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1.
为探索适合辽南地区的大棚西瓜灌水方式,通过田间试验探讨大棚西瓜在滴灌与渠道灌溉方式下的需水规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技术能够节水、提高地温、降低棚内湿度、提高果品的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2.
何丹婵  姜熙  杨青 《农药学学报》2022,24(5):1171-1178
多个几丁质酶可协同催化昆虫表皮几丁质的水解,在昆虫蜕皮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潜在的绿色杀虫剂作用分子靶标。本文通过对1680种天然产物进行高通量筛选,获得了3个靶向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来源的几丁质酶OfChtI和OfChi-h的双靶标抑制剂:漆树酸、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 (DEHP) 和紫菀酮。它们对OfChtI的抑制常数 (Ki) 分别为0.57、0.53 和3.95 μmol/L;对OfChi-h的抑制常数分别为0.48、1.42 和27.33 μmol/L。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三者均通过疏水堆积作用结合在靶标酶的底物结合位点上。此外,漆树酸的1位羧基氧原子作为氢键受体,与OfChtI的Arg274和OfChi-h的Arg439侧链胍基氢原子形成氢键。DEHP的羰基和烷氧基氧原子作为氢键受体,与OfChtI的Arg274侧链胍基氢原子形成氢键;DEHP的烷氧基氧原子作为氢键受体,与OfChi-h的Arg439侧链胍基氢原子形成氢键。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2 mmol/L浓度下,漆树酸和DEHP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致死率为33.3%,紫菀酮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杀虫活性。该研究对于同时靶向多个几丁质酶的新型绿色农药的创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利于番茄高产高质的合理灌水施肥组合,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和模型预测探究不同灌水下限、施氮量、施钾量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灌水下限,可以增加茎粗和叶面积;大量施入氮肥不利于茎粗的增加,但对于增加番茄叶面积有促进作用;钾肥施入量对番茄茎粗、叶面积均无显著影响。在生育前期适当的增加灌水和减少氮肥施入量,有利于植株的生长。灌水下限、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对番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随灌水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经评分法分析,W2N2K2水肥组合可以得到最优品质。通过模型精确预测,得出在灌水下限为76%,施氮量358.5 kg/hm2,施钾量607.5 kg/hm2时,产量最高、品质优,作物生长良好,预测产量为108.82 t/hm2。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地下水埋深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沈阳地区为例,选择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地下水埋深模拟系统设置地下水埋深1.0(D1.0),1.5(D1.5),2.0(D2.0),2.5(D2.5),3.0m(D3.0)共5个处理,对玉米生长指标、灌浆期光合作用、产量及耗水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下水埋深下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时的具体表现为D1.0D1.5D2.0D3.0D2.5,且D1.0和D1.5处理下的株高和茎粗达到峰值的日期(播后天数)较其他处理提前了10~20天。(2)D1.0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8.05%~32.89%和18.50%~137.24%。(3)产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D1.0处理产量最大,达17 100kg/hm~2,且产量随着地下水补给和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玉米产量影响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可知,地下水埋深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穗粒数使玉米增产。浅埋地下水(1.0~2.5m)有助于缩短玉米生育进程,增加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灌浆期玉米籽粒的形成,增加穗粒数使玉米增产。研究结果可为辽宁中部及类似地区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玉米高产栽培和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肥条件对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寻找利于黄瓜高产优质的合理灌水施肥组合,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探究不同灌水下限、施氮量、施钾量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灌溉下限分别设置高水(W3:85%田持)、中水(W2:75%田持)、低水(W1:65%田持)三个水平;对于施肥量分别设置高氮(N3:468kg·hm-2)、中氮(N2:360kg·hm-2)、低氮(N1:252kg·hm-2)和高钾(K3:702kg·hm-2)、中钾(K2:540kg·hm-2)、低钾(K1:378kg·hm-2)各三个水平,为缩小试验规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三因素进行组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灌水下限,可以增加植株鲜重,W3灌溉水平下单株鲜重平均达到561.3g;大量施入氮肥虽不利于茎的生长但对于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N3处理叶片鲜重最大(225.6g);钾肥施入量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W3N2K2水肥组合最有利于植株生长。灌水下限、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对黄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黄瓜增产明显,W3处理产量平均达到131.6t·hm-2;随着氮肥钾肥施入量的增加黄瓜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黄瓜全生育期耗水量与灌溉量呈正比关系,不同灌溉处理灌水量与耗水量关系曲线K值分别为1.53,1.04,0.79,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耗水量逐渐趋于平稳;鲜果品质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而降低但与钾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经评分法分析,W1N2K3水肥组合可以得到最优品质。通过模型精确预测,得出在灌水下限为田持的85%,施氮量381.3kg·hm-2,施钾量600.7kg·hm-2时可以得到最高产量,同时品质较为优质,预测产量为136.14t·hm-2,为最佳灌水下限与肥料施用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地制定大棚滴灌灌溉制度,以大棚黄瓜为对象,在结果期设置了4种膜下滴灌灌溉频率(每隔3、6、9、12 d灌溉一次),并以传统沟灌灌溉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黄瓜生长(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采用滴灌灌溉有利于黄瓜生长并获得高产;在滴灌条件下,灌溉频率越高,植株越高大粗壮,叶片越多,同时促进了果实成熟;但灌溉频率对总产量影响较小,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比较,6 d灌溉一次黄瓜长势较好,产量最大112.4 t/hm~2,灌溉工作量合理,因此,建议在大棚黄瓜结果期滴灌灌溉频率以每隔6 d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