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糯小麦因其独特的品质特性而在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却鲜有研究,制约了该特种小麦的生产。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连续3个生长季,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处理,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特征,以明确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8000 kg hm–2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三要素特点是每公顷520~550万穗、每穗43~46粒、千粒重32~37 g。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2.3~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和乳熟期的最适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为6.2~6.5和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 000~11 600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以上,适宜粒叶比达0.36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以上。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LAI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均高于中高产群体(7500~8000 kg hm–2)及中产群体(7500 kg hm–2)。3年中扬糯麦1号均达到高产指标的小区具有以下特征:基本苗为225×104 hm–2,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1∶2∶2。  相似文献   

2.
依据2017-2020 年度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了阜航麦1 号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阜航麦1 号平均产量8349.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6.3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82.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8.13%,综合增产点率96.6%。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的平均适应度为76.8%,平均高稳系数为86.52%,较对照高出4.61 个百分点,表明阜航麦1号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广适特性。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差异较大,千粒重较稳定,差异不明显。阜航麦1 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通过适当增加群体密度提高有效穗数、调节水肥实现保花增粒等途径来进一步挖掘阜航麦1 号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高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不同栽培条件影响产量的变异主要是穗数的变异,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次之,粒重的变异较小;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小麦生产中,穗数的决定先于每穗实粒数的决定。穗数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每穗的粒数。  相似文献   

5.
在偏迟播栽培条件下,对镇麦10号等3个品种,按穗数高、中、低3个类型在小局域地段进行随机取样,调查穗数、株高、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结果表明,3个品种都表现穗型偏小、每穗粒数较少。穗数变化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变化影响相对较小。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调查区间范围内,3个品种的穗数与产量符合直线回归关系。穗数与每穗粒数均呈负相关,中镇麦10号、镇麦15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扬麦16相关未达显著水平。穗数与株高呈正相关,3个品种都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扬麦16穗数达37.34万/667 m2及以上时发生斜倒。根据结果本文提出了偏迟播小麦以足穗高产的栽培途径及必须重视的三项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豫麦48号是利用杂交育种理论,采用水旱交叉选择而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多年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和生产实践表明,该品种丰产性突出、稳产性较好,是一个适应性较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对其成产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因此,豫麦48号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是保持一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江苏省方强农场2006-2012年6a间的小麦品种试验和扬辐麦4号高产示范田90份产量及产量结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扬辐麦4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研究江苏沿海垦区扬辐麦4号超高产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产量三要素结构合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三因素与产量相关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稳数>千粒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1.5787,每穗实粒数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的负作用有一定的抵消;实现高产更高产的栽培策略是保证32~33万穗/667m2最佳单位面积有效稳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稳争粒重,发挥该品种的最大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中强筋小麦品种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配置及其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途径,利用2013-2016年度安徽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阜麦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阜麦9号的产量结构为穗数666.0×10~4穗/hm~2,穗粒数30.2粒/穗,千粒重46.7g;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阜麦9号产量形成的64.4%以上是由产量构成因素贡献的,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16118+12.979X_1+205.959X_2+206.393X_3;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阜麦9号的丰产优质高效栽培,应在合理控制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协调穗数和穗粒数的关系,增加穗粒数,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旱地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对养分投入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玲  王朝辉  李生秀 《作物学报》2010,36(7):1192-1197
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及主要农学性状与养分投入水平的关系。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低、高水平养分投入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和40%,生物量提高17%和35%,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和25%,穗粒数增加8%和10%。高产品种的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其随养分投入增加而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低产品种。千粒重不受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旱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并且存在品种间差异。高生物量、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旱地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它们对养分投入的敏感响应是高产品种养分投入提高后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2年以超级杂交籼稻金优785为试材,研究贵州高原山区6个试验点的中产(9.0~10.5 t hm~(–2))、高产(10.5~12.0 t hm~(–2))、超高产(12.0~14.5 t hm~(–2))群体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的有效穗数差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差异最小,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0.5822和0.7304,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1和0.8858;(2)抽穗期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超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两年平均为21.9 h hm~(–2),分别比高产和中产群体提高了7.7%和15.9%,差异达显著水平;(3)抽穗期粒叶比以超高产群体最高,与高产和中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颖花数/叶面积分别提高9.7%和21.5%,实粒数/叶面积分别提高10.9%和17.8%,粒重/叶面积分别提高4.3%和8.4%;(4)超高产和高产群体穗型较大,每穗250粒以上的大穗比例较多,100粒以下的小穗比例较少;(5)顶四叶叶长顺序在不同产量水平群体间也有较大差异,中产群体以顶一叶最长、顶四叶最短,高产和超高产群体以顶二叶或顶三叶最长、顶四叶最短。因此,要实现贵州高原水稻超高产,需增加有效穗数、促大穗形成,确保抽穗期拥有适宜叶面积和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1.
GS豫麦34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GS豫麦34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S豫麦34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因此高产栽培模式应是在保证666.7m^2成穗40-44万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2.
宁麦35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宁麦8号、扬麦11、宁麦13和镇麦9号4个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采用集团选择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比对照扬麦20分别增产4.61%和3.82%。熟期较对照扬麦20略早,有效穗数466.0万穗/hm2,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5.0g。中抗赤霉病,品质属中强筋。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相对较小。宁麦35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并兼顾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通过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比例的调控,建立了扬麦20不同产量水平群体,比较≥9000 kg hm–2群体(P1)与9000 kg hm–2群体(P2)的产量构成、群体质量及花后光合特征,为稻茬小麦大面积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P1较P2群体产量高约10%,每穗粒数高约5.5%,差异显著,但两群体的穗数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P1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82~538万hm–2、47~49粒和34~39 g。籽粒产量与孕穗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及花后LAI衰减率和光合势呈抛物线关系,与乳熟期LAI、粒(重)/叶比和群体生长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两年度试验结果表明P1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孕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LAI分别为6.5~7.0、5.0~6.0和4.0~4.5;粒(数)/叶比为0.37~0.39,粒(重)/叶比为13.5~14.5;花后LAI衰减率、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分别为0.13~0.15 d–1、19~20 g m–2 d–1、103×104~118×104 m2 d hm–2和9~11 g m–2 d–1。花后21d和28 d,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及3种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与产量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研究表明,稻–麦轮作体系中,扬麦20达到9000 kg hm–2产量水平的栽培技术关键点是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协调增加,使群体在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面积和光合速率,花后光合面积衰减速率低,维持较高的光合面积,从而充分积累花后光合物质,在适宜库容基础上保障对库充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晚季籼稻和粳稻产量差异,明确适宜类型品种及高产形成机制。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常规种植的17个籼稻和17个粳稻优质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籼稻和粳稻在产量及构成、物质积累和生育进程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稻与籼稻总体上产量水平相当,但粳稻产量限制因子少,安全齐穗性有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稳产性和生态安全性。高产粳稻主要是通过增加移栽–抽穗期干重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以提高总颖花量和产量。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生育前中期不同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对总颖花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大穗型(每穗粒数102.3~112.0)和小穗型粳稻(每穗粒数52.0~99.7)干物质优势积累期分别为移栽–穗分化期和穗分化期–抽穗期,与总颖花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709和0.82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穗型粳稻品种移栽–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受穗分化期分蘖数显著影响,而小穗型粳稻品种穗分化–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由抽穗期分蘖数和单茎干重共同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粳稻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区适宜的双季晚稻品种类型,高产粳稻群体颖花量为33.8×10~3~41.0×10~3 m–2<...  相似文献   

15.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6.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探究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相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高产品种‘协优385’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实粒数,r=0.53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穗粒数与实粒数相关系数r=0.77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在新品种‘协优385’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倒三叶时增施粒肥,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以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穗粒数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素水平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杂交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产量性状差异,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4个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冈优188’、‘宜香优1577’、‘冈优1577’)为材料,选择不同氮素水平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品种和氮素水平的互作共同调控水稻的产量性状,‘宜香优2115’在不同氮素水平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冈优188’随氮素水平提高,产量显著增加,‘宜香优1577’和‘冈优1577’在正常氮素水平产量表现最好。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各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穗着粒数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穗着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不同水稻品种对氮素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生产上需要根据田间肥力水平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试验采用辽宁省近年来主栽的13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与品质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以期为高产优质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为:密穗型>中间型>散穗型.密穗型品种的成粒数、总颖花数均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食味值高于散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低于散穗型品种.着粒密度8.5~9.2粒/cm,320万~330万穗/hm2,每穗颖花数150~170个,成粒数达125~150粒/穗,产量和食味品质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中间类型品种具有更高产优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