、0.38和-0.04,说明桔梗/大葱间作优势的营养学基础主要来自于氮磷利用效率和钾吸收效率的提高。桔梗/薄荷间作体系氮磷钾吸收效率对土地当量比的贡献相对于单作体系分别降低了0.23、0.13和0.12,表明桔梗/薄荷间作无间作优势主要是间作降低了养分吸收量。  相似文献   

4.
林农间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林农间作的年限,主要取决于造林密度,通常间作3年,也可间作5年。 1 间作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须弥红豆杉幼树林无收入、抚育成本高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间作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效果较好的间作模式为“红豆杉-蚕豆-大豆”,能获得较大效益,间作植物的红豆杉幼林的树高生长高于未间作,且差异显著,依次为:红豆杉-蚕豆-大豆>红豆杉-蚕豆-不间作>红豆杉-不间作-大豆>未间作;而地径则小于未间作,对当年生最长枝及发新梢树无明显差异,须弥红豆杉幼树林进行豆类(大豆、蚕豆)间作经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复合经营模式,可在适宜的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农林间作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农林间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及常见的间作模式,归纳了农林间作系统对林下小气候、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间作系统产量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林间作复合系统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今后应加强间作系统内不同组分间的竞争作用的比较、农林间作系统的物种配置、模型创建、全球气候变化与间作竞争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从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将间作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林下间作模式的不断推广,该模式日益受到广大农户青睐。针对墨玉县核桃林下饲用油菜间作现状,总结了林地选择、播种时期、间作品种选择及播种方法等技术环节的主要内容;对和田地区主要两种间作作物(小麦、油菜)进行了讨论,阐述了间作小麦的劣势并提出了间作油菜的优势,分析了其在间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林下间作饲料油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黄土高原半湿润栽培区的北京杨速生丰产林内设置间作试验,结果表明: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林木单株材积可提高3.0~6.2倍;速生丰产林间作,密度越大、郁闭越早、间作的时间越短,密度越小、郁闭越晚、间作的时间越长、对树木生长促进作用越大;杨树速生丰产林以间种低杆、豆科植物最好;间作,可提高前期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阿克苏地区枣树与农作物间作系统节肢动物进行系统调查,摸清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分析枣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多样性。枣农间作系统节肢动物共有2纲14目60科109种。就科数、物种数而言,枣农间作系统中,枣+小麦间作系统的科与物种数最多,管理水平较好、行间距为3m×4m的枣园建议选择间作小麦,控制害虫的发生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扁桃生长情况良好、产量高且病虫害发生程度轻的间作模式.[方法]以喀什地区扁桃生产中4种常见的栽培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扁桃间作玉米-土豆-玉米(Ⅰ)、扁桃间作毛白菜-冬小麦-萝卜(Ⅱ)、扁桃间作辣椒-洋葱(Ⅲ)、扁桃间作万寿菊(Ⅳ),以非间作园作对照,调查记录扁桃和间作物的物候期,对扁桃的生长、产量及病虫...  相似文献   

11.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4年对农田小气候的测定 ,说明杨农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 ,毛白杨幼林使间作田平均气温下降 1.0~ 1.2℃ ,湿度提高 4 .1%~ 12 .2 % ,风速降低32 .1%~ 59.8% ;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也有相似的结果。另一方面 ,由于林木的不断生长 ,对农田的遮荫也逐步加重。为保证间作产量 ,林木行距 2 0 m左右时 ,间作不超过 6年 ,30 m行距时 ,间作不超过 10年。并且 ,为保证间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建议实行大行距 (30 m以上 )的间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河北沧州地区枣粮间作实施计划,枣粮间作的生物学特性及效益,发展枣粮间作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作物间作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为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试验,主要以大豆、花生以及金银花等三种间作模式为例,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都给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发生带来一定影响,其中金银花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大豆间作模式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最后,针对不同间作模式影响油茶病虫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净现值法和投入产出比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共设计试验了3种不同的林下间作模式,一是林下养禽,二是林下养殖双孢菇,三是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对3种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模式的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禽间作模式为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的选择;其次是林菌间作模式;第三是林草间做模式。同时,根据各种间作模式的年均净现值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3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成熟龄均为第9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香椿两种间作模式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管理下进行效益对比,找出效益高的间作模式,为今后香椿的间作找出了路子。  相似文献   

17.
农林间作条件下的杨树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时空互补”的方法 ,研究间作条件下全轮伐期的毛白杨生长情况。结果说明 ,在平原农区实行杨粮间作是提高林木生长量、培养大径材的有效途径 ,如间作 11年的毛白杨 ,比相同林龄相似立地条件的纯林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提高 30 .3%~ 137.7%。研究还说明 ,间作应结合农区特点 ,给农作物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以保持农业的持续投入 ,维持间作系统的水肥供应 ,提高林木的生长量 ;同时 ,由于间作林株行距的原因 ,使毛白杨的偏冠现象普遍存在 ,并且偏冠程度与间作年限呈正比  相似文献   

18.
桉农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培群  余雪标 《热带林业》2007,35(3):31-32,27
主要对桉树大宽行条带方式种植的三年生桉农间作试验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对土壤养分研究表明:间作甘蔗、木薯和牧草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方面差异不大,但是在提高土壤全量N、P、K以及速效N、P、K上,间作甘蔗和牧草要优于间作木薯。其中,间作甘蔗和间作牧草全P和全N差异明显,而全K则和对照林地基本持平,速效N、P、K与对照林地相比,都有明显提高。间作木薯以提高全P为主,速效N和速效P也有一定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板栗幼林抚育对生长的影响,通过板栗幼林中耕除草、间作与未间作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耕除草同龄的成活率以及树高、地径生长都比未中耕除草栗林有所增加,1次中耕除草效果差,中耕除草2~3次效果最好。间作薯类、豆类及谷类的板栗生长量比未间作的都有所增加,以间作薯类和豆类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作者根据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调研的结果,提出了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3组模式,分析了北方高寒山区林农间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发展林农间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