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为评价不同商品化布鲁氏菌疫苗对小尾寒羊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选取3月龄~6月龄的羔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布鲁氏菌疫苗S2口服组(70只)、A19皮下注射组(30只)、M5皮下注射组(70只)、M5口服组(70只)和对照组(30只),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段羊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消长规律,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ELISA方法检测疫苗免疫后不同时间段羊血清中抗体转阳率和抗体持续期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其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免疫前,所有实验羊均未检测到抗体,不同疫苗免疫后羊产生的IgM抗体水平最高的是A19皮下注射组,最低的是M5口服组,在免疫7 d~14 d内4组实验组羊的IgM抗体水平均达到峰值,其抗体持续时间在45 d~60 d。不同疫苗免疫后羊产生IgG抗体水平最高的是M5皮下注射组,最低的是M5口服组,在免疫7 d~28 d内4组实验组羊的IgG抗体水平均达到峰值,其抗体持续时间在60 d以上。M5皮下注射组、A19皮下注射组、M5口服组和S2口服组羊在免疫7 d~14 d内抗体转阳率均达到最大值:采用RBPT方法检测抗体转阳率分别为67%、56%、41%和45%,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抗体转阳率分别为71%、56%、37%和38%,其抗体水平持续时间约为150 d。抗体水平结果表明,A19疫苗可以用于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M5疫苗皮下注射免疫羊的效果最好,口服S2的疫苗免疫效果要优于口服M5疫苗。本研究为制定羊布鲁氏菌病合理的疫苗免疫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奶牛免疫布鲁氏菌A19疫苗(以下简称A19疫苗)后的抗体变化规律及向外排菌的风险,使用A19疫苗免疫30头3月龄奶牛,在首免和加强免疫后3个月内,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抗体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血液以及口鼻、阴道拭子的布鲁氏菌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首免后6 d,奶牛抗体开始出现阳转,60 d后绝大部分奶牛抗体转阴,而加强免疫后3 d,又出现抗体阳转;仅在首免后2 d内的阴道拭子和首免后6 d内的血液中检测到布鲁氏菌核酸,而在口鼻拭子中以及其他时间点的血液和阴道拭子中均未检测到布鲁氏菌核酸。结果表明,A19疫苗免疫奶牛抗体阳转快,排菌期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免疫抗体监测,掌握其在奶牛体内消长规律;建立适合本区奶牛口蹄疫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提高有效免疫保护;探索延平区内两个常用口蹄疫疫苗的抗体产生时间和免疫抗体持续时间,为有效科学免疫,预防口蹄疫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血样采集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抗体检测采用液相阻断ELISA检测方法,抗体效价判定依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试验对象]选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两个分别常年免疫政府采购疫苗(中牧实业)、自行采购疫苗(内蒙金宇)的A、B规模化牛场,各选取一定数量的初生犊牛(犊牛20 头及对应母牛20 头)。[结果]A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100%,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12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0%,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12 周,首免后第6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6周;B场母牛产后、犊牛出生当天O型抗体合格率达95%,第四周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至9周抗体合格率降至55%,确定首免时间为犊牛出生后9 周,首免后第3周抗体合格率降至28%,确定二免时间为首免后第3周。[结论]根据监测试验结果,A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12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6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B场的免疫程序设计为犊牛出生后9 周开始首免,首免后第3 周开始2 免,以后每4 个月免疫1 次。  相似文献   

4.
<正>1猪的免疫程序20~25日龄,免猪瘟疫苗。55~60日龄,免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60~65日龄,免口蹄疫疫苗,以后每隔6个月进行1次苗区域化免疫。种用猪每隔6个月免1次丹毒和肺疫疫苗,每隔12个月免1次猪瘟疫苗,直至淘汰。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布鲁氏菌活疫苗A19免疫奶牛后对体液免疫水平及疫苗体外排菌的影响,选取90头3~4月龄布病抗体阴性犊牛,通过颈部皮下免疫布鲁氏菌活疫苗A19,测定免疫后4h、8h、24h、48h、72h和120h的犊牛体温变化,检测免疫30d后转阳性和排菌情况,免疫后90d检测抗体转阴水平。结果表明,犊牛免疫布鲁氏菌活疫苗A19后,体温变化明显,免疫后30d抗体转阳率100%,部分牛只可通过阴道向外界排菌,免疫后90d转阴率达到78.4%。本试验为牧场布病疫苗的使用及建立合理的布病净化程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免疫增强剂是否能够提高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选用猪用转移因子与黄芪多糖注射液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的方法进行猪瘟疫苗免疫试验。与对照组相比,猪用转移因子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组S/P平均值首免后10 d提高127.27%,差异显著(P<0.05);首免后20 d提高156.60%,差异极显著(P<0.01);整个试验期提高57.05%。与黄芪多糖注射液直接稀释猪瘟兔化高效细胞弱毒苗组相比,S/P平均值首免后10 d提高131.48%,差异显著(P<0.05);首免后20 d提高91.55%,差异显著(P<0.05);整个试验期提高31.84%。证明猪用转移因子直接稀释猪瘟疫苗可提高猪瘟疫苗的免疫抗体水平;同时也揭示采用断奶前后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的猪瘟疫苗免疫程序,仔猪在首免后10~30 d免疫抗体S/P值低,阳性率在60%以下,易感染猪瘟野毒。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弱毒疫苗粘膜免疫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布鲁氏菌弱毒疫苗粘膜免疫及其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粘膜点眼途径对健康母羊接种布鲁氏杆菌猪2号疫苗(S2)、牛19号疫苗(A19)和羊强毒株(M16),筛选布鲁氏杆菌病鉴别检测方法。将12月龄~14月龄母羊60只随机分为3组,以常规疫苗推荐剂量进行半量粘膜点眼接种。采集血液、淋巴、脏器进行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和细菌学分离以及PCR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菌弱毒疫苗抗体水平持续6个月,其中血清学的试管凝集试验、半胱氨酸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的阳性符合率达到100%。细菌分离期为6个月,乳腺、乳腺淋巴、髂淋巴分离率较高;而强毒株M16的抗体水平和细菌分离持续12个月以上。结果显示以常规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测方法在点眼免疫布鲁氏菌S2、A19苗6个月后可以进行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6):123-125
为了解玉溪市小反刍兽疫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及抗体动态变化,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采集免疫后不同时间(7、14、21、30、90、180及360 d)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 d抗体转阳率可达89.66%,14 d可达100%,免疫后30~360 d抗体转阳率在80%以上,抗体持续稳定时间长;免疫反应死亡率为7.9×10-6%;对免疫后180 d的不同年龄和品种羊进行抗体对比分析发现,免疫时年龄0.5岁以下抗体转阳率高于2岁以上的12.5个百分点,差异显著(x2=4.52,P0.05),本地山羊的免疫抗体转阳率比绵羊高16.67个百分点,差异显著(x2=4.04,P0.0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75只雏鸡的母源抗体及免疫效果检测表明,首免成功后20天,各组雏鸡 HI 抗体均由 log_25以上下降到 log_24以下。此时再用Ⅱ系疫苗作2、3次重复免疫,没有效果,用Ⅰ系疫苗肌注2免,效果确实,无副作用。因此,在不具备免疫检测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在种鸡免疫效果确实的养鸡场、专业户采用15~20日龄Ⅱ系疫苗滴鼻首免,40~59日龄Ⅰ系疫苗肌注2免;对于种鸡未免疫或免疫时间过长的个体户、专业户,可采用1~4日龄Ⅱ系疫苗首免,15~20日龄Ⅱ系疫苗2免,40~50日龄用Ⅰ系疫苗肌注免疫。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的对四川省近几年犬只常用的4种狂犬病疫苗进行综合研判,对犬只狂犬病疫情进行评价。通过应用4种兽用狂犬病活疫苗对试验犬只首免及1个月后二免,进行临床观察、免疫抗体消长规律检测,来评价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犬只接种4种疫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3~6 d恢复正常。4种疫苗免疫犬只后均能在首免后1个月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二免后3个月4种疫苗组犬只抗体群体阳性率均处于上升水平,与首免后1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二免后10个月疫苗A、B、C组犬只群体阳性率仍然处于有效保护水平,说明首免1个月后加强免疫,免疫有效保护水平至少达10个月,D组犬只达不到10个月;根据试验数据,筛选出最适疫苗A。初步确定本疫苗的免疫程序基本为1年2次免疫,分别肌肉注射1头份,间隔期1个月。表明四川省常用的犬只狂犬病活疫苗多数可以诱导犬只产生有效保护抗体,免疫保护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不同加工方法的玉米秸秆育肥肉牛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方法]在冬春季节给肉牛养殖户提供足够的优质粗饲料来增强育肥效果,用全贮、青贮、黄贮和微贮四种玉米秸秆饲料进行育肥牛试验,对照组饲喂玉米秸秆。[结果]表明:育肥3个月后,体重、平均日增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管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获得的利润分别比对照组高71.96%和51.54%。[结论]玉米秸秆全贮、青贮、黄贮和微贮后饲喂肉牛经济效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宫复康对不同胎次肉牛的繁殖障碍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试验以青链霉素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宫复康对不同胎次的肉牛用药后的妊娠,产犊等方面的疗效。[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宫复康对于不同胎次的肉牛的妊娠和产犊疗效显著(P〈0.05),尤其是对于高胎次肉牛的妊娠疗效极其显著(P〈0.01)。[结论]经临床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与自然月份、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月等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掌握奶牛隐性乳房炎与外界环境及奶牛泌乳生理状态的关系,为隐性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通过对南方某牧场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CMT逐月检测,分析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二、三胎牛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P〈0.01);第五、第六个泌乳月和第九个泌乳月以上牛新感染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它牛(P〈0.01),左乳区阳性率高于右乳区。[结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有随着胎次和泌乳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塔城市10个乡镇场社区27个村队巷1207份未免疫布病疫苗的牛血清进行监测,检出阳性65头,阳性率为5.4%。阳性牛分布在8个乡镇场社区的27个村队巷。出现布病疫情主要原因是,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市场交易频繁,大量外引牲畜未得到有效检疫,饲养者缺乏对布病知识的了解致使阳性畜不断增加,导致疫情扩散。采取检疫、净化与扑杀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淘汰病畜,加强牲畜流通环节监管,加大宣传,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5.
蒙古牛与西×蒙F_2代牛屠宰对比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蒙古牛的产肉性能效果。[方法]对18月龄西×蒙F2代牛、蒙古牛公牛进行屠宰对比试验。[结果]18月龄西×蒙F2代公牛的平均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较同龄蒙古牛公牛分别提高了61.86%、70.16%和74.95%,差异均极显著(P〈0.01);平均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提高了5.14%和8.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酵素菌青贮玉米对肉牛育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18~24月龄、体重为280kg左右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60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头,分别饲喂酵素菌青贮玉米秸秆与氨化玉米秸秆,试验期70d。[结果]表明:试验组头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21kg(P〈0.05)。试验组头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凉州区肉牛繁殖的新模式。[方法]选择夏洛莱(XL)、利木辛(LM)、安格斯(AG)成年种公牛生产冻精,在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西本F1)成年母牛上实施人工授精,对杂交犊牛分月龄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XL冻精与西本F1代的后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指标均高于LM和AG后代指标。试验2方法是选择XL、LM、AG成年母牛生产冻胚,在成年母牛上实施胚胎移植,犊牛出生后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是:夏洛莱胚胎移植后代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均高于利木辛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P〈0.01)。试验3方法是选择西杂F1和F2代母牛,用引进的XM(西门塔尔)牛X性控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是:三组共授配母牛138头,情期妊娠75头,情期平均受胎率为54.1%,平均母犊率为90.3%。[结论]夏洛莱品种改良西杂一代牛后代生长发育比其余品种好;实施胚胎移植后,夏洛莱品种胚胎移植后代牛比其余品种在凉州区生长适应性强,适宜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西门塔尔牛性控冻精的配种试验是成功的,是生产母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安秦F_1代、和秦F_1代与秦川牛生长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探讨安秦F1代与和秦F1代与秦川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选择安秦、和秦、秦川公牛各10头作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6、12、18、24月龄的空腹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6~24月龄的安秦F1代体重及各项体尺指标,均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索不同水平螺旋藻对奶牛瘤胃pH值、氨氮浓度和日粮营养成分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选择三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饲养试验。试验处理S1组为基础日粮,S2组为基础日粮+0.09%DM螺旋藻,S3组为基础日粮+0.15%DM螺旋藻。[结果]添加0.09%和0.15%DM的螺旋藻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有降低氨氮浓度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添加组对日粮DM瘤胃有效降解率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日粮NDF、ADF瘤胃降解率(P〈0.05),0.15%DM螺旋藻还可显著降低日粮CP瘤胃降解率(P〈0.05)。[结论]表明适量添加螺旋藻不影响奶牛瘤胃发酵内环境,但具有显著提高日粮纤维物质的瘤胃降解率和降低日粮蛋白质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应激处理对肉牛引入后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肉牛启运前进行抗应激处理对降低肉牛引入后发病的效果。[方法]对两批共99头牛分别进行启运前注射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第一批)与盐酸氯丙嗪(第二批),途中运输时间分别为36 h与48 h,运输途中不给食物与饮水。牛运抵后继续观察35 d,记录发病情况。[结果]两批对照牛的平均发病率为67%。小体重组(250-300 kg)牛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大体重组(300-350 kg组和350-400 kg组)发病率(P〈0.05)。虽然接种疫苗诱导产生了抗体,但接种应激加重了牛引入后发病。牛运输前肌注盐酸氯丙嗪组较对照组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且0.6 mg/kg比0.3 mg/kg效果更好(P〈0.05)。[结论]启运前采用肌注盐酸氯丙嗪的抗应激处理能显著降低牛引入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