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紫花苜蓿、油菜、碗豆混播植物群落,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其中,油菜和碗豆生长速率的高峰期在7月,紫花苜蓿在8月,禾草类和杂草类在6月.试验结果同时说明,弃耕地改良后作为刈割和放牧用地,苜蓿和其他作物混播不仅有利于当年播种苜蓿在退化盐碱地上的出苗率和保苗率,而且可提高人工草地产量,增加草地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紫花苜蓿混播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 +紫花苜蓿混播当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测定表明 :植物在生长季节 ,各类群的地上生物量有明显差异 ,地上生物量积累最多的是小麦 ,其次是杂草 ,混播当年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很小。小麦和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季节生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 7月下旬 ,紫花苜蓿在 8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上用紫花苜蓿建立人工草地恢复植被效果良好,二龄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S”型曲线,其高峰期在8月底。紫花苜蓿、野生杂类草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不尽相同,紫花苜蓿种群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的最大值在7~8月份,野生杂类草最大值在6~7月份。播种当年采用紫花苜蓿+燕麦混播处理不仅可提高紫花苜蓿新生苗的存活率和越冬率,而且使第2年返青出苗整齐,地上生物量较单播提高31.82%,还可增加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地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柴达木盆地退化弃耕上用紫花苜蓿建立人工草地恢复植被效果良好,二龄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呈“S”型曲线,其高峰期在8月底。紫花苜蓿、野生杂类草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季节动态不尽相同,紫花苜蓿种群和群落生物量生长速率的最大值在7-8月份,野生杂类草最大值在6-7月份。播种当年采用紫花苜蓿+燕麦混播处理不仅可提高紫花苜蓿新生苗的存活率和越冬率,而且使第2年返青出苗整齐,地上生物量较单播提高31.82%,还可增加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弃耕盐碱地紫花苜蓿生物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柴达木盆地二龄 、三龄混播与单播紫花苜蓿群落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株高 、盖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三龄紫花苜蓿生物量、生长速率均高于二龄,但株高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播的盖度高于单播、三龄的盖度高于二龄。混播苜蓿的牧草保持稳定比例,单播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大田条件下采用生态替代试验对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单播及混播的当年草地进行地上生物量动态及种间竞争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混播苜蓿地上生物量与其绝对生长速率显著大于沙打旺,并且随播种密度升高而增大,3种密度下苜蓿单混播生产力均在2005年6月最高,其中两牧草地上生物量的累积与返青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密度处理下两牧草表现为阶段性的资源共享和资源竞争关系,随密度增大,资源共享程度降低,而资源竞争反之。但中高密度下整个生育期内苜蓿的相对竞争力均高于沙打旺,低密度在返青后开始出现种间竞争关系,随生育期变化竞争增强。混播当年苜蓿竞争力始终大于沙打旺,其中密度效应为两者种间关系调节的重要影响因素。混播中苜蓿生物量与苜蓿对沙打旺的竞争优势为性状互利关系。因此,植物生产力对物种种间关系的积极响应可能为旱生环境中植物生活史对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彭宏春  李晓明等 《草地学报》2001,9(3):218-222,242
研究紫柴达木盆地二龄,三龄混播与单播紫花苜蓿群落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株高,盖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三龄紫花苜蓿生物量,生长速率均高于二龄,但株高间差异不显著(P>0.05)。混播的盖度高于单播,三龄的盖度高于二龄,混播苜蓿的牧草保持稳定比例,单播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何峰  李向林  仝宗永  马钊 《草地学报》2020,28(1):273-278
本研究旨在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混播草地放牧利用的生产潜力和集成全草型集约化肉羊放牧育肥技术模式。2017-2018年,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开展了2年羔羊育肥的划区轮牧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的地上生物量、育肥羊增重以及羊肉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播草地地上生物量超过11.2 tDM·hm-2,5月份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的粗蛋白为20.92%,每公顷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可满足51只育肥羊、放牧育肥150天,每只增重30 kg所需的干物质、代谢能和粗蛋白三个方面的全部需求。与此同时,紫花苜蓿混播草地还可以显著增加羊肉中欧米伽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n-6/n-3比例为2.72,羊肉健康品质显著提高。以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为基础的全草型肉羊放牧育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我国苜蓿产业以及草地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各经济类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于2006年和2007年在甘肃玛曲高寒沙化草地进行了禾草补播试验。结果表明:补播禾草可增加高寒沙化草地草群高度和植被盖度。补播当年,莎草类地上生物量降低,禾草类地上生物量增加。补播第二年,各经济类群地上生物量都增加,禾草类的地上生物量增加最多,占到总生物量的50%左右。其中,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混播的处理,禾草类和豆科类比对照分别高出34.56%和96.37%,是玛曲高寒沙化草地较好补播处理。补播作为改良天然草场的有效措施,对增加草群高度、覆盖度和提高草地地上生物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 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相似文献   

11.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12.
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草地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孝 《家畜生态》2004,25(2):29-31
在无芒雀麦与紫花苜蓿混播草地中,地上生长与地下生长有很大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在一年内,二者生物量的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峰期分别位于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后期。地上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到成熟期,地下生物量增长最快在分蘖期到拔节期。  相似文献   

13.
苜蓿青干草对肉牛生产性能及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日龄、体质量、性别、健康状况一致的西门塔尔牛×延边牛杂交一代(F1)生长肥育肉牛1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分别在饲粮中用不同水平苜蓿(Medicago sativa)青干草代替等量花生秧和棉籽壳,研究其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苜蓿青干草替代部分粗饲料可以提高日增体质量20、80和30 g(P0.05),而且随着苜蓿青干草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牛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逐渐升高并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2)添加苜蓿青干草可以显著提高肉牛肌肉中粗蛋白质和粗灰分的含量(P0.05),降低粗脂肪的含量(P0.05)。5.07、.5 kg/d添加组肉牛血清和肉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2.5 kg/d添加组显著下降(P0.05);5.0、7.5 kg/d添加组肉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并显著低于2.5 kg/d添加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得出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839,表现种子产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78,说明营养生长分配的增加导致生殖生长能量的减少,使繁殖分配率降低,表现种子产量降低;②在甘肃武威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种子田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为:密度86万株/hm2,有效分枝69万株/hm2,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播种量2.8 kg/hm2,行距1.0 m,灌水量900 m3/hm2,在该种群结构和管理下,有限能量向生殖部分分配的比例最大,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表现种子产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季内如果灌水量大于900 m3/hm2,则营养生长过旺,产生大量生长冗余,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下降,表现种子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王英 《草业科学》1995,12(4):18-20
在运粮河中游两岸建立优质牧草品种鉴定辅,对新疆大叶紫花蓿、红三叶、草木樨、沙打旺、狐毛草和羊草4个豆科和2个和禾本科计6个品种牧草苜蓿十羊草组合牧进行适应性、抗逆性以及牧草产量和质量的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16.
在海北州西海镇和牧试站人工草地试验基地,门源县浩门镇、刚察县沙柳河镇等四个点上开展了1~4秋眠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小区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供试品种在不同试点上生长发育状况差异较大,种植当年发育程度、生长高度、覆盖度和产量差异明显;越冬成活状况受气象条件和土壤条件的共同影响,其中刚察沙柳河镇的试验种植不成功;若种植当年能够越冬成活,则从第二年开始进入旺盛生长期,每年可收获1茬,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越冬不再成为障碍,但果实不能成熟。通过适应性和高原气候特点的分析,初步界定了海北地区紫花苜蓿适宜推广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17.
采集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残塬区典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纯林和荒地腐殖层土壤对10种常见植物进行盆栽试验,跟踪测定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丘陵区油松纯林土壤显著抑制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种子萌发,显著降低紫穗槐(Amorpha fraticosa)、苜蓿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的苗高、根长和生物量生长,以及紫穗槐和草木樨的叶片叶绿素含量、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且显著提高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毛苕子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残塬区油松纯林土壤显著抑制沙棘和苜蓿种子萌发,以及胡枝子、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和苜蓿的苗高和生物量生长,降低了草木樨、苜蓿的叶绿素含量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草木樨的CAT活性,显著提高柠条、紫穗槐、小冠花和毛苕子的MDA含量。表明黄土丘陵区油松纯林腐殖层土壤对紫穗槐、苜蓿、草木樨、毛苕子、刺槐和沙打旺以及黄土残塬区油松纯林腐殖层土壤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苜蓿、和沙打旺综合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伤害的缓解作用,以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50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降低了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2)外源EBR可有效的缓解NaCl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3)综合发芽试验、幼苗生长试验,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10-1μmol/L EBR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胚根长、萌发期幼苗干重,并显著增加了苜蓿幼苗的叶片数、茎粗、株高、主根长、侧根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了苜蓿萌发期、幼苗期的根系活力水平,对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缓解效果最好。说明外源EBR能够促进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EBR在诱导植物抗盐性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严警  夏丽  盛下放  何琳燕 《草业学报》2019,28(2):102-111
为了提高能源植物在重金属矿区废弃地边际土壤上的适应性,研发根瘤菌-能源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从生长于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的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并研究其对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和甜高粱等能源植物生长和富集铜的作用,探究根瘤菌对铜矿废弃地土壤改良的效应。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根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耐铜铅镉的苜蓿中华根瘤菌D10。在铜矿废弃地土壤上,甜高粱的生物量可达黑麦草的4.6~6.4倍。与接灭菌液对照相比,D10菌株能够促进紫花苜蓿和甜高粱的干重显著增加28.6%~78.1%,铜吸收量显著增加50.4%~111.8%。但D10菌株不能促进黑麦草的生长和Cu吸收。D10菌株能够促进甜高粱和紫花苜蓿生长和Cu富集,增加根际土壤有效态Cu含量、水溶性糖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具有应用于铜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和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