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循环养殖系统中不同溶氧量对虹鳟幼鱼代谢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循环养殖系统中设置四种溶氧水平,分别为7.05、8.82、11.84和15.80 mg/L,其中8.82 mg/L为对照组,对虹鳟幼鱼(体长13.0-18.5 cm)的代谢水平及生长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饲养30 d后7.05mg/L的低溶氧使虹鳟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下降,11.84和15.80 mg/L溶氧下饲养的鱼耗氧率明显增加,15.80 mg/L使鱼的排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11.84和15.80 mg/L组虹鳟幼鱼在24 h内都具有高的代谢水平。随着溶氧量提高,虹鳟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随之升高,表现出生长指标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溶氧条件下(7.05±0.47、8.82±0.58、11.84±1.22、15.80±1.50 mg/L)虹鳟Oncorhgn-chus mykiss(体长13.0~18.5 cm)的生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虹鳟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及消化吸收率存在差异,表现为随着溶氧的升高,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也随之升高,即在试验溶氧范围内,高溶氧有利于虹鳟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能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温度、盐度和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及体重对美国红鱼幼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体重对试验鱼耗氧率、排氨率影响显著 (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10~30℃时,排氨率和O/N比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升高,并且排氨率与温度呈幂函数相关。呼吸Q10处于正常水平,而排泄Q10较低。当盐度10~40时,耗氧率和O/N比先降后升再降,排氨率先降后升;试验鱼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呈幂函数相关,但O/N比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在罗非鱼幼鱼模拟运输中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在罗非鱼运输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分别用5 mg/L、10 mg/L和15 mg/L4个浓度梯度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进行罗非鱼幼鱼处理,在密封式塑料袋中模拟罗非鱼幼鱼麻醉运输过程,并测定各时段的平均耗氧率与排氨率,以测试其麻醉运输效果.结果表明:在0~7 h内,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麻醉能显著降低罗非鱼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其中15 mg/L的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适宜于吉富品系罗非鱼幼鱼运输.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鲏(1.07±0.068) 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鲏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 ug/(g.h)和0.5 u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14:00时)较夜间(10: 00~2:00) 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鲏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鲏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鮍)(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鮍)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 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 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鮍)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鮍)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静水呼吸法研究了中华鳑(1.070±0.068)g在溶氧逐渐降低环境中呼吸耗氧和氮代谢生理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在(23.2±0.2)℃时,中华鳑饱食和饥饿状态下耗氧率分别为0.441 mg/(g·h)和0.297 mg/(g·h),排氨率分别为1.6μg/(g·h)和0.5μg/(g·h);溶氧低于1.5 mg/L开始浮头,低于0.31 mg/L开始死亡。当溶氧降低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显著降低,但仍表现出一定的昼夜节律性,白天(6:00~14:00时)较夜间(10:00~2:00)高。在低溶氧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浓度逐渐增加,水质环境随时间延长会逐渐恶化。实验结果提示在溶氧逐渐降低的环境胁迫下中华鳑的呼吸作用和氮代谢水平会逐渐下降。因此,在养殖和运输中华鳑过程中溶氧水平需始终保持在1.5 mg/L以上,运输前停食进行饥饿运输较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鲇Silurus asotus幼鱼呼吸、氨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鲇幼鱼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在4:007:00和17:007:00和17:00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26℃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耗氧率(OR)和排氨率(N)均随着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的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OR=0.8784W-0.9145(R2=0.9731),N=34.665W-0.8999(R2=0.8616);随着温度的上升,鲇幼鱼耐低氧能力下降,当温度大于26℃时,窒息点超过0.5 mg/L;随着体重的增加,鲇幼鱼耐低氧的能力上升,体重低于4.06 g时,窒息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体重达到11.06 g时,窒息点降至(0.319±0.031)mg/L,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苦葛皂苷对福寿螺呼吸代谢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苦葛皂苷质量浓度、不同水体培养温度和不同螺质量下苦葛皂苷处理与未处理正常福寿螺(对照)耗氧率、排氨率及氧氮比的差异。结果表明: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及排氨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水温28℃、苦葛皂苷质量浓度40 mg/L条件下,处理组福寿螺的耗氧率、排氨率分别为0.19、0.02 mg/(g·h),而对照组高达0.88、0.07 mg/(g·h);苦葛皂苷处理组福寿螺的氧氮比值显著降低,说明福寿螺代谢方式发生改变,由以蛋白质及脂肪和糖类共同代谢转向以蛋白质代谢为主。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苦葛皂苷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福寿螺的呼吸代谢水平,抑制脂肪和糖类代谢能力,迫使福寿螺通过增加蛋白质代谢进行免疫应激,最终导致螺体能量供应不足而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0.
在饲料中通过喷洒的方式添加液体纳米硒,测定不同浓度液体纳米硒对褐牙鲆生长性能、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纳米硒的试验组褐牙鲆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显著提高,其中10 m L/kg组增长最为显著;肝体比、脏体比及肠体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无显著差异;添加纳米硒可以增强褐牙鲆的耗氧率及排氨率,耗氧率在10 m L/kg时达到最高,排氨率在20 mL/kg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
鲇幼鱼耗氧率与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体重对鲇Silurus asotus幼鱼呼吸、氨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鲇幼鱼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一昼夜在4:00-7:00和17:00-20:00各出现一个耗氧高峰,这两个时间段应是鲇幼鱼的摄食和活动高峰;在18-31℃下,鲇幼鱼的耗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排氨率在18-26℃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2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耗氧率(OR)和排氨率(N)均随着体重(W)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的关系,相关方程分别为OR=0.8784W-0.9145(R2=0.9731),N=34.665W-0.8999(R2=0.8616);随着温度的上升,鲇幼鱼耐低氧能力下降,当温度大于26℃时,窒息点超过0.5 mg/L;随着体重的增加,鲇幼鱼耐低氧的能力上升,体重低于4.06 g时,窒息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体重达到11.06 g时,窒息点降至(0.319±0.031)mg/L,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封闭流水式呼吸室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以下简称CA,10、30、50、70、90、110 mmol/L)对体质量为(84.62±6.70)g的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耗氧率、氨氮排泄率、血氨含量及排氨基因Rh家族(Rhag、Rhbg、Rhcg1和Rhcg2)在鳃组织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CA90时,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达到最低值,表明CA90可能是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所能承受的最大碱度胁迫。相反,随着碱度的升高,瓦氏雅罗鱼的血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CA90时达到峰值。然而在CA0~50时,瓦氏雅罗鱼血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进化出特殊的排氨机制,使其体内能够保持较低的氨氮含量以此规避氨中毒。定量PCR显示,参与氨转运的4种Rh基因在不同碱度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其中Rhcg1和Rhcg2在高碱度(CA110)最为显著(P0.05),表明Rhcg1和Rhcg2可能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碱胁迫下的排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量代谢研究(O∶N)发现,在CA0~70时,雅罗鱼无需消耗过多能源物质即可实现高碱度胁迫下的能量需求;而在碱度为90~110时,则主要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减少蛋白质耗能,以此降低毒氨的产生。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深入探讨了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胁迫下的排氨策略及其可能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推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类型盐碱水域的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盐度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与盐度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盐度(S)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盐度6~27范围内,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的影响都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滤水率与摄食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13时最大,分别为5.93 L/g.h和38.26×106cell/g.h;盐度对吸收率的影响不显著,吸收率为74.77%~78.41%。盐度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与排氨率先增大后减小,盐度20时最大,分别为1.76 mg/g.h和0.11 mg/g.h;盐度对O∶N比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盐度下O∶N平均值为17.89,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香港巨牡蛎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的摄食和代谢活动在盐度13~20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型海藻碎屑是海藻场海域生产力循环过程的重要物质基础,海域环境因素例如溶解氧含量差异,对海藻碎屑分解释放营养盐效率产生影响,由此探究不同溶解氧环境对海藻碎屑分解及营养盐贡献度。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探究低氧(1~4 mg/L)和好氧(5~9 mg/L)条件下瓦氏马尾藻碎屑分解速率(用分解系数k表征)以及碎屑分解释放无机营养盐氮、磷、硅规律。结果表明:在好氧条件下,海藻碎屑剩余物质干重最小,实验结束海藻碎屑失重率为84.699%,在实验初期瓦氏马尾藻碎屑(简称海藻碎屑)分解速率较高(0.110/d);而低氧条件下海藻碎屑实验初期分解速率(0.041/d)与好氧条件下实验末期分解速率(0.049/d)相当;海藻碎屑在好氧条件下易于分解释放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且两者释放趋势一致,氨氮释放量在低氧条件下较高,且氨氮在海藻碎屑分解释放溶解无机氮中占主导作用,使得低氧条件下单位海藻碎屑分解释放溶解无机氮的累积贡献量(3.811 mg/g)比富氧条件下累积贡献量(1.511 mg/g)高出近一倍;海藻碎屑在不同溶解氧环境下对活性磷酸盐贡献量最大,富氧条件下单位海藻碎屑分解释放活性磷酸盐对水体累积贡献量达到10.143mg/g,无机硅酸盐在低氧条件下累积贡献量为1.091~4.777 mg/g;海藻碎屑受海域溶解氧差异影响,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海域的能流循环和海域氮、磷、硅等营养盐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水呼吸室法研究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了被寄生状态下黄颡鱼的成活率和钩介幼虫最适寄生量。结果显示:对照组、正常寄生组和重度寄生组的黄颡鱼在钩介幼虫完全脱落后的成活率分别为100%、93.3%和50%;寄生胁迫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钩介幼虫寄生胁迫使寄主鱼排氨率显著增加(P0.05),钩介幼虫寄生数量与排氨率的增加存在正相关性,与寄主鱼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呼吸代谢O∶N显著降低,寄生组(B、C组)分别为29.64、27.22,接近以蛋白质和脂肪功能的比值24,未寄生组(A组)O∶N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代谢规律,为其幼蟹养殖条件的优化和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密封静水式试验,探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 ℃)和pH(6.0、7.0、8.0、 9.0)对不同规格[大规格组(L)的体质量21.68±3.58 g...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的代谢生理状况,为其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采用不同生态条件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pH和体质量对岩扇贝幼贝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试验温度为6~22℃时,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经回归分析,体质量(X)与耗氧率或排氨率(Y)均呈负相关幂指数关系,岩扇贝幼贝单位体质量的耗氧率、排氨率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盐度(24~3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3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盐度(30~36)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的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随pH(7.0~8.0)的升高而增大,在盐度为8.0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pH(8.0~9.0)的升高而降低;岩扇贝幼贝一昼夜的耗氧率及排氨率最高峰均在13:00,耗氧率和排氨率最低峰均在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岩扇贝的生理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文蛤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 ℃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 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 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稻壳生物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固定在稻壳生物炭上,考察氨氮浓度、pH和温度对氨氮去除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将硝化菌固定在生物炭上,既保留了生物炭对水体中氨氮的吸附性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微生物的高效降解作用。常温条件下,对于初始氨氮浓度≤300mg/L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7.5,控制水样溶解氧浓度为1.5mg/L左右,稻壳生物炭固定化硝化菌剂对氨氮去除率可达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