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养殖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途径可为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磷排放提供理论依据,为此,开展不同磷含量饲料对草鱼生长、饲料效率及系统中磷循环的影响试验。设置两个试验处理组,并分别投喂含磷量为1.02%和0.52%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含磷量1.02%组的饲料效率为68.4%,草鱼质量增加率为72.3%;含磷量0.52%的饲料组的饲料效率为77.3%,草鱼质量增加率为74.3%;低磷饲料组比高磷饲料组具有更高的饲料转换率,且收获更高的渔获量。低磷饲料组中观测到更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表明浮游植物可能存在对沉积物中磷的泵吸作用,并通过食物链加速了水体中物质循环效率,这释明低磷饲料处理是具有更高饲料利用率并获得更高渔获量的原因。草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单纯增加饲料磷含量并不利于渔获量的提高,反而导致沉积物磷滞留和养殖水体磷污染;合理的磷含量(0.52%)可以更好的发展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达到养殖增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2.
正草鱼又称草混、皖鱼,它具有适应性强,饲料来源广,生长速度快和肉味鲜美等优点,受到山西省水产养殖户的的青睐,是陕西省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目前陕西省草鱼养殖主要以传统高密度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草鱼主要投喂颗粒配合饲料,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存在饲料利用率低、易大规模爆发鱼病、滥用渔药等问题,养殖成本高,商品草鱼品质差,养殖效益低,草鱼养殖户养殖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陕西省草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草鱼的最低成本养殖方法,我们选用本公司生产的帅大902草鱼饲料、中华828混养鱼饲料,结合不同比例青饲料对草鱼进行养殖效果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帅大902草鱼饲料,商品名“帅大902高档草鱼中成鱼饲料”(cp30%,lys1·45%),为本公  相似文献   

4.
不同组成的草鱼配合饲料养鱼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不同组成的草鱼配合饲料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适量的豆饼和鱼粉作饲料蛋白源组成的配方养殖效果最好,以豆饼作主要蛋白源,配比合理,也能获得较好生长效果和较佳饲料报酬,以棉饼、菜饼、麻饼组成配方饲养草鱼,虽其生长较慢,但饲料源易得,价格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酪蛋白和脱脂豆粕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玉米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的半纯化饲料为基础饲料,研究维生素D3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维生素D3共设0,100,200,500,1000,2000,3000 IU/kg 7个添加梯度,每一梯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60尾初始体质量(3.86±0.34)g的草鱼,在(26.9±3)℃的流水系统中养殖8周。结果显示:维生素D3对草鱼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和血清钙浓度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照组和添加100 IU/kg维生素D3的试验组中,草鱼幼鱼的粗灰分显著低于其它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全鱼钙磷含量、血清磷离子浓度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根据维生素D3对全鱼钙磷含量的影响,草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D3适宜的添加量为1000 IU/kg。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营养盐水平下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特性,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总体浓度和磷限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影响显著,培养中期添加营养盐(二次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两种藻类的细胞浓度,同步测定氮磷营养盐水平发现,一次性添加营养盐培养时东海原甲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6%和76.9%,米氏凯伦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92.5%和99.9%,二次添加营养盐培养时则稍低,同时两种藻类在实验后期较低磷酸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较高细胞浓度,说明藻细胞内存在明显的营养盐库。在磷限制情况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东海原甲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下变化不大,而且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一段时间后明显增大,当磷酸盐恢复正常水平,细胞体积又快速恢复。该结果对于阐释不同营养盐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竞争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鱼用配合饲料的生产中,目前主要是以骨粉、蚌壳粉、食盐等作为盐类添加成分。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草鱼配合饲料中添加骨粉不如添加荻野珍吉(1979)混合盐能提高草鱼生长率。为了解草鱼对配合饲料中钙、磷、镁、铁的消化利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形态盐类为添加效果,我们进行了草鱼对不同形态盐类消化能力的测定。材料和方法试验鱼为本所试验场人工繁殖并培育的一冬龄草鱼,个体均重200克左右。试验前一周将鱼运回实验室暂养。试验在水容积为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草鱼是鲤科鱼类中生长快的种类之一,而且其食性较杂,从草、树叶、秸杆、油菜皮到配合饲料,草鱼都能摄食。其饲料利用率很高,饵料系数较低。因此在河南省草鱼的养殖量较大,是仅次于鲤鱼的主要养殖品种。然而,由于草鱼三病及出血病(合称草鱼四病)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给草鱼的养殖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草鱼对饲料中磷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采用酪蛋白—明胶(7:1,W/W)为基础的精制饲料,以磷酸二氢钙作磷源,用梯度法进行草鱼对饲料中磷需要量的试验,证实草鱼的生长受饲料中磷含量的影响较大。饲料中磷不足,草鱼生长缓慢,饲料系数高,整条鱼体水分、灰分、钙、磷和钙磷比低下,脂肪积累,脊椎骨磷含量低下。饲料中磷含量过高引起草鱼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根据鱼的增重率、饲料系数等分析判断:草鱼饲料中磷的适宜范围为0.95—1.10%,草鱼对饲料中有效磷的需要量为0.85—1.00%。试验表明:草鱼饲料中的盐类添加应以磷为主体。  相似文献   

10.
浅谈降低水产养殖饲料的氮、磷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产养殖中,对养殖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是残饲和饲养动物的排泄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磷(P)和氮(N),降低养殖过程的磷,氮排放量是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之一,对磷污染,可以通过研究低磷含量配方,如选用低磷含量的植物蛋白源替代高磷含量的动物蛋白源,同时通过添加植酸酶等提高磷的利用率,保证鱼,虾对磷的需要,对于氮污染,主要来源是蛋白质作能量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可通过对各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最适宜蛋白(氨基酸)需求研究,补育限制性氨基酸等,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添加L-肉碱等提高脂肪作能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草鱼与鲢、鲤不同混养模式系统的氮磷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选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氮磷的收支。实验于2011年5月开始,10月结束,实验周期为6个月,每月定期采样,围隔面积为7 m×7 m。分别测定了草鱼单养(G组)、草鱼–鲢混养(GS组)、草鱼–鲤混养(GC组)、草鱼–鲢–鲤混养(GSC1,GSC2)系统氮磷的输入和输出,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和底泥氮磷的积累情况。主要实验结果为:(1)不同养殖模式下,饵料氮磷的输入是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输入的85.54%~93.38%和82.60%~84.26%,其余为放养生物、降水和初始水层。(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输出依次为养殖生物收获、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围隔布吸附和氨挥发,所占比例分别为62.80%~77.15%、15.19%~27.60%、5.04%~7.71%、1.54%~2.14%和0.22%~0.30%;系统磷的输出依次为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养殖生物收获、围隔布吸附,所占比例分别为76.46%~80.04%、13.04%~15.14%、4.09%~9.79%、0.71%~1.16%。(3)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氮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GS组和GC组(P0.05),而磷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和GS组(P0.05);水体氮磷积累量GSC2组显著低于G组(P0.05)。(4)系统氮磷利用率GSC2组显著高于G组、GC组和GSC1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GSC2组(草鱼0.38 ind/m2、鲢0.69 ind/m2和鲤0.55 ind/m2)能有效降低系统氮磷的积累,提高氮磷的利用率,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草鱼混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草鱼因其饲料利用率高、养殖成本低廉、生长迅速等优点,已迅速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当家品种,尤其是很多小型水库已发展为主养草鱼。然而,随着饲料养鱼的迅猛发展,草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草鱼的重要疾病则由传统的细菌性“老三病”(即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发展为现在的草鱼“三病”并发症(即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和肝胆综合症同时并发现象),并导致草鱼的高发病率及较难攻克的高死亡率,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严重影响了广大养殖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饲料对主养草鱼池塘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好等特点,很受消费者喜爱。因此,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成为养殖结构调整中扩大养殖的对象。为了充分利用池塘的生态环境,挖掘草鱼的养殖潜力,提高其养殖效益,探索一套适宜的草鱼养殖模式,2005年我们在洛龙区火龙渔场进行了三种不同饲料在池塘中主养草鱼的对比试验,为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更好的养殖方法。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K_3对草鱼生长、体成分和凝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酪蛋白和脱脂豆粕为蛋白源,糊精为糖源,玉米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的半纯化饲料为试验饲料,研究了维生素K3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成活、生长、体成分、血清中钙磷含量及凝血时间的影响。试验饲料中的维生素K3共设7个添加梯度,分别为0,0.5,1.0,2.0,5,10,20mg/kg,每一梯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初始体重3.5g左右的草鱼,在(25.0±3.0)℃的流水系统中养殖11周。结果表明:维生素K3对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体成分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维生素K3对血清中的钙磷浓度也无显著性影响;凝血时间显著性受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影响,饲料中缺乏维生素K3会延迟凝血时间。对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和草鱼凝血时间进行折线回归分析表明:草鱼幼鱼饲料中维生素K3适宜的含量为1.9mg/kg。  相似文献   

15.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相似文献   

16.
《淡水渔业》2021,51(5)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中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近年来,随着养殖产量的提升,草鱼肌肉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养殖模式对于草鱼的肌肉品质有着重要影响,本实验开展了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并与饲料养殖模式下的草鱼进行比较分析。本实验分别对两种养殖模式下的草鱼肌肉进行了组织学和肌膜微观结构观察、胶原蛋白含量测定和胶原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与饲料养殖模式相比,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的肌纤维直径和面积较小,肌膜较粗,肌膜中的胶原纤维更多且排列更加紧密有序。根据羟脯氨酸的测定结果显示,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的胶原蛋白含量高于饲料养殖模式。胶原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与饲料养殖模式对比,种青养殖模式下草鱼I型胶原蛋白相关合成基因col1α1、col1α2以及调控通路TGF-β1/smad中基因smad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本实验结果表明,种青养鱼模式可使草鱼肌肉中的肌膜组织增粗,同时肌膜组织中胶原纤维增多且排列紧密,提升草鱼肌肉中胶原蛋白含量及胶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养鱼》2004,(6):74-74
一、北京伊克斯特饲料公司超强养殖基地使用“活力2001 ”预混料养殖效果1. 北京伊克斯特饲料公司超强养殖基地使用“草鱼活力2001”养殖草成鱼。北京伊克斯特饲料公司超强养殖基地,使用汉宝集团生产的“草鱼活力2001”预混料,生产“超强”牌草鱼饲料。“超强”牌草鱼饲料粗蛋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福建省星火项目——高品质草鱼及配套牧草生产关键技术示范及推广项目,在松溪县茶乡源渔业专业合作社林下13.33公顷的池塘进行推广示范。选择其中单口0.4公顷的池塘进行跟踪试验研究,通过对牧草占总投饵量60%、配合饲料占总投饵量40%的草鱼养殖方式与全配合饲料养殖草鱼的养殖方式进行比对,探讨富含α-亚麻酸的牧草优化草鱼饲料对鱼肉品质的影响,进而提升池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推水养殖系统是集循环养殖、高效集污、生物净化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生产方式。但该系统营养物质归趋尚未明晰,造成饵料资源浪费和养殖调控失策。该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推水养殖系统为实验组,以普通池塘养殖系统为对照组,利用稳定同位素[碳(δ13C)、氮(δ15N)]技术研究两种养殖系统生物食物组成和系统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草鱼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3C介于(-25.76±0.23)‰-22.26±0.20‰,普通池塘系统δ13C介于(-25.83±0.24)‰-22.38±0.15‰;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5N介于(6.73±0.08)‰12.34±0.11‰,普通池塘系统δ15N介于(6.73±0.08)‰12.14±0.11‰。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系统中草鱼饲料和底泥碎屑是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草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大型浮游动物,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底泥碎屑,底泥碎屑的主要来源是草鱼饲料。推水养殖系统草鱼饲料对草鱼的食物组成贡献率高于普通池塘系统。因此,采用推水养殖模式,可促进养殖生物对饲料的摄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种青养鱼模式下的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究种青养鱼养殖模式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以种青喂草为主养殖模式下养殖的草鱼(生态草鱼)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的草鱼(饲料草鱼)各16尾,测定其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特性指标,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肝体比和空壳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肌肉系水力指标中滴水损失显著低于饲料草鱼,冷冻渗出率不显著地低于饲料草鱼,失水率不显著地高于饲料草鱼,p H值无显著性差异;肌肉的硬度、弹性、凝聚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草鱼,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P和Fe含量均显著高于饲料草鱼,Mg、Mn和Cr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饲料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85%和6.27%。生态草鱼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07,而饲料草鱼为77.29,饲料草鱼略高于生态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均含1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花生四烯酸(ARA)、亚油酸(LA)、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硬脂酸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而花生五烯酸(EPA)+DHA含量分别为8.95%和10.70%,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与饲料草鱼相比,生态草鱼具有肌肉系水力强、低脂肪和矿物元素含量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