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晓  白阳明 《福建茶叶》2022,(2):278-280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推广茶文化首要是做好茶叶名称外宣翻译.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出发,梳理了当前茶名外宣翻译的问题,即茶名翻译标准不统一、茶名翻译中的错译漏译问题和缺乏茶名外宣翻译专业团队,并尝试给出了两种解决对策:培养专业研究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团队和根据茶叶命名依据进行分类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茶叶产业经营发展机制不断全面,如今整个茶文化体系不仅日益成熟,尤其是世界各地区形成了茶文化机制的深度融合。结合翻译目的论理念的应用,能够为我国茶文化体系的精准外宣翻译活动开展提供有效帮助。本文拟从当前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活动的开展状况分析入手,结合整个外宣翻译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通过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从而探究融入目的论开展我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外宣,翻译是关键,然而我国茶文化术语翻译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重点探讨通过注重读者关照和文化因素、建立统一规范、开展茶文化专题翻译教学等措施,来解决茶文化术语翻译的不规范问题,促进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陈凡 《福建茶叶》2016,(2):213-214
茶名外宣翻译主要是为了让外国人士及爱茶人士对中国茶叶、茶文化及中国文化进行了解,但由于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英译时对茶叶的命名无法统一,茶名外宣翻译中还存在着音同意不同上的本质差别,甚至出现一茶多名的翻译状况,这在对外宣传上造成很多误解。茶名外宣翻译需译者在翻译时掌握灵活的翻译技巧,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为发扬茶文化和进行茶名外宣翻译找到了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分析目前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所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根据多维转换原则,从译者角度出发,提出适合的翻译方法,最终达到理想的外宣效果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适应了翻译实践不断创新的现实需要,也为当前翻译实践行为开展提供了新的多维度研究方式,有力推动英语翻译实践创新。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随着茶文化不断推广、完善,如今茶文化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究适合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模式,就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内涵为研究基础,以茶文化外宣翻译为主要研究内容,综合分析茶文化外宣翻译模式,旨在为扩大茶文化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日益提升,对外宣传也将随之增加。所以应该将茶文化翻译置身在对外宣传翻译的大视野,茶文化只是外宣翻译的媒介和手段,因此应该将其进行正确的翻译和处理,使之成为承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媒介。正是基于,外宣翻译茶文化便引入了信息论的思维和方法,将茶文化中不适合外宣翻译的内容和要素进行剔除和增减,进而达到了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双重价值。这不仅是中国外宣翻译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与信息论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名外宣翻译在茶文化"走出去"中为国外读者了解茶叶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奠定基础。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命名方式不统一。在茶名外宣翻译中存在一茶多名、茶名歧义等问题,这就要求译者熟悉茶文化并以目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为目的,统一茶文化用语。基于此,本文对茶名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灵活选择翻译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中,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导致翻译工作经常出现疏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合作中一直备受重视。在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中,文化差异和审美习惯都受到翻译工作的重视,其中每个具体部分也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结合国家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的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这种科学合理的翻译方式在我国文化外宣中一直被推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茶叶历史悠久,种类非常多。茶叶的名称是一张名片,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茶叶,首先从名称开始。目前,随着茶叶的不断发展,茶文化变的越来越成熟,尤其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外宣翻译活动为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提供了助推作用。茶名外宣翻译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提供了基础,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提供了一定途径,推动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在目的论视阈下,中国茶名外宣增进了中外的交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的茶叶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茶名外宣翻译包括了茶的本质、茶名的意义以及同音茶不同性质的翻译,还有一种茶多种翻译方式和方法,这些问题都需要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加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学习,全面将茶的差异进行表达,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翻译,通过完善的茶名翻译找到合适的翻译规范,将同一品类的茶在市场上的翻译达到统一,提升茶叶在国际视野下的形象,扩大茶叶在世界的影响范围。本文主要从茶文化的外宣方式进行展开,结合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内涵,讨论了中国茶名外宣的一些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策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的外宣翻译有必要体现出地方特色,走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互相融合的外宣翻译既可以增强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活力,又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凝聚合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如何抓住新形势、贴近新要求、完善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并以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是当前茶文化相关单位的工作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茶文化外宣英译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而后指出当前英译工作中存在的错译、人才短缺、翻译不连贯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促进茶文化外宣英译工作的系统化发展,实现以茶文化传播推进传统文化弘扬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世界通过外宣资料翻译全面了解中国,当今世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中国的茶文化,近些年来国外形成了一种品茶热潮,这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对茶文化进行外宣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茶艺文化的重要渠道。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对茶建立跨文化新视角,借助外宣翻译可以更好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茶文化。在外宣翻译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迫切需要采取一些合理的翻译技巧与策略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水平,向世界人民展示茶文化中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目的论视域,在我国茶名外宣活动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也让世界对我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推动我国茶文化向世界发展,但是在开展茶名外宣翻译工作时,对于茶名的翻译还有着许多问题,比如出现一种茶进行多种形式的翻译,这一现象,要求相关翻译者应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将其外宣翻译进行统一规范,从而更好地传播我国茶文化。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探究,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前世界交流日益紧密,如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新常态。茶文化外宣资料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内容,其在宣传过程中,无论是其资料内容,还是其语法结构,都有着自身特点。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翻译效果,就必须从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探究适合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的具体思路。本文拟从文本类型理论的具体内涵认知分析入手,结合外宣翻译的具体特点,依据茶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的具体功能价值,进而探究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开展的具体策略和要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茶叶国际贸易出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而为了确保在我国茶叶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品牌推广和销售工作,茶文化的外宣资料的英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立足于对现代翻译相关理论的阐述,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在中国和英国的茶企业在进行茶文化宣传资料编写时的一些异同。在此基础上,笔者探索了目的论指导下的茶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茶名外宣翻译,是为了促进我国茶叶经济贸易,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茶名外宣翻译对策,应该以外宣翻译目的出发,并以双方利益为重,不断优化茶名外宣翻译的研究对策。本文以功能理论视角下,对茶名外宣翻译对策进行几点具体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当代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文化自信视域下做好我国茶文化的外宣工作,有利于提高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动经济,文化多方位发展。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从文化视角出发,分析文化在外宣翻译中的影响力,从两方面探讨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模式:一是茶文化动漫MTV广告;二是中国茶文化英文纪录片。借助可视性、观赏性的方式让中国茶文化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离不开好的茶名外宣翻译,茶名承载着的已不仅仅是它原本的内涵,还多了一份背后的文化意蕴。但是我国茶种繁多、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中国传统文化的涉及面广,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将结合德国的功能目的论对茶名外宣翻译过程进行研究,探讨茶名外宣翻译的要求、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就关联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说明,接着就当前国内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茶文化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