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培育杂种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早晚兼用型超级稻,为广西水稻的高产、稳产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方法]2004年以自选育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桂科-2S与广亲和强恢复系桂恢582配组后,2005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其综合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桂两优2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生育期早造121 d、晚造116 d左右,每穗平均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88%,千粒重22.0 g.2005年早造品比试验,桂两优2号平均产量为8797.5 kg/ha,比对照特优63增产6.30%;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646.0、8281.5和8389.5 kg/ha,分别比对照特优63增产9.17%、8.44%和8.10%.2007年早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百亩高产示范种植桂两优2号,高、中、低产田平均产量为11110.2 kg/ha;2012年早、晚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的百亩连片双季超级稻丰产示范试验中,早晚稻总产量为21380.1 kg/ha,平均为10690.1 kg/ha.[结论]桂两优2号是广西育成的第一个本土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适宜在广西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二、华南稻区(一)特优7571:可在桂南稻作区作早稻、其他稻作区作中稻种植。注意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二)天优998: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三)粤晶丝苗2号:适宜广东省各地早、晚稻种植,以及海南全省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3.
《北京农业》2008,(4):27-28
<正>水稻(13个)天优998适宜在江西作晚稻和广东、广西作早、晚稻种植,但粤北稻作区作早稻应根据生育期布局慎重选择使用。博优998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无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北京农业》2008,(11):27-28
<正>水稻(13个)天优998适宜在江西作晚稻和广东、广西作早、晚稻种植,但粤北稻作区作早稻应根据生育期布局慎重选择使用。博优998适宜在海南、广西中南部、广东中南部、福建南部双季稻无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或轻发区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特优136是以龙特甫A为母本,R 13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强优势感温型中熟组合,具有株型集散适中、穗粒结构协调性好、熟期适宜、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适合于桂中、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2006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市场对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的需求,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广西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扬籼7A与扬恢713配组,育成中熟晚籼优质杂交稻组合扬籼优713。该组合于2017年、2018年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晚稻中迟熟组区域试验,2a平均产量7.85t/hm~2,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4.29%。2018年分别参加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的早稻及晚稻生产试验,以及桂南稻作区早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07t/hm~2、8.33t/hm~2和8.34t/hm~2,分别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3.40%、6.61%和4.01%。该组合稻米品质达农业农村部部颁三等米标准,于2019年6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9082号),可在桂北、桂中和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育高产长粒型高档优质常规稻新品种,为促进广西高档优质米产业发展提供良种支持.[方法]以长粒型品种黄华占为母本、高产优质品种力源占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高产长粒型高档常规优质籼稻新品种,并于2011~2016年分别参加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自选育水稻品种比较试验、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桂北和高寒山区稻作区扩区试验,观察其综合表现.[结果]桂育9号的生育期早造123 d,晚造108 d,粒长7.1~7.3 mm,整精米率61.8%,千粒重23.5 g,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76.6%,综合米质达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在品比试验中,早、晚造平均产量分别达8628.0和6978.0 kg/ha,比对照种柳沙油占202(对照,CK)分别增产11.50%和13.50%.在区域试验中,早、晚造平均产量分别为6426.0和7290.0 kg/ha,比CK增产5.75%和11.47%.在生产试验中,晚造平均产量6514.5 kg/ha,比CK增产10.08%.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为中稻种植时平均产量分别为9235.5和8433.0 kg/ha.在百色市和河池市百亩高产示范中,平均产量分别为9836.1和10944.0 kg/ha.桂育9号于2014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桂审稻2014039号,2017年9月获新品种权授权,授权号CNA20140926.1.[结论]桂育9号具有粒型长、产量高、整精米率高、米质优、耐肥、抗倒力强等优点,适宜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桂北稻作区作为早、中稻种植,也可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为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和丰香雅丝是广西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南宁市利中惠农作物研究所以和鑫5号为母本、泰丰丝苗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籼型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综合抗性强、易栽培等特点。于2021年6月通过广西审定,适宜在桂南和桂中及气候相似的华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桂北稻作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新优188是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早熟、优质、高产杂交晚籼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米质优,适宜在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和安徽长江以南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在广西的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倒伏的稻种,为桂中、桂南早晚稻及桂北和高寒山区中稻或一季稻筛选适合推广品种。【方法】以不育系万香A为母本,恢复系R3966为父本组配成三系杂交水稻种,并进行品种试验。【结果】"万香优3966"通过广西区审定,在各项试验中表现为根系发达,中等株高,比对照特优7118早熟,抗旱性强,品质优良,结实性好,适应性较广等优点。2016-2017年参加皓凯联合体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两年试验平均亩产515.4公斤,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6.67%;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早稻平均亩产521.0公斤,比对照特优7118增产3.94%;晚稻平均亩产465.8公斤,比对照丰田优553增产3.72%。【结论】"万香优3966"适宜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为早稻、晚稻/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提高广西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方法】利用从广东引进的优质稻“丰美占”分离植株经3年5代系统选育而成。【结果】优质稻新品种“玉美占”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分蘖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生育期早造128d左右,晚造110d左右,201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玉美占”是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优质稻新品种,适宜在桂南、桂中和气候相似的华南双季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2.
回顾广西超级稻新品种(组合)选育、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广西本土的超级稻品种(组合)桂两优2号、特优582、特优269的选育进行详细介绍,指出广西超级稻发展存在的超高产理论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育种和销售脱节、超高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广西超级稻的研究与应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旱优3号是我国南方首批通过省(市)级审定的节水抗旱杂交稻之一。2005年,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广西试种,探讨其生态适应性、产量潜力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旱优3号耐旱耐寒,中抗稻瘟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广;一般单产6000.0kg/hm2,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具有7500.0kg/hm2潜力;全生育期与特优63相仿,可作早稻、晚稻及中稻种植,在广西水稻旱区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4个超级稻品种进行试种,筛选适宜南宁市早稻种植的产量高、熟期适宜的超级稻品种,为南宁市超级稻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Y两优1号为对照,对14个参试超级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试超级稻品种生育期为115~136d,以中浙优1号最长(136 d)、丰源优299最短(115d).不同超级稻品种株高、穗长分别与对照相差-10.1~7.4、0.1~3.0 cm,均以丰源优299最高.除天优122、天优998和中浙优1号有效穗高于对照外,其他参试品种有效穗(236.40万~287.85万穗/ha)均低于对照(300.75万穗/ha).丰源优299、Ⅱ优航2号、五优308等9个品种的平均每穗总粒数(152~181粒)均高于对照.桂两优2号、特优582、天优998等9个品种的结实率(78.21%~89.26%)均高于对照.准两优1141、天优3301、丰源优299等5个品种的千粒重高于对照,增幅为1.4~5.9g.参试品种中有7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5%~9.9%,其中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4个品种比对照增产3.4%以上;其余品种比对照减产,减产幅度为3.5%~10.9%.[结论]准两优1141、Ⅱ优602、内2优6号、特优582等7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高、熟期适宜,可作为南宁市早稻主推品种,其余品种可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培育杂交节水抗旱稻,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品种选择.[方法]利用节水抗旱不育系沪旱11A与抗旱恢复系旱恢3号进行配组选育获得旱优113号,2007年在广西、上海进行多点品比试验,并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及抗旱性鉴定;2010~2011年在广西、四川、湖北、上海等地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示范试验,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结果]旱优113号熟期适宜,株叶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转色极好;有效穗270.0万/ha,每穗粒数16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8.0g.旱优113号在广西早稻种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旱系数为1.27,抗旱性为3级,属于抗旱.2010年在广西南宁和岑溪两地作早稻种植,产量分别为7653.00和8293.50kg/ha,比特优63(CK)分别增产4.69%和5.71%;2011年在南宁扩大示范种植,产量为8361.00 kg/ha,比特优63(CK)增产7.04%.2012年参加广西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49.00kg/ha,比特优63(CK)增产6.32%.20 1 1年分别在湖北、四川等地种植,产量分别为9513.00、8196.00和6790.50kg/ha,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22.15 kg/ha,比对照旱优3号平均增产4.51%.2012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旱优1 13号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节水抗旱、高产优质、便于轻型栽培等特点,可在长江流域作中稻和华南大部分地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国杂交水稻品种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种植长势和产量表现,为中国杂交水稻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旱季(1~4月),将3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早优362、特优362和桂源优362)与当地水稻品种(Senpidao)种植于柬埔寨马德望省,测定比较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不同水稻品种株高间差异显著。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株高均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Senpidao),但分蘖数较低。中国杂交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和穗长也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特优362的每穗粒数最多,桂源优362的穗最长。早优362的千粒重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特优362和桂源优362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此外,每穗粒数、穗长和产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中国杂交水稻适合在柬埔寨种植,旱季在马德望省的Toul Samrong土壤种植可比当地品种增产23%~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为提高广西优质稻的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方法]2007~2008年对广西优质组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的黄华占分离植株进行两年4代系统选育后,2009~2010年进行品比试验,2011~2012年参加广西优质稻常规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观察其综合性状表现.[结果]优质稻新品种玉丝6号生育期早造127.5 d左右,晚造117.0 d左右,株高109.1 cm,穗长22.8 cm,每穗总粒数155.9粒,结实率73.5%,千粒重23.6 g.2010年早造、晚造分别进行品比试验,玉丝6号产量最高,分别为7449.00和7599.00 kg/ha,分别比对照柳沙油占202增产11.20%和8.10%.2011、2012年参加广西常规优质稻组区试,平均产量为7393.05和6630.00 kg/ha,分别比柳沙油占202增产2.05%和9.09%.玉丝6号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分蘖力强和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13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优质稻品种玉丝6号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适宜在桂南、桂中和气候相似的华南双季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早造在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开展特优233"种三产四"百亩连片高产栽培示范。项目结合当地的土壤肥力,以纯N为计算单位,采用前期施纯N肥占60%、中期30%、后期10%的"631"高产栽培技术,特优233平均产量达10.32t/ha,比对照特优5058增产2.80t/ha,增产37.16%,达到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目标产量,示范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