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进入90年代,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生产亦大幅递增.盐城市蚕种生产由1988年的40万张上升到1995年的120多万张.面对巨大的生产压力,低水平扩张生产规模的农村原蚕区应运而生.据1995年统计,盐城市原蚕区制种量占全市生产总量的75%,随之而来的是蚕种质量下降.1996年全省蚕种生产进入调整阶段,以追求数量型转向为以"防微"为中心抓质量求生存阶段.盐城市的蚕种生产自1998年全部转入场内生产,实行春秋并重的蚕种生产布局.针对春季秋季蚕种生产上微粒子病发生的不同传染规律,有的放矢,实施不同的"防微"技术路线,执行全年不同时期的"防微"技术重点,有效地控制了蚕种生产微粒子病的蔓延,无毒批蚕种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1991—1999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认真总结约10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一套符合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生产实际的原蚕区防微(细则)技术体系,2000—2006年,微粒子病的危害程度较20世纪90年代有了明显好转,但年平均超毒淘汰蚕种量仍高达1.23万张,年蚕种超毒淘汰率高达5.03%;为此,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开展技术创新,突破防微瓶颈,对防微技术体系加以修改并进一步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 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趋于健全。  相似文献   

3.
康国民 《江苏蚕业》1997,19(4):18-19
<正>自80年代以来,农村原蚕点已成为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的主要基地.但如果微粒子病暴发.将严重影响原蚕基地的稳定.我场1995年,在海安、大丰等原蚕点因微粒子病暴发.蚕种生产几乎全军覆没,全场年生产蚕种177000多张,而超毒烧毁的蚕种达103000多张,淘汰率达58.19%,直接经济损失283万余元,这是一个很惨重的教训.为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引起的一种家蚕疾病,可经胚胎传染给子代,对蚕桑生产危害很大,是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根据浙江省30多年来家蚕一代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分析,浙江省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其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和未检出率的相关性,进而从不同生产季节、不同品种方面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淘汰率(因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不合格而淘汰蚕种的比例)和未检出率(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未检出微粒子孢子蚕种的比例)呈负相关,秋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淘汰率较高,不同家蚕品种之间的淘汰率差异不大。建议根据浙江省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趋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大程度上降低家蚕微粒子病给蚕种生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积极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0年间,吴兴、塔山两场蚕种生产上发生了大规模微粒子病超标而淘汰蚕种事件,平均年淘汰率在10%左右,最严重的是1999年度吴兴蚕种场毛种淘汰了20%左右,同时毛种无毒率都在50%以下。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口,两场及时分析了原因、统一了思想、采取了措施。2004年两场合并成立塔山蚕种公司成立后,进行了不断探索,到目前逐渐摸索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生产实际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控制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见表1。现将本公司“微防”主要措施介绍于后,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7.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测是控制微粒子病流行的基础性工作。根据2010—2014年某蚕区7个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对母蛾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毛种数量和微孢子虫检出结果的变化及其与各检测批规模类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数据采集期间该蚕区毛种数量较多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和毛种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检测批次数量已较2010年显著增加(P=0.049);未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合格蚕种(即无毒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检出合格蚕种(即带毒合格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检出不合格蚕种(即带毒淘汰蚕种)比率,未出现明显倾向性变化趋势;不同生产单位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程度间可见明显差异。蚕种生产单位可通过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反馈调控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8.
2015年春杭州蚕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桑生产的疫病。我省1998年采取三控一严的措施以来,对微粒子病的爆发有所控制,直至2009年开始我省微粒子病又有抬头的趋势,且逐年恶化。而杭州蚕种场微防上思想高度重视,消毒严格、措施到位。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有效的控制了微粒子病的发生。2015年春期杭州蚕种场微粒子病检验结果无毒率为85%,无淘汰蚕种。产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我国蚕种生产主产区家蚕微粒子病危害逐渐增多,四川特别严重。1988年烧毁超毒毛种50多万张,1989年烧毁超毒种达到100多万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影响,引起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重视,大家都在探索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的原因。去年省蚕种工作会议指出三条主要原因:1.原种带(漏)  相似文献   

10.
次氯酸钠消毒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微粒子病在我国广东、四川等省蚕区流行,蚕种深受其害。据我省肇庆市三个蚕种场的累计,1984~1988年五年期间,蚕种微粒子病淘汰率达9.54%,种茧淘汰率达6.21%,已成为威胁蚕种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消毒防病是防止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我省蚕区传统使用的漂白粉消毒剂,因有效氯容易散失和渗透性差等缺点,消毒效果难以保证。作者采用渗透性比漂白粉好的次氯酸钠液消毒家蚕微粒子孢子,经实验室研究和三年农村生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1.
范彪 《广东饲料》2019,28(6):12-13
在这场令养猪人谈“非”色变的重大疫情中,作为养猪业的上游,饲料厂做好生物防控亦是职责所在。作为将产品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大康地责无旁贷,在业内率先提出“打造无非洲猪瘟病毒安全工厂”,确保“四无”,即饲料原料、食堂、车辆、人员无污染。而不是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试图杀灭非洲猪瘟病毒。正大康地还在践行“营养免疫”,从本源上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文章论述了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疫病的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疫病防控困难,说明了流行病学分析在该病防制的重要性,提出疫病主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A型流感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均能感染致病。国际兽医局和我国政府将禽流感列入A类(Ⅰ类)烈性传染病。对禽流感有效监控,对屠宰禽类加强防卫管理、病禽扑杀无害处理、疫苗免疫等措施,能有效地防止禽流感的发生、控制和扑灭流行。但必须对本病毒特性及其危害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肠炎(DVE),又称鸭瘟(DP),大头瘟,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目前危害水禽的常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桑螟防治有效药剂及适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螟属鳞翅目 ,螟蛾科 ,是浙北蚕区主要的夏秋季桑园害虫之一 ,一般一年发生5代。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 ,低龄幼虫个体小 ,绿色 ,不易被发现 ;3龄起吐丝卷叶或叠叶居中取食 ,防治相对困难 ,特别是第3、4代幼虫 ,发生虫量多 ,气温高 ,幼螟发育快 ,防治适期较难掌握 ,而且正值秋蚕期 ,农药选择受限 ,常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寻桑螟的防治适期、适用药剂及其它相关情况 ,我们在2000年进行了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嘉兴市蚕种场新一桑园32~34号地 ,品种荷叶白 ,树龄5年 ,中干养成 ,行株距1.67m…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持续饲喂或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耐药性、药物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噬菌体是一类能够侵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总称,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存在广泛、特异性强、安全和研发成本低等优势。人类关于噬菌体的研究报道由来已久,但是随着抗生素和化学抗菌药物的大量出现,噬菌体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一度中断,直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人类又重新重视噬菌体的研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噬菌体已广泛应用到人类疫病防控、动植物病原菌清除及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已成为人类对抗细菌性感染的利器。作者简述了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噬菌体疗法优缺点,以及防控猪、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常见细菌性感染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动物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态技术防制动物寄生虫病是一门新兴学科。搞好生态防制要全面掌握动物患寄生虫的生态原因,进行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资料收集,确定发生寄生虫病的关键生态因子,查清各种动物寄生虫、传播媒介和中间宿主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防制对策,采用生态学防制的方法,使用高新技术来影响和控制致病因子,建立动物寄生虫病预测预报制度和生态防制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防重于治。  相似文献   

18.
防控人畜共患病必须确立"人病兽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畜共患病(zoonosis),也称人兽共患病,是指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它是由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蠕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总称。迄今,虽然没有一个人畜共患病被完全消灭,但通过国际合作,国家性防治计划措施,不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可见树立“人病兽防”的防疫思想是重要的。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病兽防”的科学防疫思想国务院在2005年15号文件中强调指出“兽医工作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禽流感的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禽流感的现状和回顾。2003年10月以来,一场肆虐东南亚的禽流感(AI)爆发了,到目前为止已经涉及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各国的养禽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截止目前(2004年2月10日)已扑杀5000万只家禽,养禽业遭受沉重打击。东南亚地区(如越南、泰国)发生高致病性AI,呈区域性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不同型号的3种车载式喷雾机在草原大面积进行草原虫害和毒草防治试验过程中的药液流量(常量、低量、超低量)、喷幅、作业效率、机械耐用性、操作难易度以及防治效果等方面的测定,为今后大面积机械化防治草原虫害、毒草提供了适宜的防治器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