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杂交小麦研究进展,进一步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杂交小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杂交小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展。【结果】通过对杂交小麦多年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形成的三系法、化杀法、两系法和核不育法杂交小麦生产体系,选育和审定了一系列的杂交小麦品种,特别是两系法杂交小麦,得到了推广应用。【结论】虽然杂交小麦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基因发掘和机制解析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生产应用上,也与水稻和玉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杂交小麦研究对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对杂交小麦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回顾了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历程 ,重温了其育种经验 ,分析了杂交小麦研究落后于杂交水稻的原因。作者指出 ,对于T型、AL型和Q型杂交小麦 ,应首先解决不育系种子严重皱缩和发芽率低的缺陷 ,其次应降低恢复系的株高 ;对于K型杂交小麦 ,应着重解决易恢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水稻、小麦都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是南方种植的,小麦是北方种植的。水稻最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其产量的提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所关注的问题。过去随着我国科学家不断的专研,水稻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只是近几年我国水稻单产的产量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在杂交水稻的生产当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贵州省杂交水稻的特点以及将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到其中之后水稻的产量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具体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第一套杂交小麦种子生产技术早在30年以前已经开始应用了。从那以后,有许多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的方法被申报。尽管有一些方法在试验上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但只有两种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生产杂交小麦种子。  相似文献   

5.
<正>问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产量很高,为什么不推广杂交小麦?答杂交小麦没有获得推广的原因有3个:第一,小麦的祖先已经杂交了两三代了,所以它的亲本已经是杂交的品种了,所以现在的小麦亲本杂交后,优势不像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07,(29):3-4
<正>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更知道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  相似文献   

7.
经多年多次试验结果证明:克字号小麦与黑麦杂交,结这产率较高,并首次筛选出春性、综合性状好的桥梁品种,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合性。这说明克字号小麦具有黑麦血缘,遗传基础广泛;新桥梁品种比外引冬性桥梁品种农艺性状好,适于当地应用;综合性状好的桥梁品种与黑麦杂交创造的异源八倍体不上黑麦综合性状也好,同时,因桥梁品种特性的遗传信息不同,创造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也完全不同;不同桥梁品种与同一黑麦杂交其结实率不同  相似文献   

8.
小麦化学杂交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化学杂交剂的应用研究李巧云,关欣(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乌鲁木齐,830000)1小麦化学杀雄研究概况杂种小麦在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普遍存在优势,其中产量优势尤为明显。利用杂种优势是解决小麦高产、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生产杂种...  相似文献   

9.
没有农民和农村的深圳,在现代农业育种产业再次实现重要的突破。记者近日从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和深圳市杰出人才、山西运城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创始人冯树英联合攻关的F型杂交小麦技术,每亩可增产10%以上,已得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多位权威人士肯定,未来两三年内有望实现产业化,将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杂交小麦的研究利用同杂交水稻一样具有重大意义,但  相似文献   

10.
西藏小麦育成品种的系谱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育成品种杂交系谱构成及其应用情况的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了西藏冬春小麦杂交育种亲本选择与组配的经验与教训,并就冬春杂种,推广品种的杂交地位,吸收外来种质,墨西哥小麦的利用,亲本选配,组合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尤其对突破小麦杂交种徘徊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K型杂交小麦901及亲本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准确了解杂交小麦901的籽粒灌浆特性,用Matlab程序Richards 方程 对杂交小麦901及其亲本的籽粒灌浆资料用进行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杂交小麦901籽粒活跃生长期比常规小麦陕229长约6 d,其最终粒重(43.7 g?1000粒-1)也比陕229(36.3 g?1000粒-1)高。杂交小麦和父本R205的N值均小于1,其灌浆前期籽粒生长迅速,中后期生长逐渐减慢。常规小麦陕229的N值大于1,灌浆前期生长较慢,中期生长迅速。从灌浆阶段的划分来看,杂交小麦901灌浆前期历时较短,中后期历时较长,而陕229与之相反。亲本中,父本R205的灌浆特性与杂交小麦901较相似,母本不育系K3314A却与陕229相似。用Richards方程拟合4个小麦品系的灌浆过程比用Logistic方程更适合。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HeterosisofInter-SpecificHybridsBetweenCommonWheatandSpeltWheatSunQixin;NiZhongfu;LiuZhiyong;ChenXiyong;GaoJianwei(Dept.ofPlantGenetics&Breeding)与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相比,小麦杂种优势幅度偏低,这是造成杂交小麦生产应用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均采用国内同一生态区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模式,这些品种间绝大多数均具有共同血缘,导致杂交亲本间种质基础单一,遗传差异较小,这是造成目前小麦杂种优势幅度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小麦杂种优势幅度,加速杂交小麦的生产应用,必须…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现状,针对限制两系杂交小麦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从提高杂种优势幅度、保证制种纯度、降低杂交种生产成本、提高杂交F1的恢复度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两系杂种小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杂种小麦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强优势组合亲本选配与杂种优势预测又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目前,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都是依据农艺性状的观察以经验而定,这需要大量的田间工作和较长的时间.本研究通过对9个化杀杂交小麦组合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试图在分子水平上,研究RAPD技术在杂交小麦亲本选配及杂优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添加面筋蛋白对BNS型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品质类型的2个常规小麦品种和2个BNS杂交小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添加面筋蛋白对杂交小麦面团粉质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面筋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及杂交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参试材料的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逐渐增加,弱化度均逐渐降低;杂交小麦面团的上述粉质特性变化规律与常规小麦基本一致,面团筋力相近材料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见,适度添加面筋蛋白可改善小麦粉的面团流变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17.
小麦光温敏型两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系法是小麦杂优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育种程序复杂繁琐。在水稻两系杂优育种成功的启示下,人们试图在小麦上也发现光温敏两系材料,以拓建两系杂交小麦。  相似文献   

18.
杂交小麦研究进展和利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杂交优势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小麦育种的新课题。但是,由于遗传和开花习性等原因,杂交小麦操作难度较其他作物大,以致尚未能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杂交小麦的前景如何?这是小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就文献报道进行综述,并提出管见,供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_0)、灌1次水(W_1)和灌2次水(W_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_1处理产量与W_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_2、W_1和W_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日前在京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加快杂交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此举标志着我国杂交小麦育种技术将进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