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4个抗病性不同的柱花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接种胶胞炭疽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草酸氧化酶(OXO)、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高抗品种Tarido、中抗品种CIAT184和TPRC90087在接种后能较快和较大幅度诱导POD活性,在48 h分别为对照的2.69,1.48和2.27倍。而高感品种Graham需较长时间才诱导POD活性,且诱导幅度较低,在48 h与对照相比没有增加。高抗品种Tar-ido接种炭疽菌后PPO活性持续升高,96 h达到最大值时,处理是对照的2.22倍,中抗品种和高感品种Graham的PP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间差异不大。Tarido的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诱导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CIAT184和TPRC90087,最大增幅依次为对照的1.72,1.46和1.45倍。而高感品种Graham的酶活性无变化。4个品种的总几丁质酶、AAO和OXO活性在接种后与对照相差不大。结果表明,柱花草接种后POD、PPO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被诱导的时间及程度可能与品种的抗病性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袁庆华  桂枝  张文淑 《草业学报》2002,11(2):100-104
利用离体叶接种技术分别将伊鲁瑰斯、沙河、萨兰斯和沙湾4个苜蓉品种内的植株分为抗病株和感病株,并分别接种苜蓿假盘菌,对抗、感病植物叶片中的SOD、POD及PPO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株叶片中4种酶的活性基本相同,接种后17d内酶活性先升后降,而抗病株的酶活性增加高于感病株。最后抗、感病株3种酶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几种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庆华  桂枝 《草业学报》2003,12(6):58-63
以苜蓿5个品种在褐斑病抗性上存在差异的抗、感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接种病菌后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斑病侵染后,苜蓿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叶片中PPO、POD和SOD同工酶谱带多少和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大部分抗病株系PPO、POD和SOD酶活性高于感病株系,并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PPO、POD和SOD在苜蓿抗褐斑病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同工酶谱带和酶活性的差异有可能做为鉴定苜蓿抗褐斑病的一种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4.
水杨酸和草酸诱导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抗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了水杨酸和草酸诱导柱花草抗炭疽病的效应,结果显示0.01~1 mmol/L的水杨酸和5~40 mmol/L的草酸均提高了抗病性,而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诱抗效果差异不大.水杨酸0.01 mmol/L诱抗效果最好,对中抗和高感品种的防效分别达到了52.41%和61.82%, 草酸5 mmol/L诱抗效果最好,对中抗和高感品种的防效分别为59.92%和53.93%.0.01 mmol/L水杨酸和5 mmol/L草酸处理植株的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接种72 h后降低,对总几丁质酶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接种后24 h内切几丁质酶活性提高,而外切几丁质酶活性降低.水杨酸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48 h高于对照,而草酸处理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低于对照.因此,认为水杨酸和草酸可能抑制CAT活性,有利于H2O2的积累,提高PPO活性,有利于醌类的积累,以提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5.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活体整株接菌法研究苜蓿高抗褐斑病株系DR1111和高感株系DS10在假盘菌诱导不同时间(0d、1d、2d、3d、4d、5d、10d、15d、20d)后叶片多胺氧化酶(PAO)、二胺氧化酶(DA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假盘菌后高抗病株系和高感病株系的四种酶活性均有提高,接菌后20d内酶活性变化基本上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抗株系的DAO活性显著高于高感株系(P<0.05),感病株系的SOD活性在第3~10d显著高于抗病株系(P<0.05);高抗株系的PAO和DAO活性峰值出现早于高感株系,而高抗株系的CAT活性峰值则晚于高感株系。  相似文献   

7.
七、热研7号柱花草 申报者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蒋昌顺、刘国道、何华玄、韦家少、蒋侯明 品种来源 1982年从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引入,编号为“CIAT136”柱花草材料。 品种特征特性 热研7号柱花草为多年生直立草本豆科植  相似文献   

8.
磷酸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节植物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磷酸化知之甚少。本文以太空诱变柱花草抗病株系‘2001-84’和感病株系‘2001-71’为试验材料,通过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两种株系接种炭疽菌前后的差异磷酸化蛋白。结果表明:在‘2001-84’和‘2001-71’中分别有138个和106个蛋白的磷酸化丰度特异性响应炭疽菌侵染。蛋白功能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主要定位在质膜附近,参与胞内信号传导,并显著富集在MAPK级联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病原菌互作途径等代谢通路;‘2001-71’则更多的定位于细胞器膜上,参与细胞器的分解,代谢通路只在剪接体途径显著富集。通过对‘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进一步分析,发掘了跟抗病相关的蛋白。本文研究可为后续解析柱花草抗炭疽病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柱花草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磷酸氢二钾(K2HPO4)诱导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抵抗作用。结果表明,二者浓度分别为0.001~0.1mg·mL-1和10~50mmol·L-1时,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最佳诱导浓度分别是0.001mg·mL-1和30mmol·L-1,诱导效果分别是64.84%和54.40%。0.001mg·mL-1MeJA处理组的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48h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0mmol·L-1 K2HPO4处理组的POD与PPO活性分别在48和24h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种诱抗剂处理的POD和PPO活性在接种早期增加了柱花草对炭疽菌的侵染的抵御能力,进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0mmol·L-1 K2HPO4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48~72h内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0.001mg·mL-1 MeJA处理组的CAT活性除72h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差不大。说明在诱导柱花草抗病性方面,两种诱导抗性剂处理的诱抗效果与POD、PPO和CAT的酶活性的诱导的时间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184柱花草,原产南美洲,1973年由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农艺学家采集并保存于种子库中,编号CIAT184。1982年引入我国,1988年由广西牧草工作站引入我区种植。该草喜潮湿的热带气候.在南宁以北为一年生,南宁以南为多年生。耐酸性瘦上,能在pH5~5.5的各类土壤生长。耐干旱,抗炭疽病能力强。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是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蛋白质饲料,为了科学利用和探讨184柱花草在家兔中的饲用价值,为家兔的日粮设计提供依据,本试验进行了家兔对184柱花草消化率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热研5号柱花草选育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热研5号柱花草是1987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引进的CIAT184柱花草群体中,经过对早花、耐寒、抗病性状的单株选育而成,经鉴定于1990年开始进行系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研5号柱花草既保持了CIAT184柱花草高产优质的特点,鲜草产量51805.8kg/hm2,粗蛋白质16.21%,并具有早花、抗病、耐寒等特点,花期比CIAT184柱花草提前25~30d,种子产量359.3kg/hm2,提高45.24%左右,耐寒性明显增强,可在纬度较高的南亚热带地区有效地避开低温寒害的影响,适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热研18号柱花草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引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Sw.GC 1581),并于1996-1997年进行原始材料的生态适应性鉴定评价,1998-2000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2-2005年在海南和云南进行区域性试验,2003-2007年在海南进行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热研18号柱花草牧草产量达11420.0 kg·hm-2·a-1,比热研5号柱花草高16.16%(P<0.05);热研18号柱花草抗柱花草炭疽病,可耐4~5个月的连续干旱,在年降水600 mm以上的热带地区表现良好,尤耐低肥力土壤、酸性土壤(pH 4.0~4.5)和低磷土壤,可耐受一定程度遮荫,在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和胶园作为覆盖作物表现出良好的持久性,具有较好的放牧与刈割性能,适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尤其适于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柱花草SRAP-PCR体系优化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伟丽  刘凤民  刘艾 《草业学报》2011,20(4):159-168
以热研2号、热研13号柱花草为试验材料,对影响SRAP标记PCR反应的模板、Mg2+、dNTPs、酶及引物浓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于柱花草SRAP标记的扩增体系。反应体系具体为:模板DNA 40 ng, Mg2+ 2.5 mmol/L,dNTPs 0.2 mmol/L,Taq酶1.0 U,引物0.3 μmol/L,反应总体积为25 μL。采用优化的扩增体系,对9份柱花草种质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8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4对扩增清晰且多态性高的引物,共扩增出154条谱带, 其中有150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比率(PPB)达97.36%。应用NTSYSpc 2.1数据分析软件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结果表明这些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386~0.882,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31,平均遗传距离(GD)为0.369。通过UPGMA分子系统聚类法,将9份柱花草种质分为3个类群,有钩柱花草是第Ⅰ类,西卡柱花草是第Ⅱ类,热研5号、热研10号、热研13号、白花库克、热研2号、格拉姆、Tardio为第Ⅲ类。从遗传聚类图可以很明确地看出9份种源间的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对聚类结果分析显示,大部分具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及形态学、生物学特征相近的品种聚在一类,说明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及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14.
幼龄荔枝园间作热带豆科牧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在荔枝Litchi chinensis园中间作8个不同豆科牧草品种的3年试验,结果表明:8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GC1480间作鲜草平均产量居最高,达到15 400 kg/hm2;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l对荔枝的茎围增长促进作用最强,达到11.0 cm,82号柱花草达到了10.7 cm,这些豆科牧草间作对荔枝茎围影响差别不显著;对荔枝冠幅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钩柱花草S.hamata cv.Verano冠幅达到5.866 7 m2,其次为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达到5.733 3 m2;对荔枝花梢影响与55号柱花草S.guianensiscv.CIAT1044呈极显著差异,82号柱花草达到34.6簇,其次是爪哇葛藤,达到30.5簇,均优于55号柱花草.  相似文献   

15.
对热研10号、热研2号和有钩柱花草的种子进行不同浸种时间和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从中筛选出适合的浸种时间和GA3浓度。结果表明,浸种24h时3种柱花草种子发芽率均最高,分别由10%,84%和24%提高到18%,86%和36%。经200mg/kg GA3处理的热研2号和有钩柱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最高,100mg/kg GA3处理的热研10号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最高,所以低浓度(100、200mg/kg)GA3处理有利于促进3种柱花草种子的萌发,但幼苗长度与GA3浓度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500mg/kg GA3处理的热研10号和热研2号幼苗长度最长。  相似文献   

16.
用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34个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种质1996-1997年的产草量和抗病性等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新引进柱花草种质中,GC1581柱花草和Mineirao柱花草具有抗病、高产的特点,两者草产量与热研2号、热研5号柱花草相当,但抗病性强,综合评价优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镉胁迫对3种柱花草生长及植株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不同浓度镉离子(Cd2+)溶液对3个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胁迫处理,以研究Cd2+胁迫对柱花草生长、镉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增加,3种柱花草生长均受到抑制,Cd2+胁迫对西卡柱花草(Stylosanthes scabra cv.Seca)株高、分枝数、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影响最大,其次是TPRC2001-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TPRC2001-1),而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2)影响最小;在Cd2+胁迫下3种柱花草地上部和地下部Cd2+含量均显著增加,TPRC2001-1柱花草体内含Cd2+量较热研2号柱花草和西卡柱花草大;地上部富集系数随Cd2+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在低Cd2+浓度(≤1 mg·kg-1)下更易富集Cd2+;Cd2+转运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品种和生育期对柱花草饲用价值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热研2号(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No.2)、20号(S.guianensis cv.Reyan No.20)和21号(S.guianensis cv.Reyan No.21)3个品种柱花草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成分含量,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3个品种柱花草体外发酵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在营养成分方面热研2号柱花草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20号和21号(P0.05),但3个品种的体外产气情况却较为接近,只有热研21号柱花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较低。不同生育期柱花草营养成分中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以及饲料相对值(RFV)随生育期呈现出较明显的规律性,CP含量先升高后降低,3个品种均是在初花期达到最高;ADF、NDF含量不断升高,RFV值不断降低。柱花草CP含量较高,纤维含量较低,是家畜生产所需的优质牧草。推荐营养期为利用柱花草饲喂动物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柱花草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9年在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对12个柱花草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观测研究牧草物候期、地上生物量、叶茎比、青干比、分枝数及株高、营养成分等生产性状和经济指标。试验结果表明,CIAT11362柱花草是综合性能较优的材料,年均产量、旱季产量和3年保存率最高,是较耐旱的牧草,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年均干草产量为20.31 t/hm2,旱季干草产量为7.17 t/hm2,3年植株的保存率为87.5%。GC1579柱花草和热研5号柱花草也是综合性状较优种质,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的牧草。90089柱花草和西卡柱花草综合性能虽不是特别突出,但各有不可忽视的优点,在不同性能要求下是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