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乌饭树是杜鹃花科越桔属的小浆果植物,有关乌饭树叶提取物抗氧化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乌饭树果实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报道却很少。为给其功能性品种的进一步选育和有效利用打下理论基础,对乌饭树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饭果的水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效果为94.10%,其60%乙醇提取液的清除率为97.44%;乌饭叶的抗氧化物质(槲皮素)含量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效果都高于其果实;乌饭果的水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32 mg·m L~(-1),当其清除率达到94.68%时所需水提液的浓度为2.08 mg·m L~(-1);乌饭果的水提取液清除50%DPPH自由基的用量是VC的97倍;乌饭树果实抗氧化物质(槲皮素)含量和水提取液抗氧化效果都呈现地理变化规律,较低纬度的赣南地区(南岭北坡)对选育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法优化杜仲叶中总多酚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功率和超声波处理时间6个因素对杜仲叶总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筛选得到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超声波处理时间4个显著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46%,料液比为1∶20.70(g∶mL),微波功率为154 W,微波处理时间140 s,超声波功率350 W,超声波处理时间为31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总多酚得率达8.491%,与传统溶剂提取法相比,总多酚得率提高33.57%。利用最优工艺得到总多酚提取物,其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自由基(ABTS·)和羟基自由基(·OH)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31.21、24.50和311.8 mg/L,抗氧化活性与BHT相当,低于Vc。  相似文献   

3.
根据溶剂萃取分离法,采用水、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5种溶剂从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中提取分离得到7种提取物样品,通过不同样品对DPPH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肼基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研究青钱柳叶不同活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各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青钱柳叶各提取物均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在0.04 mg·mL~(-1)浓度以下其清除率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清除能力最强的为醇提后的水提物,当浓度为0.1 mg·mL~(-1)时其清除率达到91.29%;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醇提取物,当浓度为1 mg·mL~(-1)时其清除率为53.55%,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除石油醚提取物外,其余样品的浓度与清除率均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而各样品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都明显小于Vc,且随浓度的增大其变化幅度较小;醇提后的水提物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1.32%,其次为水提物,为10.94%;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2,与羟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r=0.427,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r=0.210,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可能是青钱柳叶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刺五加茎叶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醇提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乙醇浓度对其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30 g/ml,超声功率240w,提取时间50min,乙醇浓度85%,在此条件下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72.35%。此外,将最佳条件下获得的刺五加茎、叶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分别测定其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NO2-离子和还原能力,并与抗氧化剂V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茎叶提取物具有体外抗氧化功效,同浓度条件下,抗氧化剂Vc的清除率远远大于刺五加叶和茎提取物,刺五加不同部位醇溶性有效成分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叶茎。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刺玫果总黄酮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添加氯化钠)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刺玫果总黄酮的双水相萃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测试刺玫果总黄酮提取液对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亚硝酸盐、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自由基阳离子(·ABTS+)的清除率和还原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27%、硫酸铵质量浓度0.21 g/m L、刺玫果提取液体积分数22%、氯化钠加入量为2.0 g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刺玫果总黄酮平均萃取率为91.81%。刺玫果总黄酮提取液对·ABTS+、·OH和O-2·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当总黄酮质量浓度分别为0.12、0.30和0.60 g/L时,对·ABTS+、·OH和O-2·的清除率分别为90.27、89.60%和96.73%,其清除能力均强于Vc;对DPPH·、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弱于Vc;刺玫果总黄酮提取液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相似文献   

6.
板栗壳中多酚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板栗壳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条件下板栗壳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壳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9.7%,料液比1∶18(g∶mL),浸提温度52.6℃,浸提次数3次。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板栗壳多酚提取得率预测值为76.0 mg/g,实验值75.9 mg/g。板栗壳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25~200 mg/L范围内,随质量浓度升高其还原能力和清除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逐渐增强,当200 mg/L时其还原能力达0.841,DPPH.抑制率达89.7%,均高于同质量浓度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但低于同质量浓度Vc,对O-2.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93.2%和94.0%,均高于同质量浓度BHT和Vc。  相似文献   

7.
棕榈花苞抗氧化成分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棕榈花苞中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率等抗氧化能力指标为衡量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来优化提取工艺。在最佳提取工艺下得到提取物,测定其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并以多项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78%,液料比28∶1(m L∶g),提取时间64 min,提取温度80℃时,棕榈花苞提取物DPPH·清除率为92.05%,ABTS·+清除率为63.82%,提取物中总酚含量4.72%,得率为15.08 mg/g;总黄酮含量3.63%,得率为11.67 mg/g。本试验条件下每100 g棕榈花苞(以干质量计)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相当于2 990~6 262 mg Vc,棕榈花苞的体外抗氧化能力IC50为0.115~5.795 mg/m L,具备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大金星’、‘大红’、‘敞口’、‘大旺’和‘野生’山楂叶为试材,于4-10月每月采样一次,用70%乙醇提取山楂叶黄酮,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山楂叶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品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黄酮提取液,在相同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各样品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能力和一定的还原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远高于Vc和BHT,其中‘敞口’、‘大金星’、‘大红’均在4月清除能力最强且相近,‘大旺’和‘野生’分别在5月和6月最强,但低于前三者,栽培品种清除能力大于野生山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也远高于Vc和BHT,其中‘野生’、‘大红’、‘敞口’、‘大金星’均在6月清除能力最强,‘大旺’在5月最强,野生山楂清除能力大于栽培品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都低于Vc,除‘野生’4月、5月和9月外,其余均高于或接近BHT,‘大金星’、‘敞口’、‘大旺’、‘野生’均在10月清除能力最强,‘大红’4月最强,除‘大旺’外,其他栽培品种清除能力大于野生山楂;还原能力低于Vc,与BHT相近,品种间及其不同发育时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树莓中含有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用溶剂法提取悬钩子中生物活性物质,并测定总多酚及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丙酮作为溶剂提取的树莓中总多酚,用福林酚法测定其含量为708.54mg/100g鲜果。通过测定树莓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这可能与树莓中的多酚含量有关。因此,悬钩子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用于抗癌活性物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迎春叶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迎春叶总黄酮(FLJN)的提取、分离、纯化条件及其体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正交试验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方法为:采用75%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液,1: 15(g: mL)的固液比,水浴回流热提取3次,每次40min.粗提物经过活性炭吸附法进一步处理后,可得总黄酮质量分数为97.6%的精制产品.体外实验表明,FLJN可以有效地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 · )和羟自由基( · OH),自由基清除率为50%时溶液的质量浓度(IC_(50)值)分别为8.40和2.24mg/L,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芦丁基本相当,比2,6 - 二叔丁基 - 4 - 甲基苯酚(BHT)稍弱.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时期对香椿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不同采收时期所得香椿复叶的粗蛋白、类黄酮、总硝酸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饲用香椿复叶的最佳采收时期。[方法]以5月15日至11月1日逐月采收的香椿复叶为材料,测定其粗蛋白、类黄酮及总硝酸盐含量,并利用ORAC、DPPH、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综合营养及保健活性分析,筛选最适饲用采收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粗蛋白、类黄酮、硝酸盐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复叶粗蛋白含量(全采收期13.17%~22.65%)随其成熟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除10月中旬后的样品外,其余采收期复叶粗蛋白含量均大于15%,远高于常规粮食饲料,具有高蛋白的饲用优势;类黄酮含量突出(全采收期均值15.87 mg·g~(-1)),远高于蓝莓等常见果蔬,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积累,并于10月达到最高27.02 mg·g~(-1);ORAC、DPPH、FRAP法测定结果均表明香椿复叶具有突出的抗氧化活性,且随复叶成熟而持续增加,并与其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香椿复叶大量富集硝酸盐(全采收期2 306.39~7 346.80 mg·kg~(-1)),且随其叶片成熟呈"V"形积累,7—8月中旬采收的香椿复叶硝酸盐含量处峰谷阶段,此间均值为2 603.78 mg·kg~(-1),相对适于进行饲用采收。[结论]不同采收期香椿复叶的饲用品质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其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7—8月中旬是对香椿复叶进行饲用采收的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方法]以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萌发培养基中6-BA浓度、子叶节萌发天数、丛生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外源激素对丛生芽伸长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6-BA的萌发培养基与不添加的相比能够显著促进子叶节的生长及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且6-BA浓度在2.0 mg·L-1时,诱导率最高可达73.3%,平均芽数2.26个;(2)种子萌发天数对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显著影响,萌发7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74.7%,但与萌发9、11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差异不显著;(3)MS和B5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B5抑制褐化的效果显著好于MS;(4)采用1.0 mg·L-16-BA+0.3 mg·L-1I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伸长,伸长率为60.5%;(5)不同浓度生长素组合均能促进丛生芽幼苗生根,1.0 mg·L-1IBA生根率最大,生根数最多。[结论]最佳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为:以在MS+2.0 mg·L-16-BA培养基中黑暗培养7 11 d的幼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在B5+1.0mg·L-16-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待丛生芽长约0.3 0.5 cm后,转入B5+1.0 mg·L-16-BA+0.3 mg·L-1IAA培养基中进行伸长培养,当丛生芽伸长至2 3 cm时,单株切下转入1/2 B5+1.0 mg·L-1IBA培养基中生根,该体系与愈伤组织培养相比能缩短培养时间,改善褐化严重、玻璃化等问题,可为蒙古沙冬青的扩繁及进一步开展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白榆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的喷施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代谢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白榆品种‘白洼一号’幼苗为材料,在0、50、100和150 mmol·L~(-1)Na Cl浓度下,喷施不同浓度SA(0、0.5、1.0、2.0 mmol·L~(-1)),处理30 d后对白榆水分生理、膜脂过氧化、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盐胁迫下,外源SA可以显著提高白榆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但对电解质渗透率影响不显著。(2)0.5和2.0 mmol·L~(-1)SA会显著提高50和100 mmol·L~(-1)Na Cl胁迫下白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1.0 mmol·L~(-1)SA对各盐浓度下光合色素含量改善作用均不明显。(3)2.0 mmol·L~(-1)SA的添加提高了盐胁迫下白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1.0 mmol·L~(-1)SA明显降低了50 mmol·L~(-1)盐浓度下白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结论]适宜浓度的SA能改善白榆的生理参数,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0.5和2.0 mmol·L~(-1)SA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参数的改善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印度黄檀Dalbergia sissoo(Roxb.)是一种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用材树种,对印度黄檀优株选择及优良无性系筛选,可以为印度黄檀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方法]本研究测定4种国外引进种源(N0、N2、I4和H6)印度黄檀母株株高和胸径,选择出20棵优株;并通过嫁接进行无性系苗木繁殖,测定2年生无性系苗木胸径和株高,比较分析了20个无性系株高和胸径,筛选出优良无性系用于印度黄檀优良品种选育。[结果]4个种源的印度黄檀母株株高和胸径变异系数较大,选择的20棵优株株高和胸径约等于或大于母株平均株高和胸径的130%;9和10号无性系株高和胸径均明显大于其它无性系,且变异系数远远小于母株;其次为12、18、19和20号无性系;9和10号优株,树干较直,胸径较大,超过母株平均值的170%;9和10号无性系株高和胸径均超过对照的130%,可作为优良无性系。[结论]本研究选择了20棵印度黄檀优株,并繁殖出20个无性系,筛选出9和10号作为优良无性系,用于之后的印度黄檀优良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不同形态重金属在行道树国槐各器官的富集特征。[方法]采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对北京市蓝靛厂北路旁的土壤和国槐的叶片、树枝、树皮、树干与树根中Cr、Ni、Mn、Cu、Zn、Cd和Pb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提取,并用ICP-MS测定各形态重金属浓度。[结果]结果表明:树皮中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最高,重金属元素在树根向树干、树干向树枝和树枝向树叶的迁移均以酸溶态为主。树皮和树干为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贮存器官;重金属元素在叶片中以相对活跃的酸溶态存在。国槐对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富集效能大小依次为:可氧化态可还原态酸溶态残渣态;国槐对7种重金属的平面富集效能和空间富集效能分别达到372.90 mg·m~(-2)和45.48 mg·m~(-3)。[结论]国槐各器官的重金属浓度存在显著差异;重金属元素在国槐体内的运输以酸溶态为主;重金属元素以相对稳定形态贮存在树皮和树干;国槐对可氧化态重金属的有效净化效率高于其他形态。  相似文献   

16.
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的当年新生枝条带腋芽茎段为材料,对卷荚相思外植体进行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移植等。[结果]表明:通过对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采条进行扦插,以扦插苗建立采穗圃,选取采穗圃中当年生健康无病虫害枝条的中段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处理0.5 min和0.1%的升汞处理18 min,其存活率达69.33%,芽诱导率达86.67%;最佳初代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40 g·L-1,出芽率为91.3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g·L-1,35 d增殖倍数可达3.50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25 mg·L-1+NAA 0.5 mg·L-1+蔗糖40 g·L-1,15 d生根率为96.11%;将生根苗移植至以沙为基质的营养杯中,存活率为71.11%。[结论]研究解决了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外植体污染率高和芽诱导率低等问题,建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对今后加快卷荚相思良种选育及优质苗木大量扩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最佳表面灭菌条件,研究其萌发特性。[方法]筛选NaClO(2%、3%、4%)与HgCl_2(0.01%、0.1%)最佳消毒浓度组合;采用流水冲洗时间(6、12、18 h)、2%NaClO浸泡时间(5、10、15 min)和0.1%Hg Cl_2浸泡时间(5、10、15 min),设计正交试验实验,探讨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处理的时间组合,并对竹种分别在滤纸、MS培养基以及经3 mg·L~(-1)GA_3浸泡后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进行了探讨。[结果]NaClO、Hg Cl_2最佳消毒浓度组合为2%NaClO+0.1%HgCl_2;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时间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 Cl O浸泡10min、0.1%HgCl_2浸泡15 min,经此处理后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的发芽率分别为84.4%、72.2%,污染率分别为18.7%、29.6%。不同处理种子萌发率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2种竹子种子是否经过3 mg·L~(-1)GA_3浸泡,对其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滤纸上的发芽率。经相同处理黄竹的发芽率均低于云南甜龙竹。[结论]云南甜龙竹、黄竹最佳表面灭菌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ClO浸泡10 min、0.1%HgCl_2浸泡15 min;3 mg·L~(-1)GA_3浸泡处理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MS培养基上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其在滤纸上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银杏枝条部位、年龄对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应的叶、茎段中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变化与扦插生根的关系。[方法]以50年生银杏树冠上、下部枝条的1、2和3年生位置的茎段为材料截取插穗,500 mg·L-1IBA与纯水对照处理基部60 s,在全光喷雾状态下研究扦插生根情况,并利用HLPC法分析相应部位叶和茎段中NSC含量。[结果]表明:银杏扦插不定根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0~4周愈伤形成期、4~6周愈伤膨大期、6~8周不定根开始形成期、8周后不定根伸长;生根部位主要在切口处。树冠上、下部位插穗的生根率未见明显差异,但随着枝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NSC分析表明:下部叶片NSC组分中多糖和总糖含量明显高于上部的,但茎段NSC的所有组分在上下部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枝龄的增加,相应位置叶片NSC各组分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相应茎段NSC组分中葡萄糖、果糖、多糖、总糖、淀粉含量却明显降低,与生根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此外,500 mg·L-1IBA处理并未明显提高生根率,还需进一步优化处理浓度。[结论]银杏树冠上部和下部枝条对不定根形成无影响;未处理枝条的枝龄与生根率呈负相关,而茎段NSC含量与生根率呈正相关;叶片NSC含量对不定根形成影响较小;生根方式以愈伤生根类型为主。该结论将为今后银杏扦插生根及其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形态特征及碳氮营养规律,为山鸡椒人工栽培及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组织解剖结构,采用生理试剂盒-分光光度法测定雌花不同分化时期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碳氮比等碳氮营养指标。[结果]表明:(1)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经过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期5个时期。(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花芽分化的发展呈不断升高的趋势,最高可达65.07 mg·g~(-1)。叶片淀粉含量随着分化时期的推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苞片原基分化期,达到81.30 mg·g~(-1),最低值出现在花器官分化期,为52.19 mg·g~(-1)。(3)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前3个分化期呈持续下降趋势,从61.32 mg·g~(-1)下降到52.48 mg·g~(-1),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叶片中的碳氮比在花芽前3个分化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49上升至2.61,之后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内部形态特征与雄花基本一致,雌花花芽分化分为5个时期。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中可溶性糖不断升高,而可溶性蛋白下降明显,碳氮比升高且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退化红壤恢复过程中芒萁的N、P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生态恢复过程中严重退化红壤区林下芒萁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为红壤水土流失区芒萁的恢复及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长汀严重退化红壤区芒萁群落为对象,通过对比不同治理年限的芒萁和土壤的N、P含量及比值的关系,研究了生态系统恢复对芒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治理后芒萁地上新鲜器官的N、P含量显著高于未治理的(羽叶N 8.11 g·kg~(-1)、P 0.297 g·kg~(-1);叶柄N 2.63 g·kg~(-1)、P0.103 g·kg~(-1)),但次生林下的芒萁的N、P含量仍高于各样地(羽叶N 12.41 g·kg~(-1)、P 0.497 g·kg~(-1);叶柄N4.32 g·kg~(-1)、P 0.211 g·kg~(-1);枯羽叶N 11.09 g·kg~(-1)、P 0.356 g·kg~(-1);枯叶柄N 3.83 g·kg~(-1)、P 0.163 g·kg~(-1);根茎N 5.330 g·kg~(-1)、P 0.348 g·kg~(-1));与未治理的对照相比,芒萁干枯器官的N∶P比呈现递减的趋势。(2)随着土壤养分的增加,芒萁地上和地下器官的N和P含量亦协同增加,并与土壤N∶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所有群落中,芒萁新鲜羽叶的N∶P16。(3)芒萁羽叶N、P和N∶P比的内稳性指数均高于马尾松叶的内稳性指数,芒萁各器官对N、P元素具有较高的内稳性,与马尾松相比芒萁的养分含量更能反映土壤的养分状况。(4)芒萁枯羽叶与枯叶柄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芒萁枯死后器官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更显著。[结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芒萁地上与地下器官N、P含量协同增加并与土壤N∶P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退化红壤区芒萁种群受到P的限制作用强于N的限制;干枯的芒萁器官可能是比新鲜的芒萁器官更好的土壤养分指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