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前期分离出1 261株五指山放线菌分离菌株中随机挑选出511株菌株进行抗辣椒疫霉菌和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小种平板抑菌活性筛选,筛选出84株对辣椒疫霉菌有拮抗活性和113株对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有拮抗活性.并对这些活性菌株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2/3活性菌株分布在采样路线Ⅲ土样中,1/2活性菌株分布在海拔高度1 000 m以下.  相似文献   

2.
疫病是当前危害辣椒日光温室栽培的最主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在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但以成株期受害为重。通过综合防治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辣椒疫病的发生,使日光温室栽培的辣椒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3.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辣椒疫病病土和病株上分离鉴定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得到11个致病性和11个非致病性菌株。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其中3个非致病性菌株与致病性菌株聚为1个组。ITS序列分析发现,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是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致病性的高,这说明致病性菌株可能是单系群起源。此外,在辣椒疫霉菌的遗传表型和地理来源方面,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表明辣椒疫霉菌的起源并不单独依赖其地理来源。  相似文献   

4.
疫病是当前危害辣椒的最主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可谓是一种毁灭性病害。通过近几年对沿江地区露地辣椒全生育期受该病危害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主要危害辣椒的根、茎、枝叶和果实部分,一旦发生,会很快引起大面积死株,一般田块死株率达30%~40%,发病严重的可达80%以上,直至全部毁灭。该病在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为重。  相似文献   

5.
从辣椒果实胎座中分离出60株内生细菌,平皿对峙培养发现13株细菌对辣椒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拮抗作用,其中6株对白绢病抑制率较高的生防菌对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和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病原菌也有抑菌活性。16Sr 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42和T44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YZ12、G241、T151、T442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以单一菌株或菌株复配进行盆栽试验,结果 G241和T443复配后对辣椒白绢病的防效达到88.41%,高于单一菌株G241(29.14%)和T443(38.16%)的防效。  相似文献   

6.
辣椒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涛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49-149,152
在辣椒生产中,辣椒病害是制约其产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严重影响着辣椒品质,因此要改善辣椒品质、提高产量,就必须掌握辣椒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总结了辣椒主要病害防治技术,包括辣椒苗期、成株期的主要病害防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率20%~30%,重病区达50%以上,甚至造成毁灭性危害。 一、症状特点 苗期和成株期的各器官均可受害。保护地栽培的首先为害茎基部;露地栽培的在雨季病害流行,危害茎、叶和果实。 幼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水浸状软腐倒状。病部呈暗绿色。成株期根部受害后变成黑褐色,整株枯萎死亡;茎部多在分叉处发病,有的在茎基部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后变成黑褐  相似文献   

8.
我县辣椒南于集中连片、连年种植,成株期的萎蔫死蔸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辣椒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辣椒病害种类很多,按生育阶段可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有:碎倒病、立枯病、灰霉病;成株期病害有:疫病、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病毒病等。辣椒的虫害根据辣椒植株上危害部位可分为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地上害虫有烟青虫、马铃薯飘虫、斜纹夜蛾等,地下害虫有小地老虎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个组群,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gloeosporioides和C.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acutatum为292 bp,C.capsici为685 bp,C.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结论】研究建立的NIS1-PCR-RFLP标记系统可简便、直观地区分不同辣椒炭疽病菌的差异,有望发展成为真菌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田间辣椒炭疽病菌种群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1.
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世界上70%—80%的植物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几丁质是病原真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一种典型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当植物受到病原真菌入侵,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能够直接与几丁质及其寡糖相互作用并触发植物的免疫反应。近几年,随着植物几丁质受体的成功鉴定,其与几丁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几丁质触发植物免疫的分子机理被广泛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了较全面、系统地反应几丁质触发免疫研究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笔者就植物对几丁质的识别机制、信号转导以及病原真菌对几丁质触发的免疫反应的抑制机制这3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 1997~ 1999年间对广州地区天南星科观赏植物真菌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所鉴定的 3个新真菌病害 :苞叶芋 (Spathiphyllumkochii)褐腐病、龟背竹 (Monsteradeliciosa)锈病和千年键 (Homalomenaocculta)褐斑病 ,其病原真菌分别为苞叶芋帚梗柱孢霉 (CylindrocladiumspathiphylliSchoultiesetal.)、Pucciniapaullulaf.sp .monsteraeH .Sydow&P .Sydow和一种拟茎点霉 (Phomopsissp .) .同时列出广州地区天南星科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名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985年至1986年期间作者对乌鲁木齐市主要公园、花坛、温室、苗圃、植物园、行道等16个地点园林植物病害的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共采集病害标本300余号,经整理,鉴定共计193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33种,细菌病害4种,病毒病5种,类菌质体病6种,生理病害13种,寄生植物32种(按寄主统计),我国新记录2种,矮牵牛白粉病(Erysiphe sp.)与柳丛枝病(MLO),新疆新记录1属(Pestalotia)及24种。文中对乌鲁木齐市主要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程度及发病条件等作了简介,为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信息和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4.
洛阳牡丹、芍药4种真菌性病害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洛阳牡丹、芍药种植园圃,记述了牡丹的2种真菌性病害(牡丹灰霉病和牡丹黄斑病)和芍药的2种真菌性病害(芍药红斑病和芍药拟盘多毛孢褐斑病)。根据形态学特征,4种真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t Fr.)、斑点叶点霉(Phyllostica commonsii Ell.et Ev.)、芍药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多毛粘质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langloisii(Guba)P.L.Zhu]。  相似文献   

15.
植物病原真菌分子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真菌病害分子诊断技术的种类、特点、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建立一种快捷准确的植物真菌病害分子诊断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花生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历年资料统计,我国花生侵染性病害有24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7种、病毒性病害4种,以及细菌性病害、线虫病害、植原体病害各1种。介绍了我国11种花生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以及防治措施,并列出了其它次要花生病害的病原、症状特点,为花生病害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香蕉叶斑病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为香蕉叶斑病的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6~10月,对南宁市金陵镇第1年生香蕉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随机抽样,检测单个病斑的病原菌,并分析每个时期病原菌的种群结构。【结果】南宁市金陵镇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9种,主要病原为香蕉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其独立侵染的检出率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峰(8月15日)达88.8%;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两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与单一病原相反;除Alternaria musae和Pestalotiopsis menezesiana外,其他7种病原之间可共同侵染香蕉;Cordana musae的总检出率呈振幅式上升,最高检出率达92.8%。【结论】季节变化是影响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种群结构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Cordana musae是田间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建议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针对由Cordana musae引起的灰纹病。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宿迁学院内主要园林绿化植物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病原鉴定。结果表明,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较多;斑点病、腐烂病和白粉病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发生严重;月季黑斑病、月季白粉病、大叶黄杨白粉病、紫薇白粉病等病害为害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9.
真菌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占全部植物病害的三分之二,建立快速、准确的植物真菌病害早期检测技术是解决植物病原真菌预测预报难题、防止病害大面积暴发和流行的关键.笔者综述了常用植物病原真菌早期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炭疽菌荧光定量PCR早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橡胶树炭疽病预测预报模型构建中的应...  相似文献   

20.
开展罗汉松叶部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与鉴定,为罗汉松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罗汉松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通过结合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将罗汉松的这3种病害分别鉴定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叶尖枯病(Pestalotiopsis virgatula)及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由A.alternata引起的叶枯病和P.virgatula引起的叶尖枯病为首次报道的罗汉松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