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席雪琴  崔玉萍 《种子科技》2023,(10):136-138
食用菌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但存在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国内外日光温室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果,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用菌栽培日光温室终端控制技术,将推进食用菌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信息化,有效解决食用菌栽培“光、温、水、气、肥”等精准管理问题,提高食用菌的产量与质量。基于此,文章概述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日光温室栽培现状,旨在为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食用菌的固体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现阶段中国固体有机废弃物利用现状出发,结合食用菌自身生长特性以及目前国内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食用菌在固体有机废弃物利用中的可行性、便利性和高效性。从食用菌对动植物生产中废弃物的利用、生物转化率的高低、菌体蛋白生产的高效性以及生产食用菌后菌渣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证实了食用菌生产能够实现生物链中生物质的多层级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3.
甘蔗渣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渣是重要的生物质原料。综述了最近20年来中外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涉及反刍动物饲料开发、食用菌栽培、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学气化、生物学液化、热化学液化,气化和通过费托反应合成烃类的间接液化、高性能吸附材料开发、绿色制浆及其木质素高值化利用、高密度纤维板的生产等广泛领域,最后对甘蔗渣热化学炼制的技术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摘 要:甘蔗渣是重要的生物质原料。综述最近20年来中外甘蔗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涉及反刍动物饲料开发、食用菌栽培、功能食品开发、生物学气化、生物学液化、热化学液化,气化和通过费托反应合成烃类的间接液化、高性能吸附材料开发、绿色制浆及其木质素高值化利用、高密度纤维板的生产等广泛领域,最后对甘蔗渣热化学炼制的技术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近几年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伴随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大量的废弃修剪枝条,主要的处理方式以焚烧为主。本文主要阐述了西北地区利用苹果废弃枝条栽培食用菌及其绿色循环利用现状,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出策。  相似文献   

6.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生物学效率相对较低、新型氮源研究少、机理探讨少、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系统深入分析、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工艺尚未确立等,并对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笔者提出,食用菌栽培基质的研究重心应从传统的可行性研究、配方筛选、成分分析,转向新型基质适宜食用菌生长的作用机理、菌株筛选、食用菌的营养品质、食品安全、新型基质菌糠的再利用,以及工厂化生产的栽培工艺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山西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措施,为加快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模式剖析——以成都市金堂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玲  姜庆  王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94-99
为了优化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拓宽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渠道和区域,笔者基于对金堂县食用菌菌渣处理现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金堂县食用菌菌渣循环利模式归纳为配料循环、饲料循环、肥料循环、燃料循环等4种模式;总结出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总模式,并指出其存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集约化处理力度不强、处理不当引起二次污染、栽培农户循环意识淡薄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菌渣循环利用宣传、提供科技后勤保障、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扶持龙头企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维钧  姚安学  徐彦军 《种子》2006,25(5):48-49
从食用菌的市场背景、贵州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条件等角度,调查了贵州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食用菌产业走上规模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丰伟 《科学种养》2013,(11):55-55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用菌栽培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的途径之一。但是,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多食用菌栽培后的菌糠,这些菌糠大多被菇农随意丢弃,形成新的农业废弃物污染。研究表明,食用菌的废弃培养料可以再次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11.
笔者分析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特点与产业优势,认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以及政策条件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全省食用菌规模逐渐扩大,品牌效应凸显。进一步总结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即缺乏行业规范,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行业人才匮乏。继而提出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建议,即加大食用菌产业的开发程度,加强科技支撑及专业人才培养,政府统筹,建立行业标准,重视菌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实现本省食用菌产业的后发赶超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之一,而食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为加快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当前甘蔗产业发展的现状,从品种选育、土壤改良、高效栽培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4项建议。(1)加强甘蔗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利用,选育高产、高糖、抗病、宿根年限长和适宜机收的突破性品种;(2)加强蔗区深度宜机化改造、提高蔗区耕地质量;(3)加强甘蔗产业提质增效整装技术的研发、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4)加强蔗糖产业的保护、扶持及相关政策支持。本研究将为促进糖料产业生产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糖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以肉桂作为栽培料的珍稀食用菌食药用价值,对基于肉桂木栽培料和普通栽培料的‘香魏蘑’、‘榆黄蘑’多糖分别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采用ORAC法对食用菌多糖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动物试验对肉桂食用菌多糖的降血糖作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以及不同栽培料生产的食用菌之间多糖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普通‘香魏蘑’和肉桂‘香魏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16.89%和14.44%,普通‘榆黄蘑’和肉桂‘榆黄蘑’的多糖含量分别为4.22%和5.95%。‘榆黄蘑’多糖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香魏蘑’多糖,而2个品种肉桂食用菌多糖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该品种普通食用菌多糖;肉桂‘香魏蘑’和肉桂‘榆黄蘑’多糖高剂量组均可显著改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低剂量组对小鼠的糖尿病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各实验组疗效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强。在相同实验浓度下,肉桂‘榆黄蘑’多糖的降血糖效果优于肉桂‘香魏蘑’多糖。由此可知,肉桂‘香魏蘑’与肉桂‘榆黄蘑’多糖含量较高,且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与降血糖功效。本实验结果可为肉桂木资源、‘香魏蘑’和‘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木薯是广西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用途很广,经济价值较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蔗糖业生产遭受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木薯生产将成为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广西气候、土壤适于木薯生长,木薯生产具有明显的自然优势,木薯耐旱耐瘠,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广西木薯年种植面积23~28万hm2,占全国木薯种植总面积的60%,然而,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是加工业发展滞后,木薯品种单一、老化,生产布局不甚合理、栽培管理粗放等;因此,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木薯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业,提高木薯生产的经济效益,选育、推广高产高粉木薯良种,改进木薯栽培技术,建立健全木薯种植、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科学处理木薯加工“三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当地食用菌采摘户和经营者获取第一手数据,分析了当地食用菌的采摘和销售现状、物流模式及采后处理情况。调研发现,林芝地区的野生食用菌主要通过采摘户自发采摘,一般采取现摘现卖,物流半径短、物流模式单一、采后处理简单,产业处于初级阶段。根据调研结果,就林芝地区食用菌产业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索无花果枝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作用,为种植业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产业中的应用开拓新途径。通过研究无花果枝营养成分、浸出液和在培养料中的添加量分析无花果枝屑对秀珍菇和猴头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添加量。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无花果枝屑会显著降低培养料的碳氮比。无花果枝屑浸出液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无花果枝屑添加到培养料中会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添加无花果枝屑能使秀珍菇提早现蕾,延长猴头菇采收时间,增加2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添加50%无花果枝屑栽培秀珍菇、添加28%无花果枝屑栽培猴头菇,能提高2种食用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苎麻是我国特色纤维作物,收获纤维后留下的副产物主要有麻叶、麻皮和麻骨。这些副产物可以用作食用菌栽培基质。综述了副产物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介绍了成龄苎麻园套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展望了苎麻的多用途前景。这些研究可拓宽苎麻产业发展空间,为苎麻多功能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旨在通过验证食用菌菌渣做为育苗基质用于替代不可再生的草炭资源的可行性,促进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A(商用育苗基质)、B(草炭:优质黄土:珍珠岩=1:1:1)、C(食用菌菌渣:珍珠岩:优质黄土=1:1:1)、D(食用菌菌渣:优质黄土:珍珠岩:复合肥=1:1:1:0.005)、E(优质黄土:火土灰=1:1)等五种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分别采用穴盘、漂浮及潮汐式育苗三种方式对辣椒出苗率、幼苗株高和茎粗、幼苗的整齐度、幼苗的真叶数、幼苗的根冠鲜重比、壮苗指数及定植后缓苗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结果表明育苗基质A效果最为理想。除基质E外,其余基质均可满足生产需求。基质C、D与基质B差异不显著,但存在管理较繁复问题。育苗基质E在出苗率及壮苗指数与其他育苗基质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育苗方式对比,潮汐式育苗整体优于另两种育苗方式,漂浮育苗存在定植后缓苗期较长,育苗期间存在部分黄化现象,穴盘育苗相较于漂浮和潮汐育苗具有单位面积播种株数少,株间差异较大,同时存在管理较为繁复问题。[结论]食用菌菌渣用作育苗基质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