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土塘淡水养殖技术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是淡水养殖的新宠。本文总结了在明光市潘集镇土塘利用女山湖水系成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模式,并对养殖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内陆水域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凡纳滨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物种.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课题.综合现有关于凡纳滨对虾营养学的研究,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矿物质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对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的分析能够为改善和控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营养物的消化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素配比、构建营养更加均衡的饲料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检测技术分别对上海、江苏、海南部分养殖地区凡纳滨对虾携带重要病毒性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0%~58%的受检测对虾携带WSSV,表明近年在养殖SPF(无特定病原)甚至SPR(抗特定病原)亲虾子代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WSSV感染率仍然很高.为探讨现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早期因其具有生长快、病害少、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均有养殖,并且成为世界上养殖量最高、产量最高的对虾。随着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病害也日趋增多和日益严重,其中尤其是以病毒性疾病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也最难以治理。每年对虾养殖业因疾病而造成的损失中有60%是由病毒性疾病所引起的,故而本文选取了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三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毒,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为对虾养殖从业者提供一个科学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邵锦淑 《福建农业》2013,(10):30-31
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我国于1987年引进,并于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成功。1994年我区引进该种虾苗进行试养,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凡纳滨对虾以其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易于进行集约化养殖以及抗病力强等优点,深受养殖户的青睐,养殖面逐年增加,现有凡纳滨对虾养殖面积80公顷。根据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市场前景,采用混养生态养殖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混养生态养殖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大棚养殖(40、60、74、94 d)和露天养殖(40、60、80、95 d)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在其相近生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74、94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4.46%、60.97%、62.47%、63.1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69%、64.74%、65.35%、65.63%。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均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在其相近生长阶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P0.05)低于露天养殖。(3)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包含17种氨基酸。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29.36%、30.71%、33.28%、32.9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50.04%、55.63%、63.14%、60.5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34.70%、33.69%、32.93%、34.1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4.44%、63.72%、62.66%、66.76%,基本符合FAO/WHO理想模式,露天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大棚养殖。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虾类资源;露天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总体优于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生活习性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前的准备、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货等,针对海南热带地区两种虾的混养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高效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其良种培育对发展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种间杂交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当前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存在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多性状复合育种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育种工艺不足、种质资源匮乏、数量遗传学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在改良和培育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即高新技术与常规选择育种相互配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是今后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其良种培育对发展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种间杂交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当前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存在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多性状复合育种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育种工艺不足、种质资源匮乏、数量遗传学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在改良和培育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即高新技术与常规选择育种相互配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是今后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以体质量为(0.163±0.07)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5%和1.0%微生物抗菌肽S200,养殖12周以后,分别进行白斑综合症病毒、哈维氏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攻毒,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抗菌肽S200对凡纳滨对虾攻毒实验结果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 2%和0. 5%微生物抗菌肽S200可以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攻毒后的存活率和溶菌酶、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当添加量为0. 2%时,凡纳滨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的累计死亡率最低,为10.0%。当添加量为0.5%时,凡纳滨对虾感染哈维氏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累计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3.0%和20.0%,感染副溶血弧菌的累计死亡率为40. 0%,溶菌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别为44.35和60.8 U·mg~(-1)prot,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 0. 05)。当添加量为1. 0%时,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53. 33%,20. 0%和40. 0%,溶菌酶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分别为9.8和50.17 U·mg~(-1)prot,与添加量为0. 5%相比,除了感染副溶血弧菌的累计死亡率相同(都是40. 0%)外,其他各项数据都低,说明过高剂量的微生物抗菌肽S200对凡纳滨对虾对病毒的抵抗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溶菌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感染副溶血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累计死亡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 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微生物抗菌肽S200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感染细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的成活率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溶菌酶的活性,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力,有助于凡纳滨对虾养殖成功。  相似文献   

14.
2014年~2018年,对辽宁省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中WSSV和TSV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中WSSV年度总检出阳性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而中国对虾仔虾TSV只在2014年和2018年各有1例阳性检出,凡纳滨对虾仔虾TSV阳性率为6.7%~14.8%。中国对虾仔虾WS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凡纳滨对虾;而凡纳滨对虾仔虾T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国对虾。为有效地控制辽宁省对虾病害的发生,一是要加大养殖对虾流行疾病的监测力度,对已知病原进行普查,及时有效地指导防控工作;二是要尽早全面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防止水产苗种带病流通,确保辽宁省对虾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对虾与梭鱼、草鱼、白鲢和鲫鱼等混养养殖模式,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0%、1%和2%)对凡纳滨对虾及混养鱼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1%~2%的中草药制剂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上市规格,同时对混养鱼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 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犁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 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 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龙丽娜  陆诗敏  刘晃 《农学学报》2022,12(11):50-54
为探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在低盐度条件下对凡纳滨对虾生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养殖对象,在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设置5‰(S5组)、10‰(S10组)和15‰(S15组)3个不同的低盐度组,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的水质指标没有明显区别(P>0.05),均在适合对虾养殖的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区别(P>0.05),但S10组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S5组和S15组(P<0.05)。在S5组的盐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肠道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S15组的盐度条件下对虾的血清抗氧化水平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的生长不受显著影响,但抗氧化水平和消化酶活会受到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盐度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介绍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应用虾类饵料残渣及自身产出天然饵料作为海参的食物,进行生态养殖。对虾养殖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倡导科学混养,且混养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及应用的背景下,渔业研究领域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对虾混养技术,以提升对虾的生长速度。本文要介绍的就是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技术,通过试验分析及结果对比探究海参及对虾混养是否能创造价值。明确了玉足海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水温28.0℃时,在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与体长及溶氧水平的关系,测定了6种体长(2.02~8.67cm)凡纳滨对虾的瞬时耗氧速率。结果表明: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瞬时耗氧速率具有与河口水虾养殖的特点。其瞬时耗氧速率(V,mg/g&#183;h)随时间(t,h)的延长与水体溶氧量(DO,mg/L)的降低而降低,呼吸类型属于顺应型;V随虾体长(L,cm)增长而降低,耗氧量却与体长呈正相关。当体长L=6.31cm时,淡水和河口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具有相同的瞬时耗氧速率。体长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大于河口水养殖。L〉6.31cm时,淡水养殖虾耗氧速率小于河水养殖;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窒息点随个体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近年来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害频发的问题,于2015年8月从辽宁省盘锦、营口地区26个发病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随机采集病虾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对虾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cation,LAMP)技术检测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IHHNV和EHP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5.4%和34.6%,WSSV和TSV的检出率分别为19.2%和7.7%;EHP的检出率与对虾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在小虾样本中检出的阳性率高达100%,而大虾样本中均未检出;26份对虾样本中有7份样本同时携带EHP和IHHNV。研究表明,IHHNV和EHP是2015年8月辽宁地区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流行病原,发病率可能与对虾生长缓慢、个体大小差异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