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采用化学去核和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对哺乳动物卵母细胞进行处理,使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去核无透明带卵母细胞作为受体,进行体细胞核移植,从而获得克隆动物。该方法完全避免了传统核移植的显微操作及其繁琐程序,是纯粹的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提高核移植总效率,同时提高核移植的生产力。论文对手工克隆的研究进展,手工克隆的机理,手工操作的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及影响手工克隆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克隆动物(核移植)的原理就是将卵裂球或体细胞核移人去核的卵母细胞或受精卵中,采用各种激活方法使之激活,发生卵裂,移植受体后产生个体。猪的体细胞克隆效率与其他动物(牛、羊)相比较低,需  相似文献   

3.
小鼠卵母细胞化学去核及手工构建核移植胚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脱羰秋水仙碱(DC)诱导去核程序,研究以DC去核卵母细胞为核受体的、无透明带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在小鼠体细胞核移植中的应用,试验比较了乙醇、SrCl2两种激活方法及脱羰秋水仙碱处理开始时间对小鼠MⅡ期卵母细胞去核效率的影响;将DC诱导去核成功的卵母细胞去除透明带,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粘合、电融合和SrCl2激活后,体外培养重构胚。结果显示,7%乙醇激活后0 min起始DC处理可得到最高的诱导去核率(66.4%);而在8 mmol/L SrCl2中激活15 min后用DC处理可得到最高的诱导去核率(64.3%);目前重构胚可以体外发育到8-细胞。试验结果首次证明了SrCl2在小鼠卵母细胞DC诱导去核中的作用效果与乙醇相当,初步证明了将DC诱导去核技术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手工克隆生产小鼠重构胚的可能性,它的成功将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  相似文献   

4.
小白鼠颗粒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指将小白鼠的颗粒细胞,通过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的方法,移植到一个去核卵母细胞中,构成重组胚胎(克隆胚胎),然后移植给受体,获得与核供体基因型相同的后代(克隆动物)的生物技术。目前,在核移植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核移植的效率。1供体和受体细胞的获取1.1超数排卵超数排卵是核移植中获取供体和受体细胞的关键技术。小白鼠的超数排卵常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由于小白鼠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饲养环境,注射激素的剂量有所不同,剂量过大或过小都有可能影响超数排…  相似文献   

5.
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经过超数排卵后得到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以卵丘细胞为核供体细胞,卵母细胞为核受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分析比较了不同蔗糖浓度对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时间、去核率及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并探讨了供体细胞的保存温度和融合温度对重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蔗糖浓度组的去核率均达到100%,但3%、4...  相似文献   

6.
影响猪体细胞核移植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母细胞对猪核移植效率的影响,包括卵泡直径、成熟培养前卵母细胞正确的分级、体外成熟培养液、激素等;供体细胞对猪核移植效率的影响,包括细胞类型的选择、供体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核移植方法的影响,包括去核方法、融合方法、激活。  相似文献   

7.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在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整合入动物体细胞染色体中,并将其作为供体核移植入受体--去核卵母细胞构成重建胚,然后将其移植入假孕母体,待其妊娠、分娩,便可得到经定向遗传修饰的转基因克隆动物。本文就这一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影响体细胞核移植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 (克隆 )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对濒危动物保护、优良种畜快速扩群以及核质关系的研究、药物试验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但体细胞核移植是一项程序繁杂的工作 ,每一步操作所采用的试剂、材料和方案等都会影响到核移植效率 ,因而其影响因素十分众多。文章根据目前已有资料 ,论述了卵母细胞来源、卵母细胞与供体细胞的胞质容量、卵母细胞的去核方案、体细胞供体动物的年龄、供体细胞的组织来源与传代次数及供体细胞的冷藏、冷冻和所处的细胞周期阶段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另外 ,对重组胚的融合 -激活方案、核移植方案及重构胚的培养方案对核移植效率的影响也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影响体细胞核移植(SCNT)的因素很多,其中重组胚的激活和体外培养是影响核移植的重要因素。卵母细胞的充分激活是提高核移植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只有在去核卵母细胞充分激活的基础上,去核卵才可以指导移入的核发生发育程序重编而开始  相似文献   

10.
兔核移植胚胎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改进了兔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及供体卵裂球的处理方法,并对核移植胚的体外克隆、继代克隆及克隆胚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龄对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具有显著的影响,卵龄为15~18h的去核率为100%(45/45),显著高于13~14h的46.6%(7/15),P<0.01。DNA合成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16-细胞期卵裂球后,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54%(20/37)高于未处理组的45%(14/31),P<0.05。从2枚16-细胞供体胚分别获得来自一个供体胚的9枚和7枚核移植克隆囊胚,囊胚发育率为51.6(16/31)。然而第一次继代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仅为11.5%(6/52)。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至产仔,共获2窝8只仔兔。其中1只、2只、2只和3只仔兔分别来自4个供体胚。  相似文献   

11.
水牛徒手克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徒手克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化的核移植技术。本试验探讨了不同的去核方法、融合方法和供体细胞类型对水牛HMC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B处理法去核与荧光染色法去核相比,去核效率及之后的重组胚发育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一步法的融合率极显著高于两步法(P<0.01),而两种方法构建的重组胚发育能力则无显著差异(P>0.05);利用卵丘细胞所构建的HMC胚胎的融合率极显著高于耳皮肤成纤维细胞(P<0.01),但重组胚的发育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卵丘细胞作为HMC的供体细胞,采用CB处理法去核和一步融合的方法进行徒手克隆,其生产核移植胚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徒手克隆技术(handmade somatic cell cloning,HMC)解决了由于昂贵设备对核移植技术应用的制约问题。通过徒手克隆刀的自制,不但进一步节省了成本,且更能符合使用者的习惯,提高总的切割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自制克隆刀进行半卵法去核,可以达到每小时切割496枚卵母细胞的切割速度和88.14%的存活率;自制聚集针具有制作简单,可以打磨、效果好等特点,可以进一步简化和降低徒手克隆技术的成本,提高克隆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奶牛体细胞核移植产业化生产应用效率,拟通过优化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胚胎的体外生产技术条件,达到高效生产优质奶牛克隆胚胎进行克隆奶牛生产的目的。结果表明,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卵母细胞直接进行盲吸去核处理,供体细胞无需进行同期饥饿处理,直接注入到盲吸去核后的受体卵子透明带下构建克隆胚胎,融合后的克隆胚胎在密封的混合三气(5%CO2+5%O2+90%N2)的气相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利用西门塔尔牛做受体可以大规模地进行高产奶牛的商业化克隆。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简化的核移植程序,本研究分析不同成熟培养时间、去核过程中紫外光照时间、融合电压强度、激活剂种类、不同培养方法对绵羊去透明带卵母细胞核移植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成熟培养18~19 h后去除透明带,其极体排出和附着效果最佳。采用1.9 kV/cm直流电压融合去核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融合率为88.2%,效果最好。离子霉素对重构胚具有较好的激活效果,卵裂率为82.1%,囊胚率为10.4%;压制WOW(s孔中孔)发育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与四孔板培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并不高;去除透明带的绵羊卵母细胞采用衰减1/4的UV照射10 s辅助去核后,卵裂率为35.6%,但重构胚未能发育至囊胚。结果显示,通过去透明带辅助显微操作去核的方法进行的绵羊体细胞克隆程序较易掌握。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去核方法对猪手工克隆(HMC)重构胚发育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盲切法,第一极体(Pb1)定位法及脱羰秋水仙碱(DM)辅助去核法3种不同的去核方法的去核效率及HMC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极体定位法和DM辅助去核法的整体去核效率显著高于盲切法去核法(P0.05);应用0.4μg/m L DM处理卵母细胞60 min的突起率、整体去核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和时间处理组(P0.05);DM辅助去核与pb1定位去核法2种不同去核方法对HMC重构胚的发育效果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添加适量的DM可以提高徒手克隆去核效率,且对后期重构胚发育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细胞核以显微手术及细胞融合的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或受精卵中,并使重组胚胎发育至产仔的过程。通过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克隆动物,而且对于研究动物胚胎的发育机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早在1905年,Spemann就证明,蝾螈早期胚胎的卵裂球具有功能相同的核,并在1938年提出了核移植的设想;按这一设想,1952年Berggs和King首次获得了两栖类美洲豹蛙的核移植后代。到80年代,核移植技术在哺乳动物中也相继获得成功,目前已取得了绵羊、牛、小鼠、兔、猪、山羊的核移植后代。而且核移植技术也成功地用于研究细胞的核质关系,配子发光过程中核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牛胚胎原代和继代细胞核移植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比较了原代和继代核移植的操作各环节以及核移植胚胎在体外发育能力上的差异。通过显微操作将体外受精发育而来的8~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激活的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内,并用80V/mm、40us2次电脉冲诱导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借此进行牛胚胎的原代核移 体外发育来的8~32细胞期的原代核移植胚胎作为供体,用原代核移植相同的方法进行牛胚胎的继代移植。原代核移植的存活率和融合率(87.3%和68.5  相似文献   

18.
采用成年小鼠的卵丘细胞核、胎儿成纤维细胞作核供体细胞来进行核移植,研究小鼠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和影响重构胚附植前发育的激活条件;随后将重构胚与供体细胞系共培养后获得囊胚阶段的小鼠重构胚,并将其移植到受体鼠体内后获得了24%克隆胚胎。结果表明,小鼠卵母细胞质能够进行重编程来支持早期的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9.
兔卵母细胞去核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观察了兔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对不同去核方法的去核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卵母细胞去核时应用piezo-driven操作系统,能有效减少去核对卵母细胞的机械挤压损伤,使卵母细胞去核后存活率达98%。卵母细胞中极体与核的相对距离随着卵龄的增加而加大,卵龄16h的卵母细胞只有70.4%的核位于极体附近,当卵龄增加到19h时,这一比例下降到60.5%。用spindle view系统能有效提高去核效率,使去核率从盲吸法的83.8%提高到98.4%,且发现在注射hCG后19h左右去核较为合适。纺锤体对环境变化敏感,适宜的温度为36~37℃,温度不适容易使纺锤体解聚。  相似文献   

20.
克隆 (Cloning)就是无性系或无性繁殖系 ,也就是由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形成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 ,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克隆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扩展 ,包括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主要是动物 )克隆。动物克隆即动物的无性繁殖 ,指借助于核移植技术 ,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使后者不经过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为个体 ,使得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根据核供体的来源不同 ,动物克隆可分为胚胎细胞克隆与体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