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利用温敏致死性状专养雄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性赤蚁(sch)具有催青期高温干燥敏感性,用30℃、相对湿度60%条件催青时雌卵孵化率很低,雄卵正常孵化。利用sch品种作父本与普通蚕品种杂交,其F1代的蚕卵仍具有高温催青敏感性,这是控制桑蚕性别实现雄蚕饲养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控制sch单养雄蚕品种雌雄蚕孵出比例的催青处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萍  鲁成  朱勇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1):31-34
研究结果表明 :在RH 6 0 %状态下 ,控制性比的温度和下限时间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控制性比的高温处理适于干燥状态下进行 ;处理后雌蚕孵化整齐度明显低于雄蚕孵化整齐度 ,雌雄蚕孵化整齐度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尤以雌蚕更为明显。由此提出了在RH 6 0 %状态下sch单养雄蚕品种控制性比的起点温度及温度、时间范围。认为高温催青用下限温度配合 1日收蚁法效果好 ,高温处理以后的胚胎适于在RH 80 %~ 85 %的湿度中保护  相似文献   

3.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正蚕业生产上,雄蚕茧品质好,净度优,纤度细,缫丝等级高且体质强健,虫蛹生命力强、茧层率高、茧丝长,出丝率较雌蚕高20%左右,实现专养雄蚕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位于Z染色体21.5点位的伴性赤蚁sch基因(隐性),不仅控制伴性赤蚁性状,而且还有控制胚胎伴性温敏性状~([1]),利用sch基因的温敏特性,在催青后期高温干燥处理,抑制雌蚕孵化,达到实现单养雄蚕的目的。然而带有sch基因的资源素材茧质成绩不理想,健康性达不到实用化水平,将sch基因导入现行家蚕品种是实现单养雄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sch基因在家蚕性别控制及单养雄蚕品种选育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朱勇  陈萍  赵天福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1,27(4):253-256
将伴性赤蚁基因导入经济性状优良的实用家蚕品种 ,育成单养雄蚕实用系统纯系夏sch、秋sch ,其经济性状基本达到实用水平。配制的夏芳×秋sch、秋白×夏sch为单养雄蚕杂交种 ,实验室和农村小区试验证明其茧丝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并且可降低雄蚕品种的繁育成本。  相似文献   

6.
陈萍  刘劲  朱勇 《蚕学通讯》2004,24(2):9-13
不同温度之间夏sch产卵性能差异主要是常温与极端温度之间,产卵效果以常温最好;不同湿度之间夏sch产卵性能差异是常湿与极端湿度之间的差异,产卵效果仍以常规湿度最好.由此认为,雄蚕品种夏sch雌蛾正常发挥产卵性能的产卵环境与常规品种无异.  相似文献   

7.
控制雄性孵化、提高蚁蚕群体中的雌性比率,可以降低蚕种生产的直接成本。家蚕限性蚁色系统雌为黑蚁,雄为赤蚁,且雄性赤蚁具有胚胎期温敏致死性。基于限性赤蚁性状与催青温敏致死性的关系,建立适用于降低实用家蚕品种繁育成本的限性赤蚁系统应用方法:将限性蚁色系统中控制蚁蚕体色的Z~(sch)和W~(+sch)基因通过杂交、回交、系统选择分别转移到常规家蚕品种,即普通黑蚁系统,然后再将二者融合形成新的限性蚁色系统;新的限性蚁色系统胚胎发育至己_2~己_(3+)期的蚕卵在28~34℃、RH 50%~60%的环境中保护24~60 h,可获得雌雄比例为2∶1~1∶0的蚁蚕群体;在建立新限性蚁色系统过程中同步选择提高其综合经济实用性状,并实施降低高温催青对蚕体伤害的技术措施。采用上述方法获得的经济性状达到实用水平的限性蚁色家蚕品种,可通过调节催青温度和湿度等条件,达到提高雌性比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陶涛 《中国蚕业》2009,30(3):82-84
根据对雄蚕种繁育情况的调查总结,结合雄蚕品种的特点,参照常规蚕品种的质量标准,兼顾生产单位和用户的利益,研究制订了雄蚕种质量标准DB33/698—2008《雄蚕种》。其中雄蚕平衡致死系原种的检验检疫项目和合格指标为:良卵率≥88.O%、实用孵化率≥35.0%、纯度≥99.0%、微粒子病蛾率≤0.2%、盒装良卵量34000-4-500粒;雄蚕一代杂交种的检验检疫项目和合格指标为:良卵率≥97.0%、实用孵化率/〉49.0%、雄蚕率≥98.0%、微粒子病蛾率≤0.5%、盒装良卵量62000±1000粒。DB33/698—2008《雄蚕种》标准于2008年5月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在浙江省省内应用。  相似文献   

9.
以家蚕sch基因为选择性标志基因,将温敏性特性导入蚕品种782内,育成782S赤系,782S黑系。并以782S赤系F4、782S黑系F4和(黑蚁雌×sch雄)F1为材料,分设30℃RH 60%恒温催青和催青前期常规条件己4胚子期42℃处理2d这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带有sch基因的雌性和sch基因的雄性纯合体,胚胎期均表现对高温干燥的敏感性,而不带sch基因的个体则不表现敏感性。说明sch基因与高温干燥敏感性存在着密切关系,可以用sch为标志基因将温敏性性状导入其他实用品种,达到控制孵化蚕的性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品种雌为母本,平衡致死系S8,S14雄为欠本,按中×日的形式选配蚕杂交组合,通过对部共28个雄蚕组合的雄蚕率及主要茧丝质性状的配合力测定,选拔出2对优良雄蚕杂交组合夏5×S14,夏S4×S8,它们的雄蚕率达到99%以上,目前已有少量进入农村中试。  相似文献   

11.
黄美红 《蚕桑通报》2002,33(2):24-26
孵化率是检验蚕种催青好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大面积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后 ,蚕农对孵化率的要求更高 ,希望发种不带苗蚁 ,隔日收蚁一日孵化率要求达95 %以上 ,远远高于全国和省定的实用孵化率标准。而蚕种孵化率的高低牵涉到制种、冷藏、浸酸、催青、补催青等诸环节 ,催青则是最后环节。近几年来 ,我市经过不断摸索、总结 ,规范操作 ,催青质量稳定 ,收蚁孵化率基本达到了蚕农的要求。据1999~2001年954批1524703张蚕种跟踪调查 ,农村收蚁一日孵化率达96.92 %以上 ,催青室留样蚕种收蚁一日孵化率达98.68…  相似文献   

12.
经解剖观察,发现家蚕幼虫生殖芽神经中或赫氏腺内存在一种椭球形或球形多层结构的体壁内陷体(BIT),50%以上BIT有刚毛结构;层次构造有1~5级;分布位置有原种型和杂交种(F2)型之分;中系品种多有发生,日系品种偶见发生,中日杂交一代种不发生;雄蚕发生率极显著高于雌蚕;3~5龄蚕发生率和个体发生量差异不明显;秋蚕潮发生率显著高于春蚕期;高温催青饲育发生率增高;从3~5龄蚕BIT结构持征推断其在胚胎期形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平衡致死系S_8、S_(14)选配雄蚕杂交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品种雌为母本,平衡致死系S8、S14雄为父本,按中×日(或日×中)的形式选配雄蚕杂交组合,通过对总共28个雄蚕组合的雄蚕率及主要茧丝质性状的配合力测定,选拔出2对优良雄蚕杂交组合夏5×S14、夏S4×S8,它们的雄蚕率达到99%以上,目前已有少量进入农村中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速雄蚕品种的实用化进程,对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平28、平30的雄性黄卵和雌性黑卵的孵化率、各龄期减蚕率等进行了调查。平28雄卵、雌卵及平30雄卵、雌卵的二日孵化率分别为39.67%、40.67%与29.50%、36.50%,黄色雄卵孵化率低于黑色雌卵,品种间的二日孵化率达极显著差异。平28雄卵、雌卵及平30雄卵、雌卵1-4龄的减蚕率分别为11.34%、17.62%与9.60%、13.24%,雌性减蚕率高于雄性,品种间的4龄起蚕率达显著性差异。对影响孵化及减蚕率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黄色雄卵在蚕种保护过程中,卵内胚胎除受致死基因的影响外,也许更易受到外界环境诸如光线等的不利影响;平衡致死系的致死基因可能对正常孵化的蚕儿会产生微弱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正常孵出蚕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家蚕sch基因对健康及茧重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萍  朱勇 《蚕业科学》2001,27(1):11-15
用标记基因与数量性状关系的截尾分析法和常规统计法比较同一亲本、相同性别的3个群体内相差1个sch基因的两个子群体差异,分析sch基因对家蚕健康性、金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ch基因对健康性无良影响;在高温、常温两种催青条件下,sch异质型茧重与正常型茧重无差异;sch纯合型的茧重低于异质型和正常型。由此探讨了伴性赤蚁sch基因用于雄蚕品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的新型雄蚕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与现行雄蚕品种相比,张种产量提高8.53%,解舒丝长增加45m,鲜茧出丝率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专养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雄蛹冷藏对交尾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系蚕品种雄蛾不耐冷藏对交尾冷藏雄蛹更引起交尾性能下降,多丝量蚕品种,蛹期越早冷藏温度越低,引起交尾下降越明显,冷藏后的雄蛹,只要出蛾正常交尾,对雌蛾产孵受精率影响不大,但仍是中系品种差于日系品种。  相似文献   

18.
家蚕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 ,以经 7~ 8代孤雌生殖选育初步育成的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及其原两性繁殖系 ,分别与平衡致死雄蚕、常规品种雄蚕配制一代杂种 ,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各组合的生产性能 ,结果表明许多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的配合力超过其原系统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因此 ,若利用雌蚕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与平衡致死雄蚕组配杂交种 ,将为降低雄蚕品种的制种成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品种苏菊.明虎为四元杂交种,是由苏州浒关蚕种场育成,1995年10月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如皋市蚕种场1999年春首次饲育该对品种。根据两年的实践,现对其性状及饲养繁育要点归纳如下:   1、原种品种性状   1.1 催青情况 苏菊为中系二化性四眠秋用杂交原种。卵色较杂,灰绿至灰紫不等,大部分卵为灰绿色,卵壳淡黄;按二化性品种标准催青,催青经过11日,催青积温130℃,起点胚子为丙2丙2+,转青较齐,苗蚁少。一日孵化率为85%,实用孵化率为95%;与明虎对交,应迟出库2日。   明虎为日系二化性四眠秋用杂交原种;卵色灰紫,卵壳白色至淡黄不等;按二化性品种标准催青,催青经过11日,催青积温131℃,起点胚子为丙2丙2+,转青不齐,苗蚁多,一日孵化率为95%,实用孵化率95%;与苏菊对交,应提早2日出库。   1.2 饲养情况 苏菊蚁蚕黑褐色,趋光性强,食桑活波且量大,1至2龄期遇高温易诱发三眠蚕,各龄眠起齐一,熟蚕涌且多为下午盛上蔟,易营上层茧,茧形短圆,但也有少量小圆茧;化蛾齐涌,雄蛾交配性能好,不易散对,且耐冷藏,新鲜雄蛾尿多;雌蛾投蛾后4h盛产卵,产附性好,残存卵少,单蛾产卵率高。明虎蚁体褐色,逸散、趋光、食桑缓慢但量大,眠起齐一,熟蚕涌,盛上蔟在上午,营中下层茧,茧形长浅束,但也有少量深束腰茧;发蛾齐,雄蛾交配性能好,但在干燥气候下易散对,雌蛾投蛾后3h盛产卵,产附较好,但叠卵略多。   1.3 发育经过 苏菊在平均温度24.2℃下,全龄经过24d5h,发育积温在1024.15℃左右,23.85℃温度保护下,蛰中为16d10h。明虎在平均温度25℃下,全龄经过为24d7h,发育积温在1014.4℃左右,在23.85℃温度保护下,蛰中为18d。  相似文献   

20.
用标记基因与数量性状关系的截尾分析法和常规统计法比较同一亲本、相同性别的 3个群体内相差 1个sch基因的两个子群体差异 ,分析sch基因对家蚕健康性、全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sch基因对健康性无不良影响 ;在高温、常温两种催青条件下 ,sch异质型茧重与正常型茧重无差异 ;sch纯合型的茧重低于异质型和正常型。由此探讨了伴性赤蚁sch基因用于雄蚕品种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