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旨在研究乳房炎及病原菌组成对中国荷斯坦牛测定日泌乳性能及体细胞数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江苏某奶牛场140头成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和DHI测定,同时对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乳房炎类型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对测定日泌乳性能和乳中SC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牛场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正常奶牛比例分别为10.00%、51.10%和37.90%,其中隐性乳房炎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最多(19头,占26.00%),其次为链球菌单独感染(17头,占23.30%).由1种细菌单独感染的比例为26头(占36.11%),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44头(占61.11%).乳房炎类型对测定日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4个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奶,同时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正常奶,而临床乳房炎奶和隐性乳房炎奶在所有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临床乳房炎奶比隐性乳房炎奶体细胞数高出约100万·mL-1.不同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感染奶牛测定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同时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乳房炎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P<0.01),正常奶牛维持较低SCC的能力较强,隐性乳房炎奶牛在下一泌乳月体细胞增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奶牛生产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对测定日产奶量和乳中体细胞数影响最大.该结果为奶牛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乳炎灵"注射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严重危害乳产业的三大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美国 110 0万头泌乳奶牛中的 5 0 %患有隐性乳房炎 [1 ] ,而我国乳房炎的发病率则更高 ,临床型为 33.4 1% ,隐性乳房炎为73.91,阳性乳区 4 4 .74 % [2 ] 。笔者等对江苏 2个奶牛场的 30 0头泌乳期奶牛进行调查 ,阳性 185头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平均达 6 1.6 7%。奶牛隐性乳房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可以使产奶量下降 10 %~ 15 % [3] ,并且乳质量下降 ,有的还转化成临床型乳房炎。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效果不稳定 ,容易复…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复方搽剂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用中草药复方透皮吸收搽剂防治奶牛乳房炎,共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18例.治愈16例,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愈2例,治愈率达88.9%,有效率为100%:通过体细胞(SCC)的检测判断其对隐性乳房炎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用中草药搽剂对降低牛乳中体细胞数,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体细胞数、乳成分之间的关系,对1 125头不同乳房炎发病程度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和DHI检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季度(7~9月)乳汁中体细胞数最高,产奶量最低,乳房炎的阳性率也最高,体细胞数对乳蛋白和乳脂率的影响无显著规律。体细胞评分大于5的奶牛在检测中均呈乳房炎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选取240头不同泌乳阶段、1~8胎次的荷斯坦奶牛,探讨影响牛奶中体细胞数以及产奶量和乳成分的某些因素。同时,12头健康奶牛、15头亚临床乳房炎奶牛以及15头临床乳房炎奶牛分别分为3组,第1组不添加蛋氨酸锌,第2、3组分别添加蛋氨酸锌5g/d·头和10g/d·头。亚临床和临床性乳房炎奶牛乳房内注射抗生素(100mg),直到完全康复。研究结果显示,冬季乳中体细胞数最高(P0.05),接着是夏季,最低的是秋季。体细胞数的变化是随着泌乳开始产奶量上升到高峰期的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之后显著升高(P0.05),并且随着泌乳期的增加也在升高。正常奶牛、亚临床乳房炎奶牛和临床乳房炎奶牛的比例分别为77.71%、15.82%以及6.46%。产奶量和乳成分以及产奶收入都随着体细胞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补充蛋氨酸锌导致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亚临床和临床乳房炎补充蛋氨酸锌显著降低了乳中体细胞数、导电性、康复时间以及与未添加组奶牛相比消耗的费用(P0.05)。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用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对奶牛场不同泌乳期的40头临床健康黑白花奶牛的160个乳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共检测出阳性头数21头,阳性率52.50%;阳性乳区42个,阳性率26.25%。将检测出的21头患隐性乳房炎的病牛随机分成A、B、C、D共4组,A组用青霉素和链霉素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22.22%;B组用左旋咪唑注射液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30.00%;C组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阳性乳区治愈率为57.14%;D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抗生素组疗效并不理想,左旋咪唑注射液疗效高于抗生素组,中药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中兽药制剂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对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试验将甘肃某公司奶牛场的40头乳房炎奶牛随机分为丹参酮乳房注入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双丁对照组,每组10头,每日乳室灌注2次(早晚各1次),连续灌注7 d为一个疗程,进行乳样体细胞数(SCC)计数,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以丹参酮乳房注入剂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表明:奶牛连续灌注丹参酮乳房注入剂1个疗程之后,奶牛乳房炎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乳汁外观正常,产奶量恢复,体细胞数降至正常范围(50万个/m L以下)。说明丹参酮乳房注入剂对奶牛乳房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效果明显优于双丁注射液。  相似文献   

8.
奶牛隐性乳房炎给奶牛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乳复康"作为一种新型复合制剂,是基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机理研制出来的。它的功效以增加机体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增强乳腺细胞活性为主。本文使用"乳复康"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治疗,并检测治愈率和产奶性能,结果显示,口服"乳复康"的试验组治愈率和奶牛日均产奶量增加值都高于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注射液,属非抗生素药物。我们自1990年开始对奶牛临床乳为和隐性乳房炎进行5000余头次的大面积治疗,获得了较高的疗效和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动物治疗范围,从1993年起将中草药注射液试用于猪,兔等家畜的乳房炎和产后疾病,共收治疗母猪734头,其中治愈683头,治愈率为93.10%,好转33头,总有效率为97.55%,治疗母兔276只,治愈255只,治愈率为92.40%,好转13只,有效率为97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收集了西安某奶牛场的620头荷斯坦奶牛完整记录的全年报告中体细胞数据、生产性能和兽医记录,对比分析不同体细胞数对奶牛胎次奶量﹑日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床乳房炎极显著降低奶牛305d奶量,而在泌乳盛期患病的牛305d奶量减低可达32.5%。隐性乳房炎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随患病程度加重而增大。平均体细胞数20万/mL,胎次奶量就会显著较少,而体细胞数50万/mL,胎次奶量极显著降低。奶牛泌乳盛期患隐性乳房炎比泌乳中后期患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氟苯尼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中非法添加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的HPLC-PDA检查方法。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溶液-乙腈-甲醇(85.5∶7.0∶7.5)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提取波长为277 nm。通过液相色谱保留时间、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对非法添加物进行确证。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下培氟沙星、洛美沙星与其他物质分离良好。培氟沙星在氟苯尼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4%(RSD=0.2%)、100.0%(RSD=0.4%),洛美沙星在氟苯尼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2%(RSD=0.1%)、99.8%(RSD=0.5%)。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检查氟苯尼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中非法添加的培氟沙星、洛美沙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阿维菌素长效注射液与阿维菌素普通注射液(阿福丁注射液)药物动力学的比较研究。绵羊血浆经提取、纯化、真空干燥和荧光衍生化后,用荧光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用3P87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药代动力学结果:阿维菌素长效注射液和阿福丁注射液在绵羊体内均呈二室代谢模型。长效注射液以1mg/kg体重进行颈部皮下注射得到以下药动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α=9.59h,消除半衰期t1/2β=292.97h,达峰时间tmax=47.46h,最大血药浓度Cmax=13.91ng/mL,曲线下面积AUC=6235.48ng/(mL·h),消除率ClB=0.034L/(kg·h),表观分布容积Vd=13.7L/kg。将阿福丁注射液以0.2mg/kg体重进行颈部皮下注射得到以下药动学参数:吸收半衰期t1/2α=9.05h,消除半衰期t1/2β=144.34h,达峰时间tmax=12.63h,最大血药浓度Cmax=8.52ng/mL,曲线下面积AUC=1017.35ng/(mL·h),消除率ClB=0.22L/(kg·h),表观分布容积Vd=14.5L/kg。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长效注射液比普通注射液吸收慢、消除慢,在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长,长效注射液维持有效血药浓度(0.5ng/mL血浆)的时间长于49d,而阿福丁注射液不足21d。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卡洛芬注射液在牛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将8头健康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头,给药剂量为1.4 mg/kg BW,给药后按设计的采血点采集血样,采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血浆中卡洛芬的药物浓度,用WinNonlin8.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牛单次皮下注射受试制剂卡洛芬注射液在牛体内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平均最高血药浓度(Cmax)为(17473.30±2398.73)ng·mL-1,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为(1052647.93±143055.37)h·ng·mL-1,平均达峰时间(Tmax)为8.00±2.62 h,平均消除半衰期(T1/2)为55.69±3.25 h;牛单次皮下注射参比制剂卡洛芬注射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平均最高血药浓度(Cmax)为(15695.98±4865.73)ng·mL-1,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last)为(1002858.15±297235.31)h·ng·mL-1,平均达峰时间(Tmax...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自制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对10头健康猪单次肌内注射盐酸多西环素注射液,采用UPLC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利用药代动力学软件WinNonlin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为(31.3±9.2)h,达峰时间Tmax为(0.80±0.7)h,峰浓度Cmax为(4132±2475)μ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88378±88095)(μg/L)·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0.5±2.5)h;PK/PD参数T〉MIC为24h,AUC/MIC〉50。试验表明该制剂以10mg/kg剂量肌内注射,给药间隔两天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5.
16.
As a database that allows data to be stored in XML format, XML database suffers from some similar attacks as traditional relational database does. These attacks include injection attack by XQuey function in application software. These include BaseX, eXist and MarkLogic. In order to defeat these attacks,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7.
对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和磺胺间甲氧嘧啶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拟定标准进行了改进,通过固定浓度的盐酸溶液溶解供试品,再使用无热原滤膜过滤的方法排除了干扰。通过上述供试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检验人员无需采用特殊灵敏度的鲎试剂,亦可完全消除干扰作用,增强了标准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和总结了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兽药注射剂与其他兽用注射剂的配伍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兽医临床工作者在应用中兽药注射剂时的参考建议,为兽医工作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建立吡喹酮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的测定方法,并考察其稳定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吡喹酮注射液中吡喹酮含量。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μL。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吡喹酮注射液的稳定性。吡喹酮在6.037~90.555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4%,RSD为0.77%,吡喹酮注射液的平均含量为标示量的100.3%。在影响因素试验10 d后吡喹酮注射液对高温(60℃)稳定,但对强光照射(4500 lx±500 lx)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加速试验6个月及长期稳定性试验24个月后,吡喹酮注射液的性状、含量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靠、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吡喹酮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吡喹酮注射液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存放稳定,有效期暂定为2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泰地罗新注射液对猪的安全性,选取24头健康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设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组(4 mg/kg·bw、12 mg/kg·bw和20 mg/kg·bw泰地罗新注射液)。给药前后比较试验组与空白组的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20 mg/kg·bw组的猪给药后出现抽搐,喘气,站立不稳等症状,于给药1 h内死亡2头。其余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猪,饮食、行为等临床表现正常,无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7 d,白细胞(WBC)显著增加(P0.05)。γ-GT、ALT、TG、GLB、TP、TC、UA、P和Mg也显著性升高(P0.05),但14 d后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高剂量组(20 mg/kg·bw)的试验猪出现心肌细胞变性的症状。试验结果表明,泰地罗新注射液肌肉注射给药后,可能引起动物的炎症损伤,这种损伤主要表现在对心脏、肝脏和肾脏等的损害。但在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使用,对靶动物猪的生理生化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