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初步研究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探讨该植物区系热带北缘特性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并分析红树林植物区系特有成分贫乏的原因;概述海南岛红树林严峻的现状和影响海南岛红树林保护与发展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海南岛红树林群落类型与区域分布,分析当前红树林群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为海南岛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概要地将海南岛红树林研究历史分为 6个阶段 ,即红树林植被的认识阶段 (1955年以前 ) ,红树林资源的调查研究阶段 (1956~ 196 5) ,红树林研究的停滞阶段 (196 6~ 1975) ,红树林研究复苏发展阶段 (1976~ 1985) ,红树林生态系统与资源恢复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6~ 1999)及红树林研究的新时期阶段 (2 1世纪的展望 )。对今后海南岛红树林的研究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简单回顾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并简要介绍了作者的一些研究结果,包括区系种类组成、区系与群落中的优势科和表征科、特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的数量特征等.最后,提出一些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研究中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原是中国南方大陆的一部分,由大陆裂解成为典型的“陆岛”。独特的地质构造使海南岛呈现不同的南北地貌和南高北低的地势差别,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海南岛孕育出以热带雨林和红树林、珊瑚礁生物海岸带为主要特征的热带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红树林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本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环境保护活动以来,湿地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红树林又是湿地中最受关注的对象。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常生长于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 ,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现有红树林面积1.4万hm2,种类占世界红树林种类的42.7% ,海南岛是中国红树种类最多 ,分布和保存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 ,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3 % ,在中国乃至世界红树林中占有重要位置 ,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而且海南岛由于其四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红树林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南岛红树林的有关情况前人曾做过一些调查,本次调查从1998年8月份开始,历经一个月,调查了沿海11个市县,25个点。调查点面积大的达千亩以上,小的只有几亩,通过这次调查,初步摸清了海南岛红树林的现状,现存面积仅有4772hm^2,红树植物有31个种。  相似文献   

8.
湛江市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是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广东省红树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红树林物种最丰富的地级市,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湛江市红树林资源状况、中荷合作广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在保护红树林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效,以及此项工作的开展对湛江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全力推进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红树林研究院)承担的2020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海南岛红树林智能评价与牛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示范"顺利开展,2020年3月25日,项目负责人陈毅青带领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专家及项目组骨干成员,再次登上文昌市文溪岛实地调研小海岛植被重建示范林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0.
《森林与人类》2022,(Z1):169-171
<正>红树林湿地是以红树植物群落为核心的热带、亚热带特有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目前,红树林在海南岛沿海12个市县均有分布,总面积98242亩。其中,海口市红树林面积最大,共有33094亩,约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34%;文昌市和儋州市的红树林面积分别为22438亩和17294亩,位列全省第二、第三,分别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23%和18%。  相似文献   

11.
The distribution,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angroves are reviewed. Mangroves naturally occur along the southeast Chinese coast and traverse the provinces of Hainan, Guangdong, Guangxi, Fujian and Taiwan, intermittently extending from 18°N. Thirty-seven mangrove tree species, representing 20 families and 25 genera, have been documented, with thermophilic eurytopic species being the dominant components. A remarkable decrease of species richness is evident from Hainan (18–20°N) to Fujian (23.5–27°N) (35 vs. 9 species). The existing mangrove area is ≈ 17 800 ha, accounting for slightly more than 0.1% of the world's total. Nearly two-thirds of China's mangroves have been lost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largely due to conversion for rice-farming, embankment for aquaculture ponds and, recently,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 total of 201 papers on Chinese mangroves was published between 1950 and 1995, 178 of which are in Chinese; thus, they are not easily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Most of the work was conducted after 1985 (91% of the papers published) and research emphasized floristics with little attention to managementrelated issues.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mangroves shows a latitudinal trend, also significant deviations from predictions on models generated using non-Chinese data. Although 28 Chinese institutions have dealt with mangrove research, only five maintain long-term projects. The bulk of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six mangrove reserves: Qinglan, Dongzhai (Hainan), Mai Po (Hong Kong), Futian (Guangdong), Shankou (Guangxi) and Jiulongjiang (Fujian). Twelve mangrove reserv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so far in mainland China, one in Hong Kong (Mai Po) and one in Taiwan (Tanshui). These reserves cover an area of over 19000 ha, of which 8445 ha are mangroves (47% of existing mangrove area). Six measures that can facilitate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re recommended: (a) declare more mangrove areas as nature reserves; (b) set up a national mangrove committee and mangrove research centre to foster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 develop concrete management guidelines; (d) enact protective legislation and ensure its strict enforcement; (e) launch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the major mangrove reserves; and (f) stop further non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mangroves and their habitats.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东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资源及保护现状,针对近年因围垦养殖、城市建 设发展用地、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量排放等,导致一些红树林及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面积大幅减 少;现有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偏少、结构简单、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互花米草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 重,林分质量下降、系统功能退化;加上沿海红树林恢复属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措施及建设成本要求高等 实际情况,结合广东沿海滩涂立地条件及红树林经营管护特点等,提出了相应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模式 及特殊立地修复营建关键技术等,为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营建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红树植物对缺氧生境适应能力的数量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上。健全的红树植物生态系统是人类持续利用红树林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护、维持红树林的生态系统及其遗传健全性已成为红树林生态学家最关心的问题。红树植物当前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原因是生态学家和保护生态学家的研究重点。文中介绍了近些年来红树植物亲缘地理学研究概况,包括地理隔离对红树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基因交流受阻隔以及引起红树群体遗传结构变化的原因等内容;阐述了地质历史引起地形地貌变化、地理隔离、繁殖体扩散及生境环境等因子影响红树群体遗传演化的机制;探讨了红树植物亲缘地理学未来研究的重点,以期为红树植物保护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牛肝菌资源非常丰富,该文根据牛肝菌食用、药用、是否菌根菌以及有无毒性,统计归类了海南岛已知的129种牛肝菌类资源。  相似文献   

16.
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为对象,分析了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的现状,提出恢复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热带次生林分布、类型与面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林的保护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由于占世界热带林面积约三分之一的热带次生林,其经济和生态效益通常较差,处于相对被忽视的状态,因此也往往被进一步破坏。将次生林经营纳入可持续经营的轨道,是实现热带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重要战略。通过对中国热带森林研究、经营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本项目实施过程的实地调研取得的结果,文章对中国热带地区次生林分布、面积和类型作了阐述。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包括124个县市的全部和50个县市的部分地区。据可认可的资料统计,中国热带林地面积(不含台湾省)约1125.6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074.49万hm^2,次生林面积544万hm^2。次生林占热带地区林地面积的48.3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50.63%。中国热带林地和次生林的实际数字估计要比这一数值大6%以上,因为中国这几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森林植被恢复得很快,林地和次生林一直在不断增加。热带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包括湿润雨林、山地雨林);热带季雨林(包括半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石灰岩季雨林);南海珊瑚岛植被;海岸红树林等。从森林经理的角度,中国热带次生林的类型可分为:(1)次生阔叶林,包括次生常绿阔叶雨林、次生季雨林和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2)次生灌木林;(3)次生针叶林;(4)次生红树林及次生珊瑚岛林等四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对红树林林窗特征研究,是研究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对次生红树林进行改造、科学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对雷州半岛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小区内带林窗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形成木特征等。调查发现:高桥红树林内带林窗主要以小面积林窗为主,分布在实际面积1~10 m2之间和扩展面积1~50 m2之间;林窗主要形成方式是枯死,其次是侧枝损坏;林窗形成木数量范围在1~6株之间,平均每个林窗有2.3株形成木;形成木种类是红海榄、桐花树、木榄、秋茄,各占总比例的5.4%,8.9%,60.7%,25.0%;形成木腐烂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