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玉米穗位高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延明 《玉米科学》2009,17(2):12-14
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位高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位高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其次是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位高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玉米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2.
大豆远缘杂交F2代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纬度相近的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新育成亚有限型品种各4个和4个辽宁省20年代老品种为亲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成辽宁当代品种×俄亥俄当代品种(Lnew×Onew)、辽宁当代品种×辽宁20年代老品种(Lnew×Lold)、俄亥俄当代品种×辽宁20年代老品种(Onew×Lold)3种类型共45个杂交组合,对其F2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为远缘杂交大豆后代选择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其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分枝数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GCV也较大;(2)不同组合的百粒重、株高的遗传力较高;(3)分枝数的相对遗传进度最大,而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粒茎比的相对遗传进度居中。3类杂交组合后代遗传变异丰富,性状选择的潜力较大,尤其是时代远缘杂交,今后在进行特定性状改良时,可加强这类杂交组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优良玉米自交系CA193和CA749为测验种,与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配制杂交组合,以吉单27和先玉335为对照,根据主要农艺性状表现、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评价25份美国玉米自交系的育种利用潜力。结果表明,2MCDB、LH198、PHR63、LH184、PHHH9、MBWZ、PHJR5、LH186、PHT47、LH217、PHMK0、PHEG9和LH218自交系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其中,5份自交系2MCDB、LH184、LH186、PHJR5和PHT47具有降低收获时含水量特点,PHT47和PHJR5具有增加穗行数、缩短生育期的优点,利用潜力最大。针对CA193和CA749产量低、穗行数少的缺点,遴选出2个组合CA193×PHT47和CA749×2MCDB,可作为基础群体用于自交系选育。3个组合CA193×PHT47、CA193×2MCDB和CA193×PHJR5产量显著高于吉单27,可用于杂交种选育。  相似文献   

4.
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高品质优良,在生产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讨其适宜种植密度,以4个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登海605、登海圣丰168、青农118和天泰366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种植密度(4.5×104、6.75×104、9×104和11.25×104株/hm2)对粮饲通用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种植密度对中洗涤纤维影响不显著,对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淀粉和粗脂肪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变化趋势不一致。综合生物产量和粗饲料分级指数,在黄淮海地区天泰366和登海605推荐种植密度分别为9×104株/hm2和11.25×104株/hm2,青农118和登海圣丰168推荐种植密度为9×104~11.25×104株/hm2。  相似文献   

5.
采用9个热带、温带群体和4个优良自交系进行NCⅡ设计,配制36个杂交组合,在河南安阳中棉所试验基地进行了两年的田间鉴定,了解9个群体和4个自交系的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关系,鉴定其应用价值和利用潜力,研究群体种质及群体×测验种互作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关系。结果表明:群体Suwan1和SG C4的一般配合力(GCA)表现最为突出;自交系HZ111在黄淮海地区有潜在的利用价值;WBMC4×丹340、辽旅群体×掖478、憨头苞谷×掖478、辽旅群体×美22和BSSS C9×HZ111的特殊配合力(SCA)表现突出;群体×测验种的互作对总方差的贡献最大。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切实可行,利用地理和种质基础远缘的群体材料与国内系组配,获得强优势组合的机会增加,群体的利用效率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6.
以1978年配制的17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后代选择效果的影响。1979—1983年分别种植了F_1—F_5代。试验结果表明:两亲本生育期、结荚习性的配组方式、亲本产量水平及产量间的互作对选择效果均有明显影响。并由此提出高产杂交组合适宜的亲本配组方式为:两亲本生育期差异较小,中熟×中熟或中早熟×中晚熟;亚有限×无限结荚习性或反交;两亲群体产量高,两亲产量间的互作能力强。并讨论了有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洲种质在黄淮海的改良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4个非洲种质和4个常用种质组配的16个组合的玉米穗部性状、抗病性及病害与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坦桑尼亚种质ZB903所配制的组合产量表现较稳定,综合抗病性强,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埃塞俄比亚种质与黄改系种质选育的CM07组配的组合产量最高、百粒重大、穗行数多,对产量影响最严重的茎基腐病表现达高抗水平。直接利用非洲种质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与黄改系种质杂交选育的自交系可在黄淮海重点利用。瑞德×(塘四平头+非洲种质)是黄淮海利用该种质比较理想的杂种优势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籼型杂交晚稻农艺性状及综合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1991 年和1992 年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的中稻迟熟组的数据为资料,采用朱军等提出的方法分析产量、生育期、米质和抗逆性等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以及单一性状和综合性状的稳定性表现。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存在年份×地点的互作,一些性状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地点互作和基因型×年份的互作。对籽粒产量和综合性状的组合间比较表明,广优4号、汕优63、Ⅱ优62-16、W6154/特三矮和汕A/CDR22五个组合的产量较高。汕优63、W6154/特三矮和马协优63三个组合的综合性状的表现较好。对不同地区选育的品种产量和综合性状进行了线性比较。此外还分析了各组合产量和综合性状对环境指数的反应敏感程度和稳定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2019~2020年以陕单 650(中熟)和东单 60(晚熟)为材料,设置 4个种植密度 6.0×104、 7.5×104、 9.0×104和10.5×104株/hm2,研究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可以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陕单 650在密度为 9.0×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 18 083.5 kg/hm2,东单 60在密度 7.5×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17 472.9 kg/hm2。两个品种粒重及子粒含水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陕单 650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 60均早 4 d和高 0.06 g/d;陕单 650和东单 60子粒平均脱水速率为 0.98%/d和 0.93%/d,陕单 650在生理成熟 4 d后子粒含水率迅速降至 25%。当密度为 9.0×104株/hm2时,陕单 650的叶片干物质转运率明显高于东单 60。通过适度增密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降低子粒水分的技术途径,协同实现陕西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子粒收获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具T、M、C和N(正常)型细胞质的玉米杂交种,以确定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和植株形态性状的影响。着重弄清基因型×细胞质互作的特殊性,以选择杂交种基因型和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的最佳搭配。方法对T、M、C和N型细胞质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及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为组成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27  
张世煌 《玉米科学》2006,14(6):004-006
玉米商业育种要求协调高产与稳产的关系,缩小遗传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就要对育种材料和技术路线做出新的选择。循环育种策略的实践基础是统一和简化的杂种优势模式。商业育种满足生产栽培技术进步对品种的需求,追求高效率不断地培育创新型新杂交种,就要采用高密度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陕西玉米育种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陕西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种质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育种方法、抗逆性育种重视不够是目前品种的现实产量潜力不大、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组织协同攻关、调整育种目标、提高适应性,加强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强化和改进育种选择方式,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进新技术应用,密切玉米育种和栽培的合作等对策。玉米育种思路以增强玉米品种适应农业资源(水分、土壤等)的约束和玉米高产优质为目标,以本土化的种质为基础,构建杂种优势群为核心,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探索"高配合力(杂种优势)+株型(结构、生理)+广适(生态)"的玉米生理生态育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以耐密植为目标的理想株型育种是快速提高玉米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玉米理想株型的概念、株型主要形态性状构成因子及其遗传规律。讨论了未来理想株型育种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两个杂交组合(系选1号×通769和东农423×藤系180),研究其杂交后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杂交组合及性状不同而异;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淀粉黏滞性谱的崩解值和消减值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较大,而在产量相关性状中抽穗期、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单株粒重等受直链淀粉含量选择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可以从杂种后代中分出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后代,粳稻杂种后代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定向选择效果优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效果,更容易得到超低亲的变异类型;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对杂种后代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复杂,存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低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将会导致单株粒重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5.25万、6.00万、6.75万和7.50万株/hm2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强盛38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植株株高和穗位高升高,茎粗和单株干物质重降低,播期推迟使这种升高和降低效应进一步加强。玉米产量在密度间的变化根据玉米品种不同而异,整体均表现为晚播处理产量较低,中播处理较高。随着播期提前,玉米生育期也相应延长,生育期延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播种至拔节期。先玉335在早播和中播条件下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晚播条件下适宜低密度种植;强盛388在3个播期下均适宜低密度种植。本地区旱地玉米最佳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适宜播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指标较优。  相似文献   

16.
密度及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农大1027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别研究了5种密度及不同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生长期82 d)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6万~18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而饲用营养品质却随密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和品质最优的密度不一致,优质时的密度显著低于高产时的密度。在密度9万~12万株/hm2条件下,可以获得产量高、品质较优的青贮玉米。适当提高收获高度可以明显改善青贮玉米的饲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19,他引:41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单株和群体叶面积、干物质积累情况及产量的变化,探讨单株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保持单株和群体之间的平衡,即在一定的密度下保持较高的单株生产力,品种方能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辽南地区12个玉米自交系不同种植栽培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以适宜辽南地区的12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以自交系为主区,以3个种植密度5万、6.5万、8万株/hm2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对12个不同玉米自交系在3个不同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玉米自交系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等农艺性状表现不同,除穗行数无显著变化外,株高、茎粗、产量、穗长、穗粗5个农艺性状均表现显著负相关。自交系、密度互作影响也具有极显著差异。在供试12个玉米自交系中,丹299、中106、599-20、LNX-9不适宜作为选育密植型品种的亲本。[结论]为辽南地区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suffers micronutrient undernourishment. The main sources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iron, zinc, and vitamin A) for low-income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 are staple foods of plant origin that often contain low levels or low bioavailability of these micronutrients. Biofortification aims to develop micronutrient-enhanced crop varieties through conventional plant breeding. HarvestPlus, the CGIAR's biofortification initiative, seeks to breed and disseminate crop varieties with enhanced micronutrient content that can improve the nutrition of the “hard to reach” (by fortification or supplementation programmes) rural and urban poor in targeted countries/regions. In attempting to enhance micronutrient levels in maize and wheat through conventional plant breeding,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genetic resources with high levels of the targeted micronutrients, to consider the heritability of the targeted traits, to explore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tools an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Biofortified maize and wheat varieties must have the trait combinations which encourage adoption such as high yield potential, disease resistance, and consumer acceptability. When defining breeding strategies and targeting micronutrient levels, researchers need to consider the desired micronutrient increases, food intake and reten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as they relate to food processing,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d promoters. Finally, ex ante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quantify the burden of micronutrient deficiency and the potential of biofortification to achiev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human micronutrient status in the deficient target popul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a biofortification program is cost-eff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