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中追加n-3脂肪酸对马的血浆和红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影响。18匹夸特马被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匹马。各处理组分别为鱼油组、亚麻粉组和对照组(不添加n-3脂肪酸),其中追加的鱼油中每100g的n-3脂肪酸含有15g二十碳五烯酸(c20:5n-3)和12.5g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追加的亚麻粉中每lOOg的n-3脂肪酸中含有61gα-亚麻酸(c18:3n-3)。所有的马在牧场上自由采食,放牧结束后对马追加精料(每天追加的精料量为体重的1.5%)。追加的鱼油或亚麻粉是混合在精料中的.添加比例是每10%体重6g的鱼油或亚麻粉.试验时间持续70d。试验结果说明,当在马的日粮中追加鱼油或者亚麻粉均可预防马的早期炎症.对其生产性能极其有益。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牧草基础性日粮中添加250g/d鱼油(FO)后,牛皱胃中20~24碳脂肪酸的富集情况及瘤胃中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银染薄层色谱分析法和气质串联质谱方法用于分析样鱼油和皱胃食糜中酯化脂肪酸和4,4-二甲基唑烷的衍生物的量便于定性20~24碳脂肪酸。与对照组比较,FO处理组会引起20碳和22碳氢化中间体(包括至少一个反式双键脂肪酸)的积累,而在鱼油中未出现c-14C20:1、C20:2n-3、C21:4n-3和C22:3n-6。在对照组和处理组食糜中未检测到20碳以上共轭脂肪酸。总之,日粮中鱼油会引起泌乳奶牛皱胃中大量长链脂肪酸氢化中间体的积累。比较对照组和处理组奶牛摄食和皱胃外流的20、21、22碳脂肪酸量表明,C20:5n-3、C21:5n-3、C22:6n-3被证实在瘤胃中氢化第一步为近羧基端双键的还原和异构化。  相似文献   

3.
反刍动物的相关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改变瘤胃氢化途径增加牛奶中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20∶5 n-3和C22∶6 n-3的含量,但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氢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还不清楚。本试验所用动物为5头安装瘤胃瘘管的母羊,动物日粮为高精料饲料,日粮中添加1∶2比例的鱼油和葵花油(30 g/kgDM)的混合物。饲喂添加外源油的日粮0、3、10 d后收集瘤胃食糜分析鱼油和葵花油对瘤胃发酵参数和氢化产物的影响。食糜中的氢化中间体及甲酯化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Ag+-HPLC和气质仪联用进行分析。日粮中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不会影响瘤胃pH,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及营养物质的降解消化,但能改变瘤胃食糜的脂肪酸成分。主要包括C18∶0和C18∶2 n-6的减少,反式C16∶1、反式C18∶1、10-O-C18∶0和反式C18∶2的含量增加。外源添加脂类能提高食糜中C20∶5 n-3和C22∶6 n-3的所占脂肪酸的比例并导致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的大量增加,但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量却有所减少。试验结果中还发现添加鱼油和葵花油使特殊脂肪酸如C20∶1、C20∶2、C22∶1、C22∶3...  相似文献   

4.
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表氧化酶途径生成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EETs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和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促进血管舒张、抗炎和细胞增殖等作用。EETs也可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途径和调节基因表达或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EETs也可快速与细胞膜磷脂结合后以共吸收的方式被细胞摄取。文章主要从EETs的来源、去路、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亚油酸对反刍动物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水平亚油酸培养基进行溶纤维丁酸弧菌体外厌氧培养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D600 nm值达到1.0时,在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试验1组(对照)、2、3及4组培养基亚油的浓度分别为0、2.5、5.0及7.5 mg/100 mL,培养24 h后收集菌液检测35种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细菌代谢相关的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 C、C18:2(n-6) C、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C22:2、C22:1(n-9)及C22:6(n-3)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亚油酸浓度的提高无显著变化(P>0.05);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而C15:1及C18:3(n-3)合成量在2.5 mg/100 mL亚油酸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对照组中合成量最高,在添加亚油酸的试验组中,随着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7.5 mg/100 mL亚油酸组合成量最高。综上所述,亚油酸对于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脂肪酸有一定影响作用,可抑制C10:0、C12:0、C16:0、C18:0、C23:0、C14:1、C20:4(n-6)等脂肪酸的合成,C15:1、C16:1、C18:3(n-3)含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量时合成量会减少。  相似文献   

6.
十七碳一烯酸(17∶1)是反刍动物脂肪中含量较少的组成部分,它在反刍动物乳脂和肌内脂肪的异构体尚未确定。采用气相色谱法(GC),用3个毛细柱分别在加或不加17∶1 c is-10情况下测定肉牛、绵羊和公山羊乳脂和肌内脂肪中含量。经薄层色谱甲酯化预处理,GC分析后,分离出绵羊乳脂中的c is异构体。通过离子-质谱技术对样品中C 17∶1进行结构分析。在乳脂和肌内脂肪中C 17∶1 c is-9异构体含量较高,基本不含C 17∶1 c is-10异构体。此外,通用的GC分析法可以从c is-10和c is-8异构体中分辨出c is-9异构体,作者对反刍动物脂肪中C 17∶1及其异构体含量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试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50头荷斯坦奶牛,收集泌乳7和30 d的奶样和瘤胃液样品,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泌乳7 d的干物质采食量(15.79 kg·d-1)和产奶量(26.81 kg)均极显著低于泌乳30 d的干物质采食量(18.87 kg·d-1)和产奶量(37.47 kg)(P<0.01),而泌乳7 d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1);泌乳7 d乳中的C6:0、C8:0、C10:0、C12:0、C14:0、C14:1trans9、C14:1cis9、C15:1trans10、中链脂肪酸(MC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相反地,C17:0、C17:1cis10、C18:1trans6、C18:1trans11、C18:1cis9、C18:1cis11、C19:1trans10、C22:5cis4,7,10,13,16、长链脂肪酸(LC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反式脂肪酸(TRANS)的比例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泌乳7和30 d奶牛瘤胃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属水平上,泌乳7 d奶牛瘤胃内的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小杆菌属(Dialister)丰度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而球藻菌属(Sphaerochaet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和真细菌(Eubacterium_saphenum_group)属的丰度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此外,牛奶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瘤胃微生物对乳中MCFA含量影响较小,纤维素降解细菌(Ruminiclostridium_1、Ruminococcaceae_UCG_005)与乳中C17:0、C18:1trans6、C18:1trans11和C19:1trans10的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泌乳早期在生理和采食量上发生了变化,导致瘤胃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本研究为解析瘤胃微生物调控乳脂代谢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产后奶牛营养调控和提高原料乳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确定妊娠母羊日粮中添加长链脂肪酸(n-3)鱼油,以及维生素E是否会改变羊的初生行为。将Twin-(n=36)和triplet-(n=12)的妊娠103d的母羊分成4组.4种日粮处理.包括2种脂肪资源[Megalac,棕桐油提取物或鱼油混合物,20:5(n-3)和22:6(n-3)],2种维生素E浓度(50或500mg/kg)进行2×2设计。饲喂鱼油妊娠期延长2d,初生羊血浆中22:6(n-3)的比例增加5.1-fold.大脑中的比例增加10%,而大脑中的20:5(n-3)的比例增加5%。母羊饲喂鱼油而不是Megalac时,日粮高浓度的维生素E缩短羔羊站立的潜在期.而添加鱼油同样缩短出生至哺乳之间的时间43至34min。添加鱼油可降低初乳分泌率(ml/h)和脂肪及蛋白质的产量(g/h)。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母羊日粮添加鱼油可缩短出生至哺乳的时间,延长妊娠期,并且初生大脑中22:6(n-3):20:4(n-6)的比率增加,同时能提高羔羊存活率。但是如何减少鱼油给初乳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油脂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160只42周龄的海塞克斯蛋鸡随机分成四组,分别饲喂对照日粮、5%鱼油、5%棕榈油和5%豆油日粮,试验三周。结果表明,棕榈油组的产蛋量比豆油组高(P<0.05),而对照组的平均蛋重和蛋黄重明显低于鱼油组(P<0.05),鱼油组鸡的总增重明显高于豆油组(P<0.05);鱼油组的血清和蛋黄的胆固醇含量都低于棕榈油和对照组(P<0.01);鱼油组蛋黄中的C20:5n-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豆油组(P<0.01),鱼油组蛋黄中的C22:6n-3含量高于棕榈油组(P<0.01);豆油组的C18:1n-9含量最低,与棕榈油组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豆油组的C18:2n-6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又以对照组最低,与鱼油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鱼油组的C18:3n-3含量高于豆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鱼油组的C20:1n-9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填饲期朗德鹅产肝性能、脂肪沉积、屠宰性能、血清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0日龄朗德鹅母鹅80只,体重为(3.0±0.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鹅油组为对照组,饲粮中添加2%的鹅油;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为试验组,饲粮中分别添加2%的牛油、鱼油和菜籽油。预试期7 d,填饲期20 d。结果表明:1)菜籽油组和牛油组的肝脏重均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牛油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和鹅油组的活重、全净膛重均显著高于牛油组和鱼油组(P0.05)。2)鱼油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菜籽油组血清LDL含量显著低于鹅油组(P0.05),且其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牛油组(P0.05);牛油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鹅油组(P0.05);牛油组、鱼油组和菜籽油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较鹅油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添加鹅油相比,添加鱼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不饱和脂肪酸(UFA)C16∶1、C17∶1、C18∶1n-9、C18∶2n-6、C18∶3n-3、C20∶1n-9、C20∶4n-6、C20∶5n-3、C22∶1n-9、C22∶5n-3、C22∶6n-3、C24∶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菜籽油显著降低了肝脏中总SFA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肝脏中UFA C16∶1、C18∶1n-9、C18∶2n-6、C20∶2、C22∶1n-9及总UFA含量(P0.05);添加牛油显著提高了肝脏中C18∶3n-3、C20∶5n-3、C22∶5n-3、C22∶6n-3及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由此得出,与添加鹅油相比,饲粮添加菜籽油或牛油时填饲期朗德鹅的产肝性能较佳;添加鱼油和菜籽油可增加填饲期朗德鹅肝脏中PUFA含量,降低血清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生长箱(Open top chambers,OTCs)模拟CO2浓度变化(350和700 μmol·mol-1),研究了降水变化(-30%,-15%,0,+15%和+30%)及其协同作用对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碳、氮含量与积累量的影响。结果发现:CO2浓度倍增和降水对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机碳积累量以及地上全氮积累量影响极显著,并且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CO2浓度倍增下,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C/N和有机碳积累量以及地下部分全氮显著增加。随着降水增加,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含量和积累量以及地下部分全氮均呈增加趋势,地上和地下部分C/N呈先降后升趋势,而地上部分全氮先升后降。综上所述:未来CO2升高时,降水增加协同高CO2浓度有助于红砂植株有机碳积累,从而促进红砂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降水减少则有利于红砂调节自身碳氮平衡从而提高其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共轭亚油酸调控动物体脂肪沉积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类含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有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两类,其中顺9.反11-CLA和反10.顺12-CLA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约占CLA混合物总量的80%。CLA与亚油酸(IA)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结构式上两个双键连接方式的不同.CLA的两个双键是通过一个碳-碳单键直接连接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谷氨酸(NCG)对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能力及蛋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45周龄健康且体重相近的京红1号商品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为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和3个水平的NCG处理组(N1、N2、N3组,分别饲喂添加0.08%、0.12%、0.16%水平的NCG试验日粮)。试验期共计14周,采集血液、肝脏及肠道组织样本测定NO等抗氧化指标,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N1组及对照组蛋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N2组血浆中NO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08.62%(P < 0.05),N2组和N3组血浆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力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4.75%、18.48%(P < 0.05),N1组血浆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力较对照组提高18.51%(P < 0.05)|N1组和N3组盲肠NO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56.45%、132.26%(P < 0.05),N2组和N3组十二指肠NO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31.35%、20.32%(P < 0.05)|N1组蛋黄中共轭亚油酸(C18:3 n6)、α-亚油酸(C18:3 n3)、二十碳二烯酸(C20:2)、花生四烯酸(C20:4 n6)、廿碳五烯酸(C20:5)、二十二碳二烯酸(C22:2)、二十四(碳)烯酸(C24:1)和二十二碳六稀酸(C22:6)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8.04%、42.33%、24.04%、7.49%、75.00%、625.00%、8.70%和27.11%(P < 0.05),处理N1、N2、N3组蛋黄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32.18%、27.41%、31.12%(P < 0.05)。综上,NCG能影响产蛋后期蛋鸡血浆、肝脏和肠道NO水平及抗氧化能力,但存在部位和剂量依赖效应|0.08%水平的NCG能显著提高产蛋后期蛋黄中不饱和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 [关键词] N-氨甲酰谷氨酸|产蛋后期蛋鸡|抗氧化水平|蛋黄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采用体外产气法研究抑制瘤胃细菌、真菌、原虫对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后水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体外培养底物0.5 g,精粗比为3:7,分别添加底物干物质量3%的亚油酸和3%的亚麻酸,每组设置5个重复,同时再设立4个组:对照组及抑制原虫、细菌、真菌组。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培养24 h,测定24 h产气量和气体中的甲烷(CH4)含量、瘤胃发酵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浓度以及长链脂肪酸(LFA)组成。结果表明:①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和原虫生长后产气量显著降低,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后CH4产量显著升高,而抑制原虫生长后CH4产量显著降低(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产气量均显著降低,且抑制原虫后CH4产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②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影响了体外瘤胃发酵液pH和MCP浓度(P<0.05),添加亚油酸对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丁酸含量(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与对照组相比,在添加亚麻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1:0、C12:0、C13:0、C14:0、C14:1n5、C15:1n5、C16:1n7、C16:0、C18:3n3、C18:2n6c、C18:0、C20:2n6、C20:3n6、C20:1、C20:3n3、C20:0、C21:0、C22:6n3、C22:2n6、C22:0浓度(P<0.05);在添加亚油酸情况下,抑制细菌生长显著降低了C12:0、C13:0、C14:0、C15:0、C16:1n7、C16:0、C17:0、C18:3n6、C18:3n3、C18:2n6c、C18:1n9t、C18:0、C18:2(cis-9,trans-11)、C18:2(trans-10,cis-12)、C20:2n6、C20:1、C20:0、C21:0、C22:6n3、C22:0、C23:0、C24:1n9、C24:0浓度(P<0.05)。由此可见,抑制细菌、真菌或原虫生长后,添加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CH4产量和脂肪酸组成均能产生影响,原虫对产气量和CH4产量贡献最大,细菌对瘤胃液脂肪酸代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F2代平衡和回交育种设计建立夏洛莱牛×荷斯坦牛杂交牛群,并用全基因组扫描检测影响牛肉脂肪酸含量的QTL。本研究对235头F2代杂交犊公牛群的腰肌样品的24个脂肪酸相关表型性状进行了检测,运用分布在29个牛常染色体上的165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QTL回归分析。F-值鉴定结果发现34个QTL(大于5%为染色体显著水平),其中染色体显著水平大于5%的3个QTL,一个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含亚油酸C18∶2 n-6),两个定位在10号染色体上(含γ-亚油酸DPA-二十二碳五烯酸和DPA-二十二碳五烯酸;C20∶3 n-6和C22∶5 n-3)。肌内脂肪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原始品种间脂肪沉积的差异受检测到得QTL影响(如定位在22号染色体上的QTL)。本研究发现及其先前报道的与牛肉脂肪酸含量和其他肉质性状相关的QTL,为相同或其它牛品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钟萍  罗威  陈鲜丽 《中国饲料》2022,1(6):57-62
本试验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用橄榄油替代饲料中的鱼油饲喂罗非鱼8周,研究饲料中不同比例橄榄油替代鱼油对罗非鱼生长、形态和脂肪酸营养成分的影响。饲料配方中橄榄油替代鱼油的比例分别为0、20%、40%、60%、80%和100%。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橄榄油替代鱼油的比例为60%时,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的蛋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替代比例组饵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罗非鱼的肝脏比、脏体比、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与饲料中橄榄油替代鱼油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橄榄油替代鱼油水平为80%,罗非鱼的肝胰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替代水平为60%组的罗非鱼肝胰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罗非鱼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可反映饲料配方中脂肪酸组成。罗非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饲料中橄榄油替代水平息息相关,随着橄榄油替代比例的升高,其PUFA含量不断增加,尤其是C18:3n-3,C22:5n-3含量显著增加(P<0.05)。因此,饲料中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将会影响罗非鱼生长和体组成,以及脂肪酸含量。饲料中橄榄油替代不同比例鱼油60%替代水平将会促进罗非鱼生长,100%替代水平将会抑制罗非鱼的生长。 [关键词]橄榄油|鱼油|替代比例|罗非鱼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灌注18碳脂肪酸对泌乳奶牛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十二指肠回撤灌注试验,研究4种不同18碳脂肪酸(C18∶0、C18∶1、C18∶2和C18∶3)对泌乳奶牛机体免疫力的影响。测定了奶牛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含量、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和体温变化。结果表明,灌注18碳脂肪酸对奶牛血液中Ig含量和体温影响差异不显著,C18∶2的灌注有增加CD4+ T细胞百分数的趋势,C18∶3和C18∶2的灌注显著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数量,C18∶1的灌注有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的趋势。C18∶3和C18∶2的十二指肠灌注具有增强和调节泌乳奶牛免疫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亚麻油对宁乡猪背肌和3种不同脂肪组织中长链脂肪酸谱的影响,并探究脂肪酸生成的潜在机制。选取日龄相近、平均体重(43.21±0.64) kg的宁乡阉母猪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后,宁乡猪背肌中花生一烯酸(C20∶1)、γ-亚麻酸(C18∶3n-6)、α-亚麻酸(C18∶3n-3)含量显著提高(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显著降低(P0.05);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对3个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与背肌趋于一致,如能显著提高背脂、腹脂和肾周脂中亚油酸(C18∶2n-6c)、C18∶3n-6、C18∶3n-3、二十碳三烯酸(C20∶3n-6)含量(P0.05),降低背脂和腹脂中油酸(C18∶1n-9c)(P0.05)、C20∶4n-6(0.05≤P0.10)及肾周脂中硬脂酸(C18∶0)含量(P0.05);同时,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还能显著降低3种脂肪组织中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P0.05),使3种脂肪组织中平均n-6/n-3 PUFA比值降到5.92。此外,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能显著下调背脂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γ-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PPARγ)和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基因的表达(P0.05),对α-过氧化酶活化增生受体(PPARα)基因的表达也有抑制趋势(0.05≤P0.10)。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2%亚麻油能显著提高宁乡猪背肌、背脂、腹脂和肾周脂中C18∶3n-3含量,使3种脂肪组织中平均n-6/n-3 PUFA比值降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范围(4~6)内;这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分化及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及营养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 (CLA ,conjugatedlinoleicacids)是一类具有共轭双键的十八碳双烯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混合物 ,是专一存在于反刍动物脂肪中的具抗癌活性的天然活性成分。反刍动物脂肪中的CLA主要是cis - 9,trans - 11CLA ,它有两种来源。CLA是瘤胃生物加氢的中间体 ,其中的一部分从瘤胃中逃逸并合成乳脂和体脂。此外 ,动物自身也能从trans- 11C18∶1—另一瘤胃生物加氢的中间体合成。日粮因素能影响瘤胃生物加氢过程—提供不饱和脂肪酸基质或改变瘤胃内环境 ,故而能改变CLA的含量。因此 ,利用营养手段调控牛乳CLA的含量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