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刺玫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吉林产刺玫果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性质对照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α-D-(6-O-白芥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β-D-(3-O-白芥子酰基)-呋喃果糖(1)、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2)、金丝桃苷(3)、槲皮素(4)、异甘草素(5)、β-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其中化合物1、2、5为首次从刺玫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玄参科植物独脚金(Striga asiatica(L.)O.K.)全草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如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鉴定了到19个化合物,分别为(-)-thre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 ether(1),3β-hydroxyolean-12-en-11-one acetate(2),2α, 3α, 19α, 23-四羟基-乌索烷-12-烯-28-O-β-D-葡萄糖苷(3),olean-12-ene-3β,7β,15α,28-tetraol(4),黄芩素6,4'-二甲醚(5),金圣草黄素(6),金圣草黄素-7-O-葡萄糖苷(7),rhamnopyranosyl vanilloyl(8),5, 3', 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9),5,7,3',4',5'-五甲氧基黄酮(10),木犀草素-7, 3', 4'-三甲醚(11),芹菜素(12),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1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4),3-O-(6'-O-palmitoy-β-D-glucosyl)-spinasta-7,22-diene(1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7),withagulatin A(18),(6S,9R)-roseoside(19),其中化合物1,2,3,4和19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黄背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背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及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熊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28-O-甲酯(Ⅱ),木栓酮(Ⅲ),3-羟基-16-木栓酮(Ⅳ),5-羟甲基-2-呋喃甲醛(Ⅴ),β-谷甾醇(Ⅵ).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背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对救必应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其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铁冬青酸(Ⅰ)、坡模醇酸(Ⅱ)、具栖冬青苷(Ⅲ)、苦丁冬青苷H(Ⅳ)、3-O-α-L-吡喃阿拉伯糖-3β, 19α-二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Ⅴ)、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香草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丁香苷(Ⅸ)、芥子醛葡萄糖苷(Ⅹ)、β-谷甾醇(Ⅺ)和胡萝卜苷(Ⅻ).其中,化合物Ⅱ、Ⅳ~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复方肝康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5%乙醇提取中药复方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等分离其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分离得到13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顺式白藜芦醇3-O-β-葡萄糖苷(1)、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萘酚(3)、4′-二氢红花菜豆酸(4)、leptosphaepin(5)、熊果苷(6)、4-咖啡酰基奎宁酸(7)、3,4-二甲氧基苯乙醚(8)、2-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9)、α-生育醌(10)、异香草酸(11)、甘露醇(12)、β-胡萝卜苷(13).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中药复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4′-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acernikol(2),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 2-[4-(1-羟丙基)-3-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C-β-D-葡萄糖苷(7),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8-C-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9),没食子酸(10),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1),硬脂酸(12), 19α-羟基熊果酸(13),β-谷甾醇(14)和胡萝卜苷(15)。除化合物7、8、14和1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2和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63.4±7.1)%和(58.6±4.6)%,显示中等抑制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的(85.8±5.3)%。  相似文献   

7.
五指毛桃黄酮和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五指毛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Ⅰ)、伞形花内酯(Ⅱ)、 5,3',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Ⅲ)、 5,7,2',4'-四羟基黄酮(Ⅳ)、 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Ⅴ)、山柰酚(Ⅵ)、紫云英苷(Ⅶ)、金合欢素 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柚皮素(Ⅹ)及胡萝卜苷(Ⅺ).经检索,化合物Ⅱ~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Ⅷ、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对小远志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丁香醛(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乙酮(2),8-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3),水杨酸(4),反式芥子酸甲酯(5),3,4,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6),3,4,5-三甲氧基肉桂酸(7),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8),芥子醇-4-O-β-D-芹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10),(+)-梣皮树脂醇(11),(±)-松脂醇(12)。除化合物4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为了综合开发利用油茶资源,对油茶叶提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制备和鉴定。将经过大孔树脂和柱分离纯化收集的组分II、III和VIII等油茶叶提取物3个组分进行了HPLC制备,得到了8个纯度较高的化合物,通过薄层显色、高清晰质谱和NMR,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为:二氢白藜芦醇(1)、槲皮素(3)、槲皮素-3-鼠李糖苷(6)、1-(3′,5′-二甲氧基)苯基2-[4″-O-β-D-吡喃葡萄糖基(6→1)-O-α-L-吡喃鼠李糖基]苯乙烷(8),其中槲皮素和槲皮素-3-鼠李糖苷是油茶中最常见的2个黄酮类物质,1-(3′,5′-二甲氧基)苯基2-[4′′-O-β-D-吡喃葡萄糖基(6→1)-O-α-L-吡喃鼠李糖基]苯乙烷为第2次报道,但提取率远高于首次报道,二氢白藜芦醇在山茶属植物中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从庐山荚蒾茎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1-O-β-D-苯酚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芦丁(3),绿原酸(4),蒲公英赛醇(5),豆甾醇(6),熊果酸(7),棕榈酸(8),二十四烷酸(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研究红叶李叶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以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红叶李叶乙醇提取物,根据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1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豆甾醇(2)、胡萝卜苷(3)、羽扇豆醇(4)、熊果酸(5)、阿江榄仁酸(6)、Niga-ichigoside F1(7)、芹菜素(8)、山奈酚(9)、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0)、槲皮素(11)、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12)、金丝桃苷(13)、木犀草素(1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5)、芦丁(16)、没食子酸(1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叶李叶中分离得到。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所得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化合物11,14和17表现出显著的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32.18、34.65和34.12 mmol/L,活性强于Vc(IC50为55.22 mmol/L)。  相似文献   

12.
从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 析,分别鉴定为:4- 羟基苯乙酮 (1)、对羟基苯甲醛 (2)、丁香醛 (3)、α- 萘酚 (4)、香草酸 -4-O-β-D- 吡喃葡 萄糖苷 (5)、5- 羟甲基糠醛 (6)、 (3S,5R,6R,7E,9S)-3,5,6,9-tetrahydroxy-7-megastigmene (7)、(6R,9S)-9-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 glucopyranoside (8)、 (3R,9R )-9-O-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7,8- didehydro-β-ionol (9)、cyclomargenol (10)、N-p- 香豆酰酪胺 (11)、肌苷 (inosine, 12)。化合物 4、5、7、8、 9、10 为首次从石斛属中分离获得,化合物 1、2、6、12 为首次自铁皮石斛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从百里香(Thymus vulgarisL.)的甲醇萃取物中分离出3个单萜糖苷。用1H NMR和13C NMR核磁共振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为对伞花-9-基-β-D-葡萄糖苷(1)、5-β-D-葡萄糖苷百里氢醌(2)和2-β-D-葡萄糖苷百里氢醌(3)。其中1是新化合物,2和3是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从小叶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 F.)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10个单萜基香豆素,分别鉴定为7-((E)-3'-甲基-4'-(8'-羰基-7',9'-烯-呋喃)-2'-烯)-香豆素(1)、7-((E)-3'-甲基-4'-(7'-甲基-8'-羰基-6'-烯-呋喃)-2'-烯)-香豆素(2)、7-((E)-3'-甲基-4'-(7'-甲基-6'-亚甲基-8'-羰基-呋喃)-2'-烯)-香豆素(3)、7-((E)-3'-甲基-4'-(9'-羟基-8'-羰基-6'-烯-呋喃)-2'-烯)-香豆素(4)、7-(3'-甲基-4'-(7'-甲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5)、7-(3'-甲基-4'-(9'-羟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6)、7-(3'-甲基-4'-(7'-甲基-7'-羟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7)、7-(3'-甲基-4'-(7'-甲基-8'-羰基-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8)、5'-羟基葡萄内酯(9)和7-((E)-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香豆素(10),2个四降三萜,鉴定为11β-羟基-1α-乙酰基黄柏酮(11)、11β-羟基黄柏酮(12)和1个木脂素,鉴定为(-)-丁香脂素(13)。其中化合物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测定了化合物1、2、3、11和12对癌细胞株A549、Hela和BGC-823的细胞毒活性,及其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Hela和A549均有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分别为11.26和13.55 mg/L,化合物3对BGC-823有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16.65 mg/L,5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没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果胶前驱物α-D-半乳糖醛酸和木质素前驱物松柏醇-β-D-葡萄糖苷为起始物,在复合酶(β-葡萄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协同作用下,合成出半乳糖醛酸-DHP复合体(GDHPC).通过FT-IR及13C NMR测试,发现产物中DHP的主要结构单元为β-O-4、β-β、β-5和β-1结构.另外,还含有较多的松柏醇/醛和少量的香草醛结构,以及Ar-Cα H2-和醚化5-5’结构.产物GDHPC中,木质素结构单元主要通过α碳与α-D-半乳糖醛酸以酯键、缩醛键和苯甲醚键的方式结合.  相似文献   

16.
红花忍冬的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花忍冬(Lonicera syringanthaM axim.)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香叶木素(Ⅲ)、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Ⅳ)和柏黄酮(Ⅴ)。经文献检索,这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Ⅲ、Ⅳ、Ⅴ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圆柏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等色谱手段,对新疆圆柏叶的黄酮类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柏木双黄酮(Ⅰ)、柏木双黄酮4',4'-二甲醚(Ⅱ)、穗花杉双黄酮(Ⅲ)、罗汉松双黄酮A(Ⅳ)、儿茶素(Ⅴ)、槲皮素(Ⅵ)、异高黄芩素7-O-β-D-木糖苷(Ⅶ)、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Ⅷ)和芦丁(Ⅸ).其中化合物Ⅰ、Ⅱ、Ⅴ、Ⅶ、Ⅷ和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Ⅷ和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Ⅴ和Ⅵ的抗氧化活性较高,与阳性对照品抗坏血酸的接近;黄酮苷类化合物Ⅷ、Ⅷ和Ⅸ次之,而双黄酮类化合物Ⅰ、Ⅱ、Ⅲ和Ⅳ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梅花‘南京红须’花色色素花色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花‘南京红须'花色色素的2种主要花色苷可用甲醇-乙酸-水(10:1:9)提取,再用纸层析和柱层析纯化.特征性颜色反应、薄层层析、纸层析、紫外-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谱和快原子轰击质谱分析表明:2种花色苷分别是花青素-3-氧-(6"-氧-α-吡喃型鼠李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和花青素-3-氧-(6"-氧-没食子酰-3"-氧-β-吡喃型葡萄糖基-β-吡喃型葡萄糖)苷.花青苷除决定‘南京红须’的紫红花色外,还可能强化‘南京红须’在寒冷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产区何首乌以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的种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集我国几大主要产区的野生何首乌及部分栽培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特征性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6个野生居群和2个栽培居群以及同一居群同一生长环境不同年限的样品和同一居群同一年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样品。实验结果表明:采自广西的一种何首乌药材原植物是何首乌的一个变种棱枝何首乌(P.multiflorum Thunb.var angulatum S.Y.Liu),而且其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较低;贵州、湖北居群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一O—B—D-葡萄糖苷含量较高,四川、河南较低;另外还发现,种质的不同,年限的差异及不同环境是影响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旱柳落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旱柳落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醇(1),水杨苷(2),2′-苯甲酰水杨苷(3),咖啡酸(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柯伊利素(6),邻苯二酚(7),黑麦草素(8),绿原酸(9),原儿茶酸(10),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1),丁二酸(12),正丁酸(13).其中,水杨苷(2)占干燥落叶的质量分数超过0.07%,化合物6,8,10~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