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锈病是危害鸭茅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严重影响鸭茅的饲草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是造成鸭茅在云南难以有效进行种子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鸭茅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降雨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选择抗锈病品种是降低鸭茅锈病危害的有效手段,采用合理的混播组合、适时收获利用并结合化学防治可以有效降低锈病对鸭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一种优良的冷季型禾本科牧草,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等特性,目前被人们大力推广种植。但由于极端环境会对鸭茅的分布和生长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从抗锈病性、抗寒性、耐热性和抗旱性4个方面对鸭茅的抗逆性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鸭茅新品种选育以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锈病是危害鸭茅的主要病害之一,不仅严重影响鸭茅的饲草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是造成鸭茅在云南难以有效进行种子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鸭茅锈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温和降雨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选择抗锈病品种是降低鸭茅锈病危害的有效手段,采用合理的混播组合、适时收获利用并结合化学防治可以有效降低锈病对鸭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安明珠  韩博  姜华  段新慧  文亦芾  周凯 《草地学报》2021,29(12):2637-2644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分布广泛,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其在畜牧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野生鸭茅种质资源丰富、基因优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研究鸭茅的进化关系,对鸭茅育种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对鸭茅物种起源与分化的研究,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但仍没有统一分类标准来准确将鸭茅进行分类。本文通过对鸭茅的起源、进化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鸭茅的起源及分类提供理论基础,并对于指导野生鸭茅的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锈病是鸭茅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鸭茅产量与饲用品质。鸭茅对锈病的易感性已成为限制其在我国南方被更广泛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草地的生产能力是评价牧草是否具有建植价值的标准之一。为弄清鸭茅混播豆科牧草、鸭茅单播条件下,刈割对牧草产量和鸭茅锈病的防控作用,研究设计了不同刈割间隔处理[30d、45d、60d、不刈割(CK)],以鸭茅单播为对照,观察不同刈割间隔处理对鸭茅锈病和鸭茅混播豆科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得出:(1)刈割处理对不同建植模式下鸭茅锈病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混播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较鸭茅单播模式更易控制鸭茅锈病。(2)鸭茅+紫花苜蓿、鸭茅+白三叶混播的产量高于鸭茅单播,尤其是鸭茅+紫花苜蓿。(3)不同刈割间隔处理的年干物质产量差异显著,间隔30d刈割和45d刈割处理的年干草产量较高。本研究得出,豆禾混播草地提高了牧草的产量,鸭茅+紫花苜蓿混播尤为明显,且合理刈割,既能增加草地产量,也可有效控制鸭茅锈病。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氮量和时间对鸭茅生产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鸭茅是温带地区优良牧草,是需肥最多的禾本科牧草之一。氮肥在鸭茅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氮肥施用方式是影响鸭茅生产如饲草产量、种子产量及其品质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鸭茅的氮肥营养,开发适宜鸭茅的牧草用肥,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对于提高鸭茅种子品质、牧草产量和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生鸭茅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范彦  曾兵  张新全  马啸 《草业学报》2006,15(5):103-108
以宝兴鸭茅和国外安巴鸭茅品种为对照,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新疆等地的32份野生鸭茅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试验筛选出引物12个,共扩增出多态性带88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7.3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3.1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692 0~0.926 0。这说明我国鸭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32份中国野生鸭茅材料分为五大类,同一地区的鸭茅品种(系)基本聚在同一类,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分布规律。并对我国鸭茅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宝兴鸭茅品种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国内外收集的鸭茅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开展了一系列育种研究.采用细胞学等研究手段,发现我国西南区野生鸭茅种质资源除四倍体外,尚有二倍体广泛分布.所有四倍体鸭茅在产草量、品质、适应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均优于二倍体.通过多年的选育,育成了优质、高产四倍体新品种宝兴鸭茅,并于1999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为新品种.在重点介绍该品种选育推广的基础上,对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水淹胁迫是限制我国西南地区鸭茅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环境因子,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非生物胁迫。鉴定鸭茅耐涝相关的功能基因,并探究其调控机制是鸭茅种质创新,提高鸭茅耐涝能力的必要途径。以鸭茅耐涝品种“滇北”为试验材料,分别经水淹胁迫处理0、8和24 h后,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鸭茅叶片进行小RNA测序。结果表明,在水淹胁迫处理下共鉴定得到20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经过筛选后有38个基因上调表达,34个基因下调表达,共占差异表达基因的34.62%。“滇北”鸭茅在水淹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属于miR166、miR167、miR159、miR396和miR156这5个miRNA基因家族。基于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的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生理过程、代谢过程、IL-17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等植物逆境响应过程,为进一步揭示鸭茅在水淹胁迫下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0.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混播草地牧草为材料,按照90%苜蓿+10%鸭茅、70%苜蓿+30%鸭茅、50%苜蓿+50%鸭茅的比例进行青贮,通过分析对比发酵品质、营养成分、感官青贮效果等,以期优化最佳混合青贮的豆∶禾比例。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和鸭茅混合青贮后,气味、质地、色泽感官评定均为优良,且pH呈下降趋势,青贮效果优于苜蓿和鸭茅的单独青贮。混合青贮降低了苜蓿青贮中氨态氮含量的36.4%,鸭茅青贮中乙酸、丙酸的含量明显下降;提高了苜蓿青贮中乳酸的含量,有效抑制了丁酸的产生,苜蓿+鸭茅饲草混贮比例为7∶3和5∶5处理结果未检测出丁酸。3个混合青贮组合的粗蛋白含量高出鸭茅单贮31.9%,酸性洗涤纤维低于鸭茅青贮12.6%。在青贮发酵过程中,苜蓿+鸭茅以7∶3比例混合青贮,有利于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1.
鸭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生产实践,对鸭茅的种植区域(地块)选择、土壤耕作、施(追)肥、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利用方法等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大鸭茅的种植推广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国外引进鸭茅种质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种植的一种重要禾本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等特点。以84份国外引进鸭茅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11个形态学性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筛选优良鸭茅种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以小穗数变异最大,小花数、茎粗次之,而叶宽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小穗数、小花数、株高和内稃长4个性状是造成鸭茅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以11个形态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84份材料分为3类,每一类都由不同地域来源的鸭茅构成,表明鸭茅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由品种间基因型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3.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冷季型禾本科牧草。和其他农作物相比,鸭茅分子遗传育种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鸭茅分子遗传育种发展迅速,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鸭茅在分子标记开发、种质资源的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图谱构建、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基因的遗传转化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并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在川西北高寒牧区的生产性能和利用年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宝兴鸭茅、川东鸭茅和特纳诺鸭茅3个鸭茅品种连续7年(2003-2009)进行产草量动态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鸭茅在该地区种植,产草量成单峰曲线,播种当年草产量较低,次年可形成生产能力,第3,4年草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第7年下降至播种后第2年的水平,说明鸭茅在川西北建立人工草地时,播种一次,可连续利用6~7年。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单播鸭茅、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苜蓿(Medicago sativa)、15个混播处理(9∶1、7∶3、5∶5、3∶7、1∶9)和无牧草播种处理,研究鸭茅与伴生种在不同混播比例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表现为0~10 cm10~20 cm。混播处理相同土层,土壤细菌和放线菌以鸭茅和苜蓿混播时为最多,鸭茅和无芒雀麦混播时次之,鸭茅和白三叶混播时最小。鸭茅和豆科牧草混播时的脲酶活性高于鸭茅和无芒雀麦混播时的活性,鸭茅和苜蓿或无芒雀麦混播时的土壤蔗糖酶和土壤过氧化氢酶高于鸭茅同白三叶混播时的活性。与无牧草播种处理相比,单播和混播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主栽的32个鸭茅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DUS测试,并基于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以期筛选出适合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地区生长的优质鸭茅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供试鸭茅品种(系)可根据其物候期的差异,主要分为早、中、晚熟3种类型,生育期介于230~307d。各供试鸭茅品种(系)在抗锈病、越夏率、生长速度、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分蘖数等均差异明显,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差异,以‘滇北’、‘01472’、‘Cristobal’、‘宝兴’、‘波特’等表现较为突出。供试14个DUS性状在各鸭茅间表达程度各不相同,可用于区分供试鸭茅品种(系),并得出关于鸭茅产量、抗性及品质的供试种质综合排序,最终筛选出17份表现较为优异的鸭茅资源。  相似文献   

17.
野生鸭茅植物学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彭燕  张新全  曾兵 《草业学报》2007,16(2):69-75
对25份野生鸭茅种源进行植物学特征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鸭茅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种子千粒重变异最大;旗叶长度、花序形状次之;穗叶距、花药宽度、旗叶宽度等性状变异中等;而花序长度、株型、叶宽、种子长度变异最小。2)鸭茅植物形态学特征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花序直立、紧缩的鸭茅,叶片窄长,茎秆粗壮,旗叶较长,雄性生殖器官发育良好,结种性能强;而花序下垂、开展的鸭茅则与之相反。3)聚类分析表明,不同野生鸭茅种源可划分为3类,其中花序下垂种源聚于一类;而花序直立的种源分居另两类。4)从形态学特征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花序直立的鸭茅更具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间苗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种间竞争力及构型影响显著。用Wilson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黑麦草、鸭茅、鸭茅+黑麦草3组禾草种群对白三叶的竞争指数分别为0.32,0.47和0.71,禾草种群与白三叶之间的竞争指数及竞争平衡指数大小顺序均为鸭茅+黑麦草>鸭茅>黑麦草。随着种间竞争指数的增加,白三叶构件密度、分枝密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及构件能量减少,节间长度明显增加,根及单位长度茎的能量分配及生殖分配下降。  相似文献   

19.
鸭茅物种的起源、分布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兵  罗登  谢文刚  梁欢  袁扬 《草地学报》2014,22(3):448-454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是世界著名的优良牧草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自然界野生鸭茅种质资源丰富、基因资源优良、开发利用潜力大,是鸭茅育种和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了解该物种的分布和起源,对于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及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鸭茅的分类、起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鸭茅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更好的研究和利用这一优良的牧草资源。  相似文献   

20.
以四川主推的3个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饲用型品种宝兴、滇北和川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胺浸种及干旱处理。通过测定其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率、相对根长、相对苗长、相对胚芽鞘长等指标,研究多胺浸种对鸭茅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EG胁迫降低了3个鸭茅品种的发芽能力、发芽速度及活力,抑制了胚根、胚芽及胚芽鞘的生长。综合各指标评定,3个鸭茅品种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表现为宝兴滇北川东。精胺和腐胺浸种能不同程度提高3个品种抗旱性,且精胺浸种对宝兴和滇北品种的作用较腐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