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目的]对香椿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进行分析,筛选优良香椿无性系,奠定遗传改良的基础。[方法]以49个香椿无性系为对象,分别于2015、2016、2017年测量其1、2、3 a生株高、胸径,计算材积,对表型性状及其增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采用独立淘汰法筛选排名前20%的无性系为优良,对中选无性系进行遗传增益等参数估算,并将试验地不同年份特征气象因子与无性系表型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株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连续3 a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表型变异系数逐年减小,而变异幅度、重复力逐年增大;3 a生时,株高、胸径及材积的无性系重复力分别为0.55、0.50、0.67,重复力高。2015—2017年,49个香椿无性系之间胸径、材积增长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差异,3 a生材积与材积、胸径增长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以3 a生香椿无性系材积及其增长量为2组指标,独立筛选出优良无性系10个,中选无性系群体平均材积大于0.010 4 m~3·株~(-1),增长量大于0.009 7 m~3·株~(-1)。3 a生材积的遗传增益为17.38%,中选香椿无性系的稳定性系数b值均大于1,对年份环境敏感。气象因子-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显示,材积与年总降水量、日均降水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参试香椿无性系间材积差异极显著,选择潜力大;中选的优良香椿无性系遗传增益超过15%,但其在不同年份差异大且稳定性差,这可能与年份降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贵州白花泡桐种源及优树无性系选择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4~1990年,收集本省7个种源的31个优良无性系进行了种源和优良无性系选择试验.结果表明,表现好的种源有:兴仁、遵义、仁怀和紫云,三年生平均树高比对照大32.3~43.3%,平均胸径大33.3~55.34%;表现较好而稳定的优良无性系有:兴仁30号,紫云29号,独山9号,德江8号,仁怀4号,安龙11号,紫云31号和兴仁3号,高生长提高32~45.12%,胸径提高35.8~65.0%。推广造林128万多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378个9年生捷克种源欧洲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选育欧洲云杉优良无性系,为本地区造林提供优质遗传材料,加速当地引入云杉人工林高质量发展。[方法 ]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建立378个欧洲云杉无性系对比试验林,调查或计算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当年新梢长、第一轮分枝数等指标,并通过EXCEL和R包lme4(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using'Eigen'and S4)进行数据整理及遗传参数计算,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 ]无性系树高、当年新梢长、胸径、分枝数、冠幅在无性系间及与区组交互作用下均差异极显著;遗传变异系数为10.02%~20.38%;表型变异系数为31.36%~48.36%;无性系重复力为0.59~0.71;相关系数中,无性系树高、新梢长、胸径、冠幅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系数较高(0.72~0.95),且都极显著相关。采用BLUP法计算无性系树高遗传值,从378个无性系中选择30个欧洲云杉无性系,入选率为7.94%,入选无性系树高遗传增益为26.38%。[结论 ]378个欧洲云杉无性系树高、新梢长、胸径、分枝数和冠幅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变异,同时受到无性系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即无性系也存在与立地的明显互作关系,说明在推行无性系林业时,要因立地选择最适宜无性系。根据无性系树高遗传值筛选30个优良无性系,各表型性状生长优良,可为欧洲云杉在本地进行无性系造林推广应用提供优质材料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从四川省9个县(区)收集的44个桢楠优株家系苗期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嵌套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的苗高和地径均具有极显著差异。种源间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分别在0.23~0.42和0.15~0.28之间,家系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分别在0.05~0.43和0.10~0.34之间。以苗高、地径为评价指标,以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症状综合评定法进行评定,初选出都6、9和4号3个优良种源,31、22、32、6和38号5个优良家系。根据苗期生长数据的分布,部分桢楠优株家系已表现出生长优势,具有进一步筛选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巨桉无性系生长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6个巨桉无性系人工林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表明:胸径、材积在无性系间呈极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胸径、树高、材积三者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材积,达到78.82%,其次为树高和胸径,分别为52.23%、23.13%。胸径、树高、材积的重复力分别为0.5744、0.5469、0.3453。利用综合评定方法评选出5个优良的巨桉无性系,分别为20、18、25、9和5号。5个优良无性系胸径、树高、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60%、11.09%和2.05%。  相似文献   

6.
应用伊春林科院在20个世纪90年代选育出的大青杨优良无性系,在营造评比试验林,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良无性系。经过3年的栽培试验,从中筛选出了最佳无性系为7号,其次为5号。无性系7号杨造林3年,树高、地径、胸径分别超过普通大青杨85.6%、91.4%、220.9%。  相似文献   

7.
杉木无性系测定与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第一代杉木种子园优良家系中,单系选择优株,繁殖成无性系,进行无性系测定探讨选择效果。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间差异明显,只有通过无性系测定选择,才能获得良好选育效果,缩短选育时间。  相似文献   

8.
油茶系统选择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油茶天然林分中进行群体选择,评选出优良母树,并营造示范林。在此基础上利用个体选择评出33个优株,连续4年进行无性系测定,选育出12个高产优良无性系,亩产油量达51.76kg,各项指标均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9.
对从北美引进的东部白松在辽阳铧子林场进行了15a的种源试验研究。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源之间生长量差异显著,筛选出的3号和2号2个优良种源,树高、胸径遗传力为85%和87%,遗传增益为20.2%和28.9%,直接引种这些优良种源造林可获得显著的增产效益。东部白松的生长量显著高于乡土树种红松,是辽宁大有发展前途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育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优良家系,对引进国内外交趾黄檀10个产地25个家系的种子,于2015年春季在林下国有林场苗圃基地进行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漳州气候适宜交趾黄檀苗木生长,苗木总体良好,但各家系间差异很大。通过种子发芽率、苗木地径、苗高3个考核指标分析,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出在苗期表现好的家系试验号有5个:7号、18号、8号、11号、3号,其种子发芽率、苗木地径、苗高分别达到64%、0.46 cm、39 cm以上。选育了苗期优良家系5个,为下一步营建优质家系采穗圃,加快繁殖无性系苗木造林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地木麻黄种源间抗风性、生长及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于造林后2、5、7 a时测定山地木麻黄种源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数量性状,并于造林后7 a时调查主干分叉习性(AP)、主干通直度(SFS)、侧枝密度(DPB)、侧枝直径(TPB)、绿色小枝长度(LDB)、侧枝分枝角(APB)、侧枝长度(LPB)等形质性状以及抗风性(RES),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应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山地木麻黄种源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造林后2、5、7 a时,27个山地木麻黄种源间保存率和抗风性差异显著(P0.05);对造林后7 a时保存率较高的18个种源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个年份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 a时,TPB、APB、LDB、AP和SFS等形质性状在种源间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生长性状的种源遗传力明显高于形质性状,二者分别受中度或中度偏下和低度遗传控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变化不大,而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1.89%~12.30%、11.67%~13.67%、30.20%~38.11%;7 a时,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3.84×10~(-5)%~5.56%。性状间相关分析表明:树高作为山地木麻黄早期选择性状较适宜。[结论]依据坐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17877、19489和19490等3个优良种源,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东门林场25年生大花序桉种源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优良种源及单株,为大花序桉良种繁育及中大径材培育提供优质遗传材料。[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构建性状选择指数方程综合分析等方法,对11个大花序桉种源进行生长与形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及选择。[结果]表明:大花序桉胸径(DBH)、树高(H)、单株材积(V)、树干通直度(ST)和树干圆满度(SF)在种源间呈极显著差异;上述5个主要性状的种源遗传力(H2)为0.634 0.895,单株遗传力(h2)为0.136 0.342;以DBH、H、V、ST和SF 5个性状指标构建大花序桉种源/单株选择指数方程,按标准选择出4个优良种源和13株优良单株,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11.2%,优良单株平均材积遗传增益达29.7%,选择效果尚好。[结论]大花序桉5个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在种源水平受中度至较强遗传控制,在单株水平受弱度遗传控制。优良种源D47、S14127、B47和S12195生长材性兼优,可用作培育优质中大径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西南桦无性系早期生长变异及生长节律研究,揭示其生长规律及适应性,为西南桦无性系选育及速生丰产林营建提供参考。[方法]以滇西地区20个无性系参试的3年生西南桦无性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每月定期测定其树高、胸径,探讨各无性系的生长变异,应用聚类分析划分生长类型,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进一步揭示各类型无性系的生长节律特征,通过相关性分析探明影响生长节律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20个西南桦无性系间树高和胸径差异极显著(P0.01),根据生长表现,可将其划分为速生、中等和慢生3种类型,其中,B3、A10、Q3、Q4、Q2无性系属于速生型,其树高、胸径年均生长量大多超过2 m和2 cm;与中等和慢生型无性系相比,速生型无性系的生长优势并非完全表现在速生期,其在缓生期和滞生期的生长优势更大;各类型西南桦无性系的生长节律基本一致,其树高生长高峰在7—9月,低谷为4月和12月;其胸径生长高峰为5、10月,8月和12月为低谷,尤以8月生长最慢,这与该月的日照时数低有关。[结论]在滇西地区,B3、A10、Q3、Q4、Q2等5个无性系生长最迅速,颇具发展潜力。从经营措施看,宜在树高、胸径生长高峰之前,即5月和9月加强幼林抚育施肥,促进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南方红豆杉产地试验林分别在不同年份进行全林生长性状测定,评估南方红豆杉产地早期选择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在浙江龙泉和浙江安吉两地同时开展了南方红豆杉产地试验,通过对24个产地南方红豆杉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的10 a跟踪观测,以明确早期选择的准确性并优选出一批生长优良的产地。[结果]浙江龙泉和浙江安吉两地点24个产地南方红豆杉10年生树高、胸径和冠幅变异系数分别达6.58%、15.14%、11.18%和9.17%、17.18%、17.14%。浙江龙泉点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10年生树高和胸径均值分别比浙江安吉点高29.02%和10.88%。浙江安吉和浙江龙泉两地点24个产地南方红豆杉7年生树高与10年生树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P0.01)和0.769(P0.01),均大于两地点4年生树高与10年生树高的相关系数0.479(P0.05)和0.649(P0.01)。[结论]南方红豆杉生长性状具有显著的产地、地点以及产地×地点的互作效应。以10年生树高、胸径以及7 10年生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均值为筛选标准,采用独立淘汰法分别从龙泉点和安吉点选出7个和3个速生优良产地。  相似文献   

15.
楸树无性系早期生长变异和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评价和选育优良楸树(Catalpa bungei C. A. Mey)无性系。[方法]本研究利用32个楸树无性系7年的生长测定数据,以分析其生长规律及早期生长过程。对各无性系的单株材积生长进行Logistic拟合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32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楸树无性系在不同年份(1 a除外)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差异极显著,说明楸树无性系间变异丰富。楸树单株材积变异系数最大(7.84%~35.56%),胸径次之(11.89%~17.29%),树高最低(6.91%~10.87%),无性系单株材积改良潜力较大。同时生长后期单株材积(0.75)和胸径(0.82)保持较高的重复力,意味楸树单株材积受遗传控制较强。利用无性系单株材积生长平均值,拟合了楸树无性系单株材积生长曲线的Logistic模型,估算的生长参数在无性系间具有较大差异。楸树无性系7年生单株材积平均年生长量呈"S"型曲线生长趋势,而连年生长量先上升后下降,在第5年达到高峰,截止到本次调查时还未达到数量成熟。相关性分析显示:楸树无性系单株材积生长量与最大生长速率(MGR)、线性生长速率(LGR)、线性生长量(LGI)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32个楸树无性系分为4大类,其中第I类的楸树单株材积生长总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后期生长潜力。[结论]不同楸树无性系的遗传变异丰富, 1-1、22-07、19-01、16-05、16-01、16-07等6个无性系生长潜力较高,可作为楸树的优良无性系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考察了灰楸无性系生长(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形质(分枝度、分枝角、冠幅、树皮厚度、尖削度)性状,为灰楸优质用材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灰楸试验林33个无性系为材料进行多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重复力估算。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灰楸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重复力为0.456~0.592。灰楸形质性状中,平均尖削度P1和P3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大小的重复力(0.479和0.415)。遗传相关分析中,单株材积与冠幅、树皮厚度、平均尖削度P1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较弱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8~0.263。针对不同育种目标,利用主成分评价和隶属函数法最终选择出特定的优良无性系。[结论]5年生灰楸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生长性状受到中等的遗传控制,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灰楸无性系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具有独立性,可进行单独定向选择。灰楸无性系H3-1-9、H3-1-18、H3-1-10、H3-1-3、H3-2-16和H3-1-17可作为速生丰产良种;无性系H3-1-16、H3-1-19、H3-2-12和H3-2-9可作为优质用材的无性系;无性系H3-1-17、H3-1-10、H3-1-18和H3-2-16可考虑作为生长和形质综合改良的灰楸无性系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17.
北方型美洲黑杨不同无性系重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杨树高产低耗高效工业用材新品种选育筛选新种质。[方法]采用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北方型美洲黑杨种质生长及光、水分、养分等关键环境资源利用性状。[结果]表明:(1)种源间、种源内无性系间在生长、光合、水分和养分利用方面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总叶面积、成叶速率、暗呼吸速率、氮素转移率、生长旺期水分利用效率与北方型美洲黑杨胸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筛选出M6、Q1、Q5、M5、Q7、Q3、M3、Q9等高产型种质,M6、Q1、Q2、M5、Q5、M3、Q4、M2等高产高光效型种质,Q5、Q1、W9、M5、Q7、M6、M3、W2等高产高水分利用型种质,Q9、Q5、Q3、Q8、Q1、M10、Q7、I5高产高养分利用型种质。其中,Q5、M6、Q1、Q2、Q9等无性系兼具生长和对资源(光、水分和养分)的利用优势。[结论]北方型美洲黑杨遗传变异丰富,为优良种源和种质选择提供了依据;总叶面积、成叶速率、、暗呼吸速率、氮素转移率等5个与生长关系密切的指标可作为种质资源评价的可靠指标;筛选出的优良种质特别是综合表现最优的5个无性系是后续育种工作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8.
In total 36 superior clones of Dalbergia sissoo Roxb., screened from 300 selections conducted in natural and growing range of India and Nepal, were multiplied using single nodal cuttings and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genotype×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for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at the age of 30 months in three geographical locations in the state of Punjab, India. Clone 124 had maximum adaptability and stability (bi = 1.04) to perform exceedingly well over the locations. Clones 36 and 1 were stable with mean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0.84 and 1.22, respectively. Nonetheless, clone 41 performed exceedingly well for all the characters to attain maximum population mean, and the performance varied substantially across the locations. Therefore, clone 41 was considered as productive but non-adaptive clone. Though some of the clones were sensitive to sites, 14 clones for height, 16 for collar diameter, 12 for DBH and 7 for volume were relatively un-sensitive with higher regression coefficient. Nonetheless, clone 124 was the most stable with average bi value of 1.04 and productive, which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breeding and commercial deployment of stable and productive planting stock of Dalbergia sissoo.  相似文献   

19.
目的]印度黄檀叶含有多酚及类黄酮物质,研究印度黄檀叶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可为其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印度黄檀叶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液,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设计,检测在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超声功率120 w时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印度黄檀多酚的提取工艺;同时,鉴定印度黄檀叶乙醇-水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低浓度印度黄檀叶多酚能发挥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提取液对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约为3.2 mg·L~(-1),略大于Vc的2.5 mg·L~(-1);不过,其还原能力略低于Vc。[结论]印度黄檀叶内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