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省作为中原畜牧大省,地方猪种资源丰富,地方猪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性早熟、肉质优良等种质特性.对河南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资源现状、保种策略和开发利用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为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畜禽遗传资源是育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是实现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江苏地方猪遗传资源非常丰富,近几年来江苏各级政府、高校、企业在地方猪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介绍目前江苏在地方猪保种场的建设、保种技术研发、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也为地方猪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猪种起源和遗传分化提供依据。[方法]从6个新疆野猪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克隆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并进行测序。在测定新疆野猪与其他20个国内外猪种间的遗传距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PCR扩增克隆到大小为1398bp的DNA片段,其A+T含量为59.87%,有明显的碱基偏向性。控制区内存在大量的ACACGTGCGT串联重复序列。在6个新疆野猪样本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为0.600,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野猪与滇南小耳猪、泰国野猪和藏猪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结论]新疆野猪与亚洲野猪和中国地方猪种有较近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对云南西双版纳野猪7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野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78个个体在27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出213个等位基因,各座位上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4~13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7.89个等位基因,表明在3个野猪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野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H均值0.81,PIC均值0.79;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55.7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65~10.10之间,平均数为5.77个,等位基因频率在0.0128~0.4808之间,其中位点SW72的102/等位基因频率最高,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丰富.(3)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景洪野猪与勐海野猪遗传距离最近,和勐腊野猪的遗传距离较远,种间内的遗传变异丰富,表明西双版纳野猪群体在核基因水平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RAPD技术分析4个猪种的遗传资源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猪、杜洛克、东北民猪和杂种猪(杜洛克×野猪)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从DNA水平对这4个猪品种的遗传资源多态性进行了研究,计算了4个猪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度。本研究还从133个引物中筛选出10个可以对4个猪品种进行遗传检测的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出89条扩增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53条,多态率59.55%。这10个引物在4个品种中共产生品种特异带30条,反映了4个猪品种间的遗传变异,它们可能成为明显区分这4个猪种的稳定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对云南西双版纳野猪7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为野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78个个体在27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出213个等位基因,各座位上等位基因数的范围在4~13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789个等位基因,表明在3个野猪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野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H均值0.81,PIC均值0.79;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55.7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65~10.10之间,平均数为5.77个,等位基因频率在0.0128~0.4808之间,其中位点SW72的102/等位基因频率最高,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丰富。(3)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景洪野猪与勐海野猪遗传距离最近,和勐腊野猪的遗传距离较远,种间内的遗传变异丰富,表明西双版纳野猪群体在核基因水平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撒坝猪是云南省楚雄州的优良地方猪种,是云南六大名猪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农业部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撒坝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肉品质好(氨基酸、肌间脂肪含量高)的优点。探讨撒坝猪与楚雄彝族文化的交融,对如何有效保护撒坝猪遗传资源与合理开发利用,对打造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楚雄州山地牧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给野猪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选用太行野猪为父本,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太湖猪等为母本,设置4个杂交组合,野猪血缘均为50%.对各组试验猪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日增重为478.6~706.9 g,料肉比3.35~4.18,胴体重50.0~85.2 kg,屠宰率64.3%~73.7%.后腿率33.1%~42.4%.眼...  相似文献   

9.
对八眉猪、内江猪、荣昌猪、汉江黑猪等西部地区地方品种和汉中白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8个猪品种以及野猪基因组DNA、混合DNA样进行了RAPD分析。根据8个多态引物的扩增结果计算了遗传距离指数并进行了UPMG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白猪与大白猪亲缘关系最近,八眉猪和汉江黑猪次之,而野猪与长白猪的遗传距离最远。综合考虑现行的分类结果及前人研究结果,认为内江猪、八眉猪和汉江黑猪为一类型,荣昌猪和汉中白猪可划分为同一类型,但对野猪与其他品种的亲缘关系应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是国内地方猪存栏量较多的省份之一,资源量位居全国第七。近年来,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通过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方案实施科学保种、创新方式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总结了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对策,以期为安徽省地方猪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Wild boa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east resourc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genetic resources of wild boar can not only protect the genetic resources, but also improve the formation of new breeds in pig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dvance on the m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ild boars, evolutionary origin between wild boars and domesticated pigs,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boars aimed to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wild boar's genetic research and its resourc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2.
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0年9、10月份,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该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危害农田的情况,以及居民对野猪的容忍性和认知度。结合Mann-Whit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各个因素对保护区及周边居民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差异,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辨析。结果表明:农田收入比例、文化程度、人均农田面积以及野猪毁田面积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主要因素。被访问的居民中,66.19%的居民希望野猪种群减少或消失;63.38%的居民赞同或者完全赞同保护措施;毁田事件发生后,46.48%的居民赞同或完全赞同捕杀野猪;在村外遇见野猪时,66.20%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在山野遇见野猪时,65.59%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说明遇到野猪的地点对居民所持捕杀态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野猪(Sus scrofa)危害农作物是人与野猪冲突的主要体现,经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利用1956年至2021年间的121篇文献数据,对野猪危害农作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1956年—2000年农作物损失面积40.00±53.33 hm2/年,损失金额23.25±34.03万元/年;2001年—2021年的农作物损失面积1520.00±4766.67hm2/年,损失金额2506.65±12248.76万元/年。2000年后的农作物损失面积显著高于2000年前(p<0.05);(2)从时间特征上看,我国野猪危害农作物均多发生在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50%,夏季仅次于秋季,约占总体危害的31%;(3)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东北区、中南区、西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野猪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面积依次增加,其中最严重的是西北区,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0±38.56)×10-4,损失金额14910.61±52212.95万元;东北区最少,农作物损失面积与该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值为(1.63±4.39)×10-4,损失金额591.37±967.15万元,但不同地区野猪危害损失农作物面积与农田播种面积之比均未发现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为我国的野猪危害农作物进行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有助于减少野猪危害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和有效缓解人与野猪冲突。  相似文献   

14.
Hybrid wild boar husband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the current disease situation of these animals is largely unknown due to a lack of disease surveillanc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several important viral diseases in the hybrid wild boar popul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Between Sept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6, 169 blood and 61 tissu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pparently healthy hybrid wild boars from farms in Jilin, Inner Mongolia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ELISA detected serum antibodies against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 pseudorabies virus(PRV),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but not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with PCV2 having the highest seropositive rate(87.2–100% in different farms). RT-PCR or PCR performed on the processed samples detected only PCV2, with 33.1%(56/169) of blood samples and 32.8%(20/61) of spleen samples being positive,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widespread PCV2 infection in hybrid wild boar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15 PCV2 ORF2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y belong to genotypes PCV2a, PCV2b and PCV2d, with nucleotid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homologies of 88.5–100% and 88.1–10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家猪和野猪骨骼的发育规律,探讨家猪与野猪的亲缘关系。[方法]对野猪和长白猪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的数量、长度、重量等解剖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野猪全身骨骼总数246块,躯干骨骼80块,四肢骨骼数134块,比长白猪少,但野猪的头骨总数比长白猪多,为38块,野猪比长白猪多1块吻骨;野猪四肢骨的长度和数量均低于长白猪,但其重量与长白猪的差异不大;野猪胸廓的横径与纵径大于长白猪,表明野猪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强于长白猪。长白猪头小体长,腿臀部较发达,表明其在多年的选育和人为环境中已逐渐向肉用性能方面发展。[结论]该研究可为更好地利用野猪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长白猪、大约克猪、雅南猪等3个品种21头公猪观察了头长、中段长等6个性状。结果表明:(1) 个体的精子变异很小,但在不同品种间,品种内不同公猪间差异较大;(2) 由长白公猪间遗传距离,长白公猪可分成不同的遗传类群;(3) 长白品种公猪精子中段长度与其后代平均日增重,饲料报酬和瘦肉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29和-0.24。  相似文献   

17.
近年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数量不断增长,人猪冲突加剧,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管理压力.为确定野猪种群的实际数量,同时评估该保护区的野猪的容纳量水平,以便为保护区管理局针对野猪的管理提供相关指导意见.2009-2010年冬季,在保护区采用样带调查、雪地足迹链跟踪和观察食痕的方法,并结合已有野猪生态研究确定野猪食性.野猪主要食物种类包括:木贼(Equisetum hiemale)、红松(Pinus koraiensis)果实松籽、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果实核桃、蒙古栎(Quecusmongolica)果实橡子、稠李(Padus racemosa)、榛子(Corylus heterophlla)、苔草(Carex spp.)、辽东葱木(Aralia elata).研究期间共布设长3-5km、单侧宽度50m、总长134 km的样带30条.调查中,每隔200 m布设10 m×10 m的大样方,并在每个大样方中央及四角布设1 m×1 m的小样方,共布设大样方350个,小样方1 750个.通过样方调查,统计野猪栖息生境当年可食植物枝条及其食物种类,然后计算其食物的总供给量,再结合食物营养成分,通过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能量转换,按照每克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能量转换系数为16.74kJ、每克粗脂肪的能量转换系数为37.66 kJ,确定野外生境食物总能量供给.结合野猪冬季日营养需求,以能量为基础估算保护区野猪的营养容纳量.在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通过足迹链判断个体方法为:单一清晰足迹链确定为一个体所留,30m内多条足迹穿越同一样带被认为是一个野猪群所留,调查中根据个体分开时的足迹链数确定野猪个体数,同时将粪便、卧迹、啃食痕迹作为个体判断的辅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山保护区内能够提供的总能量为7.375 ×107MJ,冬季平均每头野猪生存所需能量为(14 677.698±409.92) MJ,野猪营养容纳量为(1 006±28)头,种群密度为(3.79±0.11)头/km2.此外,调查中发现30余个野猪套及2头野猪被猎杀现场,反应出当地的人猪冲突较为严重.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野猪套数量及野猪被猎杀概率,对野猪种群数量引入20%的死亡风险系数.最终确定凤凰山野猪种群的最适数量在(603±17)头左右,最适密度为(2.27±0.06)头/km2.通过样带法调查得出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实际野猪种群数量为(596±155)头,密度(2.24±0.58)头/km2,已趋近营养容纳量.因此,野猪并未过量,不能采取狩猎等降低种群数量的措施,同时保护区也应对野猪种群进行持续监控,防止野猪种群过度繁殖以至成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繁殖力和低繁殖力长白公猪的精液品质及精子DNA损伤差异,为筛选出高繁殖力种公猪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优化猪场人工授精工作及提高种猪场的经济效益。【方法】选取12头法系长白公猪,通过分析繁育数据将其分组为高繁殖力和低繁殖力公猪,各6头;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对公猪精液品质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和活性氧(ROS)水平。【结果】高繁殖力公猪的平均窝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均极显著高于低繁殖力公猪(P<0.01,下同),但二者的畸胎数和死胎数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高繁殖力公猪精子的前进运动率显著高于低繁殖力公猪精子(P<0.05,下同),而精子畸形率极显著低于低繁殖力公猪,但二者在近端原生质滴率、远端原生质滴率及折尾率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除了高繁殖力公猪精子的曲线速率(VCL)显著高于低繁殖力公猪外,其他的运动参数均无显著差异;高繁殖力公猪的精子DFI和ROS水平均极显著低于低繁殖力公猪。长白公猪产仔数与各项精液质量参数的相关分析发现,公猪产仔数与精子DFI呈高度负相关(r=-0.85)、与精子畸形率(r=-0.70)和精子ROS水平(r=-0.78)呈中度负相关;公猪精子畸形率与精子DFI(r=0.63)和ROS水平(r=0.62)呈中度正相关;精子DFI和ROS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93)。【结论】精子DNA碎片化与公猪繁殖力密切相关,即精子DFI可为评估公猪精液品质及繁殖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筛选种公猪时精子DFI检测可作为公猪精子质量评估的补充手段,以协同人工授精技术提高受精率及猪场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养猪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子黏附蛋白基因家族是公猪精液中精浆蛋白的最主要成分,对精子的活力、获能和与卵子的结合都会起到调控作用。为了研究不同猪种之间繁殖力的差异,试验以陆川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方法检测新鲜精液的精子活力、活率及畸形率,并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精子黏附蛋白基因家族mRNA的表达,最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数据之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陆川猪的精子活力及活率与长白猪、杜洛克猪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精子畸形率极显著低于2种外来猪种(P<0.01);陆川猪精子黏附蛋白基因家族中仅 AQN1基因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杜洛克猪(P<0.05),其余与长白猪、杜洛克猪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长白猪精液中精子黏附蛋白基因家族的 AQN3、AWN和PSP-II基因 mRNA表达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杜洛克猪。总之,不同猪种精子黏附蛋白基因家族 mRNA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与精子活力、活率及畸形率等精液质量指标的高低没有规律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