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点滴法测定了吡虫啉、噻虫嗪、醚菊酯及其混配对贵州3个县(黄平、开阳、桐梓)褐飞虱三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交互测定法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的优选配方.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和醚菊酯对3县稻飞虱的LD50范围分别为0.00125~0.00175、0.00135~0.00169、0.01739~0.01850 μg/头;与敏感品系相比,褐飞虱对吡虫啉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19.9~24.9倍),而对醚菊酯仍表现出敏感性.吡虫啉与醚菊酯和噻虫嗪与醚菊酯有效成分分别以1∶5和1∶7混配时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66.93~198.23和174.29~188.74,其结果可为防治褐飞虱药剂汰选、混配用药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4.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用70%吡虫啉WG等8种药剂对晚稻褐飞虱进行了药效示范,结果表明,20%呋虫胺、25%吡蚜酮·醚菊酯2种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持效期达20d以上;25%噻嗪酮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差.大面积防治时,可以选用除噻嗪酮外的其他7种药剂用于防治褐飞虱,并且注意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目前宁乡白背飞虱对常用化学药剂的敏感性,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宁乡白背飞虱若虫对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生长调节剂(噻嗪酮)、吡啶杂环类(吡蚜酮)和有机磷类(毒死蜱)7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烟碱类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的敏感性优于生长调节剂、吡啶杂环类和有机磷类,7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虫啉呋虫胺吡蚜酮毒死蜱噻嗪酮,其中敏感性最好的噻虫嗪,对白背飞虱LC_(50)为0.217 5 mg/L,噻嗪酮敏感性最差,LC_(50)为1.476 0 mg/L。  相似文献   

7.
6种杀虫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10%烯啶虫胺水剂、10%醚菊酯悬浮剂、25%吡蚜酮悬浮剂4种药剂防效较高,可以作为田间防治稻飞虱,特别是褐飞虱的药剂使用,建议进行交换轮替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药剂使用,不能用于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使用次数,建议1季水稻用1次。  相似文献   

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醚菊酯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持效期长,药后7 d,20%醚菊酯乳油35-55 ml/667m2对褐飞虱3龄以上若虫的防治效果为75.22%~86.15%,优于对照药剂吡虫啉和噻嗪酮;推荐剂量醚菊酯9~11 g a.i./667m2,用水量不低于50 kg/667m2,喷药时力求均匀周到.不同剂量醚菊酯对狼蛛、微蛛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中对狼蛛的影响最大,对球腹蛛较安全,建议醚菊酯应与其他选择性药剂复配或混配使用,以充分发挥稻田捕食性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吡虫啉等6种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绿盲蝽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吡虫啉、氟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硫克百威、马拉硫磷和辛硫磷6种杀虫剂对河北省不同地区绿盲蝽种群的室内毒力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腈对河北省绿盲蝽毒力最高,高效氯氟氰菊酯和丁硫克百威次之,马拉硫磷、辛硫磷和吡虫啉毒力较低;河北省不同地区绿盲蝽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较小,其中保定地区绿盲蝽种群对各药剂的敏感性最高。攀  相似文献   

10.
新药剂环氧虫啶对稻飞虱的杀虫活性和田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稻飞虱控制药剂种类,延缓害虫对当前生产上常用药剂抗药性的产生,本文对由华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环氧虫啶进行了室内活性和田间控害效果研究。利用浸苗法比较了环氧虫啶与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等其它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作用活性,并评价了上述药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4种烟碱类药剂中,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室内活性以环氧虫啶最高,其次分别为烯啶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其中25%环氧虫啶可湿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显著高于烯啶虫胺,吡虫啉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低于其它药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活性表现与对褐飞虱不同,几种药剂中吡虫啉活性最高,其次为噻虫嗪、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其中吡虫啉的活性显著高于其它3种药剂,噻虫嗪的活性显著高于环氧虫啶和烯啶虫胺,后两者活性相当。在田间以白背飞虱发生为主时进行了控害效果评价,发现环氧虫啶对以白背飞虱为主的稻飞虱田间控害效果不突出,和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相当,其可作为一种防治褐飞虱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相似文献   

13.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采用稻秆浸渍接虫法,测定了福建省3个地区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进行抗性分析,在仙游县晚稻田褐飞虱初孵若虫始盛期,采用喷雾法对6种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个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随着虫龄的增加而降低;烯啶虫胺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若虫均表现出最高的毒...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7种杀虫剂防治烟蚜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对烟蚜防治效果好的杀虫剂。[方法]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为评价指标,在田间对3%啶虫脒EC、5%吡虫啉EC、24%灭多威AS、0.5%苦参碱AS、灭蚜宁DP、25%噻虫嗪WG和40%氧乐果EC 7种药剂防治烟蚜进行了筛选试验,清水为对照。[结果]7种药剂中,以5%吡虫啉EC 750 g/hm2对烟蚜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5、7 d对烟蚜校正防效均超过90%,与除3%啶虫脒EC500 g/hm2外的其余药剂校正防效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3%啶虫脒EC 500 g/hm2防效次之,药后5、7 d防效与0.5%苦参碱AS 1 250g/hm2、40%氧乐果EC 937.5 g/hm2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5%吡虫啉EC与3%啶虫脒EC用于防治烟蚜速效性强,持效期长,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氧乐果的防效,是防治烟蚜的理想药剂,且对烟株安全,可在烟草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氮酮对杀虫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杀虫剂中加入氮酮,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室内生测结果表明,以粘虫为试虫,氮酮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丙溴磷、甲基对硫磷、毒死蜱无增效作用,对敌百虫具有明显拮抗作用;以麦蚜为试虫,氮酮对吡虫啉无增效作用,对啶虫脒增效作用明显;以棉蚜为试虫,氮酮对吡虫啉和啶虫脒都有增效作用。防治棉蚜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使用质量浓度为10,16.7,25mg/L的2.5%高渗吡虫啉乳油与使用质量浓度为33.3mg/L的5%吡虫啉乳油防效相当,结合室内生测结果,初步认为加入氮酮对2.5%高渗吡虫啉乳油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化检测法(酶快速检测)和生物检测法(敏感家蝇检测)检测分析了球孢白僵菌孢子悬乳剂、孢子悬乳剂与1%(W/V)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剂(EM1)、孢子悬乳剂与3%(W/V)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混配剂(E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在田间甘蓝叶片上的残留。抑制率检测结果表明,纯菌剂处理后的抑制率低于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化学农药的抑制率。敏感家蝇法检测结果表明,纯菌剂、混配剂I(EM1)饲喂后家蝇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但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灭多威乳油、50%抗蚜威、3%(W/V)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混配剂II(EM2)饲喂后家蝇的累积死亡率则略高于其纯菌剂。因此,在菌药混用中,低剂量药剂的加入对残留的影响不明显,而高剂量的化学农药的加入则会引起残留的出现。由此表明,球孢白僵菌孢子乳悬剂及其与低剂量的吡虫啉混配剂在蔬菜上无残留现象存在,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吡虫啉是第一个新烟碱类杀虫剂,于1991年面市。吡虫啉对防治同翅目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和部分鞘翅目害虫(甲虫)及其抗性种群有特效。但随着吡虫啉的大量应用,很多害虫产生了抗药性问题。就同翅目害虫对吡虫啉的抗性发生概况、交互抗性、抗性机理以及抗性治理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