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棉花黄萎病枯斑型菌系BP2、落叶型菌系V991人工病圃为鉴定场所,以鄂荆1号为感病对照,对8个不同来源的抗(耐)黄萎病棉花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棉花抗源种质对不同黄萎病菌系的抗性表现不同,不同棉花抗源种质对同一黄萎病菌系的抗性也存在差异;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枯斑型黄萎病菌系;苏远6071、苏远6072和苏远6077与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达到同一抗病水平,可作为棉花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3.
给温室生长的海岛棉和陆地棉4个代表品种茎部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 SS-4和强毒力小种 T-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后第3天,受侵的耐病品种爱 SJC-1维管束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可完全抑制 SS-4小种的菌丝生长。所有接种棉株维管束组织中数日间同时积累有4种倍半类萜烯:脱氧半棉酚(DHG)、半棉酚(HG)、脱氧甲氧基半棉酚(DMHG)和甲氧基半棉酚(MHG)。在损伤未接种棉株中柱组织中未检查到倍半类萜烯或抗菌活性。接种后不久和接种数日后,高抗棉花品种(SBSI)维管束组织中甲氧基倍半类萜烯(DMHG 和 MHG)活性最高,高感棉花品种(70-110)中的活性最低。两个爱字棉品种中两种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活性水平居中,该两品种只耐中等毒力的致病类型病菌。高抗棉花品种中 HG 和 DHG 的积累几乎总是低于其他供试棉花品种。用 SS-4小种接种诱导的倍半类萜烯的总量略高于用 T-1小种接种的诱导总量。棉花抗黄萎病水平与受侵维管束组织产生的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生成量成正相关。这些结果还认为,T-1小种引起严重症状可能是由于它能够克服这些抗菌物质的毒力。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区试由农业部领导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主持。采用每年参试品种进出制 ,设 3种类型 :(1)春棉品种区试。参试品种 8个 ,对照中棉所 12 ,试点 2 0处 ;(2 )麦套棉品种区试。参试品种 7个 ,对照中棉所 19,试点 11处 ;(3)抗虫棉品种区试。参试品种 9个 ,对照中棉所 2 9,试点 17处。 3类型的枯萎、黄萎病抗性鉴定由中棉所植保室承担 ,棉花纤维品质测试由农业部棉花品质测试中心承担2000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试快讯$中棉所@杨付新  相似文献   

5.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干木霉菌 ( Trichoderma virens)处理棉种后播种 ,6片真叶时用大丽花轮枝菌接种 ,1 0天后评估了棉株黄萎病症 ,并测量了株高 ,木霉菌的两个种可以减轻被接种的两个棉花品种罗登 50和岱字棉 50的发病程度。这个结果表明 ,木霉菌可引发棉花的系统抗性反应 ,但是从中柱提取的类帖烯植保菌素 ,接种并用木霉菌处理的棉株和单独用木霉菌处理的棉株之间无明显差异。无黄萎病的棉株用木霉菌处理较未处理的棉株高 ,这表明木霉菌的某些种可促进棉株的生长用木霉菌处理棉种可减轻黄萎病症@牛巧鱼  相似文献   

8.
采用发病期症状调查和剖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新海46为感病对照,在兵团第一师农科所棉花育种试验基地对塔里木自育的16个海岛棉品种(系)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病情指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耐病品种有K212、K289、K293、K383、K458和新海36,占调查品种数的38%;感病品种有K5等10个,占调查品种数的62%。综合抗病性和产量得出K212、K289、K293、K383、K458和新海36是抗黄萎病效果较好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9.
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麦套棉花抗病品种区域试验 1 5年的实践中 ,笔者对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病性和丰产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些自己的见解 ,庞庆和等在《中国棉花》1 999年第 9期发表的“棉花抗病区试中抗病性和丰产性鉴定之我见”中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试从抗性鉴定圃、品种对黄萎病的反应、品种抗性分类标准、抗性与丰产性的统一等方面谈点看法 ,并与棉界同仁商榷。1黄萎病抗性鉴定圃和感病对照种区域试验的棉花黄萎病鉴定圃是自 70年代中期开始连年棉柴还田 ,并多次人工接菌建成。近几年来 ,感病对照品种冀棉 1 1号 ,实际发病的病情指数都在 …  相似文献   

10.
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防治难于有效的两种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抗性鉴定则是选育抗枯、黄萎病品种不可缺少的环节。育种者根据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育品种,以达到所育品种抗病增产的目的。“十五”以来,改进了抗性鉴定评判方法,采用校正病情指数来划分抗性反应型,对四川省棉花育种攻关协作单位培育的新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期为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抗病性能依据。1材料和方法1.1鉴定材料。供试棉花品种(含品系、组合、材料等,下同)共251个。其中,四川省区域试验87个,四川省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引发、丸粒化、引发+丸粒化+灌根3种方式处理,同时在棉花黄萎病鉴定圃调查拮抗菌3种处理方法的田间防效,确定拮抗菌最佳应用方式为“引发+丸粒化+灌根”,接菌浓度为1×109 cfu·mL-1;拮抗菌处理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黄萎病田间防效可达30%~70%.初步建立了一种棉种携带拮抗菌制剂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稳定的棉花品种以及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易产生变异 ,致使棉花黄萎病在全国范围内仍不断扩展蔓延 ,重发生年份( 1 993、1 995、1 998、1 999)年损失皮棉 1 0万吨 ,对发展棉花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工作仍任重道远。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基金“高产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种选育”集中全国十余家棉花育种单位联合培育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 ,1 996~ 1 999年共对 47个品种进行了抗黄萎病性鉴定。1 材料和方法1 .1 棉花品种。 47个棉花新品种 ,均由本项目 1 1个育种单位提供。1 .2 鉴定方法。长 2 0 m、宽 2 …  相似文献   

13.
酚类物质含量与棉花抗黄萎病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接种法测定了7 个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能, 发现豫2067、86- 6和春矮早3 个品种病情指数均低于20.0, 属抗病品种; 而中棉所17、冀棉11、泗棉3 号和豫棉12 病指均高于30.0, 属感病品种。对抗感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 无论接种前后, 棉株根部和叶部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 以根部差异更加明显, 说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与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和抗病、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也为棉花品种资源材料数据入库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3~1989年,在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快速、准确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对1053份棉花品种资源材料和中棉12号131个  相似文献   

15.
1991~1992年,对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80份棉花新品种(系)和参加黄河区试的7个棉花品种、长江抗病区试的5个棉花品种、麦套棉区试的4个棉花品种、夏棉区试的4个棉花品种共100个品种(系)进行了抗枯黄萎病性鉴定,现将结果及评价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1选育经过。蜀棉 3号 (原代号 60 61 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短果枝 ( 式 )棉花新品种。该品种由于果枝短、株型紧凑 ,适宜高密度纯作及棉田间套种植。本品种系从 (洞庭一号×苏42 1 9)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 ,其中苏 42 1 9系江苏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野生异常棉与陆地棉抗病品种多次杂交、回交选育而成。 1 991年配制杂交组合洞庭一号×苏 42 1 9,1 992年种植 F1。从 F2 起苗床人工连续接种枯萎病菌进行抗病性筛选 ,并进行单株选择。1 996年编号为 60 61 7的株行短果枝性状基本稳定 ,通过不断选择培育 ,育成了短果枝棉新…  相似文献   

17.
棉花抗黄萎病品种苗期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苗期鉴定方法,是鉴定大批量品种(系)资源的重要手段。以往,普遍采用针刺法,不能反映病菌在自然条件下的浸染规律,鉴定结果不够可靠。  相似文献   

18.
川棉 65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从杂交组合川棉 2 39×川棉 2 4 3后代中 ,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多抗病虫型棉花新品种 ,具有抗黄萎病、高抗枯萎病、抗棉叶螨、抗红铃虫、优质丰产的特点。1 998~ 1 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 ,2 0 0 0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 ,同年获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资助。2 0 0 2年 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品种特性1 .1抗病虫性。经 1 998~ 1 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 ,该品种黄萎病指 1 8.5 ,枯萎病指 6.8。华中农业大学 1 999~ 2 0 0 1年连续鉴定 ,棉叶螨螨害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索能够在病原菌侵染寄主的早期快速、准确、高效鉴定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方法。以标准菌株Vd076和28个不同抗病性的陆地棉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病圃鉴定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苗期根部黄萎病菌DNA含量,建立快速鉴定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新方法。利用标准品的Ct值和DNA含量绘制标准曲线,计算标准曲线方程,通过对未知样品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计算出棉花根部所检测Vd076的DNA含量,确定接菌后1 d为最佳取样时间。28个棉花品种根部Vd076的DNA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它与病圃鉴定的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2=0.958 8)。确定接种后1 d棉花根部Vd076的DNA含量在0~0.3 mg·g-1为高抗品种,0.3~1.0 mg·g-1为抗病品种,1.0~3.0 mg·g-1的为耐病品种,>3.0 mg·g-1的为感病品种。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高效的特点,为大批量棉花材料的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42份棉花品种(系)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2002年参加浙江省区试的42份棉花品种(系),通过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抗枯萎病鉴定。鉴定结果,耐病以上品种(系)有21份,其中高抗1份,抗病9份,耐病11份,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认定的品种有浙102、泗棉3号、慈娜96-6、苏棉12、苏棉8号和湘杂棉2号共6个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