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鲢鲫为试验材料,采用TL型鱼类回避槽,对28种常用水产药物作鱼类回避指数的测定;按测定结果分类(灭虫药、灭菌药、清塘药)列出鲢鲫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顺序,可供鱼病防治中合理选用药物参考。作者还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鲫鱼的味蕾组织在药物渗透下的结构变化,证实鱼类的味蕾具有对外界化学物质的感受功能,与回避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鱼类对常用水产药物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鲢鲫为实验材料,采用TL型鱼类回避槽,对28种常用水产药物作鱼类回避指数的测定;按测定结果分类(灭虫药、灭菌药、清塘药)列出鲢鲫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顺序,可供鱼病防治中合理选用药物参考。作者还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鲫鱼的味蕾组织在药物渗透下的结构变化,证实鱼类的味蕾具有对外界化学物质的感受功能,与回避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胺硫基烷复合剂治疗鲫鱼粘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孢子虫是鱼类体内外常见的寄生性原生动物,因孢子有坚硬的外壳,不易为药物杀伤,此类鱼病难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作者通过多年试验,采用胺硫基烷复合剂,取得了80%以上的治愈率。本研究对患病鲫鱼的体表,鳃,味蕾,肝脏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作治疗前后的对比,证明该药物具有特效,为鱼类的粘孢子虫病防治找到了一种新药。  相似文献   

4.
鱼类回避反应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其味蕾为感受外界环境中化学物质的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5.
关于湖南鱼类,国外Nichols(1925)Rendahl(1932)等曾报道过数种新种。国内梁启荣等(1963)曾就其鱼类区系组成进行过分析;伍献文等(1964,1974)在《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卷)中,对湖南产的鲤科鱼类新种,以及其它种的分类地位和分布,有过研究和整理;  相似文献   

6.
有关福建鱼类区系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国内外鱼类学者有过不少的报道.但对福建淡水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殖等的研究,尚未见有专门的论述。目前内陆水产资源已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鱼类资源遭受的破坏较难恢复,如不采取断然措施,势必造成难以扭转的恶性循环,终将导致资源枯竭。为此,笔者根据1975--1979年参加对全省各江河鱼类的调查和渔业区划期间调查的材料,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试图就福建淡水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措施作一初步的探讨,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东群众渔业机船拖网网具,长期来均习惯使用手工编结的园筒状形网,这类网具由于网形结构不够合理,网周偏小,对于捕捞离海底较高的近底层鱼类效果较差。过去广东底拖网所捕获的传统鱼类丁(蛇鲻)、三(金线鱼)、线(鲱鲤)、(li)(鲷)等,由于资源受到明显破坏而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养殖鱼类营养与配方设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抗营养因子对饲料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只有了解了抗营养因子对饲料质量的影响,才能确定一些原料在饲料中添加的上限,以免过多添加造成营养的破坏或对鱼类的生长造成危害。常见的天然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红血球凝集素、植酸、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硫葡萄糖苷、芥子酸、硫胺素酶和单宁(鞣酸)等,表8(见文末)是它们对鱼类的影响以及消除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942年,加拿大学者Duff用口服疫苗预防硬头鳟(Salmo gairdneri)的疖疮病获得成功[1],开创了鱼类免疫的先河.至今,鱼类免疫主要包括注射、浸泡、口服等,前两种免疫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胃酸及消化酶等破坏抗原,鱼类口服免疫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多鳞铲颌鱼Varieorhinus(Seaphesthes)macrolepis(Bleeker)隶属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俗称钱鱼,是神农架林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资源遭到破坏。为开发利用神农架林区山区鱼类资源,我们于1981—982年对神农架林区关门河所产多鳞铲颌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收集标本295号。本文根据初步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期望能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含有元素磷的水体中鱼类的血清胆碱酯酶和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元素磷对上述两类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抑制率为40%~70%时,即可导致鱼类亚急性中毒死亡。结果表明:元素磷不但是一种剧毒物质,能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而且是一种稳定的可积累的毒物,它能破坏鱼类的肝细胞,抑制正常代谢,造成神经毒性,以致引起鱼类的亚急性和慢性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水库的建立对长江渔业资源将会带来多方面影响,主要对江湖间洄游产漂流性鱼卵的鱼类(包括青、草、鲢、鳙等)遭受到大范围产卵场破坏。引起中下游天然捕捞产量下降;对江海洄游鱼类的影响表现为大坝阻断了中华鲟入川产卵的通道;汛期洪峰的削减使河口区咸淡水交融线内缩,不利于鲥鱼等鱼类上溯。水库建成后形成一个新的巨大的淡水渔业基地,要积极开展增殖、放养,保护珍稀鱼类(中华鲟、白鲟),发展名优水产品,使库区经济尽快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13.
鱼类生态学是年轻的生态学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鱼类生态学知识的积累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而作为一门正式的分支学科,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惭形成的。薛芬(1946)、成庆泰(1981)、刘瑞玉和陈受忠(1983)等曾对我国鱼类生态学研究成就有所述及。作者较为全面地搜集了1949~1983.9国内正式发表的有关鱼类生态学文献381篇,并联系古代和近代,就这一学科所做主要工作、进展和成就,以及现状和前景作了扼要的归纳、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虽然国外很早以前就知道鱼类能对寄生虫病免疫,然而不象在人类和兽医方面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鱼类对寄生虫免疫的报道。有关鱼体存在抗寄生虫特异性抗体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Bauer(1958,1959)曾对这个被忽视的领域加以评论。以后Snieszko(1969)作过鱼类对后生动物寄生虫免疫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拉萨市茶巴朗湿地的外来鱼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巴朗湿地是拉萨河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湿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外来鱼类进入湿地,湿地的鱼类群落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于2009年4月和2013年4月对茶巴朗湿地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茶巴朗湿地鱼类群落格局以外来鱼类为主、残存有部分土著鱼类,2013年外来鱼类完全占领了该湿地,土著鱼类基本消失。目前,茶巴朗湿地的鱼类主要为外来种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鲫(Carassius aurat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以及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土著鱼类仅极少量残存的高原鳅(Triplophysa)和裂腹鱼(Schizothorax)类。外来鱼类已在茶巴朗湿地建立了自然种群,这对与湿地相通的拉萨河流域的土著鱼类资源构成了较大威胁。防止茶巴朗东部鱼池养殖鱼类的逃逸、提高藏民对外来鱼类的识别能力及其危害的认知、清除外来鱼类、重新引入土著鱼类等措施对于茶巴朗湿地鱼类及生态系统恢复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泉州湾南部近海鱼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珍水 《福建水产》1990,(1):8-11,25
泉州湾地处东海和南海的过渡海域,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适宜,鱼类种类繁多,其区系组成具有一定的特色。对黄海、东海和南海鱼类区系的研究,成庆泰(1959—1966)、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海水组(1976)等,已有研究报道。对闽南—台湾浅滩鱼类区系的研究,张其永等(1981)、黄宗强(1984)都有过专文的报道。而泉州湾南部近海鱼类区系的研究,方水美等(1985)在有关研究报告中也有提及,但还没有专文论述。本文根据1988年泉州湾南部近海定置网渔获物调查的资料和有关文献报告,试图就这一海区鱼类区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其永  杨甘霖 《水产学报》1986,10(2):213-222
本文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其食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还兼食长尾类、短尾类和口足类。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对象(多齿蛇鲻或花斑蛇鲻)叉长的增加而增大。狗母鱼类周年均有摄食,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较高。它们的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肉食性相适应,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相近似,比大头狗母鱼的食性较凶猛。  相似文献   

18.
硬骨鱼肥大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关肥大细胞,在某些啮齿动物及人类中研究已比较深入,但在鱼类及其他低等脊椎动物中研究较少。硬骨鱼(teleostean fish)肥大细胞(MC),常被称为嗜酸性颗粒细胞(EGC),或肥大细胞/嗜酸性颗粒细胞(MC/EGC),本文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硬骨鱼肥大细胞的发生、组织化学性质、细胞颗粒介质及其在鱼类健康与疾病中可能的功能意义等进行讨论,旨为深入研究鱼类重大疫病的发生机理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中上层鱼类生产和加工利用的简况 中上层鱼类自五十年代以来产量不断增加,目前约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5。主要是:鲐鱼类(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沙丁鱼类(Sardinia melanosticta)和竹篓鱼类(Traehurus Iaponica)。此外,数量较大的还有日本鲤鱼、玉筋鱼、秋刀鱼等。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在鱼类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免疫、繁殖等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数维生素在鱼体内不能合成或不能足量合成,因此需要不断从饲料中获得。饲料原料中含有部分维生素,但由于储存和加工都会有较大程度的破坏,而且配比也不能完全满足鱼类的生长需要。同时,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鱼类的养殖密度不断加大,鱼类的养殖环境急剧恶化,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如NH3、NO2-等)浓度大幅度升高,对鱼产生的压迫作用加强,这些因素均增加了鱼类疾病的易感性和传染性。 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的功效就不仅仅是要求满足鱼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