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用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IBV-D971毒株接种1日龄SPF鸡,可引起60%死亡。该毒在SPF鸡体传2代后,接种1日龄SPF鸡,可引起100%死亡。对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主要的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胃壁增厚,乳头消失或乳扁平,乳头顶部凹陷坏死,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浓度的鸽新城疫病毒(NDV)PB9601株在不同日龄的鸡胚上繁殖,观察鸡胚的死亡时间、尿囊液的收获量,并分别测定尿囊液中HA滴度和ELD50值,比较结果表明,以1:500稀释液0.1ml接种9日龄SPF鸡胚或1:100稀释液0.1ml接种10日龄胚产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鹅源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鹅源新城疫病毒BY株人工感染25日龄雏鸡,同时用鸡新城疫病毒标准强毒F48E8株作为攻毒对照,观察2株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2株病毒都可致试验鸡100%发病和死亡。BY组鸡于感染后51h出现症状,发病后48h全部死亡,主要大体病变为喉头严重出血、腺胃乳头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轻微出血、肠道黏膜局灶性出血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内的细胞显著变性、坏死及出血等;F48E8组鸡于感染后72h出现症状,发病后36h感染鸡全部死亡,所表现的病理变化与BY组鸡相似,但腺胃和肠道的出血病变比BY组鸡显著。  相似文献   

4.
取某大型肉鸡场疑似新城疫的病死鸡的脑组织和泄殖腔粘膜病料,接种于10日龄左右SPF鸡胚,记录其死亡时间和HA滴度,并取其尿囊液进行1日龄SPF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测定。结果,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在48h左右,其ICPI为1.51,对照于中监所标准强毒株为1.36。其尿囊液HA效价在2.9左右,并可被标准阳性血清阻断,血凝完全被抑制。以琼扩试验排除了禽流感,证明该鸡场发病为新城疫强毒所致。即急性典型新城疫,可发生于免疫过的肉鸡群。  相似文献   

5.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某鸡场发生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病变的病鸡群中分离获得了 1株具有冠状病毒特性的病毒。该分离毒株在电镜下可见到直径为 80~ 14 0 n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血凝活性 ,经1%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 ,其血凝活性可被传染性支气管炎部分毒株的阳性血清所抑制 ;经 SPF鸡胚传代时 ,可使胚胎发生规律性死亡 ,胚体卷缩 ,呈现明显的侏儒胚特征 ;接种于 10日龄 SPF雏鸡 ,从具有相似病变特征的病鸡腺胃组织中可再分离到该病毒。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部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阳性血清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据此 ,确定该分离株为可导致鸡腺胃肿大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用具有腺胃肿大病变的病鸡脏器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用传代鸡胚尿囊液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 ,可使鸡获得较好的免疫力 ,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将病料以尿囊腔途径接种9-11日龄的SPF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价检测,当血凝滴度达1:16以上时。确定病毒分离为阳性。若初次传代获得的尿囊液未检测到血凝性,需再盲传两代.若仍未检测到血凝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若被AIV标准阳性血清抑制,  相似文献   

7.
毕赤酵母表达鸡α-干扰素经纯化后,以50000U、5000U和500U分别与200ELD50新城疫病毒疫苗株LaSota和中等毒力Q株等量混合,接种9~10日龄SPF鸡胚,记录鸡胚死亡情况并测定尿囊液HA效价,结果表明,高浓度重组干扰素可使病毒致死鸡胚时间延长,并使Q株在尿囊液中的HA效价下降2~3个滴度。  相似文献   

8.
1 病原学检测 将病料以尿囊腔途径接种于9~11日龄的SPF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价检测,当血凝滴度达1:16以上时,确定病毒分离为阳性。若初次传代获得的尿囊液未检测到血凝性,需再盲传2代。若仍未检测到血凝性则认为病毒分离阴性。  相似文献   

9.
用某鸡场发生减蛋综合征病鸡的输卵管组织接种10-12日龄鸭胚盲传,分离到一株EDS-76·EXK2病毒。自第3代起至第10代,均从鸭胚尿囊液中检出血凝素,凝集鸡红细胞的特性可被EDS-76阳性血清所抑制。鸭胚分离毒不能凝集免红细胞。应用第3和第4代鸭胚尿囊液混合毒经口腔、鼻腔和眼途径人工感染健康产蛋鸡,成功地复制了EDS-76。攻毒后35天内11只试验鸡的总产蛋数无明显变化,产蛋率为85~94%,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某鸡场 5 0~ 60日龄鸡发生一种以腺胃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烈性传染性疾病 ,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极度消瘦 ,并伴有轻度的呼吸症状。主要剖解变化为腺胃肿大如球状 ,腺胃壁增厚 ,脾脏肿大。无菌采取病料肝、肺、脾 ,经处理后接种鸡胚。感染鸡胚尿囊液经10 g/L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的红细胞 ,用多个血清型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单克隆抗体混合物作琼脂扩散试验 ,出现清晰的沉淀线 ,将尿囊液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未出现细胞病变。综上所述 ,初步诊断为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1.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株H95提纯样品经SDS-PAGE和Westernbloting,证明H95株单抗DE7和M41株单抗6DH8均能识别H95株54000蛋白多肽。采用单抗、多抗介导间接ELISA试验表明,H95毒株能与抗IBVM41N蛋白单抗6DH8和IBVM蛋白单抗MC发生反应,也能与抗M41、Gray、Holte、T、H52、N115和分离株C9001、DLZ9111的多抗血清反应,同时抗H95株的4株单抗、多抗血清也能与上述毒株反应。卵磷脂酶C处理的H95株的血凝活性能被相应的H95株的单克隆抗体和高免血清所抑制,也能被M41单抗和高免血清所抑制。通过RT-PCR获得了H95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经Southernbloting和IBV的S探针检测呈阳性。  相似文献   

12.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3.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1995年以来在江苏一些县市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蛋鸡群发生的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其主要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显著肿大,小肠充血、出血和炎症;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充血、出血、炎性水肿和浅层坏死,小肠粘膜急性炎症变化,肝、心、肾等实质细胞变性以至局灶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腺胃炎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泰安地区的腺胃炎病鸡群中分离到TA毒株,在SPF鸡胚稳定传至第6代,病毒具有致鸡胚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致胚胎病变特征。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提纯的病毒经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80 nm~160 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典型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无直接血凝性,但经10 g/L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对病毒进行了ELD50测定、对NDV的干扰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均呈现冠状病毒的特性和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一例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7年9月,郑州某鸡场发生一起疑似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将分离毒株接种20日龄肉鸡,于接种后第4 d出现精神不振、拉稀,第6 d出现死亡。分离病毒可致死部分鸡胚及产生卷曲胚,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经1 %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6.
通过病毒形态学观察、血凝试验、病毒干扰实验、动物回归实验等分离鉴定了1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毒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BJ0903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某养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肾脏和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SPF鸡胚连续传代、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初步确定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BJ0903株。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D971p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传染性支气管炎(嗜腺胃型)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IBV-D971p弱毒株。用该毒株制备活疫苗,经安全、效力等试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和安全性,能有效的预防腺胃型、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腺胃病病原T95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某疫区的鸡腺胃病鸡群中分离到T95毒株,在SPF鸡胚稳定传代至8代,具有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T95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提纯的病毒液经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80 ̄160nm,有囊膜,表面具纤突,呈典型冠状病毒形态。病毒对热和氯仿敏感,耐酸,能抵抗1%胰酶,无直接血凝性,但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结鸡红细胞。经单抗介导的ELISA检测,T95株与IBV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凝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家兔A型魏氏梭菌培养液处理的6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方阵试验分别与人O型红细胞及羊、猪、兔、鸡、鸭、鹌鹑、麻雀、小鼠等8种动物的红细胞作血凝试验,结果证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_(120)株和M_(41)株均能凝集人O型以及羊、猪、兔、鸡、鸭、鹌鹑、小鼠的红细胞,而不能凝集麻雀的红细胞;GIBV株和Connecticut株能凝集人O型以及免、鸡、鹌鹑、麻雀的红细胞,而不能凝集猪、羊、鸭、小鼠的红细胞;Gray株能凝集兔、鸡、鹤鹑的红细胞,不能凝集人O型以及猪、羊、鸭、麻雀、小鼠的红细胞;而经家兔A型魏氏梭菌培养液处理的T株和未经处理的6株病毒对人O型以及8种动物的红细胞都没有凝集性。试验还证明,M_(41)株和H_(120)株对人O型及8种动物的血凝活性水平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