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F18菌毛的一般特性、表达和提取、相关血清型和毒力因子、亚单位及基因调控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 CFT073株的双组分信号系统Kgu S/KguR调控的c5032—c5037基因的缺失株,并研究基因缺失株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方法]运用Red重组系统将带有c5032—c5037基因同源臂的氯霉素抗性基因取代c5032—c5037基因,在温度敏感型质粒p CP20作用下消除氯霉素抗性基因,构建基因缺失株CFT073Δc5032—c5037,用PCR和基因测序验证基因敲除是否成功,测定有氧和厌氧条件下CFT073Δc5032—c5037在以α-酮戊二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的菌液D600值。[结果]构建了CFT073Δc5032—c5037,PCR验证及基因测序结果均表明已成功敲除c5032—c5037基因;厌氧条件下CFT073Δc5032—c5037在以α-酮戊二酸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中生长比野生型菌株CFT073缓慢,且差异极显著(P0.01),但在有氧条件下二者的生长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基因缺失株CFT073Δc5032—c5037,并试验证实Kgu S/KguR调控的c5032—c5037基因在厌氧条件下参与α-酮戊二酸的利用,为进一步研究Kgu S/KguR在UPEC中的代谢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E.coli Nissle 1917是被广泛认可的益生菌,可以通过形成生物被膜定殖在肠道中抑制沙门氏菌等病原菌的生长.通过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curli菌毛合成基因(csgA)和鞭毛调控基因(hnsA)突变菌株,探究curli菌毛和鞭毛对EcN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urli菌毛对EcN运动能力以及生物膜形成没有影响;EcNΔhnsA菌株的运动能力下降,生物被膜含量升高,说明鞭毛通过促进EcN运动,抑制细菌的附着,从而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促生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在体外振荡培养条件下对香蕉根系分泌物的转录响应特征,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行同源蛋白簇(COG)分析。通过Real-time PCR验证部分转录组测序结果,并研究分泌物代表性组分对部分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香蕉根系分泌物可显著促进菌株SQR9在1/2MSgg培养基中的生长。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处理6 h后菌株SQR9中共有764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占其基因总数的18.7%,其中上调与下调基因数量分别为485和279。Real-time PCR验证获得的基因表达差异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其结果可信。菌株SQR9中受根系分泌物显著调控的差异基因主要属于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能量产生与转化、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运动等;此外,与促生/生防活性物质合成相关的部分功能基因也被分泌物所诱导。根系分泌物中的葡萄糖、木糖、赤藓糖醇和硬脂酸可诱导SQR9中部分代表性差异基因的表达,但整体的转录组调控现象是分泌物中不同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香蕉根系分泌物可促进菌株SQR9的生长代谢、信号响应、根际趋化和活性物质合成,这些都有利于SQR9在香蕉根际的存活定殖和促生/生防功能发挥,有助于其与香蕉合作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鸡大肠杆菌重组1型菌毛疫苗,并探索其免疫原性。[方法]从含1型菌毛的基因重组菌株CZYRl0与野生型鸡大肠杆菌分离株YR(018)中提取1型菌毛,制备菌毛油乳剂疫苗。通过对鸡群的攻毒试验,探讨该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重组1型菌毛蛋白具有免疫保护作用。重组1型菌毛疫苗的保护力比分离的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疫苗保护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该研究可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鸡大肠杆菌1型菌毛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子,可以黏附到家禽机体的呼吸道上皮,从而引起机体发病。1型菌毛基因簇由fimB,fimE,fimA,fimI,fimC,fimD,fimF,fimG和fimH等组成。在国外K12株大肠杆菌1型菌毛fimE基因是一个大小为为555 bp,具有相变开关功能的片段,我国鸡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fimE基因序列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克隆到了鸡大肠杆菌MG10株1型菌毛的fimE基因,测定了基因序列,并运用相关软件将其翻译成氨基酸序列。通过对fimE基因序列分析比较及对fimE蛋白进行预测分析,发现鸡大肠杆菌与K12大肠杆菌1型菌毛的fimE基因之间的同源性达到99.1%以上;亲水性、抗原性预测表明,二者之间都存在密切的相似相关性。结果表明,核酸同源性为99.5%。fimE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有5个核苷酸残基发生了改变,而预测氨基酸序列变化仅第184位氨基酸由缬氨酸V变为丙氨酸A;其余无核苷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筛选出可调控肠道Ⅰ细胞表达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大肠杆菌代谢物,建立可方便检测CCK表达的STC-1细胞模型。[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含有CCK启动子调控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感染STC-1细胞,获得STC-1/CCK-Luc细胞系。用大肠杆菌基因敲除株培养液上清处理上述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确定可影响CCK表达的大肠杆菌基因及代谢产物。使用纯化的代谢产物处理STC-1细胞及肠道类器官,通过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CCK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酶切鉴定及DNA测序表明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大肠杆菌ΔSapD株菌液上清可显著抑制荧光素酶的表达。敲除SapD基因可以使培养液中腐胺水平下降,而腐胺可以上调STC-1细胞及肠道类器官中CCK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能够体外检测CCK表达的细胞系,筛选出1个能够调控CCK表达的大肠杆菌突变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植物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S2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β-1,4-endoglucanase gene,eglS),探明BS2中该基因与定殖的相关性。【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S168基因组为模板扩增组成型启动子rpsD。依据芽孢杆菌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BS2基因组为模板扩增eglS。将rpsD启动子基因和eglS片段用T4连接酶连接,并对连接产物进行PCR扩增,得到eglS表达盒片段。将表达盒片段插入穿梭载体pGFP4412用以构建eglS过表达质粒。设计引物扩增eglS的同源重组片段,与具有单交换功能的整合载体pMUTIN-GFP+连接构建敲除质粒。eglS的过表达质粒和敲除质粒转化芽孢杆菌感受态细胞分别获得过表达突变体和敲除突变体。将过表达质粒转化敲除突变体感受态细胞获得互补突变体。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PCR、平板酶活力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突变体。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测定突变体和野生菌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活力,同时采用定量灌根接种法检测不同菌株30 d内在小白菜各组织中的定殖数量。【结果】获得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绿色荧光的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PCR检测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中能够扩增出675 bp的目的条带,而以野生菌株和整合载体DNA为模板扩增时没有对应条带,成功得到敲除突变体。野生菌及各突变体β-1,4-内切葡聚糖酶平板活力检测结果显示,野生菌BS2只有一个水解圈且透明,过表达突变体与互补突变体有大于野生菌的双水解圈,内圈的水解圈透明,外圈的水解圈不透明。敲除突变体沿菌体边缘也有一个小水解圈。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分析结果证实野生菌及突变体间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过表达突变体和互补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增高,分别是野生菌的111和82倍;敲除突变体中β-1,4-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菌BS2几乎为0。突变体与野生菌在小白菜体内定殖数量以及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小白菜组织以及相同的分离时间内,敲除突变体的定殖数量最少,其在根茎叶中的定殖数量与其他菌株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敲除突变体的酶活力也显著低于其他菌株(P<0.05)。过表达突变体的酶活力以及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在P<0.05水平上显著高于敲除突变体和野生菌,互补突变体的酶活力和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与过表达突变体基本一致。【结论】内生芽孢杆菌BS2菌株β-1,4-内切葡聚糖酶的活力高低与其在小白菜体内的定殖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表达的β-1,4-内切葡聚糖酶在定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较好地表达和纯化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F1C菌毛主要亚单位Foc A蛋白,研究以p Cold ~(TM) TF为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原核表达F1C菌毛主要亚单位Foc A,验证表达的蛋白是否为可溶性蛋白,并对foc A基因表达的最佳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目的基因foc A在p Cold表达系统中于15℃下诱导24 h蛋白表达量最高,IPTG浓度在0.1~1.0 mmol/L范围内都能表达目的基因,且不同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表达出来的Foc A蛋白为可溶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VLCAD)基因cDNA序列,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为揭示鲤鱼脂肪酸代谢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建鲤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RACE克隆VLCAD基因的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VLCAD基因在不同组织、脂肪源及饥饿胁迫等条件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扩增获得的建鲤VLCAD基因cDNA序列全长2527 bp,包括296 bp的5’非翻译区、1974bp开放阅读框(OFR)及257bp的3'非翻译区,共编码659个氨基酸;建鲤VLCAD氨基酸序列包含FAD结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位点,具有ACADs家族的特征性结构;与鲤科类斑马鱼(Danio rerio)的同源性最高,达94%.建鲤VLCAD基因在性腺、肌肉、肝脏、前肠、肾脏、心脏和脑中均有表达,且以心脏的表达量最高,前肠的表达量最少.鱼油和亚麻油对建鲤VLCAD基因在肝脏和肌肉中的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但饥饿状态下肌肉中的VLCAD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状态(P<0.05).[结论]建鲤VLCAD基因在富含线粒体且脂肪酸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中高效表达,对脂肪酸β氧化起调控作用,尤其在饥饿状态下对脂肪酸氧化调控作用明显增强,能促进脂肪酸分解为机体供能.  相似文献   

11.
以变铅青链霉菌TK24为出发菌株,依次敲除钙依赖抗生素(CDA)、放线紫红素(ACT)和十一烷基灵菌红素(RED)这3个内源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同时在钙依赖抗生素基因簇原位整合了来自棒状链霉菌的全局性调控基因afsRScla,构建得到变铅青链霉菌菌株SBT5。将来自天蓝色链霉菌的放线紫红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导入SBT5中,接合子产生大量蓝色的放线紫红素,而出发菌株TK24只产微量蓝色抗生素;SBT5接合子的ACT产量也显著高于导入了额外act基因簇拷贝的出发菌株接合子。SBT5菌株次级代谢背景清晰,不产色素类抗生素和抗细菌抗生素,可作为高效宿主用于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的异源表达和筛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支链氨基酸(BCAA)对大鼠骨骼肌细胞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探讨氨基酸转运载体在BCAA调控细胞蛋白质代谢途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缺失支链氨基酸(Leu-,Ile-,Val-)的无血清高糖型DMEM培养液培养L6肌管细胞,先后在培养基质中添加100 nmol·L-1雷帕霉素、支链氨基酸(Leu+,Ile+,Val+)和胎牛胰岛素,RT-PCR法检测细胞表面氨基酸转运载体LAT1、CD98和SNAT2以及氨基酸调控因子GCN2和ATF4 mRNA表达,并结合Western-blot法考察蛋白合成关键因子磷酸化S6K1蛋白表达量及蛋白降解关键因子MuRF1和MAFbx mRNA表达水平。[结果]BCAA依赖于m TOR途径显著促进磷酸化S6K1(Thr389)蛋白表达(P0.05),此过程与提高LAT1和CD98的mRNA表达水平(P0.05)有关。SNAT2在胰岛素参与下,其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并依赖于m TOR途径;BCAA对GCN2和ATF4 mRNA水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能够依赖m TOR途径显著提高ATF4蛋白表达量(P0.05);在没有胰岛素参与下,BCAA未能够引起MuRF1和MAFbx表达发生变化,但在胰岛素协同下,BCAA能够使MAFbx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该抑制效应并不能被雷帕霉素所阻断;无胰岛素下MuRF1和MAFbx表达量显著高于胰岛素参与下的表达量(P0.05)。[结论]BCAA不依赖胰岛素调控蛋白质合成代谢,通过细胞膜氨基酸转运受体(LAT1、CD98和SNAT2)介导,作用于m TOR途径发挥促进蛋白合成作用;胰岛素使BCAA的促蛋白合成作用更加明显;BCAA调控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依赖胰岛素,与胰岛素协同抑制蛋白降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黄瓜植株接种促生解淀粉芽胞杆菌SQR9后其根系基因的表达谱变化特征,从植物响应微生物的角度揭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接种菌株SQR9对黄瓜根系基因表达谱影响的转录组特征,对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与未接种的对照黄瓜植株比较,菌株SQR9接种72 h后黄瓜根系有484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包括300个上调基因和184个下调基因。Real-time PCR验证表明基因表达差异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测序结果可信。黄瓜根系响应菌株SQR9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次级化合物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等。在植物促生方面,氨基酸代谢途径中ASP1基因(编码天冬氨酸转氨酶)表达上调约4倍;糖酵解途径中PDC基因(编码丙酮酸脱羧酶)和卡尔文循环中FBA6基因(编码果糖二磷酸醛缩酶)表达均上调3~5倍;生长素响应途径中编码生长素抑制子的IAA8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编码响应蛋白的基因SAUR77和SAUR21表达均上调3倍左右,表明菌株SQR9产生的外源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 IAA)激活了植物内源的IAA信号途径。在植物免疫方面,免疫信号途径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WRKY29和ERF1B表达上调,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并有助于提高抗病能力;编码抗胁迫因子的C_4H和ADH1基因表达也显著上调,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结论]菌株SQR9可通过调控黄瓜根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激活免疫途径相关基因的方式促进黄瓜植株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转移酶催化的重要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转移酶在植物发育、转录控制和代谢途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DNA甲基转移酶基因SlCMT4调控番茄花器官形成和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经典番茄栽培品种Ailsa Craig(AC++)为背景材料,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SlCMT4突变株系。我们提取番茄花器官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研究了SlCMT4基因在野生型(AC++)和突变体番茄(Nr和Rin)不同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发现该基因在番茄成熟突变体Nr和Rin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番茄,表明SlCMT4基因的表达可能受激素乙烯信号和成熟相关转录因子RIN的负调控。SlCMT4基因敲除导致番茄花器官出现多种表型,包括雄蕊卷曲、雌蕊变粗变短等。我们在突变株系(CR-08)的花器官样品中鉴定了139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512个上调,886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被归类为以下5条功能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  相似文献   

15.
嗜水气单胞菌是水环境常见的病原体,具有较强致病性。在本研究中,首次敲除了嗜水气单胞菌aguA基因,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aguA敲除后细菌的粘附、致病、胺代谢等生物过程下降。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发现10个粘附基因、9个发病基因和8个胺代谢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此外,转录组水平分析结合qRT-PCR验证发现VI型分泌系统基因、II型分泌系统基因、鞭毛合成相关基因、菌毛合成相关基因、溶血基因、I型分泌系统基因、肠毒素基因、RTX基因等毒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也出现下调。对两株菌进行草金鱼的体内感染实验,与野生菌株相比,aguA敲除株感染草金鱼的致病力降低了7.47倍,且aguA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了16.6%。以上结果显示aguA基因与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因敲除构建豌豆根瘤菌ohr B基因突变株,研究突变株的抗氧化和共生固氮表型。结果表明:ohr B基因不影响菌株在自生培养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但对氢过氧化枯烯(cumene hydroperoxyde,Cu OOH)、过氧化氢(H2O2)、次氯酸钠(Na Cl O)等氧化物敏感,且在Cu OOH胁迫下,相比野生型菌株,突变株的存活率显著下降。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豌豆根瘤菌ohr B基因表达不受H2O2诱导,且ohr B基因的缺失对其他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共生实验表明,ohr B基因对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及根际定殖能力没有影响,但在7 d瘤龄的豌豆根瘤类菌体中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并对根瘤菌结瘤能力有影响。ohr B基因虽对豌豆根瘤菌的自生生长、共生固氮、根圈定殖没有影响,但在抗氧化及竞争结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系分泌物在植物-微生物根际互作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根际促生菌与蔷薇植物之间的根际互作机制。[方法]通过分根系统检测预接种益生菌或病原菌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和根际促生菌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LA178菌株定殖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处理的蔷薇根际分泌物组分与菌株定殖的相关性,筛选潜在的信号物质;通过检测不同物质与CLA178菌株趋化性、生物膜形成、生长、定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确定调控菌株CLA178定殖的根际信号物质。[结果]预接种CLA178或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均会促进CLA178定殖。根系分泌物中的葡萄糖酸(GLcA)和海藻糖-6-磷酸(T6P)的含量与CLA178的趋化性、生物膜形成、根际定殖和epsD、yqxM、kinC基因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20~100μmol·L~(-1) GLcA和T6P分别显著提高CLA178的根际定殖;而CLA178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无显著趋化响应,但是该物质与CLA178的生长、生物膜形成、定殖呈负相关。[结论]预接种贝莱斯芽胞杆菌CLA178和根癌农杆菌C58后,蔷薇根系分泌物中GLcA和T6P含量增加,DOP含量降低,参与互作过程中益生菌CLA178根际定殖增强,进而协助植物防控病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尼罗罗非鱼活化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转录共激活因子2(CRTC2)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并探究饥饿对其表达的影响,为研究尼罗罗非鱼CRTC2基因功能打下基础.[方法]采用RACE-PCR从尼罗罗非鱼肌肉组织中克隆CRTC2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不同组织/器官中CRTC2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尼罗罗非鱼CRTC2基因全长6927 bp,其开放阅读框(ORF)2388 bp,5'端非编码区(5'UTR)343 bp,3'端非编码区(3'UTR)4196 bp,编码795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CORC-N、CORC-M和CORC-C结构域.由基于CRTC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尼罗罗非鱼与红鳍东方鲀的亲缘关系最近.尼罗罗非鱼的白肌、红肌、心脏、脾脏、肝脏、肾脏、脑组织和肠道等8个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CRTC2基因表达,但以脑组织和白肌中的表达量较高;与正常投喂的尼罗罗非鱼相比,饥饿7 d的尼罗罗非鱼白肌CRTC2基因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饥饿15 d后CRTC2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尼罗罗非鱼各组织/器官中CRTC2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规律性,长期饥饿会影响CRTC2基因表达,即CRTC2可能与糖代谢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影响尼罗罗非鱼的能量吸收和代谢.因此,尼罗罗非鱼CRTC2基因可作为信号转导调控糖代谢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期转录组分析表明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两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Vmpg7和Vmpg8在病菌侵染定殖过程中显著上调表达。论文旨在分析Vmpg7Vmpg8在病菌营养生长、致病力、果胶酶活性、对果胶的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及基因双敲除对同家族内其他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Vmpg7Vmpg8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为进一步解析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分子机理提供基础。【方法】通过qRT-PCR检测基因在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及基因双敲除后PG家族内其他PG基因的表达量;利用double-joint PCR构建基因敲除载体并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进行基因敲除,经4对引物PCR检测及Southern blot验证获得基因单敲除和双敲除突变体,并利用gap-repair技术对基因进行回复;利用PDA培养基常规培养法观察突变体营养生长状况;通过离体接种富士苹果叶片及枝条的方法检测基因缺失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检测各突变体胞外果胶酶活性;利用Czapek培养基培养法分析突变体对果胶的利用情况。【结果】qRT-PCR分析表明,Vmpg7Vmpg8在病菌侵染3 d后分别上调表达27.73和8.19倍。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分别获得3个Vmpg7基因单敲除突变体、1个Vmpg8基因单敲除突变体和3个Vmpg7/Vmpg8基因双敲除突变体,并获得了Vmpg7Vmpg8单敲除突变体的回复突变体。将突变体接种到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均没有发生变化;接种到苹果叶片和枝条上,Vmpg7单敲除突变体及Vmpg7/Vmpg8双敲除突变体在叶片和枝条上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而Vmpg8单敲除突变体在叶片上的致病力显著降低;进一步对果胶酶活性及对果胶的利用分析,发现Vmpg8单敲除突变体及Vmpg7/Vmpg8双敲除突变体胞外果胶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且所有突变体在果胶培养基上生长均明显减慢。此外,基因回复后突变体的致病力、果胶酶活性及在果胶上的生长速率均回复到野生型菌株03-8水平。重要的是,Vmpg7/Vmpg8双敲除后影响了PG家族中其他PG基因的表达水平,3个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Vmpg7Vmpg8可能与同家族内其他基因协同作用,通过调节果胶酶活性参与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主要探究内生真菌Acremoniumsp.D212(枝顶孢霉D212)与植物激素水杨酸相互作用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方法]用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培养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及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将枝顶孢霉D212接种水稻培养后,进行免疫反应,观察枝顶孢霉D212在水稻根中的定殖及水稻根系的发育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及细胞学的方法观察生长素输出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生时,引起了水杨酸途径及病程防御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但没诱导病程防御反应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但是,降低了独脚金内酯中PnDAD2d,PnD14c及PnD27基因的表达。枝顶孢霉D212可以同水稻共生,并可大量定殖于水杨酸受体突变体OsNPR1-RNAi植株中,促进根系的生长。枝顶孢霉D212与水稻OsNPR1-RNAi突变体的共生降低了生长素输出蛋白OsPIN1与OsPIN2在根表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定位。[结论]枝顶孢霉D212与宿主植物共生需要水杨酸受体NPR1,并改变生长素的运输而影响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