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三角帆蚌珍珠囊细胞的分泌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三角帆蚌珍珠囊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行了亚显微结构的研究。发现珍珠囊表皮细胞能积极地进行物质合成 ,这些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硫酸化粘多糖和中性粘多糖 ,并将这些物质以微绒毛分泌、块状物分泌、细胞间隙分泌和大颗粒分泌等多种方式分泌到珍珠囊腔 ;而位于珍珠囊表皮细胞之间的、来源于外套膜结缔组织的腺细胞则含有丰富的中性粘多糖 ,并通过开口式分泌的方式释放到珍珠囊腔 ,同珍珠囊表皮细胞分泌的物质一起 ,共同参与珍珠结晶层的形成 ;珍珠囊细胞分泌的多样性与珍珠组成的复杂有关 ;珍珠囊细胞的分泌活动具有节律性和区段性的特点 ,这种区段性和节律性的分泌与珍珠多层结晶纤层的形成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淡水育珠蚌外套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贝类形成珍珠,是贝的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即壳侧表皮细胞),进入贝的体内,形成珍珠囊,再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由于外套膜在形成珍珠和贝壳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研究贝的外套膜,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已从各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如在组织学方面,日本的小林等(1938)观察到珍珠囊表皮细胞与外套膜表皮细胞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Kawakami,I.K.(1952)作过海产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Kenny(1964)进行过美国的双壳类心脏组织的培养和细胞增殖的研究;町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外套膜细胞进行观察和检测,证明其具有与蚌体内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结构、分裂增殖能力和分泌珍珠质的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对三角帆蚌有核珍珠培育技术进行探讨。将培养细胞黏附在表面经过促黏壁物质处理的珠核表面,再插入育珠蚌体内培育,120 d后,蚌体内可形成完备的珍珠囊,并在珠核表面有明显的珍珠质沉积;6个月后,珍珠质可将整个珠核包裹起来形成有核珍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细胞法培育有核珍珠的可行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9-154]  相似文献   

4.
珍珠自古以来就与玛瑙、翡翠等誉为珍珠宝贝,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在苏南、浙江等一带流行“三小”(小蚌、小片、小工具)育珠,其究竟有何好处与弊端,现提出一些看法。 珍珠是由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分泌的碳酸钙结晶及壳角蛋白而形成。珍珠囊是分泌珍珠质的机构,而细胞小片又是珠囊的物质基础,细胞小片的活力直接影响到珍珠的质量。珍珠囊是由插入外套膜的细胞小片与育珠蚌结缔组织愈合后裂殖而形成,是具有分泌珍珠质机能的囊状物。小片插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在适宜的水温下5~7天后,小片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食道中有Ⅰ、Ⅱ、Ⅲ和Ⅳ型粘液细胞,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贲门胃粘液细胞有Ⅰ、Ⅱ、Ⅲ种类型,胃体部有Ⅰ、Ⅲ、Ⅳ型粘液细胞,在胃腺的周围含有较多的Ⅰ和Ⅳ型粘液细胞,而幽门胃中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只含有中性粘多糖。幽门盲囊和肠道都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幽门盲囊以Ⅱ型粘液细胞最多,少量的Ⅲ型粘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肠道粘液细胞数量为中肠>后肠>前肠。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青龙斑幼鱼消化道Gas细胞的分布,表明幼鱼的整个肠道和幽门盲囊均有Gas细胞的存在,食道和胃中未发现Gas免疫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珍珠囊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对三角帆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研究结果。方法是把石蜡制成的核和一块细胞小片插入蚌的外套膜中,在不同时期取样,进行组织切片。结果表明珍珠囊的形成是细胞小片细胞先形成一层“初生珍珠囊”上皮细胞,由于细胞小片是异体细胞(来源于供片蚌),因而受到育珠蚌(受体蚌)细胞的“识别”而被排斥,结果初生珍珠囊上皮细胞与基部的细胞脱离,造成死亡并溶解.其后育珠蚌结缔组织最内层细胞再转化为上皮细胞,形成一层“次生珍珠囊”上皮细胞。所以在珍珠囊形成过程中,插入小片细胞和育珠蚌结缔组织细胞在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位置变化的同时,还有细胞“识别”的现象。在水温20℃左右条件下珍珠囊形成约需30天;在尾部插核的蚌,珍珠囊形成比在中部插核的要快;5月手术的珍珠囊形成比10月手术的要快。  相似文献   

7.
褶纹冠蚌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褶纹冠蚌外套膜外表皮上细胞为材料,利用改良培养基础之胎牛血清和其它营养成分,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细胞能贴壁生长,从第3代细胞开始培养瓶中有结晶出现,到第4代培养细胞时已有大量结晶形成。光照对该细胞的成功培养和结晶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皱纹盘鲍食道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龙波 《水产学报》2002,26(1):7-14
以组织学,组织化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及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了皱纹盘鲍的食道,食道可分为前,中后,三段,中段又可分为食物通道和食道侧囊,食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粘液细胞,闰状腺细胞,微绒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纤毛柱状细胞参与运输食物和分泌物,并呈现吸收细胞的结构特征;粘液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粘多糖;颗粒状腺细胞内充盈分泌颗粒;微绒毛细胞呈现吸收细胞的特征;分泌细胞具有强的蛋白酶等酶活性,能以楔浆分泌形式分泌消化酶,该细胞还具有吸收和细胞内消化作用。食道中段还呈现3种植物多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正> 淡水养殖珍珠是水产珍品生产的一个项目,为仿照天然成珠原理育成。即取河蚌外套膜表皮制成细胞小片,用手术的方法植入宿主蚌的外套膜上;或把用贝壳质做成的珠核插入,并随同植入细胞小片与核密切,使细胞小片依赖宿主蚌的结缔组织供以营养,增殖成珍珠囊。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沉积于囊内或核上,经2—3年的培养,即形成珍珠。只植细胞小片的生成无核珍珠;插核植片的生成有核珍珠。珍珠因其独道的药理作用和装饰价值,驰名于国内外市场,且需要量很大。北方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为了增加出口,支援四化建设,我们于1977年冬在贾庄公社鱼种场开展了北方  相似文献   

10.
珍珠细胞小片移殖后,有三种情况出现:①细胞小片的珍珠细胞全数成活,形成优质珍珠囊产生出粒大优质的珍珠,②细胞小片的珍珠细胞全数死亡,小片腐烂化成脓胞;③大部分细胞死亡,存活的少数细胞虽然也能增殖成珍珠囊,但珍珠分泌力弱,而  相似文献   

1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浦珠母贝、大珠母帆和企鹅珍珠帆的外套膜小片表皮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发现都是单层柱状表皮,由3类细胞构成,即柱状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2.
河蚌外套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形成珍珠的外套膜,国内外曾作过组织学、组织化学、正显微结构、珍珠囊形成等研究。本文作者利用扫描电镜的立体感强、景深大,可观察整体标本表面结构的优点,观察了河蚌外套膜内、外表皮及结缔组织表面结构,并对珍珠质等分泌物来源及分泌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择适龄的、生长良好的蚌;使用外套膜小片保养液,提高小片中细胞的成活率;减少小片组织变形,促使珍珠囊圆整并均匀分泌珍珠质;提供育珠蚌合理的生长环境。手术蚌经过33个月饲养,试验组中圆球形珍珠比率为对照组的4.5倍;1、2、3级优质珍珠比率达到49%,为对照组的三倍。研究结果证明,使植入外套膜小片中的细胞成活率高;保持珍珠囊园整性并均匀分泌珍珠质是提高珍珠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对提高淡水珍珠细胞移植成活率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培 《淡水渔业》1974,(12):16-20
珍珠细胞小片移殖后,有三种情况出现:①细胞小片的珍珠细胞全数成活,形成优质珍珠囊产生出粒大优质的珍珠;②细胞小片的珍珠细胞全数死亡,小片腐烂化成脓胞;③大部分细胞死亡,存活的少数细胞虽然也能增殖成珍珠囊,但珍珠分泌力弱,而且死亡细胞的腐解物被包在珍珠囊内,产生暇疵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中肠前盲囊是由中肠最前端背壁伸出的突起盲囊。这一盲状突起与胃后腔背部及肝胰腺前端相连,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层突入盲腔形成多分支盲管构成中肠前盲囊。盲管上皮的柱状上皮细胞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在柱状上皮细胞内有3种大小、电子密度不同的颗粒。用溶酶体标志酶作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直径1μm左右、电子密度中等的颗粒是溶酶体颗粒,另外两种颗粒分别是粘蛋白颗粒和酶原颗粒。中肠前盲囊上皮细胞吸收的物质主要用于合成这3种颗粒,并分泌到细胞外。因此,中国对虾中肠前盲囊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并分泌消化酶。  相似文献   

16.
3种珍珠贝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发现都是单层柱状表皮,由3类细胞构成,即柱状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柱状表皮细胞是贝壳和珍珠组份的主要合成和转运者,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细分为A、B、C3型。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呈杯状或不规则,体积巨大,细胞质稀少,核的形态亦不固定,前者的胞体全由电子透明泡占据,后者含有大量嗜酸性的电子稠密颗粒。这2类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物质转运,它们在邻近表皮的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可作变形运动穿越基膜进入上皮层。  相似文献   

17.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分别用HE和AB-PAS染色法对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驼背鲈食道内表面分布较多宽大的粘膜褶;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盲囊部厚度最大;前、中、后肠粘膜褶丰富,后肠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10~13个,结构与前肠相似。食道,胃,前、中、后肠及幽门盲囊均以分泌中性粘多糖的Ⅱ型粘液细胞为主。驼背鲈消化系统的结构表现出与其肉食性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万年县石镇珍珠场在蚌源紧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开展了再生珠养殖试验,为提高珍珠质量和育珠效益及大规模发展珍珠生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走出了一条效益型、节蚌型、集约型的新路子。本文从技术经济角度对比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再生珠养殖,就是采收珍珠时,不杀死珠蚌,在珍珠囊上划一伤口,把珍珠取出,然后把育珠蚌再养到水中,原来的珍珠囊细胞继续分泌珍质,沉积成再生珠。这一育珠方式虽然过去许多地区试养成功,但由于手术技巧要求较高,而未能推广开来。本试验旨在探索适于方年县规模化育珠新途径,完成“八五”期间发展万亩珍珠的生产任务。为此,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配合石镇珍珠场开展了再生珠先导工程养殖试验示范,并已初见成效、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对本试验进行了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淡水产的珍珠,是由河蚌外套膜表皮细胞分泌形成的。珍珠的用途较多,一般人们用它来制做工艺品,或者做中药材。 1983年春季,我们曾用不同年龄(即2、4、6龄)的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做人工育珠试验。经试验后发现,不同年龄的三角帆蚌所形成的珍珠,在形态等方面出现了差异。但这仅仅是从珍珠的外表面所见到的差别。至于在珍珠内部,在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上是否也有差异,这乃是作者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问题。一、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市兴太、俞垛等育珠重点乡镇调查,产珠大户反映问题最多的是易产生僵珠和烂珠,如何预防僵珠和烂珠的产生呢?1.弄清楚僵珠和烂珠(烂片)的意思僵珠即珍珠长不大,形状似谷壳、呆木无光,呈僵化状态。烂珠(烂片)即小片插植到外套膜的结缔组织后不形成珍珠囊,而溃烂成淡黄色脓水物,似发臭的浆糊。内表皮表面伤口已愈合,已烂的小片鼓起在外套膜的内外表皮之间。2.弄清楚产生僵珠和烂珠的原因产生僵珠的原因是小片蚌太瘦,小片过薄或小片冻伤,形成的珍珠囊分泌能力差,珍珠生长缓慢以至停滞,产生了僵珠。产生烂珠的原因是接种工具如刀片、针、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