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育种和栽培实践 ,对宿州市小麦超高产育种和栽培作了总结。笔者认为 :在多穗型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可行方案 ;超高产栽培方面 ,应加强小麦中期生育规律及调控研究 ,建立完整的小麦生育指标诊断体系 ,才能使小麦超高产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穗粒重在冬小麦超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通过十几年的小麦高产育种实践和理论分析,认为大穗型育种是冬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在一定植株高度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单株有效穗数,提高单株每穗粒重是实现小麦超高产的突破口。以半矮秆、多抗性、穗大、粒重获得小麦的超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小麦育种是“十五”期间的主要育种目标。选育超高产品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本文就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指标进行探讨,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模式应建立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4.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000kg/hm2以上的超级小麦,多穗型品种较大穗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大群体"小叶株型"可能是超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大穗型品种在产量上的突破,要打破分蘖力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的阈值。并就育种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亮  卢少源  刘桂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1-9492
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 0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小麦,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型结合的中间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保持适宜的群体、提高穗部表现可能是超高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对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超级小麦的育种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超级小麦育种目标、途径及超高产育种的两种模式:大穗类型和中间类型。论述了优异种质资源对小麦育种的特殊贡献,提出超级小麦育种以常规育种为主,利用远缘杂交、多亲本聚合杂交等手段创新种质,以提高育种效率,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指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突破口应是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主攻穗重。对如何选育超高产优质品种的途径和方法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小麦超高育种的目标,指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突破口应是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主攻穗重。对如何选育超高产优质品种的途径和方法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烟2415小麦品种的育种思路和育种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组合评选的基础上杂种早期世代改单株选择为单穗选择,生理性状上注重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的选择,抗逆性和稳产性上注重结实性的选择,高代品系筛选采用高低密度交替选择,是提高小麦育种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小麦超高产育种主要指标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除对小麦品质有特定要求外,对产量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育优质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已成为育种工作者追求的最新目标.为此,作者依据高等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性的理沦,结合自己的育种实践,提出大穗多粒育种是培育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主要指标,与育种者商榷.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超级小麦育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山西省超级冬小麦类型有3种,即:高产生理型、高效生态型、高值专用型,产量指标为10 000kg/hm2。产量性状和光合生理性状是决定品种产量潜力的关键性状,超级小麦育种重点应进行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花后21~31 d平均光合速率、花后30 d绿叶面积、灌浆高峰期单穗平均日增重、灌浆高峰持续时间、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等9个性状的遗传改良。集优交配法是选育超级小麦新品种的有效育种技术。为了适应超级育种的纵深发展要求,要加强光合生理特性、性状遗传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和超级小麦大穗材料创新工作,同时要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从2012-2013年度区试中的苗头品系看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12-2013年度山东省小麦区域试验苗头品系与对照济麦22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发现山东省小麦育种在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抗倒性、综合抗病性、品质特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育种方向上提出了几点供山东省今后小麦育种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麦穗发芽与抗穗芽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小麦穗发芽的根本途径是培育抗穗发芽的小麦品种。开展抗穗芽育种主要是解决抗穗芽亲本、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及科学的选择等问题,它是穗发芽抗性机理和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近年的抗穗芽育种实践证明,抗穗芽后代材料的抗芽性差异显著,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旱地小麦品种生态型演变规律及育种目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小麦育种方向,培育相对适合的品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高产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本试验研究分析,作者以为:旱地小麦高产与品种性状显著相关,保证一定的抗旱性,适当降低株高,在一定的株穗数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三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协调发展是早地小麦育种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16个春小麦品系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品系较当地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栽培品种有良好的抗旱特性,巨穗小麦种质有可能作为小麦抗旱节水育种的良好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马1、2号的剖析,探讨了小麦育种的前期思路与现代超级麦育种理念。前期育种应把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放在首位,把提高经济系数作为重要手段,把品种综合抗性放在重要位置;实现超级麦育种应更加关注成本与效益,注重与省肥节水相关性状的选择;更加关注资源利用,重视小麦自身生理潜能的挖掘;更加关注非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与地位,注重株型与群体穗容量的选择;更加关注群体内部自身调节能力,注重穗数与穗重调节能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小麦新品种宛麦18选育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阳盆地小麦育种工作在保持抗倒、稳产、多蘖、多穗等基本特点的同时,应主攻高产和优质。由此在以后的育种工作当中应当广泛搜集种质资源,增强抗病能力,提高抗逆能力,增加穗粒数,实现抗病性与丰产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宁夏50年代至90年代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主要性状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影响的程度。用GM(1.1)模型对今后10年小麦产量性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关联充排序为穗粒数>主穗粒数>穗粒重>结实小穗数>穗长>收获指数>千粒重>每小穗粒数>株高。穗粒重、收获指数等性状呈上升趋势,对今后小麦高产育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邦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01-10904,10940
根据近年来小麦新品种种质资源的遗传育种及推广应用情况,分析研究了小麦红粒品种和白粒品种的种植现状,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群众喜爱、市场需要为基础,高产、抗逆性强为前提,努力选育优质、白皮、大穗大粒、商品性好、广适性强、农艺性状优异为中心"的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新目标新方向。在30多年的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育种工作中,将传统的育种理论与自创的选择方法相结合,阐述了白粒小麦品种种质资源的选育方法及育种成果。在目前小麦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不太成熟、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为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