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为了对樱花中嫩红素成分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以及高效提取工艺研究。本研究以中国南方主栽樱花品种‘关山’为试验材料,利用HPLC-MS/MS法对其花瓣干品内的嫩红素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利用乙醇提取法、低温干燥法获得樱花冻干粉。结果表明,在HPLC-MS/MS分析中,在正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27种黄酮类物质(总黄酮相对浓度为44.85μg/mL),含量较高的有槲皮素-3-O-丙二酰基葡萄糖苷、O-丙二酰氨基己糖苷黄酮base+4O、槲皮素-3-β-D-葡萄糖甙等;在负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出34种黄酮类物质(总黄酮相对浓度为1 170.72μg/m L),含量较高的有芹菜素-7-(2"-乳酸葡糖酯)、猫眼草酚-C 6,4’-二葡糖苷、槲皮素-3-β-D-葡萄糖苷、6-羟基木犀草素7-(6"-丙二酰葡萄糖苷)等。樱花黄酮类物质成分测定在负离子模式下测定更为准确。此外,樱花嫩红素最佳提取工艺为:首先加8倍体积的70%乙醇没过样品浸泡1 h,再加入20倍体积70%乙醇进行渗漉提取,去除滤渣后低温真空浓缩,回收至无乙醇味,最后取浓缩液冷冻干燥获得樱花冻干粉,且冻干粉中黄酮类含量高达65.35%。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抗H1N1活性好,细胞毒性低的化合物,初步探明结构与抗病毒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体外以MDCK为研究对象,测试多酚化合物抗H1N1病毒活性和MDCK细胞毒性。结果:山奈酚、异甘草素、芹菜素、异鼠李素对H1N1流感假病毒A/WSN/3的抑制IC50分别为7.55±0.87,4.47±0.93,4.03±0.80和4.73±0.90μmol/L,其中异鼠李素选择性指数SI最高,大于67.6;构效研究表明,在50μmol/L时,抗流感病毒活性:芹菜素(100%)优于白杨素(54.29%)、芹菜素(100%)优于木犀草素(63.27%)、山奈酚(100%)优于槲皮素(59.29%)。结论:异鼠李素可为抗H1N1提供结构基础;平面刚性结构抗病毒活性优于柔性结构抗病毒活性; C环C2-C3之间的双键与B环C4’的羟基在抗病毒活性中起关键性作用,但是并非B环的羟基越多越好,这些结果有望为多酚类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合理设计,结构修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川养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硼对苦荞麦生长、产量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对苦荞麦生长、产量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苦荞麦的株高、茎粗、分枝数、产量、芦丁及料皮素含量随着硼喷施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两个喷施时期(现蕾期、盛花期)表现趋势一致,喷施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同一浓度条件下,以现蕾期单株产量(2.84g),芦丁(0.773%),料皮素(0.509‰)含量最高,分别比盛花期最大值高14.52%,15.03%,13.87%,但两个喷施时期均以24mg/L的硼处理效果最好。现蕾期喷施24mg/L的硼最有利于苦荞麦的生长、产量形成及芦丁和料皮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分析干旱处理对芹菜生长和黄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芹菜品种‘申芹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室内水培法模拟干旱胁迫,研究轻度干旱(10%PEG 6000处理)、重度干旱(30%PEG 6000处理)胁迫下芹菜生长指标、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系统及黄酮类物质和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轻度干旱处理下,芹菜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H2O2和O2ˉ.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和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显著升高,黄酮类物质芹菜素和毛地黄黄酮含量相比于对照显著上升,其叶片和叶柄中芹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了36.05%和 40.35%,毛地黄黄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出了34.39%和43.09%。重度干旱处理下,芹菜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株高、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52.60%、56.31%和144.44%,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比差异不显著,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中CAT活性显著低于轻度干旱处理,H2O2和O2ˉ.含量显著升高;芹菜中黄酮类物质含量高于对照但不存在显著差异,CHS和CHI的酶活性显著低于轻度干旱胁迫。上述指标在叶片与叶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由此可以得出,轻度干旱(10%PEG6000处理)在保持芹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能够促进芹菜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大麦黄酮醇化合物含量属数量性状,但少有其QTLs定位和积累遗传机制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6种籽粒颜色不同的25份大麦品种成熟籽粒的黄酮醇化合物含量,通过SSR标记关联分析检测黄酮醇化合物含量QTLs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25份材料成熟籽粒均含儿茶素,其含量变幅为(83.05±2.93)~(349.08±3.82)μg/g。Wn-4等9个份材料成熟籽粒含有杨梅素和山萘酚,其含量变幅分别为(72.97±1.69)~(146.08±1.60)μg/g、(16.62±1.25)~(65.16±1.20)μg/g。在25个大麦品种中检测到21个QTLs,其中控制儿茶素含量的8个、控制杨梅素含量的5个、控制山萘酚含量的11个。QMC-7H等3个杨梅素含量QTLs也可控制山萘酚含量,属多效QTLs。21个QTLs分布在7个不同连锁群上,其调整R2值变幅为0.129~0.601,其中QCC-2H-1等11个QTLs具有增效作用、其余10个具有减效作用。在25份大麦成熟籽粒中儿茶素等3种黄酮醇的含量不同,其差异受遗传效应不同的21个QTLs控制,杨梅素和山萘酚生物合成途径的相似性较高。该研究结果对大麦成熟籽粒黄酮醇含量QTLs的精细定位等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富硒菊花的食用安全性与营养保健功效,给富硒菊花种质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分析了金丝菊、香菊、雪菊3种富硒菊花的营养组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9种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了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富硒菊花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应。结果发现,3种菊花的硒元素含量在0.125 9~0.195 4μg/g之间。雪菊的水分、灰分含量最高,金丝菊的粗脂肪含量最高,香菊的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同时具有较高的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说明香菊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较为接近。3种菊花均含有3-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木犀草苷、芹菜苷、蒙花苷、木犀草素、芹菜素、香叶木素和金合欢素,均未检出镉与汞,铜、砷和铅含量分别在13.250~20.875μg/g、0.000~0.087μg/g、0.375~1.038μg/g之间。富硒菊花具有一定的总还原力与DPPH·、ABTS·+、·OH自由基清除活性,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力。本研究为富硒菊花种质资源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甲醇-水提取液体系提取蜂胶中的6种黄酮,即芦丁、莰菲醇、芹菜素、松属素、苛因和高良姜素,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法测定,对不同比例的甲醇-水溶液对蜂胶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60%甲醇-水为提取液提取效果较好,空白加标回收率均在85%~99%,检出限为0.1 g/kg,定量限为0.3 g/kg,线性范围为0.2~50μg/mL。  相似文献   

8.
在水培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含籼/粳杂交组合、新株型品系)结实期强、弱势粒和根系中玉米素(Z)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籽粒中Z+ZR含量在开始灌浆时很低,随灌浆进程Z+ZR含量增加,达到峰值(强势粒在花后9~15d,弱势粒在花后12~21d)后迅速下降。根系中Z+ZR含量在抽穗时就很高,在花后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2种灌浆充实调节剂对大穗型水稻品种弱势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大田试验,以大穗型水稻品种交源优21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开花期喷施灌浆充实调节剂(禾立丰和新美洲星)对水稻弱势籽粒灌浆充实、内源激素含量、灌浆充实相关miRNA及其靶基因、编码灌浆充实相关蛋白和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灌浆充实调节剂禾立丰和新美洲星显著提高了交源优216的产量、弱势籽粒千粒质量、灌浆速率及灌浆起始势,弱势籽粒千粒质量与对照(清水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6.07%和15.89%;且弱势籽粒中IAA含量在花后9,15,21 d显著增加,Z+ZR含量在花后9,21 d显著增加。禾立丰处理下,弱势籽粒中负调控籽粒灌浆充实的miR167a-c、miR167d-j和miR1432在花后6 d显著下调,编码14-3-3蛋白的基因OsGF14b和OsGF14f在花后12 d显著下调;而正调控籽粒灌浆充实的类萌发素蛋白基因OsGLP3在花后6 d显著上调,蔗糖-淀粉代谢关键酶基因在花后6,12 d显著上调。新美洲星处理下,弱势籽粒中负调控籽粒灌浆充实的miR167a-c、miR1...  相似文献   

10.
后熟对苦荞子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荞1号和黑丰1号为材料,研究了采收后后熟对苦荞子粒千粒重、单株粒重、黄酮类化合物及主要贮藏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后熟时间的延长,苦荞子粒的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2个品种均以后熟21d最高。同时,黄酮类物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含量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在苦荞种子的主要贮藏物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后熟7d时达到最高,后期逐步下降;淀粉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且在14d时达到最低。西荞1号和黑丰1号子粒粗脂肪含量随后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后熟对苦荞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麦RIL群体中GMP含量的动态累积和净遗传增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小麦京771和Pm97034及其175个重组自交系RIL(F2∶8)后代群体为材料,研究了籽粒灌浆期(花后12 d、17 d、2 2d、27 d和32 d)GMP含量的动态累积规律和各个时期GMP的净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多数RIL后代家系GM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两亲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呈现“低-高-低-高-高”的规律,即籽粒灌浆初期GMP的累积量较低,后逐渐升高,但在花后22 d左右又开始下降,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期,然后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不同亚基组合对GMP含量累积的影响不尽相同,(1,17+18,5+10)、(N,17+18,5+10)、(1,14+15,5+10)和(N,14+15,5+10)组合的后代家系虽然在整个籽粒灌浆期GMP含量的累积变化各不相同,但均于花后27 d到32 d迅速上升,籽粒成熟期达到最高。若从GMP最后的累积量看,这4个组合是利于GMP含量累积的组合,而5+10亚基较其他亚基对GMP的累积更为有利。不同发育阶段GMP含量条件遗传分析表明,控制GMP性状的基因在整个籽粒灌浆期都有表达,大多数后代家系该基因表达在花后17 d左右最为活跃,花后22 d左右为低谷期,各阶段基因净表达量的变化与GMP观测值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3):874-880
为挖掘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s,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和‘澳选3号’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群体籽粒亮氨酸含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了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结果表明:籽粒亮氨酸含量在‘紫光芒裸二棱’和‘澳选3号’中分别为1.70 mg/g、0.87 mg/g,重组自交系群体后代中亮氨酸含量平均值为(1.20±0.01) mg/g,变异系数为16.92%;共检测到3个与亮氨酸含量相关的QTLs,分别位于2HL (Scssr03381~Scssr07759)、4HL (HVBAMMGB84~BMAG0808)和7HL (GMS056~GBM1297)染色体上,表型贡献率分别为7.65%、12.96%、19.74%,加性效应分别为-0.07、0.06和-0.1。本研究结果为大麦籽粒亮氨酸含量QTL精细定位及高亮氨酸含量大麦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激素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农6号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济麦20,且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济麦20,表明持绿型品种抗氧化能力强,衰老进程较慢,进而获得较高产量。外源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8 d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花后21~35 d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花后28~35 d旗叶MDA含量。外源ABA降低两品种旗叶玉米素(ZR)含量,但提高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其在花后28~35 d的ABA含量。6-BA处理提高旗叶ZR含量及花后7~14 d IAA含量,降低济麦20花后21~35 d旗叶ABA含量。外源ABA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7~21 d旗叶SOD活性,喷施ABA对汶农6号旗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济麦20花后7~28 d POD活性,喷施6-BA提高了两品种7~28 d SOD、POD和CAT活性。总之,ABA和6-BA处理改变了旗叶内源激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4.
章洁琼  邹军  卢扬  冯泽蔚  刘辉 《种子》2020,(2):107-112,1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48份来自不同产地的荞麦品种(系)种子中的粗多糖、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芸香糖苷5种主要功能成分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类型的荞麦品种,功能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荞麦的芦丁含量最丰富,平均含量达3.80 g·kg^-1。苦荞种子的粗多糖、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山奈酚-3-O-芸香糖苷的平均含量均远远高于甜荞,分别是甜荞的1.99、30.27、76.05、19.02、35.56倍,以上5种功能成分含量最高的品种(系)均来自贵州省的苦荞。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光照强度对不同金线莲种质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检测5个金线莲种质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总多糖、总黄酮及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芦丁4种黄酮类单体成分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和种质均显著影响金线莲活性成分含量。在5个金线莲中,总多糖、总黄酮、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含量均以长茎类型(JXL_CJ)最高,山奈酚含量以宽叶类型(JXL_KY)最高,芦丁含量则以圆叶类型(JXL_YY)最高。光照强度方面,不同种质活性成分随光照强度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但总多糖均以800 lx条件下积累量最高,而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芦丁含量均在2 000 lx条件下达到最高。总体而言,福建长茎类型(JXL_CJ)金线莲活性成分高于其他几个品种,不同活性成分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应根据不同功能成分目标要求,设置不同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玉  谷淑波  于振文  许振柱 《作物学报》2011,37(11):2030-2038
以小麦品种藁城8901、9411、济南17、烟农19、泰山23和鲁麦21为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贮藏蛋白各组分含量积累动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依据国家标准GB/T17892-1999,将6个品种分为一等强筋(I)、二等强筋(II)和中筋(III) 3组。I组和II组比较,籽粒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I组籽粒谷蛋白含量高于II组,醇溶蛋白含量与谷蛋白含量的比值(醇/谷比值)低于II组。花后20~36 d,籽粒醇溶蛋白含量为II组>I组>III组;花后20 d,谷蛋白含量为I组显著高于II组和III组,醇/谷比值为II组显著高于I组和III组;花后28 d和36 d,谷蛋白含量为I组>II组>III组,醇/谷比值为II组> III组>I组,表明灌浆中后期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积累速率的不一致性,导致不同品种醇/谷比值的差异。花后12 d,I组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显著高于II组和III组;花后20 d至成熟期,为I组>II组>III组。不同组间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积累动态的差异与谷蛋白一致。花后12 d和20 d,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籽粒谷蛋白含量、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的比值(HMW/LMW)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花后20 d,其活性与醇/谷比值呈显著负相关;花后20 d和28 d,内肽酶活性与谷蛋白含量、HMW/LMW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醇溶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籽粒灌浆前中期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高,中后期内肽酶活性高,则籽粒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及HMW/LMW高,醇/谷比值低,利于形成一等强筋小麦的蛋白质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麦籽粒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β-葡聚糖积累特性,及淀粉各组分与β-葡聚糖的关系,以2个皮大麦、1个裸大麦和1个糯裸大麦为试验材料,测定花后7、14、21、28d淀粉各组分及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甘啤6号淀粉各组分含量随灌浆推进均逐渐升高,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甘垦啤7号和甘垦6号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花后21d有1个峰值。糯大麦C 2-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非糯大麦;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整个灌浆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β-葡聚糖含量均随灌浆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成熟期含量最高;整个灌浆期糯大麦C 2-1含量显著高于非糯大麦。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与β-葡聚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值作为高β-葡聚糖品种选育的一个指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直链淀粉、β-葡聚糖最终积累量与积累起势与有效积累时间有关,支链淀粉最终积累量取决于最高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杀螨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别对瑞香狼毒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获得3个黄酮类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为瑞香狼毒素A(1)、槲皮素(2)和(+)-表枇杷素(3)。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触杀活性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 4.9434 mg?mL-1、7.6930 mg?mL-1、2.2494 mg?mL-1。实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素A、槲皮素和(+)-表枇杷素均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 其中表枇杷素杀螨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麦类作物籽粒的灌浆特性,以小麦品种‘宁麦13’、大麦品种‘龙啤1号’和青稞品种‘昆仑15号’为试材,利用Logistic模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分析了3种作物粒重增长进程和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大麦和青稞千粒重分别为51.60、49.01、46.43 g/(1000grain),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麦籽粒有效灌浆时间为45.89 d,分别比大麦和青稞长9.84 d和3.59 d (P<0.05);小麦粒重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大麦和青稞,青稞与大麦无显著性差异。大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为1.37 g/(1000grain·d),高于小麦和青稞18.10%和24.55%(P<0.05);大麦籽粒粒重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小麦和青稞,青稞与小麦无显著性差异,但大麦在快增期灌浆速率下降最快。可见,小麦与大麦、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大麦与青稞之间粒重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籽粒的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小麦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TaCHS的表达规律以及挖掘TaCHS的等位变异,克隆了小麦TaCHS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特性及其在不同品种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CHS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3.15 ku,理论等电点为6.43,属于疏水稳定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进化分析表明,小麦TaCHS蛋白与二穗短柄草亲缘关系最为密切。TaCHS基因在根、茎、叶、籽粒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灌浆期,籽粒中TaCHS的表达量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在花后14 d的表达量达到第一个峰值。通过对119份小麦品种的TaCHS序列分析,发现其在不同小麦品种间的保守性较强,共发现4种变异类型,TaCHS-A1a、TaCHS-A1b、TaCHS-A1c、TaCHS-A1d分别占85.72%,7.56%,3.36%,3.36%。综上,TaCHS-A1a类型为主要的变异类型,而不同小麦品种TaCHS基因在籽粒中的表达可能与类黄酮类物质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