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盐碱地在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及土壤脱盐效率,设计了一种暗管排水模型试验装置系统来探究灌溉过程中暗管排水规律和排盐效果.试验通过控制灌水时间、灌水量、观测并记录暗管出水时间、排水流量、排水矿化度、土壤盐分剖面等指标,分析灌溉排水过程中暗管排水流速和排水矿化度特征以及各土层土壤脱盐效率.结果表明:经过3次灌水淋洗试验后,暗管排水流速最终趋于1.5~3.5 L/h稳定范围,排水矿化度稳定在20~40 g/L内;0~40 cm土层脱盐率高达85%,0~80 cm土层土壤脱盐率为80.5%,两暗管中间位置处脱盐率最小分别为57.96%,56.73%,69.29%,暗管上方脱盐率最大分别为71.73%,73.34%,84.26%,暗管排盐量占0~80 cm土层总盐分含量的28.9%,其余盐分被淋洗到了80 cm土层以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的大力推广应用,灌排模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了新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在阐述新疆3种排水措施——明沟排水、暗管排水和竖井排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新疆节水灌区农田排水措施存在的问题,结合南疆某一节水灌区灌排试验,分析了排水措施对土壤盐分及地下水位、矿化度的影响,为当地灌排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且为减轻节水灌区的土壤盐渍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干旱内陆河灌区葡萄滴灌条件下水盐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试验区葡萄基地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无排水条件下采用滴灌灌溉方式十分有效.可以充分利用滴灌的干排盐功能把作物根区的土壤盐分排积到行间无效空间区域,减少洗盐、排盐的淡水资源;在距滴头越近的土体,土壤盐分运动越剧烈,滴灌后,在有效浸润土体范围内,土壤盐分的浓度可迅速降低,适宜的滴灌频度,可长期保证有效浸润土体内土壤盐分浓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研究区葡萄基地现状滴灌状况下,目前的滴灌制度不合理,灌水量不够,灌溉周期略长.虽然干排盐效果明显,但排盐和土壤浸润范围不能满足葡萄的正常生长,也不能保证葡萄基地建设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试验区葡萄基地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的干旱内陆河灌区,无排水条件下采用滴灌灌溉方式十分有效。可以充分利用滴灌的干排盐功能把作物根区的土壤盐分排积到行间无效空间区域,减少洗盐、排盐的淡水资源;在距滴头越近的土体,土壤盐分运动越剧烈,滴灌后,在有效浸润土体范围内,土壤盐分的浓度可迅速降低,适宜的滴灌频度,可长期保证有效浸润土体内土壤盐分浓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不过,研究区葡萄基地现状滴灌状况下,目前的滴灌制度不合理,灌水量不够,灌溉周期略长。虽然干排盐效果明显,但排盐和土壤浸润范围不能满足葡萄的正常生长,也不能保证葡萄基地建设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技术土壤水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技术,是一种将膜下滴灌和暗管排水技术结为一体的复合型节水灌排技术。为探究该技术条件下的玉米大田作物土壤水盐和有机质运移规律,在吉林省前郭县前诸尔钦村选取试验地,通过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T1)、膜下滴灌(T2)和传统种植(T3)三个不同小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T1、T2、T3变化幅度分别为9.46%、15.35%、23.49%,说明膜下滴管结合暗管排水有助于改善土壤保水性;T1各层土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盐,20、40、60 cm土层脱盐率分别为40.5%、38.8%、27.9%,T2玉米生长后期出现深层土壤积盐现象,积盐率为95.2%,T3降雨条件下出现深层土壤积盐,干旱条件下出现表层土壤返盐现象;T1在玉米生长后期,20、4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T2、T3呈下降的趋势,说明膜下滴灌结合暗管排水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利于作物生长。本研究还利用Hydrus-1D建立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特征,在新疆石河子炮台试验站进行连续4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边行盐分偏高,棵间土壤盐分上升;耕作层土壤盐分下降,耕作层以下则增加,但由于滴灌灌水频繁,作物根系分布层内(0~40cm)土壤盐分始终处于较低值;利用膜下滴灌可以明显降低盐荒地土壤盐分,加速盐荒地改良和弃耕地的收复。  相似文献   

7.
新疆现行灌溉制度下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盐分分布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膜下滴灌应用典型灌区新疆石河子121团连续4年的定点监测膜下滴灌棉田盐分。结果表明,盐分在膜下滴灌灌水作用下不断向远离滴灌带的区域迁移,水平方向逐渐向膜间裸地聚集,垂直方向逐渐向下层运移。剖面盐分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逐渐由上大下小变化为上下均一的垂线状,这个过程尤其在滴灌应用2~4年表现得比较明显。滴灌应用4年深层(140 cm土层)开始脱盐,滴灌应用5年基本达到作物适宜耐盐含量。盐分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的灌溉制度。灌水特别是较大定额的灌水,改变了盐分自然分布特点。在周期性灌水作用下,各年生育期内盐分含量相对较低,土壤盐分总量呈降低趋势。盐分降低主要时期在出苗水灌后及花铃后期。随滴灌应用年限的增加,3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盐分也逐渐降低,滴灌应用约10年左右呈铅垂线改良型分布特点。现行膜下滴灌灌水制度在滴灌应用5年以上应适当减少花铃期的灌水定额,灌溉定额可降至618 mm左右,但苗期灌水仍需保持较大的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8.
针对<节水灌溉>2008年第1期发表的"浅谈现代农业节水新概念——可持续节水"一文对滴灌有关环境方面的明确否定提出了异议.简单地阐述了节水灌溉的几个关键概念,阐述了新疆节水灌溉发展的基本态势:膜下滴灌迅猛发展,喷、微灌的布局和比例趋向科学合理,自压灌溉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地下滴灌的盲目发展受到遏制.从新疆盐碱地改良实际入手,对滴灌的生态效益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谈及了灌溉方法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滴灌条件下影响土壤盐分分布的因素,滴灌条件下的土壤盐分控制,滴灌是环境最为友好的灌溉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针对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两大资源环境问题,以节水防盐为目标,通过田间试验,将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的高垄与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将局部土壤盐分淡化的滴灌相结合,探究高垄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中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垄上的盐分,使盐分聚集在垄中央;在重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的全盐量并将垄中盐分淋洗在垄沟中。归纳出适应性盐碱地利用技术和作物种植模式,为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针对引黄灌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两大资源环境问题,以节水防盐为目标,通过田间试验,将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的高垄与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将局部土壤盐分淡化的滴灌相结合,探究高垄滴灌条件下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运动规律,结果表明,在中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垄上的盐分,使盐分聚集在垄中央;在重度盐碱化土地上,滴灌可以有效降低垄的全盐量并将垄中盐分淋洗在垄沟中。归纳出适应性盐碱地利用技术和作物种植模式,为引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甘肃景泰提水灌区田间灌水技术评价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灌溉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景泰提水灌区现行地面灌水技术进行了评价,研究对比了地面灌溉田间灌水效率的2种计算方法,用模拟地面灌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灌溉试验,得到平均灌水均匀度和田间灌水效率,并针对灌区田间灌水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procedure for the design of level-basin irrigation system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rrigator's cutoff criteria. Design with this procedure, hopefully, will be more transferable to users and will allow basin designs to be adopted to local practices. Comparisons are made to existing design procedures, and it is shown that many of them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is new procedure, available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 program.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desirability of these new guidelines on design.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also showed that the cutoff distance can be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changes in vegetative roughness.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合理优化河西干旱区夏玉米畦灌灌水技术参数,通过对畦灌不同畦长、畦宽、单宽流量及田面坡度等要素组合下进行灌水试验,分析了其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处理4(畦长5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灌水均匀度为0.87,储水率为0.92,灌溉水利用效率为0.95,除灌水均匀度外其余2指标均较好。结合处理1(畦长30 m、畦宽1.5 m、单宽流量6.5 L/(s·m)及田面坡度1.5‰)、处理2(畦长30 m、畦宽2.5 m、单宽流量3.5 L/(s·m)及田面坡度1.3‰)的评价结果,说明当畦田长度控制在30~50 m范围内,入畦流量为3.5 L/(s·m)、畦宽为2.5 m、田面坡度为1.3‰时,各种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利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 a中国节水灌溉应用分布,发现东北以喷灌为主,西北以微灌为主,华北以低压管灌为主,华东以渠道灌溉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节水灌溉仍有50%发展空间,喷灌技术占比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总结回顾了中国喷灌机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从国家政策引导、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盐碱地耕地改造4个方面,分析了在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下中国喷灌机的发展机遇.阐明了喷灌的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指出随着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推进,喷灌机性能及功能不断增强,使以往喷灌的局限性逐步转变成发展优势.最后从补齐农业全程机械化短板、水肥药一体化作业新模式和无人化智能化方面展望了中国喷灌机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绿色根源节水灌溉方式对西红柿进行灌溉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溉方式,得到了节水和提高产量的实验结果,并确定了埋管最佳深度为距离地表约30cm和浇灌量0.75L/次。根据西红柿的实验,应用绿色根源节水灌溉方式到道边树和干旱丘陵果园的节水灌溉,并研制了绿色根源灌溉系统的机械装置以1年龄杏树为试验对象,试验表明果树的成活率和生长性与一般灌溉方式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相对于地下滴灌方式,绿色根源灌溉系统具有成本低,易控制,可移动,易操作和故障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合理地制定大棚滴灌灌溉制度,以大棚黄瓜为对象,在结果期设置了4种膜下滴灌灌溉频率(每隔3、6、9、12 d灌溉一次),并以传统沟灌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黄瓜生长(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采用滴灌灌溉有利于黄瓜生长并获得高产;在滴灌条件下,灌溉频率越高,植株越高大粗壮,叶片越多,同时促进了果实成熟;但灌溉频率对总产量影响较小,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比较,6 d灌溉一次黄瓜长势较好,产量最大112.4 t/hm~2,灌溉工作量合理,因此,建议在大棚黄瓜结果期滴灌灌溉频率以每隔6 d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水稻传统淹水灌溉方式及现行节水灌溉方式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水稻“淹灌-露田”灌溉模式,该模式具有减少灌水次数,减轻灌溉管理的劳动强度,减少斗农渠的输水时间从而提高输水效率,并可提高降雨利用率等优点,介绍了该灌溉模式的基本依据、技术要点及在湖北省宜昌市东风渠管理处灌溉试验站的试验情况,并根据2000-2001年的试验资料,对该灌溉模式的灌溉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棉花膜下滴灌的灌溉制度及其各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膜下滴灌技术采用局部灌水,男间地面蒸发量很小,另外,该技术为浅灌且可控性强,使灌水深度与棉花根系吸水深度相一致,避免深层渗漏,极大地提高了田间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灌溉试验站规划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国的气候、农业、水利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区划,合理地选择各省的中心站及重点试验站,并对其进行科学地规划设计,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灌溉试验基础数据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正在全国进行的灌溉试验站网规划,对省级中心站及重点站的课题规划、试验站的总体布置及设施设备规划和做好本次规划的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涌泉根灌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普特  朱德兰  汪有科 《排灌机械》2010,28(4):354-357,368
提出了一种新型涌泉根灌灌水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种灌水器,实现了直接将灌溉水输送到植物根系部位的研究目标,研制的涌泉根灌灌水器流态指数小于0.5,属紊流范畴.为了测得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应用效果,在陕北山地5年生枣树实施了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等工程38.67hm^2,对3种不同灌水方法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不灌溉相比,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的净增收入分别为4707.70,8446.00和10926.00元/hm^2;管灌、滴灌和涌泉根灌每方灌溉水产值分别为1.90,11.30和14.60元/m3.涌泉根灌与滴灌相比,年成本降低2030元/hm^2,净收入增加2480元/hm^2,每方灌溉水产值提高3.30元/m3;涌泉根灌与管灌相比,年成本降低743.30元/hm^2,净收入增加6218.30元/hm^2,每方灌溉水产值提高12.70元/m3.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均使得枣园净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涌泉根灌方式,净增值率高达235.0%.建议在山地经济林果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涌泉根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