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常规方法对同一海拔高度不同发育期牦牛几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随着牦牛年龄的增长血液中Hb含量、HCT值逐渐增加,而RBC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即随年龄的增长Hb、HCT与RBC的变化呈负相关;心肌和骨骼肌Mb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心肌中Mb含量均显著高于骨骼肌,差异显著(P<0.05)。结论:牦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加血液中Hb、HCT和骨骼肌、心肌中Mb含量增强机体有氧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育期黄牛有氧和无氧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方法对平原地区不同发育期黄牛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指标进行测定。结果:随着黄牛年龄的增长,血液中Hb及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心肌Mb含量显著高于骨骼肌,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Hct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骨骼肌、心肌组织及线粒体LDH活性在黄牛年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血清中LDH活性高于组织和线粒体,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黄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加血液中Hb和心肌、骨骼肌中Mb含量来增强机体的有氧代谢机制,而无氧代谢机制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血清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关系,采用硝酸还原法分别测定1日龄、1月龄、6月龄和成年牦牛4个年龄组血清和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组织中NO的含量。结果:1日龄犊牦牛血清中NO含量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犊牦牛组织中NO含量显著低于血清中含量,差异显著(P〈0.05);1月龄肝脏、肾脏和骨骼肌中NO含量明显增加,1日龄和1月龄组织NO的含量均高于6月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织中NO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NO与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牦牛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分子机制,测定了麦洼牦牛心肌和骨骼肌中肌红蛋白(Mb)含量及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并对牦牛Mb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基因克隆测序。牦牛心肌和骨骼肌中Mb含量显著高于水牛和黄牛(P〈0.01);牦牛、黄牛和水牛心肌MDH/LDH活力比均显著高于骨骼肌;牦牛心肌MDH/LDH活力比显著高于水牛和黄牛,但在不同牛种骨骼肌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织Mb含量与MDH/LDH活力比呈显著正相关。试验用RT-PCR方法从牦牛心肌中克隆了Mb基因,与普通牛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5%,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用盐析、CM-Sephadex阳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50凝胶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了牦牛Mb,SDS-PAGE显示其分子量约为17 ku。  相似文献   

5.
不同海拔地区牦牛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方法分别对青海省玛多、刚察地区牦牛,甘肃地区黄牛心肌、骨骼肌中Mb和血液中H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心肌及骨骼肌中Mb依次为:玛多牦牛(1275.96±220.96)nmol/g,(828.33±194.25)nmol/g;刚察牦牛(1195.58±156.63)nmol/g,(759.09±184.46)nmol/g;甘肃黄牛(1073.81±147.19)nmol/g,(545.82±98.54)nmol/g;Hb,玛多牦牛(163.4±16.2)g/l;甘肃黄牛(117.8±16.9)g/l;Hct,玛多牦牛(47.20±2.85)%,甘肃黄牛(35.69±4.19)%.结果表明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心肌、骨骼肌中Mb和血液中Hb含量与牦牛适应低氧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用常规方法分别对青海省玛多、刚察地区牦牛,甘肃地区黄牛心肌、骨骼肌中Mb和血液中H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心肌及骨骼肌中Mb依次为:玛多牦牛(1275.96±220.96) nmol/g,(828.33±194.25)nmol/g;刚察牦牛(1195.58±156.63)nmol/g,(759.09±184.46) nmol/g;甘肃黄牛(1073.81±147.19)nmol/g,(545.82±98.54)nmol/g;Hb,玛多牦牛(163.4±16.2)g/l;甘肃黄牛(117.8±16.9)g/l;Hct,玛多牦牛(47.20±2.85)%,甘肃黄牛(35.69±4.19)%。结果表明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心肌、骨骼肌中Mb和血液中Hb含量与牦牛适应低氧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省玛多和刚察两县牦牛心肌、骨骼肌组织中肌红蛋白(Mb),心肌、骨骼肌中线粒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中Mb含量均高于刚察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玛多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中T-AOC,SOD,GSH-PX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刚察牦牛(P0.05),而LDH活性显著低于刚察牦牛(P0.05),玛多牦牛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MDA含量低于刚察牦牛(P0.05)。结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牦牛对高原低氧环境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玛多循化牦牛RBC,PCV,Hb及Mb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海拔 4 30 0m左右的 1 7头成年玛多牦牛和海拔 35 0 0m左右的 7头成年循化牦牛的RBC、PCV、Hb、心肌和骨骼肌Mb进行了测定 ,结果分别为 :8 60× 1 0 1 2 个 /L和 9 31× 1 0 1 2 个 /L ;0 4 7L/L±0 0 4 9L/L和 0 4 9L/L± 0 0 5 2L/L ;1 64 8g/L± 2 60g/L和 1 86 1g/L± 1 1 2 8g/L ,4 1 8 66nmol/g±5 9 99nmol/g和 30 0 0 1nmol/g± 66 68nmol/g ;338 34nmol/g± 83 91nmol/g和 2 68 36nmol/g±5 5 70nmol/g。玛多牦牛心肌Mb高于骨骼肌的Mb(P <0 0 5 ) ,较高海拔的玛多牦牛的心肌和骨骼肌的Mb含量均高于较低海拔的循化牦牛 (P <0 0 1和P <0 0 5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牦牛胎盘对小鼠组织中NO含量影响,研究牦牛胎盘抗缺氧的机制。[手法]根据采集到胎盘的海拔高度将100只小鼠随机分为高海拔组、中海拔组、低海拔组和对照组,连续28天分别灌服不同海拔的牦牛胎盘和生理盐水,然后处死小白鼠快速采取肝、肺、心肌、骨骼肌、脾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内NO的含量。[结果]各海拔组肺,高、中海拔组心肌、骨骼肌中NO含量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高、中海拔组肝和肾脏,低海拔组心肌和骨骼肌NO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牦牛胎盘提高小鼠肺、心肌、骨骼肌、肝和肾脏中NO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80-484
为了探讨大通牦牛心肌组织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选取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平原黄牛作对照,通过显微体视学技术比较骨骼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Ax)、平均体积(V)、面数密度(NA,单位面积中线粒体数目)、体积密度(VV,单位体积骨骼肌纤维中线粒体的体积密度)。结果显示,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点;而面数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特点;体密度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与同日龄平原黄牛比,表现为线粒体大、数量少和体密度大的特点,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在出生时已表现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良好适应性,表现为骨骼肌线粒体平均体积大、面数密度低、体密度高的特点;而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通牦牛心肌线粒体平均体积逐渐变小、面数密度逐渐增大,而体积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这种变化特点可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牦牛胎盘对小鼠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Ix)活性的影响。根据采集到胎盘的海拔高度将10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高海拔组、中海拔组、低海拔组和对照组,连续28d分别灌服不同海拔的牦牛胎盘和生理盐水,然后处死小鼠快速采取肝、肺、心肌、骨骼肌、脾脏和肾幢,测定各组织内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各海拔组肝脏、高中海拔组肺脏和高海拔组骨骼肌中GSH—Px活性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低海拔组肺脏、中低海拔组骨骼肌和高中海拔组肾脏中GSH—Px活性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牦牛胎盘能提高小鼠肝、肺、骨骼肌和肾脏中GSH—Px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纤维类型变化特点及其低氧适应机制,本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 200 m)选取健康的1,30,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测骨骼肌中快肌和慢肌的含量及比例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 MYHC)基因各亚型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大通牦牛骨骼肌快肌数量逐渐增多,慢肌数量比逐渐减少(P<0.05);在同一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快慢肌数量比均高于平原黄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通牦牛快慢肌面积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相同发育阶段时,除30日龄外,大通牦牛快肌面积比在其余3个年龄段均低于平原黄牛,而慢肌面积比则高于平原黄牛;大通牦牛骨骼肌中MyHCⅠmRNA含量逐渐升高,MyHCⅡa mR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MyHCⅡx和MyHCⅡb mRNA含量逐渐降低,且呈现随年龄增长快肌向慢肌转化的特点。以上结果说明了大通牦牛骨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施肥处理对牧草矿物质元素含量和牦牛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在黄河首曲草地进行草地施肥和草地放牧试验。结果表明,硫酸氨施肥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极显著低于(P〈0.01)Ⅱ、Ⅲ组,Ⅱ、Ⅲ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铜蓝蛋白(Cp)的含量,硫酸氨施肥组极显著低于Ⅱ、Ⅲ组(P〈0.01),Ⅱ、Ⅲ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血液MDA的含量,硫酸氨施肥组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结束时硫酸氨施肥组Hb、MCV、MCH都极显著低于Ⅱ、Ⅲ组(P〈0.01),放牧牦牛出现小红细胞贫血。  相似文献   

14.
用3个年龄段,即当年羯羊、1.5岁羯羊及成年羯羊各30只,经过对其肌肉矿物质及维生素含量的分析发现:(1)随着其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苏尼特肉羊的肌肉锌、碘含量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与此相反铁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铜、锰及硒含量不显著(p〉0.05);(2)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其肌肉钙、钾及氯含量极显著地下降(p〈0.01),磷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镁含量下降,钠含量则提高,但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3)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肌肉VA和VE的含量均在显著下降(p〈0.05)。其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的变化与生长羊肌肉的物质代谢以及体组织随年龄的变化规律一致。同时。从肌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营养特征看.当年羯羊的肌肉优于1.5岁羯羊,而1.5岁羯羊的肌肉又优于成年羯羊。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对青海大通种牛场1、30、180日龄、成年含野血牦牛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中LDH、SOD活性和LD、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牦牛心肌、骨骼肌线粒体LD、MDA含量在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心肌线粒体LDH活性随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骨骼肌线粒体LDH活性在年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心肌线粒体SOD的活性在年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1日龄牦牛骨骼肌线粒体SOD活性最低,其他3个年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牦牛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肌、心肌线粒体无氧代谢和抗氧化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适应性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高温季节,选择体重相近,体质外貌相似,生产性能相近,泌乳量为10~15kg健康牛20头。采用单因素对比试验方法将20头奶牛随机分为四组,研究添加不同抗热应激荆对奶牛血液、乳和毛中微量元素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血中Zn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Cr、Se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复合抗热应激荆,血液中Fe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Cr含量比对照组高出2倍,差异极显著(P〈0.01),Co含量明显减少(P〈O.01)。添加中草药抗热应激添加剂,血液中Fe、Se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毛Cr含量比对照组高出2倍,差异极显著(P〈p.01)。乳中Zn、Cr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1)。毛Cr的含量各组均比对照组有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Sc、Mn、Co含量明显减少(P〈0.05)。  相似文献   

18.
牦牛不同妊娠阶段孕酮的主要来源器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牦牛不同妊娠阶段孕酮的来源,分别对53头不同妊娠阶段牦牛的黄体组织、肾上腺组织和胎盘组织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同时对44头牦牛的上述组织进行匀浆处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培养液及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孕酮的含量。结果显示,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妊娠前2个月内孕酮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妊娠2-5个月,培养液中孕酮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但在妊娠5个月以后,其浓度又开始显著增加(P〈0.01)。肾上腺组织体外培养时,分泌孕酮的能力随不同个体差别较大,孕酮浓度在整个妊娠期变化不明显(P〉0.05)。胎盘组织体外培养时仅分泌少量孕酮,且在整个妊娠期其浓度变化不明显。黄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前2个月内呈上升趋势(P〈0.05),之后其浓度开始下降,至妊娠第4个月时下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又逐渐上升(P〈0.05),妊娠6-7个月时达到峰值,临近分娩时,又下降至较低水平。肾上腺组织匀浆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差异较大,且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胎盘组织匀浆中孕酮的含量也很低,甚至检测不到。结果表明,黄体是牦牛整个妊娠期孕酮的主要来源器官。  相似文献   

19.
将120只蛋仔鸡(3日龄)随机分为10组,以常规方法进行饲喂,把不同浓度的铅与Vc(Vc用量为0.2mg/g,铅用量为0.02mg/g,0.05mg/g,0.08mg/g,0.11mg/g)配成溶液,用小针管进行口腔灌服,饲养14日后空腹抽血,测定血液中丙二醛(加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血液中MDA含量升高,其中Pb(3)、Pb(4)组升高显著(P〈0.05),Vc+Pb组无显著性差异;SOD活性显著降低,Pb(4)组差异极显著(P〈0.01),Pb(1)、Vc+Pb(1)组差异不显著,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POD活性在Pb(1)、Pb(2)组明显降低(P〈0.05),Pb(3)组显著升高(P〈0.05),Pb(4)组无变化(P〉0.05),vc+Pb组差异显著;0玎活性逐渐降低,Pb(3)、Pb(4)、Vc+pb(3)、Vc+pb(4)组差异极显著(P〈0.01),Pb(2)、Vc+Pb(2)差异显著(P〈0.05);Vc+Pb组与加Pb组比较,Vc+Pb(4)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高原牦牛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不同生长期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平原黄牛作对照,对生长发育过程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变化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从1日龄的一个相对低点,到30日龄迅速增长至一个峰值,然后再逐渐下降,至成年时,胶原纤维含量降至最低。平原黄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1日龄处于峰值,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显著(P<0.05),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纤维含量下降,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同发育阶段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含量均高于平原黄牛胶原纤维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提示,大通牦牛骨骼肌中胶原纤维具有适应高原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但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